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三征噶尔丹的相关评价 有力地打击沙俄的野心
康熙亲征噶尔丹
中国十大王朝之康熙亲征噶尔丹康熙统治时期,曾三次御驾亲征叛乱的噶尔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噶尔丹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康熙十年,即公元1670年,准噶尔内部出现权力斗争,噶尔丹趁机杀死侄儿,囚禁其叔,消灭竞争对手,夺取了该部领导权。
噶尔丹极富扩张野心,在夺取权力后,先后占有了青海大部,征服了天山南部的回部,并向西部的哈萨克、布鲁特发动进攻。
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噶尔丹乘喀尔喀蒙古内部动乱之际,向喀尔喀大举进攻,经过数次激战,喀尔喀蒙古全面溃败,向南寻求清廷的保护。
喀尔喀蒙古归附清廷后,康熙帝仍然希望能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欲使厄鲁特、喀尔喀释前怨,仍前协和,各守地方,休兵罢战。
但是噶尔丹的野心却在继续膨胀,1690年初以追击喀尔喀部众为借口,组织力量东征,深入到内蒙古的乌珠穆沁境内,并在乌尔会河打败了清军骑兵。
噶尔丹对清廷造成了巨大威胁,迫使康熙帝全力对付,这年七月,康熙帝亲率大军出古北口,后因患感冒,只得取消亲征噶尔丹的计划,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展开决战,取得重大胜利,噶尔丹退回科布多,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清廷在蒙古诸部的威望,为了进一步巩固北部边防,加强对喀尔喀各部的控制,1691年,康熙帝出塞来到内蒙古多伦,接受喀尔喀诸汗的朝拜,举行阅兵会盟仪式,裁决各个汗部的争端,划分牧区,授予各贵族封号,史称多伦会盟。
由此清政府就掌握了喀尔喀蒙古王公的,领地、爵位和特权的批准或解除的权力,从此,喀尔喀蒙古与清王朝,正式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外蒙古也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康熙帝此举,对于团结蒙古,加强北部边防,防御沙俄,都有重大意义。
在第一次对清作战失败后,噶尔丹在准噶尔部的统治地位也受到了挑战,为了摆脱在内部权力斗争中的困境,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噶尔丹再度发动了对喀尔喀的进攻。
1696年春,康熙帝第二次亲征,所率中路军直捣克鲁伦河,噶尔丹在得知康熙帝率主力征讨后,自知实力相差悬殊,于是迅速撤退,避敌锋芒,准备在地形有利的山区以逸待劳,重创清军,但他的部队一旦轻装奔逃,很难重新整合起来。
康熙为什么要亲征葛尔丹?是为了打击葛尔丹的后台—沙俄政府?
康熙为什么要亲征葛尔丹?是为了打击葛尔丹的后台—沙俄政府?本文导读:漠西厄鲁特蒙古部在明朝初期也称“瓦剌”,明末清初的时候被称为“厄鲁特”,他们盘踞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
厄鲁特蒙古部又分为四大部分,游牧在伊犁河流域的称为准噶尔部,游牧在乌鲁木齐附近的被称为和硕特部,游牧在额尔齐斯河沿岸的称为杜尔伯特部,游牧在塔尔巴哈台附近的称为土尔扈特部。
17世纪的时候,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
在崇祯年间,吐尔扈特部因为受到准噶尔部的排挤,他们离开了塔尔巴哈台牧区,向西一直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地区游牧。
后来,和硕特部也和准噶尔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们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牧场,向东南青海一带转移。
只有杜尔伯特部能够和准噶尔部和平相处,他们共同居住在阿尔泰地区。
康熙刚即位的时候,准噶尔部的葛尔丹狂妄的自立为准噶尔汗,并且在沙俄政府的唆使下,于康熙二十七年,对漠北的喀尔喀蒙古部落发动了突然袭击,沙俄侵略者同时要求喀尔喀蒙古蒙古投降沙俄,喀尔喀蒙古部落的首领拒绝了沙俄的诱降,并且毅然地带领手下数十万部众向内地转移,向清朝表示臣服。
康熙把喀尔喀蒙古部落安置在了科尔沁蒙古草原地区,并且强烈葛尔丹的侵略行径,要求他们归还喀尔喀草原,但葛尔丹仗着有沙俄给他撑腰,肆无忌惮地带领2万多蒙古骑兵,打着追击喀尔喀部落的名义,深入到了内蒙地区,当时距离北京仅仅450公里,这大大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葛尔丹的丧心病狂和变本加厉只因背后有后台大老板在撑腰,那就是——沙俄政府!(沙俄一再侵略,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尼布楚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形势万分紧急,康熙决定御驾亲征,不但是为了维持蒙古地区的稳定,更重要的是打击沙俄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沙俄政府一直对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虎视眈眈!1690年,清军分两路出击进攻葛尔丹,战争持僵持状态,清军和葛尔丹胜负参半。
1696年,清军终于在乌兰巴托击败了葛尔丹的主力,葛尔丹战败并且连夜逃跑,1697年,康熙又亲自率领大军,到达宁夏,将葛尔丹残部团团包围,葛尔丹终于走投无路四面楚歌,无颜再见葛尔丹部的父老,无奈之中终于服毒自杀!康熙平定了葛尔丹布的叛乱之后,喀尔喀蒙古的各个部落又回到了自己曾经放牧的牧场。
历史趣谈平定准噶尔的意义 平定准噶尔的评价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平定准噶尔的意义平定准噶尔的评价是什么
导语:平定准噶尔的意义是巨大的,从领土的完整上来看,既避免了领土的分裂,又遏制了外国势力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入侵。
从民族稳定来看,维护了蒙古
平定准噶尔的意义是巨大的,从领土的完整上来看,既避免了领土的分裂,又遏制了外国势力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入侵。
从民族稳定来看,维护了蒙古族的安稳,为蒙古族建立了安宁的发展环境。
从国家统一来看,平定准噶尔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内部分裂势力的发展壮大。
首先,准噶尔叛乱是当时部族的领导者噶尔丹发起的,这场战争是在沙俄的鼓励下展开的,沙俄的目的是分裂清朝的领土,彻底的坐拥西北的土地,扩张自己的领土。
准噶尔叛乱被平定,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维护了领土的完整,防止沙俄实力插足中国,煽动更多的部族发动叛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其它民族一种警告,防止沙俄煽动其它民族发动叛乱。
在准噶尔战争期间,准噶尔部族人们的生活十分困苦,大部分的民众由于战争丧失了自己的家园,不得不颠沛流离。
但是在叛乱被平定之后,人们的生活变得安定,更多的人生活重心转向了发展地区经济上,平定准噶尔有利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这场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遏制了内部分裂势力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使得民族统一于一体,总体上来讲,平定准噶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维护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
平定准噶尔的评价是什么
生活常识分享。
康熙三征准格尔,葛尔丹命丧阿察阿穆塔台,蒙古诸部落得以安定
康熙三征准格尔,葛尔丹命丧阿察阿穆塔台,蒙古诸部落得以安定这说起康熙皇帝,一生的历史功绩,大家一般都记得的有三个,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平定准噶尔。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蒙古各部落,那是乱的一锅粥一样,蒙古部落就相当于清王朝北方的屏障,家门口都那么乱,他怎么能够安定的生养生心?还有一个叫做葛尔丹的,他在蒙古各部落里面搅混水,搞到那是乌烟瘴气,还和北方的沙俄政府有密切的往来,康熙皇帝肯定不愿意了,肯定要搞他了,所以就有了平定准噶尔,三征葛尔丹的历史。
说起这个三征葛尔丹的事,咱俩从多伦会盟开始,因为当时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治理中原当中,我国的蒙古族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主要分为三个大部落,外藩蒙古,喀尔喀蒙古,额鲁特蒙古,其中喀尔喀蒙古和额鲁特蒙古,都和清王朝建立的臣属关系。
从康熙皇帝登基开始,蒙古各部就已经开始自相残杀,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准噶尔部落是额鲁特蒙古的一部分,游牧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康熙九年,准噶尔部发生权力争夺的内战,首领被杀,首领的弟弟葛尔丹闻讯赶回,他发誓要为哥哥报仇,他消灭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控制了准噶尔部。
从康熙十七年开始,葛丹开始大肆的侵略土地,还有其他部落的事务指手画脚,葛尔丹的势力和野心的增长,对清王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他把蒙古各部落角的是鸡犬不宁,康熙皇帝也从多方调节,最后建议双方会盟。
在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召开了多伦会盟,但是格尔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蓄意破坏会盟,他不但趁机攻击其他的蒙古部落,还和北方的沙俄政府勾结,沙俄军队也顺利的开进了蒙古草原,这简直就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出卖祖宗,出卖国家。
被攻打的蒙古亲王,只好向康熙皇帝求救,所以康熙皇帝就组织了第一次征讨葛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清军与葛尔丹的部队,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葛尔丹败逃,清军取得辉煌胜利,失败后的戈尔丹实力大为削弱,于是他向清廷进表请罪,并发誓不来进攻蒙古各部,8月18日,康熙帝派人告诉葛尔丹,再次申明了蒙古各部与清王朝的臣属关系,让葛尔丹无机可乘。
准噶尔汗国经过康熙雍正乾陵三帝努力方灭
准噶尔汗国经过康熙雍正乾陵三帝努力方灭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六十一年中,亲征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是最让他自豪的功绩之一。
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先后三次亲率大军,征讨准噶尔汗国,最终在康熙三十五年的昭莫多之战中,彻底将其击败。
前后历时七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准噶尔汗国在康熙打击下连连败退,其大汗噶尔丹也在兵败次年后身亡。
看上去,似乎康熙在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赢得十分轻松。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康熙的三征噶尔丹,一次比一次艰难,能获胜是因为有多种意外因素存在,而在康熙去世后,准噶尔汗国依旧存在,以至于耗费了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精力,才最终彻底将其平定。
之所以噶尔丹这么顽固难打,主要是其实力一点都不比清朝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强一些。
噶尔丹的崛起,源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的一次暗中行刺事件。
康熙九年,噶尔丹的哥哥,也就是蒙古准噶尔部的僧格台吉(台吉是旧时蒙古王公的爵位名号)被对立派的车臣台吉派人暗中杀害。
这次行刺,给准噶尔部带来的巨大的混乱,一时间,部落中人人惶恐不已。
关键时刻,僧格台吉的弟弟噶尔丹挺身而出,召集僧格的残部,由其亲自率领,前往阿尔泰征讨车臣台吉。
据史料记载,噶尔丹“独当先,越马挺枪,最深入,斩杀百十骑,溃其军”,最终将车臣台吉击败。
而车臣台吉本人,也在混战中被杀,其部落人口等,均落入了噶尔丹的手中。
在此之后,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带领下,开始走上了强势崛起的道路。
之所以噶尔丹能够崛起,这与他在主政部落之初,所采用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据记载,当时噶尔丹一改旧习,并对外主张“招徕归附,礼谋臣”,对内则是“课耕牧,修明法令,信赏罚”。
同时,不断发展战争器械,如此一来,让准噶尔部迅速开始强大。
而准噶尔部的逐渐强大,也吸引了周边不少部落前来投靠,如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和硕特部的丹津洪台吉就率众归靠,类似于他的这种主动投靠,在当时比比皆是。
对此,噶尔丹秉承来者不拒的原则,毕竟自幼生长在草原的他深刻知道,人口的多寡,决定着实力的高低。
历史趣谈:康熙皇帝是怎样三征准格尔的?准格尔有多厉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康熙皇帝是怎样三征准格尔的?准格尔有多厉害
导语:准噶尔部妄图一统蒙古当年索额图奉命率领边界谈判代表团赴俄谈判,刚出长城不久,因道路受阻,不得不中途折回,其原因就是喀尔喀蒙古和厄
准噶尔部妄图一统蒙古当年索额图奉命率领边界谈判代表团赴俄谈判,刚出长城不久,因道路受阻,不得不中途折回,其原因就是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两部开战。
那时蒙古分作三大部:长城以北,大漠以南的称漠南蒙古,也叫内蒙古,共有二十四个小部落,归附清朝后划为四十九旗;大漠以北的土谢图、扎萨克图、车臣是外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西称为厄鲁特蒙古,有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个部落。
如今打仗的就是喀尔喀和厄鲁特。
他们同清朝本来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
厄鲁特蒙古的四个部落中,以游牧于新疆伊犁一带的准噶尔部最强盛,首领叫噶尔丹,康熙十年(1671)自立为汗,对邻近部族攻伐兼并,控制了青海和西藏,征服了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哈萨克族,如今又想一统蒙古高原。
严历警告噶尔丹康熙帝知道噶尔丹的野心,只是当时用兵的地方多,腾不出手来,加之这家伙表面上装得相当恭顺,纳贡称臣,一再表白与清廷“一道同轨,不敢妄行”,一时抓不住把柄收拾他。
如今他里通外国搞分裂的行径越来越明显,甚至配合罗刹国扰乱我喀尔喀蒙古各部的抗俄斗争,康熙帝这才觉得不能掉以轻心了。
不久,康熙帝又接到喀尔喀蒙古三部数十万众被噶尔丹打败,逃到内蒙古请求保护的报告,他一面派理藩院尚书阿尔尼带着人前去慰问,开仓赈济,妥善安置;一面派使者谕令噶尔丹,不得无故兴兵,从速退回自己地域。
此时的噶尔丹已十分嚣张,哪里还肯俯首听命?他已计
生活常识分享。
三征葛尔丹历史故事分享
三征葛尔丹历史故事分享《三征葛尔丹》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领导的三次北伐战争,最终攻克元朝的一段历史。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葛尔丹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明军的主要敌人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这个历史故事。
一、三征葛尔丹的背景在明朝初年,东北地区一直都是辽金政权的势力范围,直到元朝的出现,东北才被纳入元朝版图之下。
在元末明初之间,正是北方草原民族崛起的时期。
葛尔丹是当时的部落统领,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在草原上扩张领土,威胁到了明朝的安全。
朱元璋十分重视北方安全,他多次下令派遣将领北伐,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北伐是在洪武十年(1377年),由斡难领兵,最终失败;第二次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常遇春领兵,也以失败告终。
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下令派出大军,由徐达、张汝舟、常遇春等将领率领,以征讨葛尔丹为目的,进行第三次北伐。
这一次,明朝终于取得成功,击败葛尔丹,杀死了他的长子,迫使他下跪投降,这次北伐也被称为“三征葛尔丹”。
二、三征葛尔丹的过程第一次北伐由斡难领兵,从山海关进攻,但未能攻克鸭子河和箭洲关(今天的辽宁营口),最终败退。
第二次北伐由常遇春领军,再次从山海关进攻,但也是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北伐则是由徐达、张汝舟、常遇春等几位将领共同领兵,经由固原、雄州、赤峰等地,最终进入葛尔丹的势力范围。
葛尔丹在封陵之战中被明军击败,长子被杀,开始逃亡,但最终被明军追上。
入秋时分,徐达在绕道抵达葛尔丹的家乡广昌,通过激战终于夺取了最后的胜利,葛尔丹向明朝皇帝朱元璋投降。
三、三征葛尔丹的意义三征葛尔丹,标志着明朝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三征葛尔丹打击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使得明朝的边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这为明朝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三征葛尔丹增强了明朝士气,提高了国家的威望,为明朝统一全国,确立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
第三,三征葛尔丹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少数少民族问题提供了启发。
清朝的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
清朝的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中国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但是为了这个胜利却丢失了领土,这是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雅克萨的胜利沙皇俄国是怎样侵略我国东北的呢?原来在明朝末年,清朝正忙着进关,把北方边境的防备放松了。
沙皇俄国趁机向我国黑龙江地区进犯。
他们在我国掠夺财物,杀害人民,遭到我国各族居民的反抗。
清朝进关后,派兵打击沙俄侵略军,收复了被俄国占领的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在今黑龙江呼玛西北,漠河以东的黑龙江北岸)。
当康熙帝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调到西南去的时候,有个俄国逃犯带了八十四名匪徒窜到我国雅克萨,在那里筑起堡垒,四出抢掠。
他们把抢来的貂皮献给沙皇。
沙皇不但赦免了逃犯的罪,还派他当了雅克萨长官,想永远霸占我国土地。
康熙帝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听到东北边境遭到侵犯,怎么不气愤?为了弄清敌情,他亲自到盛京,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立城堡,准备征讨敌人。
康熙帝作好一切准备之后,派人送信给雅克萨的俄军头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萨,沙俄军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萨增兵,跟清朝对抗。
眼看和平解决已经不可能了,康熙帝就发布进军的命令。
公元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开到雅克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
沙俄军队经过几年的准备,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
彭春观察了地形之后,在城南筑起土山,让兵士站在土山上往城里放弩箭。
城里的俄军以为清兵要在城南进攻,就把兵力拉到城南。
哪儿知道清军却在城北隐蔽地方放了火炮,乘城北敌人防守空虚,突然轰起炮来。
炮弹在城头呼啸着飞向城里,敌人的城楼被炮弹击中了,熊熊燃烧起来。
天色渐渐发白,清军又在城下堆起柴草,准备放火烧城。
俄军头目这才吓慌了神,在城头上扯起白旗投降。
按照康熙帝的事前嘱咐,彭春把投降的俄军全部释放,勒令他们撤回本土。
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哭丧着脸,带着残兵败将走了。
噶尔丹有多厉害?康熙为他御驾亲征三次!
噶尔丹有多厉害?康熙为他御驾亲征三次!本文导读: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康熙帝算是少有的明君,细数他的战绩,执政期间拿下鳌拜,后来又平定三藩之乱,收回台湾。
可是就是如此有一人却让他花了30年才将其打败,他就是噶尔丹,那么他有多厉害呢?噶尔丹是西北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的儿子,青少年时期在西藏五世达赖喇嘛门下修行,达赖喇嘛认定他是一位活佛转世。
他的父亲死后,哥哥僧格继承为首领,不久,发生内乱,僧格被杀死,24岁的噶尔丹被贵族会议推举为首领。
噶尔丹性情豪迈奔放,富有激情,特别具有煽动性,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就是特别能忽悠,而且也不乏军事才能。
而且此人没有菩萨心肠,内心只有权力和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长期席卷草原大漠的军事生涯。
此人有点狡猾,为了壮大自己,他一开始并没有和康熙作对,而是和康熙也就是清朝维持着朝贡关系。
尽量不要惹康熙,而康熙当时也正忙着对付三藩之乱,无暇顾及噶尔丹,结果噶尔丹就捡了个便宜。
趁着清朝无暇顾及的机会,大肆向周边扩张。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噶尔丹一路打败哈萨克等部落,终于把整个西域都收拢囊中了。
而此时,康熙皇帝正在组织喀尔喀蒙古各部联合抗击沙俄。
谁知,噶尔丹这厮在沙俄谈判代表的支持下,竟然出动三万骑兵,与沙俄军队相互呼应,杀向大清,这让沙俄在边界谈判中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结果令中国丧失了贝加尔湖以东原属喀尔喀蒙古的大片土地。
所以说,贝加尔湖丢失,完全是噶尔丹此人趁机的作用,不然我们也不会失去这么广大的领地。
因此,康熙皇帝对噶尔丹十分痛恨,在解决了沙俄问题后,立马把枪头对准了噶尔丹,这个他最大的麻烦。
不过出兵要有理由,就在康熙苦恼借口的时候,噶尔丹又攻击喀尔喀草原,土谢图汗部落被打得落花流水,无奈之下便向清朝求救。
康熙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带着大部队出发了。
但出师很不利,为什么呢?因为清军的前方部队为了抢功劳,认为噶尔丹不足为据,结果遭遇噶尔丹凶猛反击,清军伤亡惨重,主将侥幸突出重围。
三征噶尔丹
三征噶尔丹引言三征噶尔丹是中国明朝时期对蒙古族鞑靼部的三次征讨。
这一系列的征讨不仅是为了解决边疆安全问题,更是为了确立明朝政权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
本文将对三征噶尔丹的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历史背景1. 蒙古人的势力扩张自元朝灭亡以来,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势力逐渐分化为各个部落。
其中,鞑靼部作为蒙古人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部落之一,一直对中国北方边境地区构成威胁。
鞑靼部以其军事实力和对抗中国军队的经验著称,盘踞在蒙古地区,并频繁袭扰中国边境。
2. 明朝的边疆安全问题明朝初期,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朝廷。
尤其是蒙古地区的鞑靼部常常趁机侵犯汉族居民,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明初的朝廷意识到,只有解决蒙古地区的战乱问题,才能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
二、三征噶尔丹的经过1. 第一次征讨明成祖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首次发起了对鞑靼部的大规模征讨。
在明成祖的亲自指挥下,明军越过长城进入蒙古地区,对鞑靼部展开攻势。
经过一段激烈的战斗,明军成功击败了鞑靼部,并迫使其割地赔款,答应不再侵犯明朝领土。
2. 第二次征讨明仁宗景泰六年(1465年),鞑靼部再度对明朝北方边境发动袭击,残害无数汉族居民。
明朝朝廷决定再次出兵征讨鞑靼部。
这次的战争规模更大,也更加激烈。
经过多次激战,明军终于击败了鞑靼部,迫使其向明朝朝廷臣服,并同意签订了边境和约。
3. 第三次征讨明孝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鞑靼部再次背约,侵犯明朝的边境地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不安。
于是,明朝再次对鞑靼部发动了征讨。
这次的战争异常激烈,明军经历了多次艰苦的战斗,最终击败了鞑靼部。
鞑靼部首领噶尔丹被俘,明朝控制住了蒙古地区。
三、三征噶尔丹的影响1. 边境地区的安定通过三次征讨,明朝成功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使边境地区的居民重新享受到了和平。
明朝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确立了自己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并维持了边界的稳定。
历史趣谈:简述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的经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简述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的经过
导语:康熙被称为文治武功臻于极致的难得的帝王,他的一生有诸多功绩,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三次
康熙被称为文治武功臻于极致的难得的帝王,他的一生有诸多功绩,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呢?
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首先还要来说说噶尔丹这个人物,他不但被五世达赖喇嘛钦点为活佛转世,还在西藏修学了长达十年,这才成为准噶尔部落的首领。
额日前噶尔丹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征战多年,后来还获得了沙皇俄国的支持,借此想要挣脱清王朝的统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康熙帝必须亲征噶尔丹才可以有胜利的把握。
另外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还因为在噶尔丹的带领下准噶尔部落发展地越来越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发展迅速,三大部落前所未有的强大团结,占地面积一下子达到整个中国总面积的近一半,这些威胁让康熙帝意思到噶尔丹想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独立自主的国家权力,所以征战噶尔丹势在必行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因此才有了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除此之外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也是因为他很重视边境问题,这已经不仅是民族内部的问题,因为沙皇俄国的涉入导致国家间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康熙帝这三次亲征一方面稳定了军心,打压噶尔丹野心勃勃来势汹汹的分裂计划,同时也彰显了这位千古一帝果断的决策和军事天赋。
噶尔丹和康熙是什么关系
生活常识分享。
康熙三征噶尔丹: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之战
康熙三征噶尔丹: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之战序言康熙三征噶尔丹是指1690年至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的历史事件。
据史料记载,战况十分凶险惨烈,从大炮火枪互轰到贴身肉搏,最终清军凭借实力优势击败准噶尔,噶尔丹落得众叛亲离,绝望而死的下场。
而清朝成功阻止准噶尔东进,沉重打击蒙古游牧集团割据势力,捍卫国家统一。
战争背景:准噶尔的崛起准噶尔部是厄鲁特蒙古的分支,兴起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一带。
清朝建立后,准噶尔部向其称臣纳贡,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直到1670年噶尔丹继承准噶尔大汗,情况发生变化。
噶尔丹出生于1644年,也就是清军入关的当年,比康熙年长十岁,是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
他从小在西藏学习佛法,史料记载:噶尔丹自幼喜奉释氏,有大志,好立奇功。
1670年其父在部落斗争中被杀,噶尔丹凭借狠辣迅猛的政治手腕击败政敌,成功继位,并积极对外扩张,先后击败和硕特部、哈萨克、叶尔羌汗国等周边邻国。
经过十余年的兼并,1683年准噶尔的统辖地域北达鄂木河,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东到鄂毕河,几乎称霸整个中亚和西域。
在此期间,噶尔丹向清廷请求得到五世达赖喇嘛授予的“博硕克图汗”称号。
然而从册封传统上看,噶尔丹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无资格使用可汗称号,因此遭到康熙拒绝,准噶尔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出现裂痕。
不过导致清朝与准噶尔交恶的最终原因还是噶尔丹对漠北喀尔喀部落的觊觎。
清初游牧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落:札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三部均臣属于清朝。
1687年札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因人口和资源问题发生内讧,直接导致喀尔喀陷入内战。
早就对漠北虎视眈眈的噶尔丹趁此机会,于1688年率领三万骑兵挥师东进,向喀尔喀各部发动进攻。
缓过神来的土谢图汗率军抵抗,可根本不是噶尔丹的对手,经过三天激战,全军溃散,喀尔喀各部仓惶南逃入内蒙古境内,内附清朝。
噶尔丹远走漠北,为何康熙还要赶尽杀绝?这事对中国影响深远
噶尔丹远走漠北,为何康熙还要赶尽杀绝?这事对中国影响深远在康熙的政治生涯中,三次亲政噶尔丹对当时清朝和后期的社会影响力都非常巨大,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康熙在击败噶尔丹之后,再一次拓展了清朝的版图,将外蒙古地区全部收入囊中。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版图都是当时康熙执政时期确定下来的,因此康熙与噶尔丹的这场战役就显得意义深远。
当年噶尔丹被清军击败在乌兰布通和昭莫之后,康熙就下了一个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决策。
当年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大败之后便远走漠北,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一路逃亡。
当清朝廷都决定要放弃的时候,康熙力挽狂澜再次亲征噶尔丹,将他彻底诛杀在漠北。
噶尔丹叛乱清朝初期,居住在西北方向的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喀尔喀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部的蒙古已经归顺清朝廷。
漠北地区分别由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三大部落统治;而漠西地区则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
当时漠北各部虽然没有归顺清朝廷,但他们与清朝的关系都很密切。
只有漠西地区经常与沙俄沆瀣一气,妄想吞并蒙古其他部落,扼制清朝廷的北方屏障。
当年中俄两国一番激战之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方的分界线。
但俄国前脚刚和清朝签订契约,下一秒就跟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私下密谋叛乱。
随后在沙俄的支持下,准噶尔向漠北喀尔喀发起了进攻。
噶尔丹率领3万军部就将喀尔喀地区的三部首领、十万军民给赶了出去。
他们逃往漠南一带,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随后康熙将这些难民都安置在科尔沁,然后传话给噶尔丹让他回老家去。
结果噶尔丹态度嚣张,根本不理会康熙,并且还率兵继续南下,抵达了乌珠穆沁境内。
噶尔丹的态度彻底惹怒了康熙,他决定御驾亲征,调兵遣将北上迎敌。
随后两军在乌兰布通地区交战,噶尔丹不敌清军的威力,率领部下向漠北逃窜。
其实这次清军出动了十万大军,面对噶尔丹的三万人马,人数上就已经碾压他很多,但还是让噶尔丹逃走了。
这背后都是清军主将太过麻痹大意所造成的。
清军就此错失了一次性歼灭噶尔丹的机会,待他逃往漠北之后就更加难以追击了。
三征噶尔丹的历史典故
三征噶尔丹的历史典故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
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三征噶尔丹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三征噶尔丹的历史典故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
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抵抗一陈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
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
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
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
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
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开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
噶尔丹得意扬扬,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
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
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
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
驼城被打开了缺口。
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
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
征讨噶尔丹的历史故事
征讨噶尔丹的历史故事在历史上,康熙有几次亲自出征去征讨噶尔丹,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征讨噶尔丹的历史故事吧!征讨噶尔丹康熙皇帝急于和俄国签订和约,的确是为了腾出手来对付蒙古族准噶尔部落头目噶尔丹发动的叛乱。
早在元朝灭亡以后,成吉思汗的子孙退回塞外,驻扎在大沙漠南北,逐渐形迈出漠北蒙古、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
这些蒙古部族之间相互攻打,还经常南下骚扰内地。
后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用征伐、联姻和结盟的办法,把漠南蒙古征服了。
清朝设立了蒙古衙门管理蒙古各部,把漠南蒙古分为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
这样,漠南蒙古各部成了清朝当权者最可靠的盟友。
漠北蒙古又叫喀尔喀蒙古,继漠南蒙古之后,也跟清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每年向清朝进献一头白骆驼,八匹白马,称为“九白之贡”。
清朝入关以后,只依靠几十万满族人,是维持不了对全中国的统治的。
为了弥补力量不足,多尔衮、顺治、康熙都把联合蒙古各部做为一项重要的国策。
可是这时候,还有居住在阿尔泰山以西的漠西蒙古不肯合作。
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分为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四部。
其中准噶尔部力量最强大,它兼并了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把土尔扈特部排挤到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又把和硕特部的人赶到了青海、西藏。
康熙皇帝见噶尔丹这样猖狂,已经威胁到内地的安全了,就在康熙二十九年秋高气爽、草肥马壮的时候下令征讨。
他亲自率兵驻扎在长城口外,任命他的哥哥裕亲王为大将军,在离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和准噶尔兵决战。
噶尔丹没和清军正式交过锋,还不知深浅。
他依山列成“驼城”,把一万头骆驼捆住脚,让它们卧在地上,又在骆驼背上搭起箱垛,盖上湿毡,然后让主力部队隐藏在“驼城”之内,从箱垛的空隙放枪射箭。
清军隔河隐晦阵,先用大炮轰击“驼城”,打死了许多骆驼、骑兵,步兵随后冲杀过来,大败准噶尔军。
噶尔丹知道打不过清军,当晚就把军队撤到高处,第二天一大早,派随军的西藏喇嘛到清营求和。
清朝大将军马上派人向康熙皇帝报告战况,又派使臣到噶尔丹营内,让噶尔丹向“威灵佛”起誓,保证不再向内地进犯。
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与噶尔丹的战役惨烈到如此程度
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与噶尔丹的战役惨烈到如此程度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成三大部:漠北是喀尔咯部,又叫外蒙;漠南是内蒙;漠西是厄鲁特部。
内、外蒙古的头领,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厄鲁特蒙古的头领,则是元太师托欢之后。
元朝时,分为牧场、分驼、马牛、羊四部,称为四“卫拉特”,即明朝的“瓦剌”。
正统年间(1436-1449),其汗王也先,曾发动了土木之变,俘虏过明英宗。
也先死后,厄鲁特蒙古复分为四部: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和硕特部,以额尔齐斯为中心的杜尔伯特部,以雅尔(塔尔巴哈台)为中心的土尔扈特部和以伊犁为中心的准噶尔部。
准噶尔原叫绰罗斯。
明末,该部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时强大起来。
因此,和硕特部便迁到青海、西藏一带;崇祯三年(1630年,天聪四年),土尔扈特部移居到伏尔加河流域去了。
浑台吉一死,儿子们就开始争位,在西藏当喇嘛的小儿子噶尔丹,听说哥哥被杀,赶回伊犁,杀了嗣位的索诺木阿拉布坦,于康熙十年(1671)自立为汗。
三藩之乱时,他挑动与联合西藏上层集团夹击和硕特部;派兵征服南疆的维吾尔族,每年强征六七万两纹银的贡赋;并多次通使俄国,寻求靠山,以便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漠北蒙古去。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他在俄国侵略者的指使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居然越过杭爱山脉,突袭了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父子,掠夺了活佛哲卜尊丹巴胡图克图的财产,使外蒙同胞“死者相枕”、“逃亡死绝”,并堵塞了朝廷赴楚库柏兴谈判的使团的去路。
康熙二十八年(1689),他驻兵克鲁伦河,时窥漠南。
康熙二十九年(1690)7月,他越过呼伦湖,掠夺内蒙乌珠穆沁部,在乌尔会河还袭击了尚书阿尔尼率领的蒙古兵。
为使喀尔喀同胞返回故土,实现边境地区的安定、统一,康熙皇帝屡谕噶尔丹敛兵,不行,乃于八月举行亲征:福全一路出古北口、常宁一路出喜峰口、亲率一路至博洛河。
噶尔丹打败福全,从乌珠穆沁部地渡过西喇木伦河突进至乌兰布通,将兵数万列阵于山下,依林阻水,又把骆驼捆倒在地,驼背放置木箱,箱上蒙了湿毡,环列军外,构成“驼城”,命士卒躲在箱缝后发箭放统。
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
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康熙三征噶尔丹的故事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故事。
那么康熙是怎么三征噶尔丹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吧!三征噶尔丹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
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早就归顺清朝;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居住在今蒙古国一带;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也就是明代蒙古族的瓦剌部落,生活在天山以北地区。
这两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归顺清朝。
但在漠西蒙古中有个准噶尔部落,在今新疆伊犁草原地区。
噶尔丹是准噶尔部落的首领,非常强悍。
他取得准噶尔部落的大权后,受到沙皇俄国的唆使,就开始向外扩张、掠夺。
漠西蒙古先被他征服,接着他又进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打不过噶尔丹,几十万百姓南下,躲到漠南蒙古,请求清朝保护。
康熙帝一面安抚、救济逃难的灾民,一面派人前往噶尔丹军营,要求他立即退兵,并将所侵占的漠北蒙古的土地、牛羊,统统归还主人。
噶尔丹野心极大,本来就想打到北京,哪听得进康熙帝的劝阻,便策动大军向东杀来。
康熙帝决心严厉惩罚噶尔丹。
公元1690年,他亲率大军西征。
左路清军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统领,出古北口,右路清军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
左路军先与噶尔丹交手,吃了败仗,不得不后撤。
噶尔丹因此更加轻视清军,向南猛攻,一直打到乌兰布通(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离北京只有七百里。
他狂妄地叫嚷,要打到北京去。
康熙帝下令右路军停止后撤,迅速会合左路军,在乌兰布通迎战噶尔丹。
噶尔丹将他的大军布阵在一座大山下,一边有河流,一边有树林。
他将一万多匹骆驼,围成圆阵,捆住四脚躺下,不能移动。
驼背上绑着木箱,蒙上湿毛毡,士兵们则躲在驼阵后发炮射箭,称为驼城。
清军先用大炮向驼城中段轰击。
猛烈的炮火,将骆驼炸得血肉横飞,驼阵撕开很大的口子,正面的清军步骑兵随后发起勇猛的冲锋,另一支清军则从驼城背后夹攻。
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史实考
作者: 黑龙;海纯良
作者机构: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西部蒙古论坛
页码: 21-2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清朝;康熙帝;准噶尔汗国;噶尔丹
摘要:1697年2月至7月,清朝康熙皇帝从北京出发到宁夏办理进剿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事宜。
此前,康熙帝曾两次亲征噶尔丹汗,所以史家把这次出征称为'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
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尚未到达宁夏,噶尔丹汗病逝,其汗国随之瓦解。
清朝颇费精力,搜获噶尔丹尸骨、子嗣及政要,结束双方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统辖。
噶尔丹兵进喀尔喀对东北疆域的影响
噶尔丹兵进喀尔喀对东北疆域的影响
黑龙
【期刊名称】《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10)2
【摘要】1688年,漠西准噶尔蒙古首领噶尔丹引兵三万攻占漠北喀尔喀蒙古,从而直接影响中俄正在进行的划界谈判,迫使清政府向俄国做出重大让步,使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领土.当时,清政府一时难以把握在北疆出现的复杂局势,没有及时出兵击溃噶尔丹,结果在与俄国的划界过程中置自己于不利地位.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黑龙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关于中国古代东北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东北疆域发展的动态过程与阶段性特征 [J], 高福顺
2.中国历史疆域的界定与文献学考古学的根据——以东北民族与疆域为例 [J], 张碧波
3.中炮进三兵VS屏风马踏边兵最新布局动态 [J], 梁文斌
4.明代东北疆域研究的实证求真力作——评《明代东北疆域研究》 [J], 蔡景阳
5.探究对兵局转五六炮进三兵VS反宫马挺3卒新变 [J], 杨瑞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征噶尔丹的相关评价有力地打击沙俄的野心
导语:对清朝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战争的胜利,不仅维护、巩固了西北边陲,消灭了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而且也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准噶
对清朝
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战争的胜利,不仅维护、巩固了西北边陲,消灭了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而且也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准噶尔的野心,对于以后挫败帝国主义勾结利用民族败类分裂祖国的阴谋,捍卫西北边疆的斗争,产生了良好影响。
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清军进行的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准部贵族分裂叛乱的正义战争,因而得到各族人民也包括准噶尔人民的支持。
其次,清廷剿抚并用的策略运用的比较成功。
第三,清廷此时内部稳定,国力强盛,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
第四,在战争指导上,能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出切合时宜的作战方针;康熙帝强调战前必须有周密的谋划和充分的准备,以期于必克;作战时,要因情用兵,相机而行。
为此,提出了"虚己以视机宜"的主张。
"虚己",就是因情应变而不固执己见。
在战争中,他总是给予前线将领相机处理兵事的权力,反对凡事请旨而行。
康熙帝针对作战地区地理条件的特点,认真作好战争准备,注意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的能力和发挥火器部队的作用。
对准噶尔
噶尔丹彻底地失败,这固然与噶尔丹在政治上树敌过多,军事上孤军深入等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以及他与之争斗的对手康熙皇帝和清王朝过于强大有关。
最可悲的是噶尔丹与俄国交往的政治、外交实践的失败。
噶尔丹本想借俄国力量达到自己与清王朝抗争的目的,但却被俄国利用,反成了俄国与清朝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