口腔、颌面部感染用药原则
口腔及颌面部感染抗菌治疗原则
口腔及颌面部感染抗菌治疗原则口腔感染【治疗原则】1.以局部治疗为主,如清除牙石、菌斑,冲洗局部,炎症产物引流(开髓、牙周袋引流、切开等)等,并注意口腔卫生,抗菌治疗为辅助治疗。
2.局部严重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短期口服抗菌药物3~7 天。
3.必要时可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见表4-25。
表4-25 口腔感染的经验治疗口腔感染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牙周炎,冠周炎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甲硝唑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β-内酰胺类急性根尖周围炎同上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干槽症局部处理急性牙周脓肿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甲硝唑头霉素类,克林霉素颌面部感染颌面部感染大多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主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或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梭杆菌等厌氧菌;偶有铜绿假单胞菌等。
颜面部疖、痈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应注意鉴别颌面部分枝杆菌、放线菌、螺旋体等特异性感染。
【治疗原则】1.尽早进行血液和脓液的病原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
2.根据感染的来源和临床表现等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3.获知病原菌检查结果后,结合治疗反应调整用药。
4.及时进行脓液引流,感染控制后给予局部处理。
【病原治疗】见表4-26。
表4-26 颌面部感染的病原治疗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株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面部疖、痈严禁局部挤压和热敷甲氧西林耐药株糖肽类±磷霉素或利福平利奈唑胺,替加环素A 组溶血性链球菌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注意耐药情况厌氧菌克林霉素,甲硝唑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
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应用
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应用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抗生素的应用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应用。
1.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类型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药物。
它们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D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关键环节来发挥治疗作用。
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
2. 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口腔颌面部感染可以表现为牙周脓肿、颌周炎、颌部蜂窝织炎等。
在治疗中,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一般来说,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1)感染引起的明显炎症:口腔颌面部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如红肿、疼痛等。
当局部炎症严重时,适当使用抗生素可以帮助控制感染,减轻炎症。
(2)颌骨感染:颌骨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口腔颌面部感染,常伴随组织坏死、脓液积聚等症状。
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抑制炎症的发展,保护患者的颌骨结构。
3.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用药:根据细菌的感染特点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临床上常根据感染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如齿源性感染常选择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同时,应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和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对其有禁忌的抗生素。
(2)足量用药: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剂量。
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助于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3)合理用时:口腔颌面部感染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的时长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患者的反应来判断,通常在7-10天左右。
4. 注意事项及潜在风险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抗生素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可能对某种抗生素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中抗生素的使用方式和剂量的指导原则
04
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及治疗方案
01
病例一
牙源性颌骨骨髓炎
02
病例二
智齿冠周炎
03
病例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04
病例四
颌骨放射性骨髓炎
治疗效果评估与随访观察
评估指标
体温、疼痛、肿胀、红斑、功能 恢复等
随访时间
治疗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 、6个月
随访内容
病情变化、复发情况、生活质量等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 中抗生素的使用方式 和剂量的指导原则
目录
• 引言 •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实践与案例分析 • 专家共识与推荐意见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指导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中抗生 素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精准医疗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口腔颌面部感染 的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基因 型、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和治 疗方案。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和传播,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抗生素 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以解决现有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01
02
03
并发症类型
局部并发症(如脓肿、瘘 管等)和全身并发症(如 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损伤 口腔黏膜、及时治疗口腔 疾病等
处理措施
局部处理(如切开引流、 局部冲洗等)和全身治疗 (如抗生素应用、支持治 疗等)
05
专家共识与推荐意见
口外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口腔颌面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消化、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颈部疾病与口腔内或咽腔无相通者,如颈部神经鞘瘤、脉管畸形、不伴感染的腮裂囊肿等均不能应用抗生素。
但可依据患者年龄、基础病(糖尿病、免疫低下)等适当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但必须要在病情分析中体现。
用药方法: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术中给予第2剂,总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至48小时。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消化道,或经口咽器官的手术,如颌面部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牙龈、舌、腮腺等。
应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或奥诺星等。
用药方法: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术中给予第2剂,总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至48小时,不超过72小时。
3.污染手术: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可应用头孢一代、二代及依据病情使用更高级抗生素,具体使用时间依据病情决定。
4. 颈清等大手术置引流管的患者可待引流管撤除后停药,一般不超6-7天。
涉及植入物的手术,如固定钛板、重建钛板、植骨、腮腺补片间置等,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7天之内。
植骨的手术,可放宽到10天。
二、抗菌药物预治疗性应用原则术前或术后形成感染者,按抗菌药物治疗性原则应用而定,开始依据病情按经验性给药,等待培养按药敏结果给药。
注:1、抗菌药物应用必须要在病情分析中体现。
2、以上原则可依据患者年龄、基础病(糖尿病、免疫低下)等适当调整,但必须要在病情分析中体现。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一、病源治疗:牙(冠)周炎冲洗,尖周炎开髓,涎腺炎导管冲洗二、敷药:面部疖痈鱼石脂软膏或中药拔毒膏外敷、3%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涎腺炎六合丹、金黄散等外敷三、理疗:急性炎症早期热敷、超短波、红外线四、建立引流一)引流指征1.牙源性感染3-4天或腺源性感染5-7天,全身反应及局部病情加重2.扪及波动感或深部感染出现凹陷性水肿3.B超显示或穿刺抽得脓液4.原切口闭合及引流不畅5.多数牙伸长且龈沟溢脓6.腐败坏死性感染二)引流方法•穿刺抽脓+药物灌注冲洗(单点、多点)•穿刺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单管、多管、贯通)•切开引流(口内、口外)•拆线引流(医源性术后)•拔牙引流(急性上颌骨骨髓炎)三)穿刺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四)切口部位——口内•上唇基部间隙感染——上唇沟(切牙区)•眶下间隙感染——上唇沟(尖牙区)*•急性上颌骨骨髓炎:牙槽窝、上唇沟、硬腭区•颞下间隙感染——上颊沟上颌结节外侧•翼颌间隙感染——翼下颌皱襞外侧•颊间隙感染——牙合线与下颊沟间•舌下间隙感染——颌舌沟舌下皱襞外侧•咽旁间隙感染——翼下颌皱襞内侧•扁桃体周围脓肿——舌腭弓五)切口部位——口外•颏下间隙感染——颏下•颞间隙感染——颞部放射状•嚼肌(翼颌)间隙感染——绕下颌角后2cm•颌下(颊、咽旁)间隙感染——下颌缘下2cm •广泛性口底蜂窝织炎——下颌缘下2cm “╩”形六)切开引流要求及注意事项•切口应于脓肿最低处•尽量与皮纹一致,力求隐蔽•切口大小应以足够引流为度,不宜过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即以血管钳钝性分离至脓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知名血管及涎腺导管等五、局部治疗的注意事项面部疖痈严禁局部挤压、挑刺,初期可用2%-3%碘酊涂于患处,每日2-3次。
脓肿形成后令其自然排出脓液,不做任何扩创引流及挤压,而用3%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口咽区手术备吸引器咽旁引流选口外切口相对安全来源:齿道摘编自网络。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比较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比较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针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有许多种,其中包括口服抗生素、外科手术和局部治疗等。
本文将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便患者和医生能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首先,口服抗生素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口服抗生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口服抗生素的优点是方便易用,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感染,并且其药效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口服抗生素也有一些缺点,例如需要经过肠胃道吸收,导致药效不稳定,药效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另外,过度或滥用抗生素也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第二种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
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感染,外科手术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可以清除感染源,并修复受损的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外科手术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切除感染部位,减少病情的进展,并且有助于康复。
但是,外科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例如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
此外,手术需要一定的准备和恢复时间,对患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最后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案是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可以通过直接在感染部位应用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见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漱口液、药物喷雾等。
局部治疗的优点是可以直接针对感染部位进行治疗,药物作用更加集中,并且可以减少口服药物对全身的副作用。
然而,局部治疗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只能应用于浅表性感染,对于深部组织感染效果有限;另外,局部治疗需要患者有一定的操作技巧,同时也要求患者遵循医嘱进行规范使用。
总结来说,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口服抗生素、外科手术和局部治疗三种。
口服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感染,但药效不稳定,过度使用容易导致耐药性;外科手术可以迅速清除感染源,但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恢复时间;局部治疗可以直接针对感染部位进行治疗,但对于深部感染效果有限。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和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在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问题,需要恰当的抗生素治疗。
本文将就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法、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法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等。
针对不同的感染程度和类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
抗生素是其中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
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达到治疗感染的效果。
2. 手术治疗当口腔颌面部感染情况较为严重或者药物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可以清除感染源,减轻感染症状,并帮助组织的修复和愈合。
3. 其他辅助治疗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还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治疗措施来加速康复过程。
例如,局部热敷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漱口盐水可以清洁口腔,促进创面愈合。
二、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抗生素应用可以帮助患者迅速康复,但滥用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展和其他不良反应。
1.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感染类型,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常用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甲硝唑等。
在选择抗生素时,医生需根据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患者应按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并严格遵守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
不得自行停药或随意更改用药方案,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和产生不良后果。
3. 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身体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抗生素治疗的注意事项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完善的口腔卫生口腔感染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患者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时刷牙、使用漱口水等,以减少感染源的扩散和交叉感染。
口腔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口腔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
对于简单的口腔感染,如牙髓炎、龋齿等,可以通过其他非抗菌药物治疗,如抗炎药物、局部漱口液等。
只有在细菌感染已经证实或高度怀疑时,才应考虑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抗菌药物。
口腔科感染主要涉及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致病菌有链球菌、放线菌、嗜血杆菌等。
根据这些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控制病情严重度和病原菌负荷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菌负荷。
轻度感染可以通过局部漱口液、口服消炎药等治疗,而重度感染则需要静脉给药或局部注射。
4.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防止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建议至少7天的治疗疗程,而对于严重感染或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5.监测疗效和耐药性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口腔科感染期间,应定期监测病情和耐药性。
如果感染没有得到控制或耐药性出现,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重要药物如青霉素等,应定期监测细菌菌株的敏感性,以便及时修改治疗方案。
6.防止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口腔科手术常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然而,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会增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并在需要时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7.注意安全性和耐受性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其安全性和耐受性。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应根据患者的病史、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总之,口腔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是合理使用、选择适当的药物、控制病情严重度和病原菌负荷、注意药物剂量和疗程、监测疗效和耐药性、防止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只有在严格遵循这些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治疗口腔科感染,并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口腔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牙周炎成人牙周炎由慢性牙龈炎向深部牙周组织蔓延引起,占牙周炎的95% 病原菌与流行病学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赛类杆菌、核梭形杆菌和螺旋体等牙周致病菌;临床特征与诊断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常有大量牙石、牙菌斑;典型特征为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牙松动;临床根据严重程序分为:①轻度;牙龈炎、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见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②中度;牙龈炎,探诊出血,也可有脓,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5mm;X线见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不超过1/2;③重度;牙龈炎明显或牙周脓肿,牙周袋>6mm,附着丧失>5mm;X线见牙槽骨吸收超过1/2;晚期可伴有牙移位、食物嵌塞、牙根暴露、急性牙周脓肿、逆行性牙髓炎、口臭等;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1、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有效清除菌斑及牙石及根面平整是牙周炎的基础治疗,定期复查,排除无保留价值的患牙,牙周组织引导性再生手术,控制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抗菌药物治疗不可代替常规基础治疗;2、牙周袋及根面的药物处理氯己定、甲硝唑溶液、过氧化氢、聚维酮碘、四环素、枸椽酸溶液、乙二胺四乙酸钠、牙周塞治剂等;3、抗菌药物应用原则牙龈炎和轻中度牙周炎不宜使用全身抗菌药;重度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伴放线菌的牙周炎及HIV相关性牙周炎急性期可应用全身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宜选:阿莫西林0.375-0.5g,每日3次口服,联合甲硝唑0.2g,每日3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注意: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阿莫西林;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血液病或肝肾功不全者慎用甲硝唑;服甲硝唑期间禁酒;二、智牙冠周炎智牙冠周炎,又称第三磨牙冠周炎,是因智牙萌出不全或阻生导致的牙冠周围软组织炎症,以垂直位软组织阻生的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多见;牙冠与龈瓣之间形成较深的盲袋,冠部牙龈常因咀嚼而损伤形成溃疡;病原菌与流行病学口腔定植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等均为机会致病菌;临床特征与诊断磨牙后区疼痛、自发性跳痛放射至耳颞区,张口受限,口臭;严重时伴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稍升高;口腔检查见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冠周组织红肿溃烂、触痛,伴有脓液溢出或冠周脓肿、淋巴结肿大触痛等;进一步可形成骨膜下脓肿、瘘管、颌周间隙脓肿等;治疗1、急性期以消炎、镇痛、引流对症处理为主,若有脓肿形成,则在局麻下切开脓肿,置入橡皮条或碘仿纱条引流;慢性期应消除盲袋或拔牙;2、急性期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与牙周炎治疗相同;三、急性根尖周炎急性根尖周炎是从根尖部牙周膜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形成化脓性炎症的反应过程,可发展为牙槽骨局限性骨髓炎至颌骨骨髓炎;临床特征与诊断1、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患者咬合痛,自发性、持续性钝痛;患者见龋坏、充填体、或其他牙体硬组织疾患;牙冠变色;牙髓活力测验无反应;叩诊疼痛+-++,扪压患牙根尖部有触痛;患牙Ⅰ度松动;2、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形成根尖脓肿、骨膜下脓肿、黏膜下脓肿,患牙自发性剧烈、持续跳痛,不敢咬合;牙叩痛、松动,扪诊轻微疼痛;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后两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等症状;伴有颌面部蜂窝织炎;治疗1、根管治疗术、牙髓塑化治疗术是根尖周炎的根本治疗方法;发展至脓肿形成则需尸魔下切开排脓;2、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与牙周炎治疗相似;急性期经验性抗菌治疗的宜选药物为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可选药物为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四、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病,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造成菌群失调或免疫力低下而引起;病原菌与流行病学 20%-50%的健康人可携带念珠菌但不发病,当宿主机体抵抗力低下时转化为致病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致病力最强;临床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雪口病;临床特征与诊断1、念珠菌性口炎(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又称新生儿鹅口疮,多在生后2-8日发生,于颊、舌、软颚及唇部见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局部黏膜充血,斑点可相互融合;患儿烦躁不安、哺乳困难,可有轻度发热;(2)急性红斑型:又称萎缩型或抗菌药物口炎,多见于患有消耗性疾病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成人;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舌苔增厚,首先有味觉异常或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3)慢性肥厚型:又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常为对称分布于口角内侧三角区的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腭部病损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4)慢性红斑型:又称义齿性口炎,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黏膜呈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条索、斑点状假膜;2、念珠菌性唇炎多发于高龄患者,下唇多见;分为糜烂型和颗粒型;镜检糜烂部的鳞屑和颗粒见芽生孢子和假菌丝;3、念珠菌口角炎多发于儿童、衰弱患者和血液病患者;双侧口角皮肤黏膜皲裂,常有糜烂和渗出物,结痂,张口疼痛溢血;治疗祛除有关易感因素如停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被念珠菌污染的残根、牙石、菌斑等;增强免疫力;手术切除癌前病损;1.宜选局部药物治疗制霉素局部5万-10万U/ml的水混悬液涂布,每2-3小时1次,涂布后可咽下,7-10日为一疗程;2-4%碳酸氢钠溶液:婴儿哺乳前后嗽口、洗涤乳头,轻症患儿2-3日症状消失,可继续用药数日预防复发;氯己定:0.2%溶液或1%凝胶涂布,冲洗或含漱;2.可选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经验性治疗可选:氟康唑首次1日200mg口服,以后每日100mg,1-2周为1个疗程,症状消失仍需用药以免复发;或酮康唑每日1次200mg口服,2-4周为1个疗程;伊曲康唑100-200mg口服,每日1 次饭后顿服,1-2周为一个疗程; 五、面部疖痈单个毛囊和皮脂腺发生浅层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疖,累及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称为痈;病原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临床特征与诊断疖早期为1个红、肿、痛的硬结,逐渐增大隆起,顶部黄白色小脓栓,破溃排脓,疼痛消失,破溃处愈合;一般无全身症状; 痈的早期炎症范围和组织张力都较大;开始只有一个脓栓,之后越来越多,破溃流脓后脓头之间的皮肤常坏死,最后中心区坏死脱落;局部淋巴结常肿大,全身症状较明显,白细胞计数升高,可并发蜂窝织炎,重者出现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中毒性休克;治疗颜面部疖痈主张保守治疗,切忌势敷、烧灼、切开引流等局部刺激;配合支持疗法;局部用药以消毒防腐剂为主,少数情况下可使用某些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亦可用3%高渗盐水纱布湿敷,二味拔毒散外敷,有利于脓头破溃引流,而无局部刺激作用;痈出现全身症状可应用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宜选:苯唑西林0.5g-1g,每日4次口服,宜空腹服用;或1-2g溶于100ml输液内滴注0.5-1小时,每日3-4静滴;小儿每日用量50-100mg/kg,分次给予;或氯唑西林0.5g-1g,每日3-4次肌注;或1-2g溶于100ml输液内滴注0.5-1小时,每日3-4次静滴;小儿每日用量30-50mg/kg,分次给予;若青霉素试敏阳性可做一代头孢菌素试敏,或选用克林霉素,红霉素,后两者不可联用;六、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又称颌面部蜂窝织炎,是颌面部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弥散期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颌面部间隙很多,包括咬肌、翼下颌、下颌下、咽旁等;病因常为牙源性感染,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婴幼儿多见,少见于创伤后、面部疖痈、口腔溃疡感染等;病原菌与流行病学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感染少见;临床特征与诊断常为急性炎症过程;化脓性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较重,严重时全身症状较重,脓汁呈黄色黏稠或桃花脓;腐败坏死性感染合并厌氧菌感染局部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皮下气肿,触及捻发音,脓汁稀薄暗灰色常有坏死性恶臭,全身症状更重,体温和白细胞低于正常,甚至昏迷、休克;婴幼儿易症状较重;感染层次浅时化脓局限处可触及明显波动感,若感染层次较深,则很难扪及波动感,但有凹陷性水肿和压痛点;治疗1.常用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等,病情严重者采用静脉给药,足量足疗程;目前对于青霉素耐药菌珠增多,用药1-2天若未好转则应及时更换抗菌药物,或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整抗菌药物;合并厌氧菌感染,如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宜选甲硝唑、克林霉素,可选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先静脉滴注,好转后改为口服;2.局部治疗在蜂窝织炎期可外敷药物、理疗、封闭等对症处理,在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逐个分离脓腔,置入引流管,脓多勤换,脓少少换;急性期后及时拔牙避免复发,若有瘘管或骨髓炎形成,可考虑手术治疗;七、颌骨骨髓炎颌骨内含牙,牙病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常波及颌骨,因此颌骨骨髓炎在全身骨骼中的发病率最高;另外还包括血源性、创伤性、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多是由牙源性感染而来,其次是开放性创伤感染、败血症等血源性感染婴幼儿多发;病原菌与流行病学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链球菌,少数是其他化脓菌,常为混合型感染;慢性骨髓炎或有创伤史者可能存在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特征与诊断1、中内性颌骨骨髓炎病变始于颌骨中央的骨松质和骨髓,由根尖感染而来的称为牙槽脓肿;患牙剧烈痛,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牙松动,有扣痛,前庭沟丰满,龈袋溢脓,可有下唇麻木,开口受限等;患者全身症状可在急性弥漫型骨髓炎时加重,高热、寒战、脱水、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一般3周后X线片才显示骨质广泛破坏,密度减低;2、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病变始发于颌骨周围的骨膜和骨皮质,多见于年轻人,由智牙冠周炎引起颌周间隙感染而来,急性期常被颌周间隙感染症状掩盖不易发现,因此常为慢性期;在腮腺咬肌区出现炎性浸润硬块、压痛、凹陷性水肿、张口受限,脓肿可自行突破形成瘘管,脓液可混有死骨屑;全身症状不明显;X线早期无明显变化,晚期见颌骨表面葱皮样钙化影,骨皮质不光滑,小片死骨形成或骨质增生;治疗1.急性期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应及时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目前多倾向于短期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然后改为口服,用药时间为4-6周,停药指征是全身和局部症状缓解,炎症指标正常;在用药48-72小时后如果没有反应,则需寻找隐匿性脓肿考虑引流;经验性治疗针对金葡菌、链球菌、厌氧菌为主,宜选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可选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针对链球菌首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备选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合并厌氧菌则应用甲硝唑等;颌骨骨髓炎慢性期不推荐经验用药,万古霉素+利福平及喹诺酮类药物较有效;肠杆菌感染首选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备选氟喹诺酮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二)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和3岁以内幼儿,主要是血源性、创作性和接触性的非牙源性化脓性感染;病原菌与流行病学以金葡菌为主,其次为链球菌;小于3个月婴儿最常见为金葡菌,3个月到3岁患儿最常见为金葡菌或革兰阴性杆菌; 临床特征与诊断发病急,先有全身毒血症或败血症体征,高热、寒战、哭闹不安、不愿进食、皮疹、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患侧面颊、眼睑、眶周组织红肿、结膜充血,睁眼困难,感染波及眶内则出现眼突出,眼球运动受限,内眦流脓;口内前庭沟、鼻腔和硬腭红肿流脓;X线因牙胚较多和骨质重叠,不易发现骨质破坏,对诊断意义不大;治疗急性期以全身抗感染和支持疗法为主,形成脓肿时应立即切开引流;慢性期保守治疗;新生儿首选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加第三代头孢菌素,若MRSA高发改用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小儿每日用量50-100mg/kg,分次给予;氯唑西林小儿每日用量30-50mg/kg,分次给予;去甲万古霉素小儿每日16-24mg/kg,1次或分次给予,具有肾毒性应慎用;3个月到2岁婴儿首选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加头孢曲松每日75-100mg/kg,分2次给药;大于2岁的婴儿推荐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感染药物研究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感染药物研究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医学领域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它可能由多种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
在治疗这些感染时,抗感染药物是一种常见且关键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不同的抗感染药物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研究和应用。
一、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常用的药物类别之一。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杀灭或抑制感染病原体的生长来治疗感染。
研究表明,青霉素在治疗颌面部细菌性感染中有着较好的疗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则广泛应用于手术后的预防性治疗中,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此外,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口腔颌面部感染。
然而,抗生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科学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同时,患者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
二、抗真菌药物在与口腔感染有关的疾病中,真菌感染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表面感染。
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此类感染。
咳尔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是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它们通过抑制念珠菌的细胞壁合成来治疗口腔念珠菌病。
此外,酮康唑也被用于治疗口腔念珠菌病。
抗真菌药物在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患者需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抗病毒药物某些口腔颌面部感染可能由病毒引起,例如带状疱疹和口腔疱疹。
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这些感染。
阿昔洛韦和利巴韦林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来减轻感染症状。
这些药物常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口腔疱疹,可缩短疱疹的持续时间和减轻疼痛症状。
然而,抗病毒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口腔颌面部感染,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体的类型来确定。
同时,患者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并避免使用过期药物。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难治性感染的指导原则和治疗选择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随访期间无 复发。
03 难治性感染指导 原则
早期识别与评估
01
早期症状识别
重视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早期症状 ,如红肿、疼痛、发热等,及时 进行初步评估。
02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染严重程度评估
病原菌检测
根据感染部位、范围、病程及患 者全身状况,综合评估感染严重 程度。
探讨了多种治疗选择及其效果
本次病例分析中,我们探讨了多种治疗选择,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并对 其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深入研究难治性感染的发 病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对口腔颌面部难 治性感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 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未 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找 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难 治性感染的指导原则和治疗 选择
目 录
• 引言 •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 • 难治性感染指导原则 • 治疗选择及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的深入分析,总结难治性感染的特点和治疗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抗感染治疗应持续至感染症状完全消 失后3-5天,以巩固疗效,防止感染 复发。
对于轻度感染,可口服抗生素;对于 中、重度感染,应采用静脉给药方式 ,确保药物迅速达到感染部位。
手术干预时机与方式探讨
手术时机
在抗感染治疗无效或感染扩散时,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对于脓肿形成者,应立即切开引流。
手术方式
根据感染部位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脓肿切开引 流术、清创术等。术中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确保 引流通畅。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防治策略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防治策略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口腔疾病,严重的感染会导致组织坏死、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医生和患者应采取一系列防治策略。
1. 严密的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是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首要策略。
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或牙线棒清洁牙缝,使用漱口水清洁口腔,能有效去除食物残渣和细菌,减少感染的机会。
2. 正确使用抗生素口腔颌面部感染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病情。
然而,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遵循医生的指示,按时、按剂量使用,并在疗程结束后继续坚持口腔卫生,以避免复发。
3. 及时处理牙齿问题牙齿的龋坏或感染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处理牙齿问题对于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定期的口腔检查和洁牙可以帮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问题,在病情恶化之前进行干预。
4.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牙齿拔除和口腔手术是导致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
因此,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应认真评估是否有其他选择,并权衡手术的风险和收益。
如果有替代治疗方法,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5. 加强免疫力免疫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对抗感染的能力。
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措施。
此外,一些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等,应积极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
6. 提高医生和患者的知识水平医生和患者的知识水平对于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防治至关重要。
医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治疗方案和技术。
患者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认识,定期就诊并听从医生的建议。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防治策略包括严密的口腔卫生、正确使用抗生素、及时处理牙齿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加强免疫力以及提高医生和患者的知识水平。
通过采取这些预防和治疗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颌面部感染,维护口腔健康。
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护理要点
感谢聆听
汇报人姓名
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
02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全身支持疗 法、对症治疗、脓肿形成后即应切开引流。
03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物品准备:5号刀片(11号刀片)、3%双氧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 液、1%醋酸或0.1%~0.5%多黏菌素、0.2%~0.5%庆大霉素溶液、橡胶
观察病情: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反应,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面部表情及有 无脑膜刺激症状并准确记录,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半流食 或全流食,补充必要的营养、水分、电 解质和各种维生素,保证电解质的平衡, 张口受限者,采取吸管进食。
对症护理:高热者按高热护理,休克者 按休克常规护理,如出现呼吸困难,或 有窒息症状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保 证呼吸道通畅,再行局部切开引流。
护理措施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以预防
继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 对重度感染病人准备急救药品及器材,如升压药、呼吸兴奋剂、 氧气、气管切开包等,以备急救。
0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01
02
03
04
05
向病人介绍口腔颌 面部间隙感染的原 因,感染控制后应 及时处理病灶牙,
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面部间隙感 染患者护理要点
演讲人
汇报日期
目录
01
02
03
04
05
概述 治疗原则 术前准备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01
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也称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散性化脓性炎症。
如感染局限则称为脓肿。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口腔颌面部各类型的间隙感染,其中包括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咽旁前间隙。
本指南不适用口腔颌面部重症、复杂的多间隙感染。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全身反应:轻症者全身无明显反应,重症者可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
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休克、脓毒血症时,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2.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皮温高,皮肤紧张发亮、触之发硬、有压痛,可有可凹陷性水肿或波动感。
并伴功能障碍,如开口或吞咽困难、呼吸道梗阻等。
(二)专科检查检查可发现感染的典型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感染中心区域可出现可凹陷性水肿;若脓肿形成,可触及波动感。
可在肿胀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如果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三)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平片检查:标准牙片可以显示患牙牙体、根尖周、牙周的情况。
曲面体层片对于病灶牙的定位很有帮助,并对颌骨骨髓炎病变范围、破坏程度或形成死骨的部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CT和MRI检查:脓腔在增强CT上显示为环状增强影像,而脓腔内部则显示为密度较低区域。
与螺旋CT相比,锥形束CT成像较快且辐射剂量更小,也可用于感染的检查。
但锥形束CT对骨和牙齿等高密度组织显像较好,而对于软组织感染性病变的显像较差。
MRI检查可对深部脓肿进行较好的诊断,但其对骨骼和牙齿等结构的显示不如螺旋CT。
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脓肿,但适用于较为浅表的脓肿。
此外,超声还可以引导脓肿穿刺或切开引流手术。
2.实验室检查在炎症的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增高。
在重度感染或大剂量应用抗生素之后,白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增加,但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出现。
口腔执业医师复习:口腔颌面感染的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要从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考虑,但对轻度感染,仅用局部治疗即可治愈。
1、口腔颌面部感染局部治疗:注意局部清洁,减少活动和不良刺激。
炎症早期可外敷药物、针灸、封闭和理疗,有消炎、消肿、解毒、止痛的作用。
常用外敷药有金黄散、六合丹,敷于患处皮肤表面,可使炎症消散或局限。
2、口腔颌面部感染手术治疗:局部脓肿形成时,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术,使脓液、坏死感染物迅速排出,减少毒素吸收;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及张力,缓解对呼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止向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
避免严重并发症;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切开引流的指征:①发病时间,牙源性感染3一4天,腺源性感染5一7天,经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者;②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③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液者;④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⑤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⑥蜂窝织炎已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进行切开引流术时应注意:①切口部位应在脓肿低位,有利于引流通畅;②尽可能在日内引流,必须在面部作切口引流者,应顺着皮纹方向或在面部比较隐蔽处作切口,愈合后瘫痕不明显,如发际内,颌下区、耳屏前或耳后区等部位;③同时注意避开重要解剖结构,勿损伤面神经、知名动静脉、腮腺导管和颌下腺导管,避免造成大出血、面瘫、涎疹等并发症;④切口长度应视脓肿大小、深浅和部位而定,原则上不超过脓肿边界以外,切口内外径应等大,才有利于引流通畅;⑤手术操作应准确、快速、轻柔,忌挤压,一般病员均可在局麻下手术,表浅脓肿也可用表面麻醉,用尖刀刺破后,再向两侧扩大切口以利引流;深部脓肿应作穿刺;;若为多间隙感染,逐个分离脓腔,置人引流管进行贯穿引流;颌周间隙脓肿引流,应将部分肌肉附着处切断,以便引流通畅,同时探查骨面是否粗糙,有无死骨形成,牙源性感染应切开相应区域的骨膜,才能达到彻底引流;⑥口内切开用橡皮片引流,口外切开浅层脓肿用橡皮条引流,深部脓肿用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引流。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病因与治疗药物的选择
病例二
患者,女性,25岁,因根尖周炎引发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出现面部肿胀 、压痛等症状。经根管治疗及抗感染 治疗后症状缓解。
PART 02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病因
REPORTING
细菌感染
01
02
03
革兰氏阳性球菌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 菌等,常引起口腔颌面部 的化脓性感染。
革兰氏阴性杆菌
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可引起口腔颌面部的严 重感染。
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使用禁忌
某些药物在某些情况下是禁止使 用的,如患者对某种药物过敏或
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等。
经济性原则
选择价格合理的药物
01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价格合理的药物,以减
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选择医保范围内的药物
02
医保范围内的药物通常价格较为合理,且能够报销部分费用,
物理因素
如放射治疗、紫外线照射等物理因 素也可引起口腔颌面部的感染。
PART 03
治疗药物的选择原则
REPORTING
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药物
口腔颌面部感染可能由细菌、病毒或真菌等引起,因此应根据具 体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
针对感染部位选择药物
口腔颌面部不同部位的感染,如牙龈炎、牙周炎、颌骨骨髓炎等, 需要选择能够到达感染部位的药物。
处理方法探讨
抗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应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支持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形成脓肿或坏死性感染的病灶,应及时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或 清创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感染
口腔感染主要为口腔正常菌群和某些致病菌(如厌氧菌、草绿色链球菌和白念珠菌等)的混合感染。
包括牙齿周围组织感染,如牙周炎、冠周炎、急性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干槽症(拔牙后感染)、急性牙周脓肿等,以及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
【治疗原则】
1. 以局部治疗为主,如清除牙石、菌斑,冲洗局部,切开引流清除感染的牙髓等,并注意口腔卫生,抗菌治疗为辅助治疗。
2. 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牙周病、牙体病治疗前后可短期口服抗菌药物3~7天。
3. 必要时可局部使用抗菌制剂。
【病原治疗】见表4.20。
表4.20 口腔感染的病原治疗
颌面部感染
口腔感染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牙周炎,冠周炎 阿莫西林,甲硝唑 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 急性根尖周围炎 同上
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
干槽症
局部处理
急性牙周脓肿 阿莫西林,甲硝唑
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
制霉菌素局部应用 氟康唑
去除有关易感因素(如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被念珠菌污染的残根、牙石、菌斑等
颌面部感染包括面部疖、痈、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等。
主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或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梭杆菌等厌氧菌;偶有铜绿假单胞菌等。
【治疗原则】
1.尽早进行血液和脓液的病原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
2.根据感染的来源和临床表现等推断可能的病原菌,立即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3.联合应用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药物。
初始治疗宜静脉给药;病情明显好转后可改肌注或口服。
4.获知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后,结合经验治疗的效果调整用药。
5.及时进行脓液引流,感染控制后给予局部处理。
【病原治疗】见表4.21 表4.21 颌面部感染的病原治疗
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红
霉素
面部疖、痈严禁局部挤压和热敷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去甲万古)霉素±磷霉
素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利福平
溶血性链球菌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
林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克林霉素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联合
应用)
厌氧菌克林霉素,甲硝唑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
拉维酸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
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