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近代德国的教育:17、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由于封建割据,教派争斗,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德国的资产阶级势单力薄,不敢像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那样起来革命,而是屈从于封建势力。18世纪70年代,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德国教育界出现了泛爱主义,拥护卢梭的思想,注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并开展了广泛的教育活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人文主义运动在德国兴起,古希腊文化和一切有用的东西受到推崇,促进了德国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19世纪初的普鲁士与法国战争对德国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育开始经历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终于完成了统一,德国的经济、教育等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初,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强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要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德国境内小邦林立,长期的封建割据使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资产阶级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德国资产阶级更是不敢进行反对封建贵族的革命斗争。这是德国国内形势的显著特点。当然,整个欧洲政局的发展和变化,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强迫义务教育

德国最初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改革运动密切相关。首先从德国开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国(特别是在其北部)占绝对优势。从路德派到虔信派,基于对新教势力扩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响,得意志境内各邦从16世纪中期开始先后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使德国成为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1559年,威丁堡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1580年,萨克森也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玛颁布的教育法令规定,8到12岁的儿童都要到学校读书。在众多颁布强迫教育法令的公国中,普鲁士的教育法令最为突出。普鲁士于1794年颁布的《民法》中列有学校教育条款,明确规定:各级学校(包括大学)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国家的职责,学校要给学生以有用的知识;学校的设立必须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受政府的监督,政府随时可以派人对学校进行视察、督导。《民法》还规定:即使仍由教会办理管辖的学校,或由政府和教会共同管辖的学校,也必须按照国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争执,决定权在政府。《民法》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法规,但在德国,一般把它视为普鲁士世俗教育的"大宪章"。此外,普鲁士的几任国王先后多次颁布教育法令,详细规定了国家办学、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家长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虽然其中的许多法令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但它们表明了德国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点。

二、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

在17-18世纪,德国中学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学,它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或公学,17-18世纪是文科中学古典色彩最浓的时期。文科中学是完全反映贵族要求的一种学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这种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升学做准备,使贵族子弟以后成为社会上层职业者,如医生、律师、牧师和官吏等。文科中学与初等学校无直接关系,早在17世纪以前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不成文的法规,到初等学校受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而上文科中学学习则是王公贵族们的专权。只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权升入大学,所以文科中学和大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科中学的任务就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训练一般的官员。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18世纪初德国就已经出现了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并逐渐得到发展。实科中学的发展是因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比较缓慢,资产阶级也较软弱,但工商业仍有所发展,贵族独享中等教育的现象对资产阶级

的成长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专门训练贵族子弟的文科中学,也根本不能适应和满足工商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而实科中学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因而发展较快。1659年,虔信派教徒弗兰克(1663-1727)在哈勒开办了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进行教学,以后又创办了科学学校。1708年,虔敬派的席姆勒(Christopher,1669-1740)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教育内容除宗教外,还有数学、物理学、机械、天文、地理、法律和制图等。在这些科目的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绘画、图表、标本和模型等直观教具,以求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1747年,赫克(1707-1790)在柏林开办了"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是德国第一所正式的实科中学。在这所学校里,学生先在预备班里学习,然后各按志愿选择一项专科,如几何、建筑、物理、商品制造、贸易或经济等。该校著有成绩,还附设了工艺学习班和师训班。此后,德国实科学校一直延续下来,到19世纪逐渐成为德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科学校的出现,揭开了文科中学与实科中学斗争的序幕,也体现了新的自然学科与旧的古典学科的较量,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的生产方式的斗争,加强了科学与教育的联系,对文科中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整个18世纪,实科中学的力量较之文科中学要弱小得多,它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也要低得多。

三、泛爱主义教育

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泛爱主义为宗旨、创办"泛爱学校"的教育运动。"泛爱派"的创始人巴西多(1724-1790)根据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应培养学生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反对压抑儿童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和卢梭一样,泛爱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他们要求教育者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他们还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智发展

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户外活动占有重要地位。巴西多还提出寓教育于游戏中的进步教育主张,并呼吁社会捐资助学。在教学上,泛爱主义者重视发展理性,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1774年,巴西多在德骚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实践他的教育主张,泛爱学校招收6到18岁的学生,对其中准备培养成师资的那部分学生免收学费。这所学校虽然只存在19年,但在改变德国封建教育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在它的影下,当时德国还开办了另外一些泛爱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实科知识、本国语、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方法,以直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对话、游戏和参观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智力,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泛爱主义教育家们还写作、出版了一些教育著作。1770-1774年间,巴西多出版了小册子《初等读物》。这是与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相类似的带有插图的儿童读物,在当时很受赞扬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还编写了《教育方法手册》。另外,后来开办泛爱学校的萨尔斯曼在1774-1881年也著有三部通俗教育书籍,分别批评当时教育的弊病,阐述了新教育的要求及师资培养等问题。这对推动泛爱学校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纪是德国社会和教育进行重大变革的发展时期。1806年,普鲁士战败,促使德国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义的推动下,德国调整、改组了教育领导机构,接着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任德国教育部的部长。他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学制、课程、考试、教法、学校管理和师资培训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