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态度定势影响着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接受多少教育者所输 入的道德信息。
•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 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补充:道德行为
一、特点
A、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知情意行不能截然分开,当产生 道德认识的时候必然伴随着道德情感。
•
维知派的动机论:强调道德认识
•
行为派的习惯论:强调道德行为
•
D、道德主要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像,而品德是教育学
和心理学研究的对像。
• 3、联系
• 离开了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的品德,社会道德是基础。 道德和品德可以相互转化;个人良好的品德可以丰富社会 道德。
• (二)思想品德结构
• 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 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 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 • 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从一
定意义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 • 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的思想品德影响下的社会实践活动
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积极地、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 概括: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 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 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 和。 • 品德: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 些稳定的人格倾向,但人格所包含的并不都是品德。
• 2、区别:
•
A、前者是社会现象,后者是个体现象。某些优秀人物的品德成
为社会典范而存在,可以流芳千古,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一般人
是做不到的。
• 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到公道的公正。明白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 在13岁后,追求公平时还想到道义、人道主义的公平,有同情、怜惜 之心。
• 5、建立个体良好的态度定势
• 态度定势是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对所面临的人和事具有某 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又比较执著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内心倾 向,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 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 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 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 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
B、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需求,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的反映,是一种完整的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
体现,是社会道德的逐步反映。
•
C、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
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品德的发展虽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但
还要受心理规律的制约,品德具有一定的共性,
• 4、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同化、顺应、守恒、平衡)他发 现人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发展几乎是一致的。
• A、儿童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
他律道德:受自身价值标准以外的重要他人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
自律道德:受自身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
• B、人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即行为的效果到行为的动机
• B、具有顺序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个 别到一般,现象到本质
• C、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道德的时候,不 一定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必然顺序,而要根据实际情 况来培养。
二、人在接受社会道德的时候其心理发 展过程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价值 取向
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
• (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概念——道德评 价——道德信念
•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此处指品德行为,它是受教 育者经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第一,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 • 第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 • 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 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基本问题
• 需要:源泉 • 动机:内在动力 • 认知:开端 • 情感:催化剂 • 信念:航标灯 • 意志:调控器 • 行为: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
基础地位:发端、动力、条件
心理子系统
认知
情感
意志
信念
思想
精神、意识、 认识的一部分 ,而不是它的 全部,它不仅 包括一部分理 性认识,而且 还包括许多逼 近理性认识过 程中的感性认 识,甚至片面 认识
政治观 世界观 人生观 道德观
重要地位:
A、核心要素 B、社会内容 C、决定着思 想品德的性 质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向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 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 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 总和。
• (一)品德和道德 • 1、定义 • 道德: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协调个人
• B、社会化:道德完成的一个主要过程,我们要知道所 处的社会或者所处的群体对我们的期待,并自觉地以社会 或群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包括政治社会化,性别 角色化,道德社会化。
•
再社会化:主动:从中国到美国,从乡村到城市的
入乡随俗。被动:改造罪犯
• 3、检测
• 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柯尔伯格),俄国做过一实验,考 察儿童的利他主义行为,结论是儿童的利他行为和年龄成 正相关。心理学家最常采用编故事,创设两难情境,让被 试做出选择,从中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表 现为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的评价,对道德情感、现象、行 为的一种认识。
• 定向作用,辨别功能,对人的方向具有定向功能;一切道 德行为的基础和动力,道德认识是一个整体,多侧面,多 维度,由一系列组成。
• 2、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A、理性化: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概念的形 成要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教师讲授的关键在于道德概念 的讲述,包括内涵和外延。道德评价是人掌握道德知识的 运用,是衡量人道德成熟的标准。
•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 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补充:道德行为
一、特点
A、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知情意行不能截然分开,当产生 道德认识的时候必然伴随着道德情感。
•
维知派的动机论:强调道德认识
•
行为派的习惯论:强调道德行为
•
D、道德主要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像,而品德是教育学
和心理学研究的对像。
• 3、联系
• 离开了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的品德,社会道德是基础。 道德和品德可以相互转化;个人良好的品德可以丰富社会 道德。
• (二)思想品德结构
• 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 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 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 • 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从一
定意义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 • 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的思想品德影响下的社会实践活动
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积极地、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 概括: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 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 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 和。 • 品德: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 些稳定的人格倾向,但人格所包含的并不都是品德。
• 2、区别:
•
A、前者是社会现象,后者是个体现象。某些优秀人物的品德成
为社会典范而存在,可以流芳千古,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一般人
是做不到的。
• 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到公道的公正。明白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 在13岁后,追求公平时还想到道义、人道主义的公平,有同情、怜惜 之心。
• 5、建立个体良好的态度定势
• 态度定势是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对所面临的人和事具有某 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又比较执著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内心倾 向,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 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 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 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 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
B、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需求,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的反映,是一种完整的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
体现,是社会道德的逐步反映。
•
C、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
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品德的发展虽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但
还要受心理规律的制约,品德具有一定的共性,
• 4、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同化、顺应、守恒、平衡)他发 现人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发展几乎是一致的。
• A、儿童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
他律道德:受自身价值标准以外的重要他人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
自律道德:受自身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
• B、人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即行为的效果到行为的动机
• B、具有顺序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个 别到一般,现象到本质
• C、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道德的时候,不 一定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必然顺序,而要根据实际情 况来培养。
二、人在接受社会道德的时候其心理发 展过程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价值 取向
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
• (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概念——道德评 价——道德信念
•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此处指品德行为,它是受教 育者经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第一,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 • 第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 • 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 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基本问题
• 需要:源泉 • 动机:内在动力 • 认知:开端 • 情感:催化剂 • 信念:航标灯 • 意志:调控器 • 行为: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
基础地位:发端、动力、条件
心理子系统
认知
情感
意志
信念
思想
精神、意识、 认识的一部分 ,而不是它的 全部,它不仅 包括一部分理 性认识,而且 还包括许多逼 近理性认识过 程中的感性认 识,甚至片面 认识
政治观 世界观 人生观 道德观
重要地位:
A、核心要素 B、社会内容 C、决定着思 想品德的性 质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向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 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 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 总和。
• (一)品德和道德 • 1、定义 • 道德: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协调个人
• B、社会化:道德完成的一个主要过程,我们要知道所 处的社会或者所处的群体对我们的期待,并自觉地以社会 或群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包括政治社会化,性别 角色化,道德社会化。
•
再社会化:主动:从中国到美国,从乡村到城市的
入乡随俗。被动:改造罪犯
• 3、检测
• 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柯尔伯格),俄国做过一实验,考 察儿童的利他主义行为,结论是儿童的利他行为和年龄成 正相关。心理学家最常采用编故事,创设两难情境,让被 试做出选择,从中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表 现为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的评价,对道德情感、现象、行 为的一种认识。
• 定向作用,辨别功能,对人的方向具有定向功能;一切道 德行为的基础和动力,道德认识是一个整体,多侧面,多 维度,由一系列组成。
• 2、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A、理性化: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概念的形 成要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教师讲授的关键在于道德概念 的讲述,包括内涵和外延。道德评价是人掌握道德知识的 运用,是衡量人道德成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