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经典选读大纲
温病学重点条文说课材料
![温病学重点条文说课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15c9d39f58fafab068dc02cd.png)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1.《温热论》 - 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 -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 -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温热论》 - 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温热论》 - 温邪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温热论》 -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d0de018011ca300a6c390b5.png)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二00五年九月一、前言温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述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既具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讨论众多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兼有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双重性质。
其理论不仅直接适用于众多的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也对内外妇儿科及五官等各科中的发热性病证的诊治有其指导作用,因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人才,为了适应我院进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使用。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二大部分:一为总论,介绍温病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有关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纲领,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等,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二为各论,阐述常见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辨证治疗及临床运用,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
两者互相交织,构成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中强调“三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既要保持中医传统特色,又要体现当前时代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扬、古与今,中与西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阐述准确,体系完备,内容稳定,简明实用。
按我院教学计划,本课程定为54学时。
故本大纲内容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临床病案讨论所要讲授的内容为11个单元,即总论7章(含绪论),各论4章。
附篇3章内容自学。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2、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3678e34b9f3f90f77c61b4d.png)
《温病学》教学大纲前言《温病学》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学科,自明清形成自己的体系,已成为研究外感热性病的专门学科。
温病学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之外,还有丰富的防治温病的辨证体系和治法、方药,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从医学发展的状况和临床的实际需要来看,温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但能够指导急性传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而且已广泛地用于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临床学科中与温病相关的热证的辨证治疗中,并在现代中医急诊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目前中医学中发展得最快的学科之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历代医家对于温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总结,特别是明清以来温热派医家对于温病理论和经验的高度概括。
在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中,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学说和三焦学说是对《伤寒论》六经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其课程内容既有很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有较广泛的临床开拓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变化规律,明确温病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运用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诊断的基本方法解决温病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在具体的学习中,要求重点掌握温病的性质和特点,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联系,以及温病中具有代表性的病种的全面掌握。
按温州医学院五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讲授54学时。
━━━━━━━━━━━━━━━━━━━━━━━━━━━━教学内容课时────────────────────────────上篇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3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3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2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1中篇第八章.风温 3第九章.春温 6第十章暑温 3第十一章湿温 3第十二章伏暑 3第十三章秋燥 3第十四章大头瘟 1.5第十五章烂喉痧 1.5第十六章温疫 3第十七章疟疾 3第十八章霍乱 3下篇第一章《温热论》 3第二章《湿热病篇》 3合计54上篇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掌握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吴有性、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对温病学的贡献。
温病学重点条文
![温病学重点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526b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9.png)
温病学重点条文《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1、《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卫气营血病机得深浅层次及治法大凡瞧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伤寒与温病传变得区别,温邪在表及夹风夹湿得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温热论》—温热夹风夹湿得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得鉴别要点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
《温热论》-温邪流连气分得治法,战汗得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与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温热论》-邪留三焦得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与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温病学》学习大纲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温病学》学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07628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4.png)
湿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湿热交蒸,充斥气分,酿成热毒 气分湿热久郁,酿成痰浊,蒙蔽心包 暑湿郁蒸少阳气分,气机郁阻 气分暑湿郁蒸,弥漫于上中下三焦 湿温病气分证后期,余湿未尽,脾气不 舒,胃气未醒 肺胃热毒充斥,攻冲头面
烂喉痧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 温热类(冬春)、湿热类(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季节)、温毒(冬春)
选方 银翘散、桑菊饮
宣白承气汤 清燥救肺汤
清营汤 清宫汤送服凉开三宝
羚角钩藤汤 犀角地黄汤 加减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黄连阿胶汤
青蒿鳖甲汤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雷氏宣透膜原法
王氏连朴饮
甘露消毒丹 菖蒲郁金汤 蒿芩清胆汤
三石汤 薛氏五叶芦根汤
普济消毒饮
凉营清气汤 炎热季节)、温毒(冬春)
湿困中焦 邪阻膜原 湿浊偏盛 湿热并重 困阻中焦
《温病学》学习大纲
湿
热
类
湿热蕴毒证治
湿热酝痰蒙蔽心包
湿热蕴毒 湿热酝痰
证治
蒙蔽心包
暑湿郁阻少阳证治 暑湿郁阻少阳
暑湿弥漫三焦证治 暑湿弥漫三焦
余湿留恋证治
后期余湿留恋
温
大头瘟毒盛肺胃
证治 .
毒盛肺胃
毒
烂喉痧毒燔气营
类
(血)证治
毒燔气营(血)
好发季节
温热类(冬春)、湿热类(夏
《温病学》学习大纲总表 病机
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热入心包,炼液成痰,痰热闭窍 邪热亢盛,深入厥阴,引动肝风 血分热毒炽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 温病后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温病后期,肾阴耗伤,心火仍炽,心肾 不能互济 温病后期,阴液亏损,余邪留伏阴分 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外内合邪,湿 重热轻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完整word版)温病学重点条文(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温病学重点条文(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8946f7a844769eae009edbb.png)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1.《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温热论》-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温热论》-温邪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温热论》-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doc-中医药经典著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doc-中医药经典著](https://img.taocdn.com/s3/m/d9b82c002e3f5727a5e962df.png)
张仲景《伤寒论》
王安道
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又可《温疫论》
1.5
※
※
※※※
二、温病的特点
10、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1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12、湿温一证,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则为湿温,一方受之则为疫疠。
吴又可《温疫论》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
1
※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38、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素咨询·刺法论》
0.5
※※
※
第八章风温
39、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40、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1
21、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府也。
22、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23、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4、三焦者,原气之不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25、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本脏》
《灵枢·决气》
《素咨询·痹论》
58、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素咨询·阴阳应象大论》
《素咨询·至真要大论》
刘完素《河间六书》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1
教学要求
学习内容
参考书
自学时数
※
※
※
59、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完整版)《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
![(完整版)《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efe3fbf5a8102d277a22f21.png)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1.《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4.5.神,6.户,转疟之机括。
7.《温热论》-三焦之邪里结阳明的治法,及湿热病与伤寒下法的区别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温热论》-温病治疗中救阴与通阳的含义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9.《温热论》-温病邪入营分的证治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10.《温热论》-热传心营、包络受邪见绛舌的辨治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
绛,深红色也。
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
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
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11.12.13.14.15.16.17.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
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
18.《温病条辨》-银翘散证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最新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
![最新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b1f15eaf1ffc4ffe47acba.png)
总论绪论1.温病的性质是临床学科。
2.朱肱首先提出对伤寒方进行灵活加减;温病学奠基人——刘河间;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
3.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吴又可《瘟疫论》;温病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温热论》。
4.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的特点:①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性质属热(有别伤寒),从外感受(有别内伤),各随其气而为诸病;②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遍快、病情重、证候险恶、伤阴)。
2.温病的分类按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
按初起见证分类:新感(风温、秋燥、湿温);伏气(伏暑、春温)。
3.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的关系;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温疫隶属于温病;温毒隶属于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1.四时温邪主要致病特点:风热病邪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卫,初起见肺卫表证;善行速变—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暑热病邪致病力强—径犯阳明或直入心营和厥阴;伤津耗气—病中易见津气两伤;易挟湿邪(暑湿病邪)。
湿热病邪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治病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重偏脾,热重偏胃;粘腻重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氤氲缠绵—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燥热病邪燥金之气内应于肺,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燥胜则干,易致津液干燥;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
温热病邪热性显著;致病暴戾,径犯气营或阳明厥阴;易犯胆腑和厥阴;易伤阴液,后期多真阴亏损。
戾气致病暴戾;具有温热性质,多挟秽浊之气;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选择性定位。
2.温病感邪途径:从口鼻而入(“上受”,主要途径);从皮毛而入。
第三章温病的辩证1.温病辩证以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和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理论为基础。
2.卫气营血辨证(为辨证要点为病理特点)●卫分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病理特点:温邪犯肺,肺卫失宣●气分证(以热盛阳明多见)病理特点:里热炽盛,津液受损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伤津;辩证要点为: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doc-中医药经典著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doc-中医药经典著](https://img.taocdn.com/s3/m/ad0cd976d5bbfd0a7856737a.png)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12、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14、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 d end cn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16、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17、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 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20、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21、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35、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
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36、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
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
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78、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
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
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见,而人登寿域。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制作人签名陈凤芝审核人签名注:1、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一级基本掌握的原文;共计104条。
2、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二级深化了解的原文;共计16条3、教学要求一项有“※探※”字样者,为三级研究拓展的原文。
共计15条。
参考书:1、《二^一世纪课程教材•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进主编2003年1月2、《温病学全书》学苑出版社李顺保编2002年5月教学要求学习内容自学时数探※※探※※。
精编(医疗药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中医药经典著
![精编(医疗药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中医药经典著](https://img.taocdn.com/s3/m/93663f8ded630b1c58eeb528.png)
(医疗药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中医药经
典著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
温病学
课程名称:温病学自学总学时:72
注:1、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一级基本掌握的原文;共计104条。
2、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二级深化了解的原文;共计16条
3、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三级研究拓展的原文。
共计15条。
参考书:1、《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进主编2003年1月2、《温病学全书》学苑出版社李顺保编2002年5月
~ 谢谢阅览~随心编辑,值得您下载拥有!专业│专注│精心│卓越。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教学大纲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4bd5ed9240c844769eaeee6.png)
《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使用)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二OO五年六月《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使用)前言《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方法及其预防的临床学科,其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发热病证的诊治,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医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学的学术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提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课程根据中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学内容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温病辨证、常用诊法、防治方法。
中篇为常见温病证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
下篇为温病学原著选读,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的教学必须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对温病学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如病因、常用诊法、辨证、防治方法等章必须作为重点内容组织教学,力求概念明确,说理透彻,对于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要求学生牢固掌握。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精心安排,力求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做到既有联系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某些章节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应引用临床实例以资印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见习,以增加感性认识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5.在教学中,应结合授课内容,适当运用投影、录象、幻灯等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5f534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5.png)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叶天⼠《温热论》⼀、重点背诵原⽂[原⽂]1.温邪上受,⾸先犯肺,逆传⼼包。
肺主⽓属卫,⼼主⾎属营。
辨营卫⽓⾎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异也。
(1)[原⽂]2.⼤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在卫汗之可也,到⽓才可清⽓,⼊营犹可透热转⽓:如犀⾓、⽞参、羚⽺⾓等物。
⼊⾎就恐耗⾎动⾎,直须凉⾎散⾎,如⽣地、丹⽪、阿胶、⾚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包,邪尚在肺,肺主⽓,其合⽪⽑,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凉轻剂。
挟风则加⼊薄荷、⽜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4.不尔,风夹温热⽽燥⽣,清窍必⼲,谓⽔主之⽓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经不移,以此为辨。
(3)⼆、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先犯⼿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太阴肺卫传⾄⼿厥阴⼼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法,即挟风宜⾟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蒡⼦等,使风从表⽽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法,挟湿宜⾟凉中加⽢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叶⼤⼠《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聋、⿐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分,正⽓奋起⿎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1a826d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4.png)
《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
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温病学名著必读
![温病学名著必读](https://img.taocdn.com/s3/m/b73d4726cc22bcd127ff0c85.png)
温病学名著必读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赵东奇整理 1/16/2012 温病学名著必读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辩营卫气血) 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不尔,风夹湿热而燥生,轻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和蒸郁而蒙蔽于上,轻窍而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病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逆传入营】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5)【流连气分】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邪留三焦】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温病学名著必读
![温病学名著必读](https://img.taocdn.com/s3/m/b73d4726cc22bcd127ff0c85.png)
温病学名著必读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赵东奇整理 1/16/2012 温病学名著必读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辩营卫气血) 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不尔,风夹湿热而燥生,轻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和蒸郁而蒙蔽于上,轻窍而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病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逆传入营】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5)【流连气分】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邪留三焦】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经典选读教学大纲36学时
(供中医传承班选修课使用)
《温病条辨》是四大经典之一,被誉为“治温之津梁”为了满足初学《温病条辨》者的学习需求,便于熟读背诵,并对原文进行初步理解,解决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温病教研室编写的《温病条辨》百条导读为教材。
节选《温病条辨》重要条文100条,将条文及自辨内容合并作原文,以体现吴氏论述的完整性。
按上、中、下三焦的顺序进行编释,并选择了自序以及《杂说》中的“治病法论”,余则从略。
教材体例包括原文、提要、白话解、词解、讨论五部分内容,并于书后附录了《温病条辨》参考书简介。
课程要求了解吴鞠通《温病条辨》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熟悉《温病条辨》关于温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辨证规律及其有关方药的论述。
领悟吴鞠通研究温病的逻辑思维方法。
掌握名词术语的解释,文意理解、医理的初步理解。
背诵重点原文。
第一部分:概说
【教学目的】
了解吴鞠通《温病条辨》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教学内容】
1概说介绍《温病条辨》主要内容、体例、思维方法、学术贡献,后世评价;教学目的、学习方法、。
2 学习《温病条辨》自序
讨论(1)吴鞠通的学习中医的动力是什么?
(2)吴鞠通是如何学习前人经验的?
(3 )如何理解“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4 )如何理解“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电化教学
熟读基础上提炼中心思想,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2
第二部分:上焦篇
【教学目的】
了解温病的范围及病因、温病发病的部位及感邪途径。
初步理解原文主要精神。
熟悉上焦温病的发病规律、证治规律,并
初步掌握学习原著方法。
【教学内容】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原文 1 温病的范围及病因 2 温病发病的部位及感邪途径。
3、温病初发证候的特征。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以及兼感新寒的
证治
6、温病表解后,温邪外发的治法
7、手太阴气分证治。
8手太阴气热不解气阴大伤证治。
9、白虎汤四禁
10、气血两燔证治11、手太阴肺经血分证辨治及预后。
12上焦温病津液损伤的顾护法13热郁胸膈的证治
14、痰热壅阻胸膈证治。
15手太阴肺经营分证治。
16温病忌汗的原则和误汗后的证治。
17、邪人心包证治及厥证
产生的机理治法 18、大头瘟证治。
19、温毒外肿的治法。
21温病神昏证的治法
上焦篇暑温
原文 22、暑温病证治大纲——暑人阳明气分证治。
24、暑温兼表寒证治。
26、暑入阳明证及变证的辨治。
27、暑温病发汗后,暑邪入络证治。
30、暑温入心营证治。
31、暑入心包证治。
33、小儿暑痫证治。
上焦篇伏暑
原文 35、暑温、湿温的含义及治则。
36、伏暑发病早晚与轻重的关系
37、太阴伏暑主证。
38、伏暑夹湿郁阻气分证治。
39、伏暑阴伤血热证治。
42、伏暑、暑温、湿温三者共同点
上焦篇湿温、寒湿
原文 43、湿温初起卫气同病证治与治禁。
45、湿温喉阻咽痛证治。
46、湿温气郁致哕证治。
上焦篇秋燥
原文 54、温燥证治。
55、感燥而咳的治法。
56、燥伤肺胃阴分证治。
57、燥热化火,上干清窍证治。
58、燥热伤肺的证治
【教学要求】
背诵原文,掌握提要。
熟读辨的内容,通过解决学习中困难的词句,
初步理解原文主要精神。
【阅读难点】
1.殆:
2.觱(bì必)发:
3.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
4.烛:
5.鉴:
6太阴 7.缓 8.动数 9尺肤 10.臆(yì)说 11辛凉平剂 12.
百毒蛊疰,13.麻14.瘄(cù醋)15.下竭上厥 16.“在上者因而越之”。
【教学时数】 14
第三部分:中焦篇
【教学目的】
了解中焦温病的发病规律,熟悉中焦阳明温病脉证提纲及其治疗。
清、下二法的应用指征。
【教学内容】
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原文1中焦阳明温病脉证提纲及其治疗。
2阳明温病热盛阴伤证治。
3、阳明腑实轻证治法。
4、阳明温病津液耗伤谵语证治。
5、阳明温病内陷心包谵语证治。
6、阳明温病热厥证治
7、阳明温病热结旁流证治。
8、阳明腑实为哕的辨证与治则
11、阳明温病便秘证治。
12温病下后伤阴证治。
15、温病下后,余邪复聚,阴液耗损的辨证与治法。
16、阳明温病下后,下证复见证治。
17阳明温病五大承气汤证治。
21、阳明温病发斑证治。
22、阳明热结下后发疹证治。
23、温病斑疹治禁。
24、温病斑疹下法宜忌。
28温病湿热里实发黄证治。
29、温病热盛津伤小便不利证治。
30温病小便不利治疗禁忌。
31、温病燥热的治疗宜忌。
32阳明温病食复证防治。
中焦篇暑温、伏暑
原文 41、暑温夹湿弥漫三焦辨治。
42、暑温、伏暑蕴于三焦证治。
43中焦湿证总纲 ----湿入中焦的分类及病机
中焦篇湿温
原文58、湿郁三焦,升降失司的证治。
59、湿郁于三焦,内阻气机,外滞经络证治。
60、湿郁化热证治。
61、寒湿郁阻中焦的证治。
62、寒湿内停,脾胃俱伤证治。
63、湿温病因病机、证治与禁忌。
66、湿温病外发白疹的证治。
68暑湿痹证治。
中焦篇秋燥
原文100、燥伤胃阴证治。
【教学要求】背诵原文,掌握提要。
熟读辨的内容,通过解决学习中困难的词句,初步理解原文主要精神。
【阅读难点】1.阳明温病提纲证的病机分析。
2.阳明温病,下之不通的病机。
3吴氏下法运用要点。
4温病小便不利“禁用淡渗”的讨论。
5甘苦合化
【教学时数】 10
第四部分:下焦篇
【教学内容】
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原文:1、阳明热结阴伤与下焦真阴欲竭的证治。
2、温病误表心阴心气亏伤的证治。
3、下焦温病阴精损伤耳聋的治法。
4、虚人感温,阴亏热不解治法。
5、温病汗下失当,阴竭阳亢的证治。
8、热邪损伤下焦肝肾之阴的治
法。
9、温病下后,阴亏便溏的证治。
10、下焦温病阴虚兼便溏轻证的治
法。
11、下焦温病阴虚火炽证治。
12、温病后期,邪伏阴分的证治。
13、下焦温病痉厥前兆的证治。
14、下焦温病,厥甚兼心痛的证治
15、下焦温病,哕证证治。
16、下焦温病,阴虚风动元气欲脱证治。
17、育阴诸方之禁忌。
20、下焦温病兼瘀血的证治。
21、下焦蓄血的证治。
下焦篇暑温、伏暑
原文 36、暑邪入下焦肝肾的证治。
39、暑邪久羁,气阴两伤的证治。
48、热饮壅肺的证治。
湿温原文 55、湿温三焦弥漫的证治。
56湿浊阻气而二便不通的证治。
秋燥原文 78、燥伤肝肾阴液证治。
杂说治病法论
【教学要求】
背诵原文,掌握提要。
熟读辨的内容,通过解决学习中困难的词句,
初步理解原文主要精神。
【阅读难点】 1.久羁,2心中震震3.中无所主4.阳明阳土5如将6.如相7.如衡8.如权
【教学时数】 8
结课考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