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内自读课文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课内自读课文的作用
【摘要】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了几乎与讲读课文相同的比例。

本文从抓好预习环节、激发与培养学生兴趣、灵活创设问题情景、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入手,浅谈初中语文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

【关键词】自读课文作用激发兴趣
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内自读课文的讲授中,却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课内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错误地等同起来,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地讲授;二是盲目地认为”自读”就是放手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学。

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

结果,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做到:
1.抓好预习环节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在课前不认真、自觉地去预习,那他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显得比较被动。

主要表现在思维不活跃,回答问题不积极,注意力不够集中等方面。

从而也就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讲授为辅。

如果学生不预习,那学习起来就会
事倍功半。

俗话说:”有了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换言之,即有了好的预习习惯,就等于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成功了一半。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过:”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

学生通过预习,动了脑筋,得到理解。

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可见,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起其学习的动机;也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

为学好课内自读课文做好热身准备。

2.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味极其活跃的催化剂。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精心设计教学导语,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课前导语,要求要与讲课内容有关,语言生动、自然、
新颖、短小精悍。

如在讲《桥之美》时,可以这样导入:”桥并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而是极具魅力和美感的。

它历来都是文人骚客所青睐的对象。

像唐代诗人杜牧有’小桥流水人家’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绪!同学们,在画家的眼里,桥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用画家的眼光去品评《桥之美》吧。

”这样一来,便可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又如在《核舟记》的教学中亦可这样导入:”手工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对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光辉展示。

文中所写到的这件雕刻品,是用一个小小的核桃刻成的船。

它生动再现了’苏东坡泛舟赤壁’的著名典故。

没读过课文的同学可能不信,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读课文吧。

”巧妙的导入,可让学生带着巨大的好奇心,认真、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上课内自读课文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求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2.2 给予学生表现机会,保持学生自学兴趣
精心设计导语,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对学生”添柴加火”,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温”。

否则,当兴趣这味催化剂流走之后,学生就会走神、发呆、厌烦。

现在的初中生,往往具有爱表现的心理特征。

课堂上老师表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都非常在意;而且会在同学之间互相攀比。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内自读课文时要以此为依据,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发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去。

如:对一些较难的生字词,可以让学生自行举手到黑板上去默写音、形、义:像诗歌、散文、小说一类的自读课文,可让学生起来朗读自己最喜欢或最能把握的一句或一段。

有时也不妨在男女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展开竞赛。

3.灵活创设问题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也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

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流于表层和形式。

教师要教好课内自读课文,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读课文的特点、教材的知识点,灵活、科学地去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具有联系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可考性。

4.发挥教师导向作用
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地发挥导向作用,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彼此交流心得,互做补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的整个交流活动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发挥”导”的作用,在学
生的讨论中穿针引线,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4.1 鼓励求异思维
在课内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努力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轻松的气氛。

让每个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作用。

4.2 审时度势
当学生的思维活跃到有滑向毫无价值的争执倾向时,教师要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及时把学生引到正题上来。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冷场时,教师要设法进行启发、点拨和鼓励,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当有的学生不专心听讲,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把他的心拉回到课堂上来。

而对那些一如既往地坚持认真学习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时时给予口头表扬。

4.3 适时点评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交流都应当作出适当的点评。

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热情。

也可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应用、思维方法和过程、表达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在交流中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点评,如教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取长补短,以求取更大的进步。

总之要根据上课情况,注意再次强调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再次强调重点、难点,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
视,使之强化记忆。

至于归纳总结,即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使之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

教师也可因文而异,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设计适量的题目,或打印在纸上用于课堂小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