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知音—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在他的《德道经》中,阐发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一般规律以后,对社会发展源动力能量的散失作出了详尽的剖析。并且指出一切社会动乱之源、突变之因,全在于“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在五德之中,信德是其它四德的承载和基础;当信德也十分薄弱或者完全消失之时,就是整个五德基础完全崩塌之日。社会没有任何道德能量的滋养和品格的维系制约时,也就必然乱象频生。克服这种一般规律的方法就在于“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社会若想在“无乱”中平稳地获得发展,则必需构造厚实的道德信仰、信念之土,以此厚实的信仰、信念之土,承载仁治、义治、礼治和智治不同时期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们常常本末倒置,将法律的治理作为至高无上的经典进行重复,而放松了对精神领域的滋养与教化。在最古老的先天《河图》中,也同样数喻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真理。“天一”,其深刻内涵和物质性也就是天德,就是德一。这一 “真空妙有”的能量施之于地、作用于地,地上一切后天万物的变化之中都将蕴含着“象数理气”中数“六”的规律性变机。人类社会发展六阶段和人的生命发展的六个时期,都包含在这个“地六成之”的总规律之中。
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第一节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慧智教育
《老子·德道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老子在德篇开卷章中,就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六个阶段的必然性。
家长是孩子们灵魂的主导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民族的振兴,道德的复兴,国家的昌盛,希望都寄托在对后代道德心灵培养、慧智同步开发、科学创造力孕育的教育过程之中。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能量,都是德慧智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和前提。家长和教师的知经、识经、重经、用经,以及“明明德”,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尽为人父母之责,尽诲人不倦之职,都是德慧智经典诵读德一居中而用的旋极图之“象”,就是解决这一矛盾,使其和谐发展和长期保持稳定的根本方法。用德一驾驭这一对阴阳,就能实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在社会教育中,公仆们自身德慧智教育的重要性,远比对百姓的教化更为重要和迫切。对国家管理系统进行德一能量的强量灌输和德一品格的全面建立,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社会的管理者如果缺乏道德信仰、道德信念,连最起码的信德也完全丧失之时,那么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最高利益必然丧失忠诚和信念——“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謂浴毋已盈將恐竭”,人的精神系统如果不进行上善治水,不能沐浴在德一的能量场之中,慧识没有营养滋养,创造力也就必然枯竭。缺乏科学创造力的物质文明,也就必将萎靡不振、停滞不前。精神与物质这一对阴阳互根、相互作用的机理,只有在德一的统御之下,才能完美和谐地展现和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是社会的体现。在国家这一机制之中,国家的管理者“公仆”与国家内所有的“公民”也是一对阴阳。这个太极图模式,在人类历史上从未长期稳定地出现过阴平阳秘的状态,总趋势都是“初时公仆像个仆,天长日久仆如虎”。这一对阴阳的消长,总趋势都是“官”强而“民”弱:官的口袋见长,则民的口袋猛消;官的精神腐败,则民的精神怨怒;官的忠信薄弱,则民的乱象频生。当超过这一对阴阳稳定的上限阈值最高点之时,也就是“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则这一对陈旧的阴阳必然会发生完全解体,又一次出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经过一番大乱之后,重新产生大治,诞生出又一轮新的阴阳格局,再又重蹈历史的故伎。历史上历朝历代统治者由于都是“天下为家”和“天下为私”进行重建国家,所以都不可能真正找到这一对阴阳的平衡点。
当人们无法维持住“上礼”的治心状态,礼德的品格和能量也流失以后,阴我心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时,阳火也就从此消失;不能产生阳土,反生阴土,此时正信消失,邪信也会自然地漫延起来。
所以,老子说,“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的愚智时代,也就必然都一步步地出现在社会的进程之中。当信德承载与法制辅助的格局,也因为信仰的淡漠和消失而颠倒成为法律至上、甚至发展至法律也无法制约的时期。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五):第 五 课
熊 春 锦
本课内容提要: 第四章 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第一节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慧智教育 第二节 人生六阶段的健康需要德慧智教育
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利用这段时间,讲解一下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讲义的第四章,这已经是第五课了。这一章,主要是讨论一下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道德人生。
在义治社会时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德的阳金这时还能克制肝中的阴木,并且也能泄动心中的阴火;所以人们在此义治社会时期,心中还能“明德知道”,还能自觉地运用义德进行自律。由于心中还有适量阳木仁德供应心中的礼德能量,使心的阳火礼德能量发出光明,所以人们的自觉程度在那个时期还比较高,因此史传之中才有“画地为牢”而人不敢违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记得:有一位樵夫砍了一担柴进城贩卖,结果由于人多,挤脱了这一担柴的一端以后,扁担一头翘起来,将身后的一位行人当场就打死了。当时的地方官也就只是在地画了一个圈,让他站在里面等候发落。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义治时期,在这个义治社会当中,“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人们的自觉程度、自律性是非常高的,他们并不敢逃遁。
但是,随着人们私心贪欲的增强和社会离道失德进程的逐步加深加重,义德也必将出现淡漠和消失。此时义德消失了,阴金当然也就上升,“有以为”就下滑成“不以为”,社会发展就必然进入以“治人心”为重要手段的礼治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的规律性,是一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的状态。“莫之应”现象的普遍出现,是因为人们体内既缺乏仁德的能量,又缺乏义德的能量。义德阳金的丢失,则无法制约阴木的滋生,阳木仁德的品格和能量无法生成。没有仁德的阳木供应心中产生阳火礼德能量,阴木能量却只能强化人心中的阴火,使贪欲私心更加旺盛。因此“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就是说:即使施行“上礼”式的教化,也难以使人心相应。因此,以刑典法律为重要辅助措施的治理手段,也就应运而生,成套的、全面的律法逐步完善起来。
仁治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转折时期,是从“上仁无为而无以为”,向仁德也下滑丢失,而进入“有以为”的一个时期。此时人心由于私心贪欲的增强,而需要信德承载、信仰规范、法治制约的时期。此一时期的信仰自律性是第一性的,法治刑典还处在初步萌生之中。
当人们心中和社会中的仁德也凿丧、分崩离析丢失以后,社会就进入完全的“有为而治”的漫长时期。
学校教育中,校之官与众老师是一对阴阳,老师与学生又是一对阴阳。这两对的阴阳关系,与公仆和公民之间的阴阳关系原理其实相通。都是需要遵从“我无爲也,而民自化”以及“我欲不欲,而民自樸。”的自律性教育,才能和谐与稳定发展。“我无为”,是指管理者、指导者按照道的规律和特点而有所作为和办事;“欲不欲”,则是想之所想、行之所行不存在点滴个人的私心和贪欲。
如果把握得好,就能够以信德为基础,恢复德智。无论我们处在这四治当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实际上都是可以通过以信德为基础,恢复对道德的信仰、信念,进入到德治的状态,执一以为天下牧,从而创造社会发展中的奇迹。包括我们生命的六阶段之中,都可以运用老子所阐发的这一理论和方法,创造我们生命的奇迹。
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中,存在着特殊规律——那就是整个社会的“恒德不二”,“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这正如老子在《德道经》第二章所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老子在这里指出,只有将整个社会的几大因素全部都规范到德一的治理之中,抱一无离,始终以德治治理社会,才是社会健康发展之路、黎民百姓之福。
乱,首先乱(烂)在官场之中,心灵腐烂是其主要的特征。治此乱之道,唯有恢复道德信仰和信念,使国家管理系统具备信德的厚土承载其余四德,才是治本之法,不然则无以教民,教民也就只能是苍白的空头说教而已。在道德的教育中,上行下效是一个普遍的共性法则。太极图中占主导的一方主动接受道光德能的滋养和充实,主动运用德一调谐才是最简捷的“中气以为和”之路。胡锦涛主席曾经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个人品行,而且也关系党的整体形象”,“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讲话》)。可见,社会公德的建立,必需从官场的官德做起。上善治官水,为官者生命之水善、水清,那么社会公德才能具有生命力。
这一社会发展时期,以明代《四书五经大全》的出现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带来了愚智社会发展时期的到来。愚治社会发展时期就在这个契合点上开始出现,正所谓“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当人们只尊“书”不尊“经”,不识经、不知经,是整个社会“愚智”时期开始出现的重要标志。
老子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发展分期,是因为他居于道○,用于德一。用德一分析出了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德一”,而不是其它任何物质。社会之所以不能稳定地在某一个社会发展期中衡定地发展,也就是因为社会的离道失德,德性能量不足以维系社会的长期稳定。
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对阴阳。这一对阴阳只有运用旋极图的模式,用德一居中进行调控,统驭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才不会出现此高则彼低、丰富与贫乏交织的现象。
而且,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力,然而人类的创造力诞生于人的“慧识”(直觉、灵感)之中,因为是慧识通过智识而产生新发现、新理念、新发明、新创造。人的慧识又必需以德的能量作为创造力的源泉,才能产生科学创造力。
第二节 人生六阶段的健康需要德慧智教育
老子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揭示解析开来以后,对我们参悟组成社会的基本成份的每一个人,对人类本身生命的分期提供了指南针。
人生百年,草木一秋。人生看起来是短暂的,但是由于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同样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息息相通,社会发展规律同样折射出生命的发展规律性。这一规律同样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德的能量,同样是是人类生命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人生的发展分期同样分为六大阶段。生命的发展规律,同样分为六大阶段,同样分为无为先天期、先天向后天的转换期、纯后天有为人生期:
人们若想“人定胜天”或者“我命由我不由天”,则只有识经、诵经、明经、用经,从而摆脱我们心灵的愚智,执一不散,恒德不二。而且,在六数的不同阶段之中,若想获得健康发展的生机,摆脱一般规律的制约,创造社会或者人生的奇迹,也只有“执一以为天下牧”,执一以为身内牧,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和方法。天一生水,水载天德,上善治水,这不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唯一正确方法,也同时是人类生命健康发展的根本性方法。
像历史上的商鞅变法,最后连他自己也被自己所制定的法律所车裂,五马分尸,车裂而死。以礼德教化为主、以法治惩戒为辅的漫长社会时期也就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入世治世的思想,也就必然会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整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当中,虽然运用上礼的教化形式医治人心,但是也显得颇为乏力,如果没有法律刑典的辅助,“上礼”也无法维系。
道治社会和德治社会时期,社会细胞的人们处在德性淳厚尚未朴散的状态,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境界,人们的心中和行为都充满着上善,心中既无善也无恶,无善无恶,所以德性完整而且淳厚,是没有分解朴散开来的一种状态,所以那时是自然的无为而治。
当人类离道失德,私心和物欲逐步萌生,德的完整性也开始朴散以后,社会就进入“无为而治”向“有为而治”的转折社会时期,此时“仁治时代”开始出现。
人们常常本末倒置,将法律的治理作为至高无上的经典进行重复,而放松了对精神领域的滋养与教化。在最古老的先天《河图》中,也同样数喻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真理。“天一”,其深刻内涵和物质性也就是天德,就是德一。这一 “真空妙有”的能量施之于地、作用于地,地上一切后天万物的变化之中都将蕴含着“象数理气”中数“六”的规律性变机。人类社会发展六阶段和人的生命发展的六个时期,都包含在这个“地六成之”的总规律之中。
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第一节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慧智教育
《老子·德道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老子在德篇开卷章中,就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六个阶段的必然性。
家长是孩子们灵魂的主导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民族的振兴,道德的复兴,国家的昌盛,希望都寄托在对后代道德心灵培养、慧智同步开发、科学创造力孕育的教育过程之中。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能量,都是德慧智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和前提。家长和教师的知经、识经、重经、用经,以及“明明德”,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尽为人父母之责,尽诲人不倦之职,都是德慧智经典诵读德一居中而用的旋极图之“象”,就是解决这一矛盾,使其和谐发展和长期保持稳定的根本方法。用德一驾驭这一对阴阳,就能实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在社会教育中,公仆们自身德慧智教育的重要性,远比对百姓的教化更为重要和迫切。对国家管理系统进行德一能量的强量灌输和德一品格的全面建立,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社会的管理者如果缺乏道德信仰、道德信念,连最起码的信德也完全丧失之时,那么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最高利益必然丧失忠诚和信念——“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謂浴毋已盈將恐竭”,人的精神系统如果不进行上善治水,不能沐浴在德一的能量场之中,慧识没有营养滋养,创造力也就必然枯竭。缺乏科学创造力的物质文明,也就必将萎靡不振、停滞不前。精神与物质这一对阴阳互根、相互作用的机理,只有在德一的统御之下,才能完美和谐地展现和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是社会的体现。在国家这一机制之中,国家的管理者“公仆”与国家内所有的“公民”也是一对阴阳。这个太极图模式,在人类历史上从未长期稳定地出现过阴平阳秘的状态,总趋势都是“初时公仆像个仆,天长日久仆如虎”。这一对阴阳的消长,总趋势都是“官”强而“民”弱:官的口袋见长,则民的口袋猛消;官的精神腐败,则民的精神怨怒;官的忠信薄弱,则民的乱象频生。当超过这一对阴阳稳定的上限阈值最高点之时,也就是“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则这一对陈旧的阴阳必然会发生完全解体,又一次出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经过一番大乱之后,重新产生大治,诞生出又一轮新的阴阳格局,再又重蹈历史的故伎。历史上历朝历代统治者由于都是“天下为家”和“天下为私”进行重建国家,所以都不可能真正找到这一对阴阳的平衡点。
当人们无法维持住“上礼”的治心状态,礼德的品格和能量也流失以后,阴我心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时,阳火也就从此消失;不能产生阳土,反生阴土,此时正信消失,邪信也会自然地漫延起来。
所以,老子说,“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的愚智时代,也就必然都一步步地出现在社会的进程之中。当信德承载与法制辅助的格局,也因为信仰的淡漠和消失而颠倒成为法律至上、甚至发展至法律也无法制约的时期。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五):第 五 课
熊 春 锦
本课内容提要: 第四章 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第一节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慧智教育 第二节 人生六阶段的健康需要德慧智教育
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利用这段时间,讲解一下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讲义的第四章,这已经是第五课了。这一章,主要是讨论一下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道德人生。
在义治社会时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德的阳金这时还能克制肝中的阴木,并且也能泄动心中的阴火;所以人们在此义治社会时期,心中还能“明德知道”,还能自觉地运用义德进行自律。由于心中还有适量阳木仁德供应心中的礼德能量,使心的阳火礼德能量发出光明,所以人们的自觉程度在那个时期还比较高,因此史传之中才有“画地为牢”而人不敢违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记得:有一位樵夫砍了一担柴进城贩卖,结果由于人多,挤脱了这一担柴的一端以后,扁担一头翘起来,将身后的一位行人当场就打死了。当时的地方官也就只是在地画了一个圈,让他站在里面等候发落。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义治时期,在这个义治社会当中,“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人们的自觉程度、自律性是非常高的,他们并不敢逃遁。
但是,随着人们私心贪欲的增强和社会离道失德进程的逐步加深加重,义德也必将出现淡漠和消失。此时义德消失了,阴金当然也就上升,“有以为”就下滑成“不以为”,社会发展就必然进入以“治人心”为重要手段的礼治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的规律性,是一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的状态。“莫之应”现象的普遍出现,是因为人们体内既缺乏仁德的能量,又缺乏义德的能量。义德阳金的丢失,则无法制约阴木的滋生,阳木仁德的品格和能量无法生成。没有仁德的阳木供应心中产生阳火礼德能量,阴木能量却只能强化人心中的阴火,使贪欲私心更加旺盛。因此“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就是说:即使施行“上礼”式的教化,也难以使人心相应。因此,以刑典法律为重要辅助措施的治理手段,也就应运而生,成套的、全面的律法逐步完善起来。
仁治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转折时期,是从“上仁无为而无以为”,向仁德也下滑丢失,而进入“有以为”的一个时期。此时人心由于私心贪欲的增强,而需要信德承载、信仰规范、法治制约的时期。此一时期的信仰自律性是第一性的,法治刑典还处在初步萌生之中。
当人们心中和社会中的仁德也凿丧、分崩离析丢失以后,社会就进入完全的“有为而治”的漫长时期。
学校教育中,校之官与众老师是一对阴阳,老师与学生又是一对阴阳。这两对的阴阳关系,与公仆和公民之间的阴阳关系原理其实相通。都是需要遵从“我无爲也,而民自化”以及“我欲不欲,而民自樸。”的自律性教育,才能和谐与稳定发展。“我无为”,是指管理者、指导者按照道的规律和特点而有所作为和办事;“欲不欲”,则是想之所想、行之所行不存在点滴个人的私心和贪欲。
如果把握得好,就能够以信德为基础,恢复德智。无论我们处在这四治当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实际上都是可以通过以信德为基础,恢复对道德的信仰、信念,进入到德治的状态,执一以为天下牧,从而创造社会发展中的奇迹。包括我们生命的六阶段之中,都可以运用老子所阐发的这一理论和方法,创造我们生命的奇迹。
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中,存在着特殊规律——那就是整个社会的“恒德不二”,“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这正如老子在《德道经》第二章所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老子在这里指出,只有将整个社会的几大因素全部都规范到德一的治理之中,抱一无离,始终以德治治理社会,才是社会健康发展之路、黎民百姓之福。
乱,首先乱(烂)在官场之中,心灵腐烂是其主要的特征。治此乱之道,唯有恢复道德信仰和信念,使国家管理系统具备信德的厚土承载其余四德,才是治本之法,不然则无以教民,教民也就只能是苍白的空头说教而已。在道德的教育中,上行下效是一个普遍的共性法则。太极图中占主导的一方主动接受道光德能的滋养和充实,主动运用德一调谐才是最简捷的“中气以为和”之路。胡锦涛主席曾经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个人品行,而且也关系党的整体形象”,“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讲话》)。可见,社会公德的建立,必需从官场的官德做起。上善治官水,为官者生命之水善、水清,那么社会公德才能具有生命力。
这一社会发展时期,以明代《四书五经大全》的出现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带来了愚智社会发展时期的到来。愚治社会发展时期就在这个契合点上开始出现,正所谓“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当人们只尊“书”不尊“经”,不识经、不知经,是整个社会“愚智”时期开始出现的重要标志。
老子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发展分期,是因为他居于道○,用于德一。用德一分析出了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德一”,而不是其它任何物质。社会之所以不能稳定地在某一个社会发展期中衡定地发展,也就是因为社会的离道失德,德性能量不足以维系社会的长期稳定。
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对阴阳。这一对阴阳只有运用旋极图的模式,用德一居中进行调控,统驭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才不会出现此高则彼低、丰富与贫乏交织的现象。
而且,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力,然而人类的创造力诞生于人的“慧识”(直觉、灵感)之中,因为是慧识通过智识而产生新发现、新理念、新发明、新创造。人的慧识又必需以德的能量作为创造力的源泉,才能产生科学创造力。
第二节 人生六阶段的健康需要德慧智教育
老子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揭示解析开来以后,对我们参悟组成社会的基本成份的每一个人,对人类本身生命的分期提供了指南针。
人生百年,草木一秋。人生看起来是短暂的,但是由于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同样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息息相通,社会发展规律同样折射出生命的发展规律性。这一规律同样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德的能量,同样是是人类生命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人生的发展分期同样分为六大阶段。生命的发展规律,同样分为六大阶段,同样分为无为先天期、先天向后天的转换期、纯后天有为人生期:
人们若想“人定胜天”或者“我命由我不由天”,则只有识经、诵经、明经、用经,从而摆脱我们心灵的愚智,执一不散,恒德不二。而且,在六数的不同阶段之中,若想获得健康发展的生机,摆脱一般规律的制约,创造社会或者人生的奇迹,也只有“执一以为天下牧”,执一以为身内牧,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和方法。天一生水,水载天德,上善治水,这不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唯一正确方法,也同时是人类生命健康发展的根本性方法。
像历史上的商鞅变法,最后连他自己也被自己所制定的法律所车裂,五马分尸,车裂而死。以礼德教化为主、以法治惩戒为辅的漫长社会时期也就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入世治世的思想,也就必然会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整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当中,虽然运用上礼的教化形式医治人心,但是也显得颇为乏力,如果没有法律刑典的辅助,“上礼”也无法维系。
道治社会和德治社会时期,社会细胞的人们处在德性淳厚尚未朴散的状态,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境界,人们的心中和行为都充满着上善,心中既无善也无恶,无善无恶,所以德性完整而且淳厚,是没有分解朴散开来的一种状态,所以那时是自然的无为而治。
当人类离道失德,私心和物欲逐步萌生,德的完整性也开始朴散以后,社会就进入“无为而治”向“有为而治”的转折社会时期,此时“仁治时代”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