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
音乐疗法,舒缓情志
采用音乐疗法等舒缓情志的方法,有助于调和脏腑功能。
运动康复,促进气血流通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脏腑功能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康复 方法进行锻炼,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促进气血流通和 脏腑功能的恢复。
06
现代医学对脏腑兼病认识与进展
现代医学对脏腑功能认识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 、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脏腑兼病辨证思路
分析兼病脏腑
依据脏腑之间的表里、生克关系 ,分析兼病脏腑及其病理变化。
确定治法
针对主病脏腑和兼病脏腑,结合 病性,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 法。
01
02
明确主病脏腑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确定主要 病变脏腑。
03
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顾护正气,祛邪外出
03
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顾护患者的正气,避免过度攻伐导
致正气受损。同时,要适时祛邪外出,防止邪气内陷。
药物治疗策略选择
中药汤剂内服
根据脏腑兼病的具体证型,选用相应 的中药汤剂进行内服治疗。如疏肝健 脾汤、养心补肾丸等。
西药对症治疗
在必要时,可以结合西药进行对症治 疗,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需注意西 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脾肾阳虚证
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久泻久 痢等为特点,多因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温煦 气化失职所致。
03
脏腑兼病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辨明标本,缓急先后
01
在治疗脏腑兼病时,首先要辨明疾病的标本关系,确定治疗的
先后顺序。一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
调整阴阳,平衡脏腑
中医诊断学(医科版)教案: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第七节辨脏腑兼病证候六、脏腑兼病?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理论基础整体观念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 病变规律1、相互表里的脏与腑之间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2、生克乘侮关系的脏与脏之间金克木 ---木侮金—肝火犯肺木克土 ---木乘土 ---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土生金 ---母病及子 ---脾肺气虚火生土 ---子病及母 ---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相加原则,心脾两虚 =心血虚—心悸怔仲失眠健忘+脾气虚 ---纳呆腹胀大便稀溏一、心肾不交证心肾不交证是由于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心肾阴虚阳亢的证候。
[病因 ]1,思虑劳神太过耗伤心肾之阴2,情志郁而化火虚阳亢动3、虚劳久病,上扰心神房事不节肾阴亏耗[临床表现 ]心烦少寐,心心悸多梦,五心烦热,头晕健忘,头耳鸣如蝉,口燥咽干,下——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形体消瘦, 潮热盗汗,热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舌红少苔, 脉细数。
[治疗原则 ]滋阴降火, 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 交泰丸二、心肾阳虚证由于心肾阳气虚衰, 温运无力, 致血行瘀滞, 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病因 ]1,心阳虚衰,病久及肾, 瘀血内阻2、肾阳亏虚,水气上泛凌心气化失权[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寒形寒肢冷,精神萎靡水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甚则唇甲青紫,瘀舌淡青紫苔白滑,脉沉细微[治疗原则 ]温补心肾——真武汤加味(附、芍、术、姜、苓,桂枝、红参、红花)三,心脾两虚证指由于心血不足, 脾虚气弱所表现的心神失养, 脾失健运, 统血的虚寒证候。
[病因 ]1,久病失调2,思虑过度损伤脾胃3,饮食不节心脾气血两虚4,慢性失血血亏气耗[临床表现 ]心——心悸怔忡, 失眠多梦,脾——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气血——倦怠乏力, 头晕健忘, 面色萎黄,出血——或见皮下出血,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 淋漓不尽,舌淡嫩, 脉细弱。
气血两虚为其审证要点。
[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归脾汤四,心肝血虚证心肝两脏血亏, 表现出心神以及所主官窍组织失养为主的血虚证候。
脏腑兼病辨证04660 PPT课件
【辨证要点】
腹胀食少便溏、咳喘气短与气虚见症 为辨证要点。
七、肺肾阴虚证
【基本概念】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火内扰 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 嘶哑,腰膝痠软,形体消瘦,骨蒸潮热,颧红 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 脉细数。 【病因病机】 久咳伤肺,肺阴及肾 痨虫、燥热耗伤肺阴,病久及肾 房劳过度,肾阴及肺
证候分析
心为君火,心阳为气血运行、津液流注的动力,肾藏 命火,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气化水液。 心肾阳虚,心脉失养——心悸怔忡 不能温煦肌肤——畏寒肢冷 心神失养——神疲乏力,朦胧欲睡 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内停——小便不利 泛滥肌肤——肢体浮肿 阳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唇、甲、舌青紫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阳虚阴盛,血 瘀水停之象
【辨证要点】 以心悸怔忡、浮肿与虚寒见症 为辨证要点。
三、心肺气虚证
【基本概念】心肺气虚证是指由于心肺两脏气虚,机能活动减退 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咳喘,胸闷气短,动则尤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 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劳倦耗气
证候分析
心主血藏神,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 ——心悸怔忡,眩晕耳鸣,失眠多梦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气血不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脾虚无力摄血,血溢脉外——皮下出血,月经淋漓不尽 血源不足——月经量少色淡 舌淡嫩,脉细弱为气血亏虚
【辨证要点】
证候分析
脾为生气之源,脾气不足,不能输精于肺,致肺气日衰,此为“土不生金”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上渍于肺,故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气不足,宣降失常,脾气受困,致脾气亦虚,两脏气虚相互影响而成 脾肺气虚证 脾气虚运化失职——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久咳不止,肺气受损——咳嗽气短而喘 水津不布,聚湿成痰——咳痰清稀 气虚机能活动减退——少气乏力,声低懒言 肌肤失养——面白无华 水湿泛滥——面浮肢肿 舌淡苔白滑,脉缓弱为脾肺气虚之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
中医诊断学
(二)胃阴虚证
胃脘隐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 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有力)
1、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主症)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胃失濡润 、胃失和降见症(胃脘灼痛隐隐、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痞满或干呕等); 有阴虚见症(便干、尿少、舌红少津)。
*
中医诊断学
疑难点: 、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和肾不纳气证的辨证依据。
01
分析:
*
中医诊断学
01
气不固证以膀胱或肾不能固摄的临床表现为审证要点;
03
不纳气证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及肺肾气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又称肺肾气虚证。
02
虚水泛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并伴见腰膝痠冷,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湿热阻滞大肠,传导失职的主症(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秽,肛门灼热)。 有湿热内盛见症(泻下秽臭,苔典腻,脉滑数等)。 审证要点:下利或泄泻与湿热征象共见。 肠道湿热证——清热化湿、清肠止利, 用芍药汤或芩连葛根汤。
*
中医诊断学
应熟悉的是:肠道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此外,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及肠燥津亏证、虫积肠着证亦应熟悉之。以自学为主,亦可参考脚注。
*
中医诊断学
三、肾阴虚证
【概念】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94)。 【审证要点】 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脏腑兼病辨证
- ⼈体每⼀个脏腑虽然有它独⾃特殊功能,但它们彼此之间却是密切联系的,因⽽在发病时往往不是孤⽴的,⽽是相互关联的。
常见有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脏腑兼病。
⼀般来说,脏腑兼病,在病理上有着⼀定的内在规律,只要具有表⾥、⽣克、乘侮关系的脏器,兼病较常见,反之则为较少见。
因此在辨证时应注意辨析发病脏腑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在治疗时才能分清主次灵活运⽤。
脏腑兼病,证候极为复杂,但⼀般以脏与脏、脏与腑的兼病常见。
具有表⾥关系的病变,已在五脏辨证中论述,现对临床最常见的兼证进⾏讨论。
(-)⼼肾不交证 ⼼肾不交证,是指⼼肾⽔⽕既济失调所表现的征候。
多由五志化⽕,思虑过度,久病伤阴,房室不节等引起。
【临床表现】⼼烦不寐,⼼悸健忘,头晕⽿鸣,腰酸遗精,五⼼烦热,咽⼲⼝燥,⾆红,脉细数。
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
【证候分析】本证以失眠,伴见⼼⽕亢,肾⽔虚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下降于肾,以温肾⽔;肾⽔上济于⼼,以制⼼⽕,⼼肾相交,则⽔⽕既济。
若肾⽔不⾜,⼼⽕失济,则⼼阳偏亢,或⼼⽕独炽,下及肾⽔,致肾阴亏于下,⽕炽于上,⽔⽕不济,⼼阳偏亢,⼼神不宁,故⼼烦不寐,⼼悸。
⽔亏阴虚,⾻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鸣,健忘。
腰为肾府,失阴液濡养,则腰酸;精室为虚⽕扰动,故遗精。
五⼼烦热,咽⼲⼝燥,⾆红,脉细数,为⽔亏⽕亢之征。
⼼⽕亢于上,⽕不归元,肾⽔失于温煦⽽下凝,则腰⾜酸困发冷。
(⼆)⼼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是指⼼肾两脏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所致。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悸怔忡,⼩便不利,肢体浮肿,或唇甲青紫,⾆淡暗或青紫,苔⽩滑,脉沉微细。
【证候分析】本证以⼼肾阳⽓虚衰,全⾝机能活动低下为辨证要点。
肾阳为⼀⾝阳⽓之根本,⼼阳为⽓⾎运⾏、津液流注的动⼒,故⼼肾阳虚则常表现为阴寒内盛,全⾝机能极度降低,⾎⾏瘀滞,⽔⽓内停等病变。
脏腑兼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当某- - 脏或某-腑发生疾病时,不但在本脏腑出现症状,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影响其他脏腑发生病变而出现症状。
凡同时见到两个脏腑有病变的,即为脏腑兼病。
现将临床上最常见的脏腑兼病辨证叙述如下:一、心肾不交心肾不交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致的病症。
常见心烦失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腿软,遗精,或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成药】天王补心丹,交泰丸,柏子养心丸【针灸取穴】以取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腧穴及背俞穴为主。
针用平补平泻法,或用补泻兼施法。
二、心脾两虚心脾两虚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的病症。
常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肌衄),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
舌质胖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成药】六君子汤,归脾汤【针灸取穴】以取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腧穴及背俞穴为主。
针用补法,或兼用灸法。
三、脾肺气虛脾肺气虚是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致的病症。
常见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语声低微、懒言,疲倦乏力,面色觥白,甚则面浮足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针灸取穴】以取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及背俞穴为主。
针用补法,或兼用灸法。
四、脾肾阳虚脾肾阳虛是指脾、肾两脏之阳亏损所致的病症。
常见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泻,或下利清谷,小便不利,面浮肢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细而弱。
【中成药】实脾饮,四神丸【针灸取穴】以取任脉、足阳明胃经腧穴及背俞穴为主。
以灸法为主兼用针刺补法。
五、肺肾阴虚肺肾阴虛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亏损所致的病症。
常见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骨蒸潮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病因病机
心火亢盛,脾失健运,湿热内 蕴,心脾两脏受累。
治法
清热利湿,健脾养心。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04
肺肾兼病辨证
肺肾阴虚证
干咳少痰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导致肺失滋润,出现 干咳少痰的症状。
遗精早泄
肾阴亏虚,虚火扰动精室,导致遗精早泄的 症状。
不调、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治法
02
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
03
常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加减治疗。
肝胆火旺证
1 2
症状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胁 肋灼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数等。
治法
清肝泻火,疏肝解郁。
3
方药
常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加减治疗。
肝胆气滞证
病因病机
心火炽盛,灼伤津液, 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治法
清心泻火,健脾祛湿。
方药
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
心脾血瘀证
01
02
03
临床症状
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怔忡、口 唇紫暗、面色晦暗等。
病因病机
心脉痹阻,血液运行不畅,脾 气亏虚,不能统血。
治法
活血化瘀,健脾养心。
04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心脾湿热证
临床症状
病因病机
多由于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外感火热之邪,导致心肝火 旺,扰乱心神,故见心悸阵作、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肝火上炎, 故见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等症状。
心肝气滞证
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嗳气频作、月经 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脏腑兼病的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脏腑兼病的辨证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脏腑兼病的辨证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它们在生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发生病变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或由脏及脏,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腑等。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
脏腑兼病,并不等同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有着一定内在联系且又相互影响的规律,如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兼病则较为常见;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有生克乘侮的兼病关系等。
因此,辨证时应当注意辨析脏腑之间有无先后、主次、因果、生克等关系,这样才能明确其病理机制,作出恰当的辨证施治。
脏腑兼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其证候也较为复杂。
除在前面脏腑辨证中涉及到的一些证型如胃肠病证、肝胆湿热证等属脏腑兼病证型外,还有其他脏腑兼病证型(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实际上临床上的病,很多是多脏连在一起的。
多个脏同病,特别是病的时间久一点以后,往往就不是一个脏腑的问题。
影响到几个脏器。
有些病它一来就影响了全身。
真正的实热证,有的病位它就不单纯只在肺,只在心,只在肝,可能好多脏腑都受到了影响。
阴虚证,肝的阴虚了,那肾的阴还蛮多,未必,肾的阴,肝的阴虚了,那个心阴,肺阴未必还很充足,我们讲都是有全身性的影响。
因此,很多病变是兼着存在的。
凡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出现了病证,我们就叫做脏腑兼病。
为什麽会出现兼病?实际上就是讲阴虚、气虚、阳虚,痰饮、瘀血等等,很可能都是一种全身性的,多个脏腑都受到了影响的,绝不可能说只有心的气就虚得厉害,肺的气还蛮充足,肾的气很旺盛,脾也非常好。
往往都不是这样。
一个脏腑一虚的时候,可能很多脏腑都虚了。
只有虚的程度,可能哪一个脏最明显,它的症状在哪一脏反映得最明显,我就说是哪一脏的问题。
脏腑兼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
脏腑兼病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脏腑兼病不等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简单相加,而是发生兼病的脏腑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今天就和公安医院毛喆医师一起来了解一下:一、心肾不交证心肾不交证是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又名心肾阴虚阳亢证。
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惊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证多因忧思劳神太过,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
辨证时应该注意本证一方面有心火偏亢,扰乱心神的见症(心烦少寐、惊悸多梦等),另一方面有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的见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潮热等)。
临床以心烦失眠,腰酸耳鸣,梦遗与虚热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二、心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是指由于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使血行瘀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心肾虚寒证,水肿明显者,称为水饮凌心证。
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水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弱。
本证多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或因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辨证的时候应该注意本证一方面有心阳虚,心动失常,血行瘀滞的见症(心悸怔忡、唇甲青紫、舌淡紫);另一方面有肾阳虚,气化失权、寒水内停的见症(肢体水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
临床以心悸怔忡、肢体水肿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三、心肺气虚证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气虚,表现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则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或因年老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气虚损所致。
辨证时应该注意本证一方面有心动失常,血行瘀阻的见症(胸闷心悸、唇舌淡紫,脉结代);另一方面有宣降失职的见症(喘咳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此外还有气虚,功能衰减的见症(神疲,声怯,头晕)。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PPT课件
盗汗,五心烦热
潮热 18
SUCCESS
THANK YOU
2020/9/29
可编辑
肝火犯肺证
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 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为主要表 现的实热证候。
➢常见病因
•郁怒伤肝,气郁化火邪热内蕴,肝火 炽盛,上逆犯肺 •邪热蕴肺,咳甚牵引胸胁,影响肝气 升发,郁而化火犯肺
➢常见病因
•忧思劳神太过,郁而化 火,耗伤心肾之阴
•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
肾阴亏耗 虚阳亢动 上扰心神
2020/9/29
中医诊断学
3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心火亢盛,扰乱心神
心
烦心悸、失眠多梦
心肾
火水
心肾
不不
能能
下上
交济
于于
不交
肾心
体失濡养
2020/9/29
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
肾阴亏虚
失眠健忘, 遗精早泄,月经不调
食少便溏
脾气虚
肺 面浮肢肿
脾 失职
咳喘气短
气
肺气虚
虚 不利
痰液清稀
证
面白无华,自汗乏力 2020/9/29
中医诊断学
运化失职 宣降 输津
14
肺肾气虚证
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 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肾不纳气证。
➢常见病因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病久及肾
•劳伤太过,先天不足,老年体弱,肾气亏 虚,纳气无权
脏腑兼病辨证
➢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的病证并见者,称 为脏腑兼病。 ➢ 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脏与腑、腑 与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在生理 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发生病变时, 它们之间则相互影响,或由脏及脏,或由脏及腑, 或由腑及腑等。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文档资料
心悸胸闷,唇舌淡紫, 脉结代
纳呆腹胀,便溏浮肿, 苔白滑 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腰膝酸软,脉大无根 或喘剧亡阳
2019/1/30
中医诊断学
33
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与心肾阴虚证
证型 病机 相同点 不 同点 临床表现 干咳,痰少 难咯甚则痰 中带血,声 音嘶哑 眩晕耳鸣, 失眠多梦, 胁肋灼痛 心悸心烦, 失眠多梦
常见病因 •思虑过度 •失血过多
•脾虚化源不足
•久病亏损
2019/1/30 中医诊断学 10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心动异常 心悸怔忡 心 心血虚 肝 脑神失养 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血 视物模糊或夜盲 虚 肝血虚 官窍失养 肢麻拘挛震颤 证 爪甲不荣 经少经闭 血虚不荣 面唇舌色淡白,脉细弱
辩证要点:神、目、筋、爪甲失养伴血虚之象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表
证 型 病机 心肾阳 虚证 相同点 临 床表 现 面色晄白,畏 寒肢冷,浮肿 尿少,腰膝冷 痛,神疲乏力, 舌淡胖嫩,苔 白滑,脉沉无 力 不同点 病 机 心阳虚衰 血行不畅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 唇甲青紫, 舌淡青紫而 暗,脉沉细 微 纳呆腹胀、 下腹冷痛, 五更泄泻, 或久泄久痢
心脾气血虚证
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 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 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
常见病因 •久病失调,思虑过度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化不足
心脾气血两虚
•慢性失血,血亏气耗
2019/1/30
中医诊断学
8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心血虚 心脾 气血 脾气虚
心动异常 脑神失养 运化失职
心肾阳虚证 心肺气虚证 心脾气血虚证
脏 腑 兼 病 辨 证
虚证
心肝血虚证 脾肺气虚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久病失调,思虑过度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化不足 心脾气血两虚 •慢性失血,血亏气耗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9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心动异常
心悸怔忡
心血虚
心脾
脑神失养 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运化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气血
脾气虚
统血失职
虚证
肌衄,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气血亏虚
肺
肾
肾气不固
气
摄纳失职
虚
气不归元
证
气虚不运
卫外不固
咳喘气短 咯痰清稀 语声低怯 呼多吸少 尿随咳出 腰膝酸软耳鸣
面舌淡白,头晕气短 自汗乏力,脉细弱
➢辩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与兼气虚
症状共见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6
肺肾阴虚证
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 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心 心血虚
肝
脑神失养 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血
视物模糊或夜盲
虚 肝血虚 官窍失养
肢麻拘挛震颤
证
爪甲不荣
经少经闭
血虚不荣
面唇舌色淡白,脉细弱
➢辩证要点:神、目、筋、爪甲失养伴血虚之象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2
脾肺气虚证
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咯痰、 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肺两虚证。
➢常见病因
燥热、痨虫耗伤肺阴 久病咳喘,损伤肺阴 房劳太过,肾阴耗伤,不能上润
肺及肾 肾及肺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7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咳嗽痰少
肺阴虚 肺失清肃
肺
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肾
体失濡润
腰膝酸软,头晕目鸣
阴 肾阴虚
虚
热扰精室
遗精,经少
证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
阴虚火旺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骨蒸劳热,口燥咽干
➢常见病因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影响 脾气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土不生金,累及 于肺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3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纳呆腹胀
脾气虚 运化失职
食少便溏肺面Fra bibliotek肢肿脾
宣降失职
咳喘气短
气
肺气虚
虚
输津不利
痰液清稀
证
面白无华,自汗乏力
气虚不运
舌淡苔白,脉弱
➢辩证要点:食少便溏,咳喘气短与气虚症状共见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9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肺失清肃,气机上逆 咳嗽阵作
气火上逆犯肺 津为火灼,炼液成痰 痰黄稠
肝
火灼肺络,络损血溢 咳血
火
胸胁灼痛,头晕胀痛
犯 肝火内炽
面红目赤,口苦
肺
耳鸣耳聋,急躁易怒
证
烦热口渴
实火内炽
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要点: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易怒与实热症状共见
➢常见病因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
•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 土反侮木,肝失疏泄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25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肝失疏泄
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
肝
土横
郁
壅逆
情绪抑郁或易怒
脾
木犯
苔白脉缓弱 或弦
虚
郁脾
证
气机郁滞
纳呆腹胀
脾失健运 气滞湿阻 便溏,肠鸣矢气
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要点:咳嗽痰少,腰酸遗精与虚热症状共见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8
肝火犯肺证
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胸胁 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为主要表现的 实热证候。
➢常见病因
•郁怒伤肝,气郁化火邪热内蕴,肝火 炽盛,上逆犯肺 •邪热蕴肺,咳甚牵引胸胁,影响肝气 升发,郁而化火犯肺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20
肝胆湿热证
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 胁肋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以阴 痒、带下黄臭等为主要表现者,称肝经湿热(下 注)证。
➢常见病因
•外感湿热之邪,侵犯肝胆或肝经
•嗜食肥甘,酿生湿热
•脾胃纳运失常,湿浊内生,郁结化热,湿 热壅滞肝胆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21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气机不畅
胁肋灼热胀痛
胆气上溢
口苦
湿 疏泻失职
热
胆汁不循常道外溢
身目发黄
蕴
邪居少阳,枢机不利 寒热往来
结 脾胃升降纳运功能失司 厌食腹胀,泛呕,大便不调
肝
女子带下黄秽,阴痒
胆 湿热循经下注
男子阴囊湿疹,睾丸肿痛
小便短赤
湿热内蕴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肝经湿 热见症
+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4
肺肾气虚证
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 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肾不纳气证。
➢常见病因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病久及肾
•劳伤太过,先天不足,老年体弱,肾气亏 虚,纳气无权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5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肺气虚 宣降失职
舌淡嫩,脉细弱
➢辩证要点: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伴气血
亏虚表现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0
心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 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候。
➢常见病因
•思虑过度 •失血过多 •脾虚化源不足 •久病亏损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11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心动异常 心悸怔忡
一般湿 热见症
➢辨证要点 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
部瘙痒及湿热内蕴表现。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22
肝胃不和证
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 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 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常见病因
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所致。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23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胸胁胀满窜痛
肝 肝失疏泄
情绪抑郁或易怒
胃
善太息,苔薄黄,脉弦数
不
食纳减少,胃脘胀满疼痛
和 胃失和降
证
吞酸嘈杂,呃逆嗳气
➢辩证要点: 脘胁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情志抑郁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24
肝郁脾虚证
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 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 称肝脾不调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心肾阳虚证
心肺气虚证 心脾气血虚证
脏 虚证 腑
心肝血虚证 脾肺气虚证
兼
肺肾气虚证
病
肺肾阴虚证
辨
肝肾阴虚证
证
肝火犯肺证
实证
肝胃不和证
肝胆湿热证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2
心脾气血虚证
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 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 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
气滞于腹
腹痛
便后气机得畅 泻后痛减
➢辩证要点:胁腹胀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26
肝肾阴虚证
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 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又名肝肾虚火证。
➢常见病因 久病失调,阴液亏虚 情志内伤,化火伤阴 房事不节,耗伤肾阴 温热病久,津液被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