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
血管性痴呆的诊疗与病例分析
血管性痴呆的诊疗与病例分析
(二)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在国际上有很多诊断标准,比如HIS发布的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的诊断标准, 美 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IV 的 诊断标准,还有 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的诊断标准 。 在所有的诊断标准里,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的诊断标准,它的敏感性 低一些,但特异性很高。
(五) NINDS-AIREN 标准
这个诊断标准在目前临床上操作上有一定的变异,在2011年NIH新的诊断标准里指出,不管哪个领域 的认知功能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就可以诊断为痴呆,而不需要两个领域。 神经心理学检查证明的以 下损害:记忆力减退 +1 个其他领域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社交、日常及工作能力,排除其他疾患及意识 障碍。 第二点是对于痴呆和脑血管病依据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用一个时间点例如脑血管病后三个月之 内,病人出现痴呆,我们就认为是脑血管病导致的,诊断为血管性痴呆,但实际上可能病人在脑血管病之 前就有痴呆或属于小血管的脑血管病。所以目前我们更重视的是第二条,即脑血管病导致痴呆的依据,更 强调影像学的依据。在影像学的依据里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大血管病,另一个是小血管病。大血管病主 要是皮层或皮层下,小血管病包括脑白质病变、腔隙状态。血管病引起的血管性痴呆主要是一些关键部位 的受累比如额叶、颞叶、顶叶。小血管影响的事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小血管的关键部位,比如丘脑 和内囊受损可以出现血管性痴呆,还有一个是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病变是把皮层到皮层下的纤维通路中断 了,所以皮层给予的指令,皮层下不能执行,也可以出现痴呆的表现。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脑血管性痴呆(cerebrovascular dementia)是指因多次或重复的脑血管意外事件所引起的智力和认知能力的持久性损害。
该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常常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是一种无创、准确、可重复的影像诊断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方案。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通过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脑血管图像的方法。
它可以显示出脑血管的解剖和血流信息,包括动脉和静脉。
通过对头颅血管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从而确定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在进行头颅血管核磁共振之前,患者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需要告知医生是否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以及对造影剂过敏等情况。
在检查前需要注意饮食,尽量少吃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还需要在检查前将所有金属物品,如钥匙、手表等取下,以免对磁场产生干扰。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检查通常分为两种方式:三维时间飞行(time-of-flight, TOF)和对比增强(contrast-enhanced)。
三维时间飞行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氢原子的信号来获取血流信息,并生成详细的脑血管图像。
而对比增强技术则需要在检查前给患者注射一种造影剂,用于增强血管的显示效果。
通过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脑血管性痴呆,可以发现多种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除了诊断,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预测脑血管性痴呆的进展和预后。
通过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脑血流情况,并对病情进行评估。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是一种在脑血管性痴呆临床分析中应用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老年血管性痴呆54例临床分析
障 碍 4 例 ( 70 ,理 解 力 障 碍 2 例 7 8. %) 1 (89 ) 3. % ,定 向力 障碍 4 2例 (78 ) 7. % ,强 哭 强
笑 2例 ( . % ) 37 。 14 头颅 C . T及 MR 显 示 I 病灶 位 于基 底节 区 2 2
沈阳医学院学报
Junl f h nagMei l o ee 第 1 ora o S eyn d a C l g c l 0卷
第 4期
20 0 8年 1 2月
老年血管性痴呆5 例临床分析 4
潘广 雯
(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干诊 内科 ,辽宁 沈阳 10 2 ) 10 4
[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危 险因素 ;防治
一
12 诊断标准 .
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 4 Fle 版 o tn简 si
易精神状 态检 查法 的诊 断标 准 ,根 据 Hahnk 缺 cisi
血量表作 出 V D诊断 。 a
般 认 为 V D的危 险 因 素 与脑 血 管 病 的危 险 因素 a
13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者 4例 (. %) . 74 ,缓慢 起病进 行性 加 重 者 1 1例 (04 ) 2 .% ,反 复 卒 中后 出现痴呆并阶梯样进展 3 9例 (2 2 ) 7 .% 。神经症 状 :头痛 、头 晕 3 9例 ,偏瘫 4 2例 ,偏 身感觉 障碍
2 3例 ,运 动性失 语 1 例 ,感觉 性 失语 7例 ,混合 1 性失语 2例 ,失 用 症 3例 ,假 性 延 髓 麻 痹 2 8例 , 大小 便失 禁 9例 ;精 神 症 状 :近 记 忆 障 碍 5 4例 (0 .% ) 10 0 ,远记 忆 障碍 l 9例 (52 ) 3. % ,计 算力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技术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临床分析,旨在探讨该技术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介绍了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及简述,然后分析了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以及头颅血管核磁共振的诊断应用。
通过临床分析结果讨论和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最后对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提出建议与展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诊断手段,以提高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血管性痴呆、头颅血管核磁共振、临床分析、诊断、应用、技术、表现、结果、讨论、建议、展望、前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传统的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然而这种诊断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通过对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技术和脑血管性痴呆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评估该技术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脑血管性痴呆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临床分析结果和实例分析,探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最终目的是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价值,探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并提出建议与展望。
1.3 研究意义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全面、立体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可以检测出一些常规检查无法发现的小血管突出、狭窄或闭塞,为病变部位的定位和定性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血管性痴呆应用银杏叶胶囊联合美金刚治疗的临床研究
血管性痴呆应用银杏叶胶囊联合美金刚治疗的临床研究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脑部血管的供血不足,导致神经元损伤与死亡。
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主要是提高脑血流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和美金刚。
银杏叶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是从银杏树叶子中提取的化合物。
美金刚是一种西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心血管功能来治疗痴呆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银杏叶胶囊联合美金刚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
一、研究背景血管性痴呆在老年人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提高脑血流。
银杏叶胶囊和美金刚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们的联合治疗是否更加有效仍有待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银杏叶胶囊联合美金刚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纳入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100例。
2. 实验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胶囊联合美金刚治疗组和单独应用银杏叶胶囊组,每组50例。
3. 治疗方案:银杏叶胶囊联合美金刚治疗组患者口服银杏叶胶囊(每次240mg,每日3次)联合口服美金刚(每次5mg,每日1次)治疗,单独应用银杏叶胶囊组患者口服银杏叶胶囊(每次240mg,每日3次)治疗。
治疗周期为3个月。
4.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患者的脑血流速度、认知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临床指标。
四、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银杏叶胶囊联合美金刚治疗组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认知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而单独应用银杏叶胶囊组患者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指导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时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分析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血管痴呆性病人临床常见症状和MRI、CT神经影像学结果。
方法以9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例为对象,分别采用核磁共振(MRI)和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结果相比非痴呆患者,经MRI检查血管性痴呆病例额叶和颞叶等脑梗死率明显较高;经CT检查本组脑梗死总面积和白质病变率明显增高,差异性明显(P<0.05);痴呆病人脑梗死率、总面积和MMSE评分间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VD包含多种形成机制,需认真分析VD病人的影像学特点,及早做出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老年血管性痴呆;脑梗死;白质病变[Abstract]:Purpos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ymptoms,MRI and CT finding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Methods 90 cases of senile vascular dementia cases were detec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nd electron computed tomography(CT),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non dementia patients examined by MRI vascular dementia cases of frontal and temporal lob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after CT examination of this group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rea and whitematter les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the difference obviously(P < 0.05);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ementia cerebral infarction rate,total area and MMSE score.Conclusion VD contains a variety of formation mechanisms,need to seriously analyze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VD patients,make early diagnosis,to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Senile vascular dementia;Cerebral infarction;White matter lesion急慢性缺血性、缺氧性等脑血管病症,均可损伤患者脑组织,导致高级神经、认知障碍为主要表征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1]。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
因此,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划能力下降、情绪波动、行为改变等。
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颅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对于判断病变的病因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脑血管病变。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结合脑血管病变的证据。
脑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颅内外血管超声、脑电图等检查手段来进行评估,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认知功能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五、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时,需要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以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六、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脑血管病变的证据;2)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做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七、治疗和护理。
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什么是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如缺血、脑出血等)导致的智力和认知功能障碍,常见于中老年人。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头晕、头痛等,还可能出现行为和情感方面的改变。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涉及脑血管的供血和神经元的损伤。
由于缺氧、缺血等原因,脑细胞会受到损伤,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脑区域萎缩,最终影响了智力和认知功能。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现状目前,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以改善脑血管疾病为主。
首先,需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防止脑血管病发生。
其次,需要针对脑血管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利用药物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此外,医生还建议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其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仍存在许多局限,因为目前尚未出现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口干、头晕、恶心等,同时药物治疗也无法阻止脑血管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最近,针对血管性痴呆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具有深度睡眠的个体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小。
深度睡眠是指一种高质量的睡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处于休息的状态,神经元得以充分休息和修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220名老年人进行了3年的随访,发现深度睡眠时间短的人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高。
同时,这些参与者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来防止血管性痴呆,如控制高血压等。
这项研究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如利用干细胞治疗、利用特定物质来增强神经元的生存等新方法。
这些新进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它们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或许这也是血管性痴呆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
结语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均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尽管目前治疗手段仍然有很多局限,但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前景。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脑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智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诊断脑血管性痴呆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对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MR angiography)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对大脑血管的成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血管的形态和功能。
在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中,头颅血管核磁共振主要用于评估脑血管的病变情况和其对脑功能的影响。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准确地检测脑血管的病变情况。
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能够全面地了解脑血管的病变情况对于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对脑血管如颈内动脉、外颞动脉等进行成像,检测动脉狭窄、动脉硬化等病变,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瘤等异常情况。
这些病变如果严重影响了脑血供,就会导致脑部功能异常,从而引发脑血管性痴呆。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评估脑血管病变对脑功能的影响。
脑血管性痴呆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大脑血供不足,导致大脑神经细胞的损害和功能异常。
通过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观察到脑血管病变对脑血供的影响,了解脑功能障碍的程度。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通过检测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参数来评估脑血供情况,进而了解脑功能的损害情况。
这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对脑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作用。
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过程是缓慢而渐进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略或误认为是正常老年衰退。
通过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在早期发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延缓病情的进展。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在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准确地评估脑血管的病变情况和其对脑功能的影响,早期发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并为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分析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分析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
目前,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痴呆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中。
本研究旨在分析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本研究共纳入了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年龄在5075岁之间,病程在3个月至2年之间。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实验组患者接受丁苯酞治疗,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200mg;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
疗程为6个月。
疗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
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MMSE评分分别为(23.5±3.2)分和(23.8±3.5)分,ADL评分分别为(45.6±12.8)分和(46.2±13.1)分,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65.2±9.5)分和(65.8±10.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的MMSE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分别为(26.8±3.6)分和(23.2±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实验组的ADL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52.7±11.3)分和(73.6±8.9)分,与对照组的(48.2±12.6)分和(69.2±9.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
通过6个月的治疗,实验组的MMSE评分、ADL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丁苯酞可以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40例临床分析
参 考 文献 :
[ aec . utI ac d m ni A r l n t JA e a o ,9 6 3 ( : 1 K s s M l l rt e et . a ety m G f  ̄Sc 1 8 ,46 1 ” in ” f a e i? i )
摘 要 : 红 素 升 高 长 期 被 作 为 肝胆 和 血 液 系统 疾 病 的 重 要 诊 断 指 标 。而胆 红 素 正 常特 别是 降低 意 义研 究很 少 。近 期研 究表 明 , 红 素是 机 体 内 胆 胆
清 除 超 氧 自由基 损 伤和 保 护机 体 低 密度 脂蛋 白 以 对 抗 超 氧 损 伤 的 重 要 生 理 抗 氧 化 物 质 , 含 量 能 有 效 抑 制 动 脉 内斑 块 和 粥 样 硬 化 的 形 成 和 发 其
1 . 4临床表现及神经系统体征 ①4 O例 VD患者普遍有近事遗忘 , 计
1 病因 4 例 V . 2 O D患者 的原发 脑血管病变 均依据全 国第 四届 脑血
收稿 日期 :01— 2 2 2 10 — 0
算力 、 判断 力 、 向力 、 定 理解力 、 社会活动及 日 常生活 能力减 退。5 年
4 21 4 8 8.
状及记忆力得至好转 ,l l 例肢体功能障碍得到不 同程度恢复 ,其他 症状相应改善 1 例。5 8 年跟踪观察 , 3 1 患者呈逐渐加 重趋 势 , 例 , 8
因病情加重而死 于肺部感染或心、 肾功能衰竭。
次 6例 , 4次 2例 。
11一 般 资 料 本 组 4 . 1例 , 为 男 性 , 龄 6 ~ 6岁 , 均 7 . 。 均 年 78 平 24岁
VD诊断采用 F lan简 易精神状态量表 ( E 、 c isi os i t MMS )Hahnk 缺血量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脑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它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所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性痴呆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及早诊断和干预脑血管性痴呆症显得尤为重要。
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成像(MRA)作为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逐渐成为脑血管性痴呆症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脑血管性痴呆症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的临床分析,探讨其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
一、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脑血管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患者通常呈现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言语障碍、定向力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
患者还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脑血管性痴呆的症状发展缓慢,患者和家属往往容易忽视这些症状,导致诊断和治疗的滞后。
二、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意义1. 评估脑血管病变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有效评估脑血管的病变情况,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血栓形成等。
这些脑血管病变是导致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病因,通过核磁共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判断脑血流灌注情况脑血流灌注不足是脑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通过血管成像和灌注成像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及早发现脑血流灌注不足的情况,为及时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3. 提供解剖学信息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大脑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静脉等。
通过对脑血管的解剖学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脑血管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三、临床病例分析一位76岁的患者因反复出现头晕、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就诊于我院。
通过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患者颅内多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颈内动脉管腔狭窄80%以上。
结合临床表现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确诊为脑血管性痴呆症。
血管性痴呆病例范文
血管性痴呆病例范文一、患者基本情况。
老张,男,68岁,是个退休工人。
以前啊,老张可是个特别精神的小老头儿,身体倍儿棒,每天早上都出去遛弯儿,还能和老伙计们下下象棋呢。
可最近这两年,情况就有点不太对劲儿了。
二、发病过程。
1. 早期症状。
大概两年前吧,老张的老伴儿就发现他开始变得有点健忘。
有一次,老张早上出去买油条,结果回来的时候两手空空。
老伴儿就问他:“油条呢?”老张挠挠头说:“我好像忘了买了,就光记得出门的事儿了。
”当时大家都没太在意,觉得人上了年纪,偶尔忘点儿事儿很正常。
还有啊,老张以前下象棋可厉害了,那些棋路在他脑子里就像地图一样清晰。
可是慢慢地,他下棋的时候开始乱走子儿,有时候还会忘记规则。
老伙计们就打趣他说:“老张啊,你这是打算自创棋路啊?”老张也只能尴尬地笑笑。
2. 症状加重。
随着时间推移,老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他开始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有一次,他出去散步,结果走了好几个小时都没回来。
家里人急得不行,到处找他。
最后在离他家大概两三公里的一个小公园里发现了他,他正坐在长椅上发呆呢。
老张看到家人的时候,眼神里满是迷茫,就像个迷路的小孩子。
在家里的时候,老张也变得很依赖老伴儿。
以前一些自己能干的事儿,像穿衣服、系扣子之类的,现在都做不好了。
而且他的情绪也变得很不稳定,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有一回,老伴儿给他端饭,稍微慢了点儿,他就把碗给摔了,还嘟囔着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
三、就医过程。
1. 初诊。
老张的家人觉得情况不对,就带他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先详细地问了老张的症状和病史。
老张呢,坐在那儿,回答问题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的。
医生又给他做了一些基本的检查,像量血压啊、测血糖之类的。
这一查,发现老张的血压有点高,而且他的血脂也偏高。
医生就怀疑老张可能是血管方面出了问题,导致了他现在的这些症状。
然后医生就给老张开了单子,让他去做脑部的CT检查。
老张像个听话的小学生一样,跟着家人去做检查。
CT结果出来后,显示老张的脑部有一些小的梗死灶。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因其症状与老年痴呆症相似,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因此,对血管性痴呆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一、临床症状。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语言障碍、空间定向能力下降等。
患者常常出现记忆力减退,不能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项,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续关注某一活动或任务,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常常说错话或者词不达意,空间定向能力下降,容易迷路或者在熟悉的环境中迷失方向等。
二、影像学检查。
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脑部MRI检查可显示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等病变,CT检查可显示脑部出血、梗死等病变,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确定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对于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以及判断病因具有重要价值。
脑脊液检查可以发现蛋白质含量升高、细胞计数增多、葡萄糖含量降低等异常情况,有助于诊断血管性痴呆。
四、神经心理学评估。
神经心理学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认知功能评估、情绪行为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项目的测评,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症状符合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血管病变;脑脊液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神经心理学评估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等。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结合相应的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新 血管性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表(CDR)0.5分; 4. 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5. 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6. 除外其他导致痴呆和脑功能障碍的躯体和精神
疾患;
血管性痴呆(VD)的概念
概念: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 征。
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
6、执行功能(组织或管理能力)
主要是额叶的功能,患者对既往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 逐渐丧失了运用的能力,包括理解力、计算力、执行 口头命令完成某些动作的能力,因额叶、颞叶和顶叶 病变所致的执行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失写、失用和失 算。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1. 存在记忆障碍(自诉,他人提供); 2. 记忆检测成绩低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
何为认知功能?
原文:cognition 包括: 1. 注意力 2. 记忆力(?) 3. 定向力 4. 语言能力 5. 视空间定向能力 6. 执行功能(组织管理能力)
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
1、注意力 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注意力减退,表现在对环境变化的 漠不关心;对提问的反应迟钝;不能准确回答或答非所问;严重 者表现为置之不理,无法坚持完成正常交流和病史询问。
痴呆的特征
后天获得性的 持续性的 多个认知功能损害
(1) 记忆损害
(2) 一个或多个其他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较先前水平明显减退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 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 明显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或社会职业功能,并与以
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
Prevalence of dementia syndromes
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
2001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美国神经病学会议 上提出对痴呆早期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的指导方针,其中指出早期识别的中心是发现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
血管性认知障碍86例临床分析
血管性认知障碍86例临床分析血管性认知障碍(v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dementia)类型之一1,主要表现为运用,视空间结构技能,执行功能,记忆等其中一项或多项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寻找更佳的预防措施。
2006年6月~2012年4月收治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资料与方法2006年6月~2012年4月收治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86例,男51例(59.3%),女35例(40.7%),年龄47~83岁,平均68.9岁。
均经ct及mri证实存在脑血管病变灶,都在起病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下降、精神波动、淡漠、缺乏主动性和忍耐力、缺乏执行功能、思维迟缓以及包括制定目标、计划、组织、分析和抽象能力受损等表现。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行为量表(adl),画钟试验(cdt)。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计量资料用(x±s结果86例患者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19.68±2.84分,日常生活行为量表(adl)评分22.31±1.24分,画钟试验(cdt)评分1.452±0.42分。
讨论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脑血管意外抢救成功率的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发病率也大大上升。
vad一般认为是由反复发作的脑血管意外引起,病程呈阶梯式加重,常伴有神经系统的体征2。
美国神经系统传染性疾病及脑卒中研究所(nicfs)及老年性痴呆及相关性疾病协会(adrda)规定,根据症状、量表及神经影像学所见,只能诊断为“可能为老年性痴呆”,确认则有赖于脑组织活检。
这在我国较难被患者及家属接受3~5。
另外,由于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高,部分患者可以有痴呆样症候群表现,但psd 所表现的假性痴呆倾向于进展迅速,患者常主诉认知缺陷,而真性痴呆患者可能企图掩盖这些缺陷或没有意识到这些症状,并且在简单认知筛选过程中可能积极尝试着回答问题,而psd患者对这种评价过程表示冷漠,并且几乎不尝试回答问题6。
临床血管性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病区别及临床表现
临床血管性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病区别及临床表现血管性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痴呆症,虽然它们都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减退,但其引发原因和病理机制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又称为血管性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变可以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小动脉疾病等。
这些血管问题会导致大脑缺氧或者局部神经损害,进而影响到记忆、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
血管性痴呆通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波动等症状,病程较缓慢。
其特点是症状起病较缓慢,与脑血管疾病的发展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
治疗上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以减少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和进展。
相对而言,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逐渐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但与遗传、老龄化和脑部淀粉样蛋白沉积有关。
这种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会导致神经元的损害和死亡,最终导致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丧失。
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症状包括记忆力丧失、语言障碍、方向感和空间感障碍等,随着疾病进展,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和行为改变,如抑郁、易怒等。
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程较长,进展逐渐,患者最终可能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治疗上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来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种痴呆症的病理机制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对于血管性痴呆,早期的预防非常重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关键。
这些疾病会影响血管的健康,增加脑血管病变的风险。
此外,日常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起到预防作用,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对于已经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延缓病情进展。
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和针对症状的药物,如记忆改善药物、情绪稳定药物等。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保持或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阿尔兹海默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或逆转海默病。
然而,早期诊断和干预仍然非常重要。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临床与诊断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临床与诊断进展摘要血管性痴呆分为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关键部位梗死型痴呆、分水岭梗死痴呆、出血性痴呆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的受损。
诊断依据是痴呆、脑血管病的证据及痴呆与脑卒中相关。
要与阿尔茨海默病、Pick病、Parkinson 病及路易体痴呆相鉴别。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脑卒中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脑的认知功能障碍。
是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的受损。
VD多见于>60岁伴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阿尔茨海默病(AD)约为VD的2倍。
据西方文献报道,AD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50%~70%,VD 10%~20%。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类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nski(1974)提出,是血管性痴呆(VaD)最常见的类型(39.4%)。
由于反复发生卒中,双侧半球大脑中动脉或后动脉多个分支供血区的皮质、白质或基底核区受累[1]。
导致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
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假性球麻痹,可能伴有语言障碍、小步态、强哭强笑,巴彬斯基征阳性。
CT检查发现大脑的双侧低密度的阴影,可伴有一定程度的脑皮质萎缩。
关键部位梗死型痴呆。
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是与高级皮质功能有关的特殊关键部位缺血性病变引起的梗死所致的痴呆。
这些损害常为局灶的小病变,可位于皮质或皮质下。
皮质部位有海马、角回和扣带回等[2]。
皮质下部位可有丘脑、穹隆、基底节等。
可出现记忆障碍、淡漠、缺乏主动性和忍耐力、发音困难、意识障碍等。
分水岭梗死痴呆:脑分水岭梗死是指发生于脑内相邻的、较大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见于大脑皮层动脉之间、皮层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341-0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是指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引发缺血性、低灌注性和出血性脑损害,进而导致的认知功能缺失[ 1]。
v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其病程经过呈阶梯式恶化且逐年加重。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
国外资料报道, vad 是迄今为止唯一可防治的痴呆,如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2] 。
现将我院诊治的老年vad 患者74例临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5 月至2006年10 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中经过筛选确定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4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龄62~ 88 岁(平均77岁);患有高血压病54 例,糖尿病24 例,冠心病 18 例,高血脂 10例;吸烟35 例,长期饮酒12 例。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2 例,高中16例,初中17 例,小学以下29例。
有1 次明确的脑梗死病史17 例,2次或2 次以上52 例,脑出血4 例,珠网膜下腔出血1例。
均符合dsm- iv 标准和nimids- ai en 临床诊断可能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且病程大于3 个月、有卒中史、卒中前无认知功能障碍,hachinski 缺血评分\7 分、mmse评分12~ 24 分、adl 评分21~75 分,并排除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ct 及m i 证实大脑半球及
皮层下有缺血性或出血性病灶。
1.2方法74例均积极控制原发病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
同时应用脑功能改善药物,如尼莫地平、银杏叶制剂、都可喜、脑活索、脑复康、神经生长因子、通心络胶囊等,并进行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1.3 疗效评定以mmse积分为标准,满分为30分。
治疗后积分≥ 26分为基本控制;上升≥ 40%为显效;≥ 20%为有效;<20%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 检验。
2结果
63例脑血管病的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7例痴呆症状有所改善, 8例长期卧床不起病情日渐加重, 3例因合并肺部感染及心功能衰竭死亡。
治疗前后mmse 、hds积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vad 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尚有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
一般认为vad的危险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同, vad 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吸烟与饮酒、心肌梗死、房颤等,而老年、男性、人种差异、低教育可能也是vad 的危险因素。
血管性痴呆是血管因素和退行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血管因素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
脑血管病性痴呆以多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
可能的机制为:多发脑血管病变可造成皮
质下白质传导纤维多处断裂,对某些中枢结构造成损害,以及影响了中枢之间联系,故易发生痴呆。
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或缺血后再灌注引起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vad 的机制之
一[3]。
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尤其有多次卒中史患者。
而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肥胖等,这些也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因此降低或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就必须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以防止脑卒中的发生,积极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病,能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
从本资料中也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患者比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痴呆发生明显减少,教育对智能是较为敏感的影响因素,受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智能的衰退,对患者起预先保护作用[4]。
由于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和病因,因此 vad是目前唯一可预防的痴呆类型。
积极控制其危险因素,干预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防复发意义重大。
预防的关键是控制引起 vad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控制高血脂、肥胖、吸烟,纠正高盐饮食、高凝状态等,减少和避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重视文化生活和保健运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治疗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病因和临床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改善脑循环、促进脑代谢等药物;针对 vad 的危险因素治疗,包括降低血压、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等。
并加强功能训练、
行为训练等康复治疗。
参考资料
[1] gustavoc . vascular dementia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 tics,t~ atment and prevention [j]. am geriatr soc,2003;51:296- 304.
[2] goreliek pb.status of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stroke [j]. stroke, 1997, 28 (2): 459- 463.
[3] 廖堆清. frank w1m 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一损伤级联反应 [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 6: 197.
[4] 张国谨,赵增荣,编.国外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