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瓣外科发展历史认识穿支皮瓣

合集下载

皮瓣外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皮瓣外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究 及 肌 间隔皮 瓣 的研 究 , 其 中 以宋 业 光 和徐 达 传 首 先 报 道 的股前 外侧 皮瓣 为典 型代 表 。
上个 世 纪 9 0年 代 , 皮 瓣 可谓 是 “ 百 花 齐放” :
1 9 9 1 年 B e r t e l l i 和 1 9 9 2年 Ma s q u e l e t 报 道 了 皮 神
1 9 8 1年 , 杨 果凡 首次 报道 了前臂 桡 动 脉 游 离皮
个重视供区损伤和美观 的个性化选择时代 , 而穿
支皮 瓣 的广泛 应用 让供 区的损伤 和美 观影 响降低 到 最低 。这 种发 展趋 势与 朱家恺 主 编 的《 显微 外科学 》
瓣 的临床 应用 , 将 轴 型皮 瓣 的研 究 热 点 转 移 到动 脉 干 网状 的血供 类 型上 , 被 国外 学 者称 为“ 中 国皮瓣 ” , 但 由于该 皮瓣 切取 后造 成前 臂主 要动 脉 的损伤 以及
正如顾玉东院士所言 : “ 掌握每一种皮瓣 的最佳
应用 指征 、 选 择每 一类 创面 的最佳 修 复方法 、 争取 每

次 手术 的最 佳结 果 , 就 是 献 给 每 一 位 患 者 的最 佳
爱心 ” 一样 , 我 们 临床 医生一 定要 在老一 辈专 家指 引
下, 认真学习, 积极 进 取 , 利 用 现 在 科 学技 术 进 步 的 成果 和手 段 , 针对 每位 患 者 进行 “ 个性化” 的皮 瓣 筛
选和 改进 , 精 准检 测 、 精准操作 , 从 而 达 到精 准 治 疗
的 目的 , 这是 我们 皮瓣 外 科 永 无 止 境 的追 求 和 奋 斗
目标 。
收稿 E t 期: 2 0 1 5 — 0 8 — 2 0

最新1 穿支皮瓣的解剖与进展课件PPT

最新1 穿支皮瓣的解剖与进展课件PPT
形宽度都不变的超短光脉冲(ps数量级)。
光孤子形成的原因
• 光孤子的形成是光纤的色散与非线性效应相互平衡的 结果。
• 色散——使经过光纤传输一定距离后的光信号出现波 形展宽的现象。
• 非线性效应——在入射光功率较强的条件下,光纤折 射率随光强度变化的现象(这种折射率随光强变化的 特性称为克尔效应)。
穿支皮瓣专著 Perforator Flaps: Anatomy, Technigue&
Clinical Applications. 美国高级医学图书出版公司. 2006.
穿支专题论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 第3期
1.穿支的定义
穿动脉(穿支) 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组织与皮肤。
直接穿支 肌皮穿支
光孤子通信系统的构成框图
EDFA
光纤传输系统
孤子源
调制
探测
脉冲源
隔离器 EDFA
EDFA
EDFA
光孤子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光孤子源产生一系列脉冲宽度很窄的光脉冲(即光 孤子流),作为信息载体进入光调制器,使信息对光 孤子进行调制。被调制的光孤子流经掺铒光纤放大器 和光隔离器后,进入光纤中传输。为克服光纤损耗带 来的光孤子减弱,在光纤线路上周期性地插入EDFA, 向光孤子注入能量,以补偿光纤传输而引起的能量损 耗,确保光孤子稳定传输。在接收端,通过光检测器 和解调装置,恢复光孤子所承载的信息。
THANK YOU !
—光孤子组
属轴型血管皮瓣的范畴 概念(上世纪80年代后期)
Kojima. Wei. Blondeel. Hallock, Morris
其它:
谢谢!
光孤子通信技术
主要内容
一 .光孤子 二 .光孤子通信 三 .光孤子通信优点及应用前景

穿支皮瓣的临床基础

穿支皮瓣的临床基础

皮瓣坏死
总结词
皮瓣坏死是穿支皮瓣移植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和患者残疾。
详细描述
皮瓣坏死通常发生在术后7-10天,表现为 皮瓣颜色变暗、质地变软、失去弹性。皮瓣 坏死的原因包括血管危象、感染、血液循环 障碍等。防治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 环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管危象和感染等 并发症,同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
降低复发率。
在先天性畸形和组织缺损的修 复中,穿支皮瓣能够提供形态 和功能相近的组织,改善患者 的生活质量。
06
CATALOGUE
穿支皮瓣的并发症与防治措施
血管危象
总结词
血管危象是穿支皮瓣移植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皮瓣坏死。
详细描述
血管危象通常表现为皮瓣颜色苍白或青紫,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消失,皮瓣质地变硬,弹性消失。发生血管 危象的原因包括手术操作损伤、血管蒂扭曲或受压、动脉痉挛或栓塞等。防治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状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管危象,如采取保暖、解痉、抗凝等措施,必要时进行手术探查。
05
CATALOGUE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穿支皮瓣在烧伤修复中的应用
穿支皮瓣能够提供足够的皮肤覆盖,减少瘢痕 形成,改善创面愈合质量,降低感染风险。
穿支皮瓣在修复大面积烧伤和复杂创面时,能够降低 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烧伤修复是穿支皮瓣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尤 其在深度烧伤和复杂创面的修复中具有显著效 果。
手术操作技巧
选择粗大、健康的穿支血管,以保证皮瓣 的血供和成活率。
手术操作应轻柔、细致,避免损伤血管和 神经,同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常见穿支皮瓣的应用
手部皮肤缺损

穿支皮瓣在四肢深部组织外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穿支皮瓣在四肢深部组织外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穿支皮瓣在四肢深部组织外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潘佳栋;王欣;陈宏;王扬剑;王胜伟;章伟文【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2(024)011【总页数】2页(P1203-1204)【作者】潘佳栋;王欣;陈宏;王扬剑;王胜伟;章伟文【作者单位】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交流会,经过10多年的发展,许多以前存在争论的方面(如定义、命名等),认识也渐趋统一。

1 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穿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后直径仍>0.5 mm)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皮瓣的范畴。

穿支血管按起源类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肌肉血管的皮肤穿支动脉,经过深层的肌肉后再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多存在于扁平宽阔肌肉部位,如躯干和四肢的近段;另一类是肌间隙皮肤穿支动脉,经肌间隙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多存在于肌肉细长和四肢肌间隔的部位。

相应的穿支皮瓣在临床上按起源类型分为肌皮穿支皮瓣和肌间隔穿支皮瓣两种。

杨大平等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肢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

全身128支起源血管发出440支穿支(直径>0.5 mm)供应皮肤:其中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之比为3:2,穿支平均直径为0.7mm。

每侧上肢和下肢穿支分别多达49支和91支。

宁波市第六医院2006年4月至2010年2月行穿支皮瓣143例,均从四肢切取,术中发现在79例营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和阔筋膜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中,肌皮穿支71例,肌间隔穿支8例;余64例营养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中,肌皮穿支18例,肌间隔穿支46例,符合穿支血管在肢体分布的解剖学特点。

最新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

最新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
肌后到达皮肤。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 /5/14 2021/5 /14Friday, May 14,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 2021/ 5/1420 21/5/ 14202 1/5/14 5/14/ 2021 7:11:45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4 2021/ 5/1420 21/5/ 14May-2114-May-21
加完美,
• 5.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
操作特点
• 1.操作复杂,延长手术时间, • 2.术前血管穿支的定位和粗细,临床多
选用超声多普勒检查,
• 3.术中解剖时若创伤过大,穿支小血管 受到牵拉和扭曲,导致血管痉挛及栓塞。
临床应用的穿支皮瓣特点
• 1.可预测和恒定的血供, • 2.至少1条以上的较大穿支血管(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4 2021/ 5/1420 21/5/ 14May-2114-May-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 14202 1/5/14 2021/ 5/14F riday, May 14,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 21/5/ 14202 1/5/14 2021/ 5/142 021/5/ 145/1 4/202 1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概念
• 定义 • 穿支皮瓣是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有独立的
穿支血管供血,这些穿支血管从所属主干发出 后,从深部组织(主要是肌肉)中或之间穿出 并供养浅表的皮瓣。
• 分类 • 穿支血管分为两大类:直接和间接,前者仅穿
过深筋膜,后者穿过肌肉或肌间隙。

皮瓣外科成就、现状与发展方

皮瓣外科成就、现状与发展方

3
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鲁开化(1982)
王炜(1982)
Stock(1983) Biemer(1983)
4
上臂皮瓣
5
肩胛皮瓣
杨立民(1983)
Dolmans, 1979 Song(宋儒耀)1982
Gilbert(1982) Nassif(1982) Urbaniak(1982) Barwick(1982) Hamilton(1982)
1985年顾玉东,在临床上静脉干动脉化的游离皮瓣同时修复肢 体主要动脉和神经的缺损
1984年Honda,仅吻合静脉血管的指背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组织 缺损的经验。
19营养的筋膜皮瓣临床应用 “静脉-静脉”的静脉皮瓣,“动脉-静脉”的静脉皮瓣陆续
现在已不是继续开发新的轴型皮瓣的时代, 而且也很难再开发出新的皮瓣。
皮瓣外科的发展历程: 数量上,由少到多 质量上,由多到少
总结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
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
1981年杨果凡,首次报道了前臂桡动脉游离皮瓣 1982年宋儒耀,用英文在世界上作了介绍,引起国外学者的
极大兴趣,被誉为“中国皮瓣”。 动脉干网状(动脉主干带肌间隙分支)的血供类型尺动脉皮
筋膜皮瓣&筋膜瓣
1981年Ponten,介绍了在小腿筋膜皮瓣(fasciocutaneous flap),皮瓣平均长宽比例达2.5:1,超级皮瓣(super flap)
1982年 Barclay,在小腿将筋膜皮瓣的长宽比例做到3:1。 Tolhurst(1982)在肩背部将筋膜皮瓣的长宽比例扩大到4:1。 1982年Haertsch通过解剖学研究,深筋膜下间隙(subfascial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传统筋膜皮瓣的特 殊范例(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穿支皮瓣的定义和特点

穿支皮瓣的定义和特点

穿支皮瓣的定义和特点穿支皮瓣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用于修复创伤、切除肿瘤等造成的组织缺损。

它利用人体自身的组织,特别是皮肤、肌肉和血管来构建缺损部位的组织结构。

以下是关于穿支皮瓣的定义和特点的详细介绍。

1.定义:穿支皮瓣是指从供体部位切取以血管为主要支持的皮肤组织进行移植,通过植皮和血管吻合来修复缺损部位的组织缺损。

它可以由多个供体部位提供组织,例如上臂、前臂、小腿等。

2.特点:(1)血管支撑:穿支皮瓣的特点之一是以血管为主要支撑。

供体部位的皮肤组织与血管通过移植连接,使穿支皮瓣局部血运得以保持和恢复。

这样的血管供应可以确保修复后的组织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和养分输送,从而促进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2)灵活性:穿支皮瓣具有较大的切取范围和灵活的设计,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供体部位和设计修复方案。

这种灵活性使得穿支皮瓣适用于各种组织缺损的修复,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切除后的组织缺损等。

(3)安全性:穿支皮瓣是利用自体组织进行修复,避免了异体移植的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风险。

由于供体组织来自患者自身,因此免去了供体选择和配型的困扰,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4)结构复杂:与传统的皮瓣移植相比,穿支皮瓣更为复杂,需要进行血管吻合。

同时,供体组织的切取也需要严格的操作,确保血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这种复杂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和技巧,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最佳的修复效果。

(5)可塑性:穿支皮瓣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进行设计和模具化。

这种可塑性使得穿支皮瓣在外形和功能上都能够与受损组织相吻合,使修复后的组织更自然、更具美观性,并且恢复部分功能。

总之,穿支皮瓣具有血管支撑、灵活性、安全性、结构复杂和可塑性等特点。

它是一种有效的组织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缺损的修复,为患者恢复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选择。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演示文稿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演示文稿

穿支皮瓣临床应用
(一)穿支皮瓣的设计原则
穿支皮瓣的发展历史
★与血管解剖学相适应,临床上穿支皮瓣亦有两种类型:1 肌 皮穿支皮瓣;2 肌间隔穿支皮瓣。
作者
Kroll Kojima Kojima Angrigiani Deiler Cavadas
表 1 几个肌皮穿支皮瓣的发展
年份
皮瓣
1988 1989 1993 1995 2000 2001
桡动脉 旋股内侧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如果穿支仅从肌 间隔走)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无名分支(如果穿支仅从肌间隔走)
穿支皮瓣的供区
穿支皮瓣的供区
穿支皮瓣的供区
部位
全身 头颈部 头部 面部 颈部
上支 肩臂部 肘前臂 腕手部
躯干 胸部 腹部 上背部 腰部
下肢 臀部 大腿部 小腿部 足踝部
血管区域数量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演示文稿
(优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
皮瓣的命名:蒂部的血供形式+皮瓣部位+皮瓣的组成 层次+皮瓣的移植方式(如:吻合足背动脉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术)
皮瓣移植的原则:
1,能用简单植皮修复的创面就不用皮瓣移植; 2,能用传统皮瓣移植修复的创面不复杂的皮瓣移植; 3,能用局部皮瓣修复的就不用游离移植; 4,用次要部位的组织做供区,修复重要受区部位。
肌间隔穿支皮瓣 桡动脉穿支皮瓣 内收肌穿支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
表 3 几个常用的穿支皮瓣
英文缩写
动脉
DIEP TAP SGAP IGAP IMAP ISAP PLP GP TELP ALTP AMTP SAP PTAP ATAP
RAP AP ALTP AMTP

皮瓣外科的应用与发展概述

皮瓣外科的应用与发展概述

皮瓣外科的应用与发展概述【摘要】皮瓣外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既有基础理论的创新,又有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

本文综述了皮瓣外科在临床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一定的展望。

【关键词】外科皮瓣;组合皮瓣;远端蒂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皮瓣外科的发展,首先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随后出现轴型皮瓣和肌瓣;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显微外科技术后,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骨瓣和肌皮瓣等因显微外科的开展而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皮瓣外科在理论上及临床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皮瓣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近期采用血管穿支为蒂的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及远端蒂皮瓣等日益增多,个性化的皮瓣设计及组织工程学的开发与介入都将成为热点,本文就皮瓣外科在四肢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与发展做一简单概述。

1 皮瓣的血供问题影响皮瓣能否成活有很多因素,其中主要取决于皮瓣供应血管通畅程度、供应的血流量是否足够及静脉回流是否顺畅等几个因素,1986年,Cormack等[1]提出了对理解及应用血管皮瓣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的皮瓣成活界限的几个概念即解剖学界限、动态界限和潜在界限:①解剖学界限,指一根血管或其分支在和相邻的其他血管吻合以前所能供养的皮肤范围大小。

②动态界限,指一个皮瓣的成活界限大小不但受到解剖学界限的影响,而且受到血流动力学的压力平衡的影响。

相邻皮区的血管在某些情况下(如原皮区血管损伤或横断后),在血流灌流压力的影响下,通过交通支、血管弓、血管丛、吻合支等交通吻合后,可以跨过其原供养界限,到达压力较低的部位,代偿供应原缺血皮区,从而达到扩大皮瓣的切取范围,这一皮瓣成活范围称为皮瓣的动态界限,动态界限范围明显大于解剖学界限。

有较多因素可影响皮瓣动态界限,主要因素为吻合血管的通畅程度,如血管的灌注压力、吻合的大小类型、静脉回流的途径、动脉逆流的形成等;③潜在界限,是指通过延迟手术得出的皮瓣成活面积,该界限大于解剖学界限和动态界限。

最新皮瓣的历史最新进展PPT课件

最新皮瓣的历史最新进展PPT课件
1981年Nakayama,大鼠动脉血供养的静脉皮瓣(arterialised venous flap)的实验研究。
1985年顾玉东,在临床上静脉干动脉化的游离皮瓣同时修复肢 体主要动脉和神经的缺损
1984年Honda,仅吻合静脉血管的指背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组织 缺损的经验。
1985年Baek,犬静脉血营养的隐静脉皮瓣的实验。 1986年贾淑兰,静脉血营养的筋膜皮瓣临床应用 “静脉-静脉”的静脉皮瓣,“动脉-静脉”的静脉皮瓣陆续
徐达传(1984)和宋业光(1984)首先报道的股前外侧皮 瓣,是肌间隔皮瓣的典型代表,临床应用广泛。
肌间隔皮瓣与筋膜皮瓣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均带有深筋 膜。肌间隔穿血管的口径多在0.5~1 mm左右,
临床可仅以肌间隔血管为蒂,切取远端蒂皮瓣进行局部转 移,对修复手足肢端创面很有价值。
静脉皮瓣
11 股前外侧皮瓣 徐达传(1984) Baek(1983) 罗力生(1985) Song(宋业光)(1984) Xu(徐达传)(1988)
12 尺动脉逆行岛状 李柱田(1985) Glasson(1988)
皮瓣
Guimberteau(1988)
Li(李柱田)(1989)
序号 皮瓣 13 跟外侧动脉皮瓣
有不少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报道,但大多是修复手指部的皮肤缺 损的小皮瓣。 静脉皮瓣是非生理性皮瓣,血液循环不稳定,成活差别很大, 对其认识尚有待提高和深入。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真 皮 下 血 管 网 皮 瓣 (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skin flap, SVN flap)是在真皮下血管网 皮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皮瓣的历史最新进展
皮瓣外科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 随意型血供(random-pattern)皮瓣;

从皮瓣外科发展历史认识穿支皮瓣

从皮瓣外科发展历史认识穿支皮瓣

国内 穿支皮瓣研究状况
第一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第二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2005年 银川 2007年 昆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第3期
第三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第四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第五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2010年 银川 2011年 广州 2011年 宁波
穿支皮瓣专辑。
全身穿支血管分布
头颈部 穿支血管20支 0.7-1.1mm
推动了动脉干网状 供血皮瓣的研究

尺动脉皮瓣、骨间后动脉皮瓣、胫后动脉 皮瓣、胫前动脉皮瓣和腓动脉皮瓣

1982年王炜、鲁开化报道了前臂桡动脉逆行 岛状皮瓣
推动了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

小腿外侧皮瓣 (顾玉东,1983)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张善才,1984) 尺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李柱田,1985) 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路来金,1987)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李平津,1988)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陈宝驹,1988)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研究
逆行岛状皮瓣血供示意图
迷宫学说
(孙博 1983年)
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筋膜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1981年Ponten,小腿 筋膜皮瓣,皮瓣平均 长宽比例达2.5:1。 深筋膜有丰富的血供, 将深筋膜包含在皮瓣 内,可明显增加皮瓣 血供。
前臂筋膜皮肤的链式血供模式图 (张世民 1994年)
从皮瓣外科发展历史 认识穿支皮瓣
前言
在外科领域,采用转移皮瓣修复创面 有悠久的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 随意性皮瓣,到轴型皮瓣、肌皮瓣、肌 间隔皮瓣、穿支皮瓣,经历了皮瓣发展 的不同阶段,因此应从皮瓣外科的发展 历史来认识穿支皮瓣。
皮瓣外科发展沿革

穿支皮瓣的定义和特点

穿支皮瓣的定义和特点

穿支皮瓣的定义和特点穿支皮瓣 (perforator flap) 是一种常用的皮瓣修复术,其特点是通过利用身体的穿支血管来提供供应血液的皮瓣组织,从而实现组织修复和重建的目的。

这种皮瓣修复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游离皮瓣修复技术来说具有更多的优点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和应用等方面对穿支皮瓣进行详细的介绍。

穿支皮瓣是一种利用身体穿支血管的皮瓣修复技术,它是根据人体的血管分布结构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

穿支血管是细胞uler填充,并分布在皮肤组织中的微小血管,通过修复和重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穿支血管来移植皮瓣组织。

穿支皮瓣具有以下特点:1.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损伤区域附近的正常组织,尽量减少切除的不必要范围,从而减少了手术创伤和身体损伤。

2.穿支皮瓣提供了大量的可移植组织,使得修复和重建的效果更加自然和完整,不会造成严重的形态和功能损失。

3.术后皮瓣恢复较好,组织成活率高,术后静脉回流通畅,血流可以得到有效的供应,组织得到良好的营养。

4.穿支皮瓣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作修复和重建多种组织和器官缺损,如乳房重建、头颈部缺损修复、四肢重建、创伤修复等等。

5.手术创伤小,术后无明显瘢痕,美容效果好,术后恢复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感、感染风险等都相对较低。

1.头颈部缺损:穿支皮瓣可以用于修复头颈部的缺损,包括眼睑缺损、口腔颌面部缺损、头颈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的缺损等。

2.乳房重建:穿支皮瓣可以用于乳房重建术,通过利用腹部、臀部或大腿上的穿支血管,将组织移植到乳房区域进行重建。

3.四肢重建:穿支皮瓣可用于四肢的重建,包括手指、手掌、腕部、薄弱韧带涂层等损伤修复。

4.创伤修复:穿支皮瓣也可以用于各种创伤的修复,例如复杂创伤、战争创伤、皮瓣缺血损伤等等。

总的来说,穿支皮瓣是一种利用身体的穿支血管来进行组织修复和重建的皮瓣修复技术。

其特点包括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组织成活率高、应用范围广泛等。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头颈部缺损修复、四肢重建、创伤修复等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穿支皮瓣的类型及其临床应用

穿支皮瓣的类型及其临床应用

穿支皮瓣的类型及其临床应用本文原载于《中华创伤杂志》2017年第2期穿支皮瓣的概念由日本Koshima和Soeda[1]于1989年首先提出,是指由穿支动静脉供养的岛状皮下组织皮瓣,属于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

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每年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培训交流大会,但直到2003年'根特'共识[2]的发表,才引起世界学者的广泛重视。

我国的穿支皮瓣概念由张世民等[3]于2004年首先介绍。

穿支皮瓣的概念曾在国内引起激烈争论,包括其基本的定义、命名、与传统皮瓣的关系等[4]。

笔者从穿支皮瓣的概念与类型演变、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分析,探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方法。

1 穿支皮瓣的概念及演变穿支皮瓣是以穿支血管(肌皮穿支和肌间隔穿支)为直接供血来源的轴型皮瓣。

轴型皮瓣(粗大的轴型血管)与随意型皮瓣(细小的随意型血管)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概念。

轴型皮瓣(轴型血管)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

在早期的传统皮瓣阶段,一般认为轴型血管的口径应≥1 mm才能成功进行显微外科吻合,即全身的轴型皮瓣有70余处。

穿支皮瓣概念出现后,要求穿支血管的口径应≥0.5 mm(或0.8 mm),即全身的轴型皮瓣有300余处。

现在看来,再细些的血管(≥0.3 mm)也可被称作轴型血管,因为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已能成功进行'穿支对穿支'的移植,而且再细小的血管也能作为穿支蒂皮瓣进行转移,甚至提出了'毛细血管型穿支皮瓣' [5]。

如此看来,许多以前被认为仅能切取随意型皮瓣的供区,目前均能切取轴型皮瓣了。

也就是说,虽然随意型皮瓣的供区没有减少,但轴型皮瓣的供区数目却显著增加,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肯定已远超300余处。

早期的穿支皮瓣均取自肌皮穿支血管,均不带深筋膜,但均携带上级源动脉,即穿支皮瓣是由穿支动脉和伴行穿静脉供养的皮下组织皮瓣(狭义概念)。

但临床实践的丰富多彩,使穿支皮瓣的概念获得了实际性扩展,即由穿支血管供养的一切皮瓣均属于穿支皮瓣的范畴(广义概念)。

浅析常用穿支皮瓣的临床运用

浅析常用穿支皮瓣的临床运用

浅析常用穿支皮瓣的临床运用周劲【摘要】穿支皮瓣的出现开创了小型轴型皮瓣时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人类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穿支皮瓣作为目前国际整形外科热点研究与应用的皮瓣,与肌皮瓣、游离轴型皮瓣相比有诸多特殊的优点:保留了肌肉组织、降低了供瓣区的并发症和功能的减弱;它的多功能性解决了临床上很多的难题;是理想的组织重建皮瓣。

如乳房再造或可获得薄皮瓣重塑创伤的外形,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后的修复。

本文浅述了穿支皮瓣的发展、常见穿支皮瓣寻找方法,几类常见穿支皮瓣手术总结等,穿支皮瓣是整形修复外科领域里一颗不可或缺的瑰宝。

【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476-478)【关键词】皮肤损伤;皮瓣;移植【作者】周劲【作者单位】650032云南,解放军昆明总医院附属骨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1989年Koshima等[1]首先报道了肌皮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切取仅由1个肌皮穿支管(发自腹壁下动脉)供养且仅包含皮肤和皮下脂肪的超薄岛状皮瓣,分别修复腹股沟区和舌缺损,穿支皮瓣才逐渐在整形外科界推广。

穿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0.5~0.8mm)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1]。

临床上选择穿支皮瓣要具有如下特点:(1)拥有持续稳定的血供;(2)足够的血蒂长度;(3)最少有1支口径≥0.5mm的穿支血管;(5)供瓣区能直接缝合[2]。

然而穿支血管内径细小,解剖变异较多,出现部位和口径并不恒定,因此术前对穿支血管进行检测,确定穿支血管的出现部位和口径,对术前正确选定皮瓣供区部位、类型、大小及合理设计轴型皮瓣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是确保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因此游离的显微血管组织转移也得到迅猛发展,远距离的组织移植得以实现。

从1997年开始,国外学者每年召开1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议,讨论穿支皮瓣临床运用及前景发展,而我国至2005年在银川及2007年在昆明召开了2次全国穿支皮瓣讨论会。

穿支皮瓣临床应用论文

穿支皮瓣临床应用论文

穿支皮瓣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08-01【摘要】皮瓣移植术是外科学修复组织缺损的重要手段,其经历了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肌瓣、轴型皮瓣、游离皮瓣、逆行岛状皮瓣、静脉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穿支皮瓣等阶段。

其中穿支皮瓣是近年来对传统肌皮瓣改良的一种新技术,其优点是保留了供区肌肉的功能和完整,对供区损伤小,从而减小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字】穿支皮瓣;皮肤缺损;修复1 穿支皮瓣的定义及分类穿支皮瓣是指包括皮肤及皮下组织,由独立的发自某一主干血管的管径细小皮肤穿支(穿过深筋膜后口径为0.5mm -0.8 mm)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皮瓣范畴。

穿支皮瓣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 有独立的穿支血管供血, 这些穿支血管从所属主干发出后, 从深部组织(主要是肌肉)中或之间穿出并供应浅表的皮瓣。

穿支血管是指穿过深筋膜进入皮肤的血管,对穿支血管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根据血管起源, 穿支血管可分为两类,(1)直接穿支血管,指直接穿过深筋膜的血管,(2)间接穿支血管,根据穿支血管穿越肌肉或肌间隙又分为肌皮穿支和肌间隙穿支肌肉血管的皮穿支及肌皮穿支血管, 肌皮穿支血管经过深层肌肉后再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 如躯干和四肢的近段。

肌间隙皮肤穿支血管经肌间隙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多存在于肌肉细长和四肢肌间隔部位。

穿支皮瓣的血供可为直接穿支血管或间接穿支血管,或两者兼而有之。

临床上一般认为可分为肌间隔穿支皮瓣和肌皮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的命名初期争议较多,后国际上对穿支皮瓣的命名进行了规范,提出了以源动脉为基础的命名原则,即源血管+穿支皮瓣,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若从一个血管蒂上可供应多个穿支皮瓣, 那么每个皮瓣的名称应根据其所在的解剖部位或肌肉命名,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2003年,geddes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准确的穿支皮瓣命名方法, 亦即取该穿支皮瓣供血动脉的英文首字母, 后加p(perforator)标明穿支,其后注明来源肌肉名称等。

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
江苏医药 2006 年 11 月第 32 卷第 11 期 J iang su M ed J, N ovember 2006, V ol 32,043 #
# 综述 #
姚 刚 P et er C Nelig an
= 提要> 穿支皮瓣作为应用皮瓣, 与肌皮瓣、游离轴型皮瓣相比有诸 多特殊的 优点, 它 保留了肌 肉组织, 降低了供瓣区的并发症和功能减弱; 多功能性解决了临床上很多 的难题, 是理想的 三维组织 重建的皮瓣。综述目前国际上发现的 40 种 穿支皮 瓣和最 常用的 6 种, 认为穿 支皮瓣 是目前 最理想 的临床应用皮瓣。
3 李青峰, 雷华, 顾 斌, 等1 额 部阶梯状 皮瓣与肌、皮双 瓣鼻再 造 术.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4, 5: 351-353.
4 Y eh uda U , Lucian F, O ren S, et al. A n oval approach t o t he use of t he param edian f oreh ead f lap f or nasal recon st ruct ion. Plast R econs t r Su rg, 2005, 115: 1372-1378.
三、穿支皮瓣的优点和临床应用 根据 T aler 和 Palmar 的研究, 人体潜在的由知名血管供 血的穿支皮瓣达 40 种, 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然而, 临床上 选择穿支皮瓣 要具 有如 下特 点: ( 1) 拥 有持 续稳 定的 血 供; ( 2) 足够的血蒂长 度; ( 3) 最 少有一 支口径 大于等 于 01 5 mm 的穿支血管; ( 4) 供瓣区能直接缝合。当然, 还有很多 其他的 因素: 如供区术后的美观效果、能取的皮瓣大小、病人 能否接 受以及外科医师的经验等。 四、最常用的穿支皮瓣 目前国际上最 常 用的 穿支 皮 瓣为 6 种[8~ 16] 。按 名 称、 供血动脉及 穿 过 的肌 肉 分别 为: ( 1) 腹 壁 下动 脉 穿 支皮 瓣 ( DIEP) 、腹 壁 下 动 脉、腹 直 肌; ( 2 ) 臀 上 动 脉 穿 支 皮 瓣 ( SGA P) 、臀上 动脉、臀大肌; ( 3) 胸背 动脉穿 支皮瓣 ( T A P) 、 胸背动脉、背阔肌; ( 4) 旋股外 侧动脉 降支 穿支 皮瓣( A L T )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股外侧肌; ( 5)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穿支皮 瓣( T F L) 、旋股 外侧动脉横支、阔 筋膜 张肌; ( 6) 腓 肠内 侧动 脉穿支皮瓣( M A SP) 、腓肠内侧动脉、腓肠肌。 近两年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 SEA P) 及臀下动脉穿支皮 瓣( IG AP ) 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17] 。 五、穿支皮瓣的命名 肌皮穿支皮瓣以其诸多的优点和广泛的人体分布, 是近 年来国际整形外科界热 点追踪研 究、应用的 课题, 也是 正在 不断探索的项目。目前就如 何科学 全面的 命名穿 支皮 瓣国 际上还未 完 全 统 一, 众 多 学 者 都 有 自 己 建 设 性 的 命 名 特 点[8,18,19] , 包括供血血管、穿支 经过 的肌 肉和 皮瓣 所在 的部 位等命名, 防止混淆和便于分辨确实为某一种皮瓣的 外科临 床应用。 肌皮穿支皮瓣在修复重建外科中代表了最重要的进 步。 面对复杂非常相似的自身替代组织, 最小的供瓣区代 价和最 高效的修复, 穿支皮瓣使整形外科更好的完成 这一目标。鉴 于肌皮穿支皮瓣的诸多优点, 再发展更新更理想的皮 瓣目前 不可能实现[8] 。要推动这一发展, 就要在全身各种穿 支皮瓣 本身进行不断的研究、实践, 探索目 前国际 尚未应 用的 穿支 皮瓣。

穿支皮瓣简述

穿支皮瓣简述

穿支皮瓣简述穿支皮瓣简述魏在荣;常树森【期刊名称】《中华烧伤杂志》【年(卷),期】2019(035)007【摘要】公元前600年印度医师Sushruta切取第1块带蒂直接皮动脉穿支皮瓣——滑车上动脉穿支皮瓣,1973年Daniel和T aylor报道了第1块游离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供血的腹股沟皮瓣,1982年钟世镇院士报道了肌间隔(隙)穿支皮瓣,1989年Koshima报道了肌皮穿支皮瓣.整个皮瓣外科的发展历史以穿支皮瓣发展为主线,未来,传统随意皮瓣(网状供血皮瓣)和传统轴型皮瓣的临床应用将越来越少,而穿支皮瓣,特别是直接皮穿支皮瓣和特殊类型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将越来越广泛.%In 600 BC,the first pedicled direct cutaneous artery perforator flap-the supravicular artery perforator flap was harvested by Sushruta.In 1973,the first free perforator flap-the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flap in the groin was reported by Daniel and Taylor.In 1982,the septocutaneous perforator flap was reported by academician Zhong Shizhen.In 1989,the mi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 flap was reported by Koshima.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flap surgery,there was a fact that the main evolutionary line was the course of perforator flap.In the future,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andom flap (reticulated blood supply flap) and traditional axial flap will be more and more less,wherea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erforator flap,especially the direct cutaneous perforator flap and the special type of perforat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穿支血管为蒂--减少蒂部宽度,便于转移 2、增加皮瓣长度--沿皮神经血管方向
皮神经及营养血管 深部主干血管
穿 支 血 管
以穿支血管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创面
穿支皮瓣是当前皮瓣外科的发展方向 皮瓣移植的“自由王国”
游离移植 1. 主要为肌皮穿支皮瓣 2. 仅掌握几个供区的血 管解剖学即可 3. 但需要高超的显微外 科技术 带蒂移植 1. 主要为肌间隔穿支皮瓣 2. 需掌握尽量多的穿支血 管解剖学知识 3. 不需显微外科吻合血管
回顾过去

我国皮瓣外科的发展, 凝聚了老一辈的心血和 智慧
展望未来

年轻一代应继承老一辈 的事业,推动我国皮瓣 外科的发展
造 福 于 病 人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以肢体远端肌间隔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
尺动脉腕上支皮瓣
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 80年代后期,日本Kojima和 Kimura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 表。
穿支皮瓣定义
以管径细小(0.5~0.8mm)的皮肤穿支血 管供养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
穿支血管种类

肌间隙(隔)穿支--直接穿支
1983
1984 1986 1988 1988 1990 1992
股外侧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ALT-P 内踝上皮瓣(胫后动脉) 外踝上皮瓣(腓动脉前穿支,前外侧肌间隔) 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 桡动脉茎突部穿支皮瓣 外踝后上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后外侧肌间 隔,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张高孟
1992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皮瓣
推动了动脉干网状 供血皮瓣的研究

尺动脉皮瓣、骨间后动脉皮瓣、胫后动脉 皮瓣、胫前动脉皮瓣和腓动脉皮瓣

1982年王炜、鲁开化报道了前臂桡动脉逆行 岛状皮瓣
推动了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

小腿外侧皮瓣 (顾玉东,1983)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张善才,1984) 尺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李柱田,1985) 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路来金,1987)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李平津,1988)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陈宝驹,1988)
链式血供筋膜蒂岛状皮瓣
翻转筋膜瓣
皮神经皮瓣-特殊的筋膜皮瓣
Bertelli ( 1991 年)和 Masquelet ( 1992 年), 提出神经皮瓣的概念
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 血供关系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肌间隔皮瓣&远端蒂皮瓣


1982年钟世镇提出 是穿支皮瓣的一种类型。 以远端肌间隔血管为蒂的肌间隔皮瓣,局部转 移,对修复手足肢端创面很有价值。
肌间隔皮瓣
(82年)
肌皮穿支皮瓣 杨东岳、顾玉东( 1973年) (88年) 钟世镇
杨果凡
对皮肤血供认识的不 断深入,推动了新皮 瓣的出现和皮瓣外科 的发展
随意性皮瓣
肌皮瓣 皮肤血供
穿支皮瓣
动脉干网状皮瓣
肌皮瓣
肌皮穿支皮瓣
动脉干网状皮瓣
肌间隔穿支皮瓣
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

1981年杨果凡,首次报道了前臂桡动脉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研究
逆行岛状皮瓣血供示意图
迷宫学说
(孙博 1983年)
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筋膜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1981年Ponten,小腿 筋膜皮瓣,皮瓣平均 长宽比例达2.5:1。 深筋膜有丰富的血供, 将深筋膜包含在皮瓣 内,可明显增加皮瓣 血供。
前臂筋膜皮肤的链式血供模式图 (张世民 1994年)
国内 穿支皮瓣研究状况
第一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第二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2005年 银川 2007年 昆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第3期
第三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第四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第五届穿支皮瓣研讨会 2010年 银川 2011年 广州 2011年 宁波
穿支皮瓣专辑。
全身穿支血管分布
头颈部 穿支血管20支 0.7-1.1mm
躯干 穿支血管60支 0.7-0.8mm
上肢 穿支血管49支 0.5-1.3mm
下肢 穿支血管91支 0.6-0.8mm
全身穿支血管374支
摘自《皮瓣外科学》
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
(1)躯干 肌皮穿支血管
四肢
(2)分布
肌间隙穿支血管
遵循“压力平衡”规律
血管口径大,血管少
(3)穿支数量少,穿支在皮肤内走行距离长, 皮肤移动度大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游离移植
以肌皮穿支皮瓣为主

带蒂转移
以肌间隔穿支皮瓣为主
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关系
穿支皮瓣
皮瓣位于以穿支血管为中 心的范围,但长度有限 穿 支 血 管
深部主干血管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 瓣
1、 能增加皮 瓣长度
2、需带3~5cm 宽的蒂部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结合
DIEP
S-GAP TAP TFL-P M-SAP
肌间隔穿支皮瓣的发展
作者 钟世镇 Cormack Donski,顾玉东 年份 1982 1983 1983 皮瓣名称 肌间隔皮动脉的概念 筋膜皮瓣的血管解剖研究 小腿外侧肌间隔穿支皮瓣
Baek
徐达传,罗力生,宋业光 Amarante Masquelet Becker,张高孟 张世民 Masquelet

肌皮穿支血管--间接穿支
肌皮穿支皮瓣的发展
作者 年份 皮瓣
Kroll
1988
脊柱骶旁穿支皮瓣
Kojima
Kojima Angrigiani Deiler Cavadas
1989
1993 1995 2000 2001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阔筋膜穿支皮瓣 腓肠肌内侧头穿支皮瓣
皮神经
陈中伟 带蒂轴型皮瓣、 肌皮瓣(60年代) 皮神经营养血 管皮瓣(91年)
80年代后 1965年BaKamjian 断肢再植(63年 Milton研究(70年) 皮瓣存活与否是由其
杨东岳
内在血液供应所决定
带 蒂 皮 瓣 移 位 术
游离皮瓣、肌 皮瓣(70年代)
显微解 剖发展
主干动脉皮 瓣(81年) 肌皮瓣
从皮瓣外科发展历史 认识穿支皮瓣
前言
在外科领域,采用转移皮瓣修复创面 有悠久的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 随意性皮瓣,到轴型皮瓣、肌皮瓣、肌 间隔皮瓣、穿支皮瓣,经历了皮瓣发展 的不同阶段,因此应从皮瓣外科的发展 历史来认识穿支皮瓣。
皮瓣外科发展沿革
随意性皮瓣
(50年代以前)
深筋膜
筋膜皮瓣(8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