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颠覆传统的表现主义大师------ 勋伯格》案例
一、教材分析及思考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的新趋向。

而之前从第七单元起已经依次学习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包括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等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音乐及其特点。

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已经给同学们勾画出了一个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综观西方音乐史,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的专业音乐就开始在人文主义的旗帜导引下,开始了从中世纪宗教音乐的统治之下开始了神性到人性的复苏,沿着这样的道路,发展到晚期浪漫派之后开始出现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乃至后来发展到极端的个人化倾向。

表现在音乐上,就出现了形形色色,新奇怪诞的现代主义音乐,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立的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创立的十二音体系,以及后来发展形成的序列主义,从观念和技法上颠覆了传统的调性音乐体系,宣告了传统风格的瓦解。

并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现代主义流派。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因此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音乐素养以及指向音乐的兴趣来说,可能无法和好的学校同学相提并论。

但我平时在教学一直努力的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因此,学生已初步养成较好的听赏习惯,学习态度也相对端正,这为上好这节课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从知识结构来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典主义
时期,从体系上来说中间跳过了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音乐。

因此,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表现主义音乐的产生的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勋伯格音乐的特点,通过大量的阅读资料,听辩音响。

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欣赏,从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等因素中感受并归纳出勋伯格的音乐特点,充分感受他对传统音乐的颠覆。

2、听赏,理清西方专业音乐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能够用在此基础上,正确的看待勋伯格的音乐及其历史地位。

3、说出表现主义音乐创作理念、方法、及其产生的现实根源。

4、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其根源都是现实世界和人的主观感受的折射。

并运用这个观点正确看待和评价现代主义音乐。

四、教学方法的采用
1、用归纳听赏来理清发展趋势,(以图表形式展示)。

2、用对比欣赏来理解勋伯格音乐的特点。

3、用讨论、分析、讲解法来实现对勋伯格及其音乐的评价。

结论以文字形式出示
五、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1、教学重点:感受并理解勋伯格音乐的特点及其对传统风格的颠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勋伯格音乐的客观评价
2、教学难点:如何从音乐要素上感受并理解勋伯格音乐的特点
及其对传统风格的颠覆。

六、相关知识点
1、调性音乐和无调性音乐
2、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
3、十二音体系和序列主义
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两段音乐《爱之梦》片段《预兆》
2、设问: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3、作者是谁属于哪个流派的风格?(前者易说,后者引出勋伯格以及表现主义)
二、对比听赏,归纳出勋伯格音乐的特点
三、归纳理清西方专业音乐的发展脉络
四、客观评价勋伯格的音乐及其历史地位。

1、勋伯格的艺术观
2、讨论、评议
3、归纳、小结
五、拓展-----简介其他现代主义流派
1、噪音音乐
2、偶然音乐
3、电子音乐
六、总结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其根源都是现实世界和人的主观感受的折射。

现代主义的音乐尽管千奇百怪,花样翻新,但本质上都是现实生活生活和艺术家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勋伯格开创的表现主义流派,尽管他的存在和发展有很多值得争议的地方,但在传统之外又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他们的价值也许不在其作品本身,而在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一直被视为难点,现代主义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得发传统性,离学生得审美习惯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找到切入点,本课没有就作品讲作品,而是从对比听赏入手,层层深入的进行深层次的解析和探究。

使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清晰的理清了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和、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总体效果还好。

如果能适多增加对勋伯格作品本身的听赏,增加学生听觉的感受,效果会更好。

篇二:音乐鉴赏全册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第七节《丝竹相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教学设计第九节现代京剧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教学设计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教学设计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第十四节《巴赫》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第十五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设计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学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第十一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二十三节爵士乐
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设计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第二十八节《聂耳》第二十九节冼星海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第三十节《祖国颂歌》教学设计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教学设计第十八单元走向新世纪第三十四节《新时代》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

(二) 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在音乐中联想,听赏、分析、描述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或人文艺术之处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三) 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

难点: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为重点曲目,《森吉德玛》为拓展曲目。

四、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

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用舞蹈或戏剧等形式,表演乐曲的主题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

(二)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要素发挥了哪些作用?六、教学过程篇三:勋伯格无调性
勋伯格无调性《钢琴小品六首》表现主义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作品一《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中的节奏型、段落分析、旋律特点及创作的理性化等,从而更加本质地理解勋伯格及其作品,拓宽新音乐创作的思路。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2创作于1911年,是勋伯格短小精炼作品的范例,同时也是他早期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整部作品共包括6首小曲,每一首都在创作上体现着自己的特色。

其中的第二首以固定音型呈示的大三度音程g—b为结构核心,以它的反复出现来不断的明确一种衡定的东西,从而表达出对传统音乐中调性——g大调调性因素的确认。

然而出现在其他部分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的自由运用却深刻的拒认这种调性,不断的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性因素进行模糊、淡化以致掩盖。

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来体现勋伯格深层的精神内涵——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并为十二音体系与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的创立及20世纪无调性音乐风格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20世纪后的其他音乐风格与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勋伯格的创作经历及主要思想
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阿诺德·勋伯格作为
20世纪新音乐浪潮中的“第一伟人”。

其贡献不仅是打破了千百年的调性统治,并且在
“打破”后重新建立了无调性音乐的新秩序——“十二音体系”。

开创了音乐的一片新天地。

二、分析《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
1 音乐分析
传统音乐中的调性是结构力,现代无调性音乐则通过音程形态、序列形态、节奏形态、
力度形态以及音色形态等因素来作为它的结构力《钢琴小品六首》op19-2是勋伯格创作于
1911年,属于无调性时期的作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曲共9小节,根据节奏型变化的
形态,全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

节奏型为左手的g—b大三度的左手固定音型持续不断的隐含着
大调音乐的因素。

与右手音程小三度(和声音程、旋律音程)形成对比,如和声小三度音程b-d;
旋律小三度音程#f-拌d:a—c。

最后在三小节结束时c—ba的大三度进行过渡到第二种节奏
型中的小三度be—c的对比。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主要是左右手大、小三度音程的对
比。

第二部分(4-6小节)。

节奏型为左手的以及一小节的过渡音。

第5小节出现了不协和的
非三度和弦音bg、bb、bf(小
字二组、三组),以及大跳到小字组的#f-#a音程。

顺利的与第6小节过渡段的三度音程
一连串大三度音程(2个)和小三度音程(2个)的层层上行。

与7-9小节的三度音程的下行级进
形成对比。

结束处出现了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f、#b、#d、f。

与5小节开始的不协和的非
三度和弦音bg、bb、bf相呼应。

表现出这一段的不和谐性,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音响上的发
展可能。

这个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还延留到第7小节。

第三部分(7-9小节)。

节奏型为右手的,左手为一连串大三度音程(3个)和小三度音程
(1个)的下行级进,与右手的g—b大三度固定音型相呼应。

具体是f-a:be—g:bd—f;c
—e。

低音旋律的f、be、bdc形成了级进下行的优美的旋律线。

从全曲看十二个音分别以不同的形态:和弦、音程、单音的形式出现,无调性,每个音
都是平等的,以节奏型、三度音程等作为结构力,自由运用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以打破传
统调性体系,摆脱大小调功能运动。

在听觉上十二音序列音乐以不谐和开始,从一个不谐和
的水平向另一个不谐和的水平发展。

为以后探索和试验有序无调性音乐的规律作出了一定的
贡献,为十二音作曲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钢琴小品六首》op19-2符合现代作曲的创作规则。

旋律具有明确方向感和高点设计,
并适当运用跨小节的同音
连线——柔婉、抒情些。

除了固定节奏型的旋律外,其他旋律线有明晰的路向,方向感
很清楚。

如第2小节的大跳,相邻小节(第3小节)相对平稳性的三度跳进打破了第2小节处。

以避免形成单调,第5小节的大跳第8小节的大跳。

从上述高音区到低音区的大跳使乐曲具
有特定风格的断裂性。

第6、7跨小节间同音连线表现出柔婉、抒情些。

2 无调性音乐
无调性音乐是指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无调性中心,没有功能联系,缺乏调性感
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

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
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

它的特点
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

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
传统的和弦结构。

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

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
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

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
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勋伯格的创作根据调性可分为三个时期。

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

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
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

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
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他的作品中,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

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

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

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

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

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

如单人剧《期待》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

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

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

音列可以原形使用。

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

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

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的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2只是勋伯格一生音乐创作中并不显著的一册,而no.21仅是该册中的一页。

这与他的《升华之夜》(op.4)、《月迷皮埃罗》(op.21)《钢琴组曲》(op.225)、《华沙幸存者》(op.46)等具有强悍震撼力的伟作相比,只是沧海一粟。

仅以节奏型变化、三度音程等作为结构力,以断裂性、具有明确清晰方向感的旋律,表现勋伯格深层的精神内涵——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