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南宋理学兴盛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南宋理学兴盛的原因
摘要:理学是宋明时代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指导思想。两宋是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兴起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宋室南渡之后,虽偏安一隅,而思想发展却呈现繁荣景象,其中原因值得探究。理学在南宋发展之所以呈兴盛势头,除适应了时代思想发展的需要外,还与统治者的扶植及理学家的推动有极大的关系。在各种因素的交织推动下,理学最终被统治者所承认,确立了官学地位。
关键词:南宋;理学;兴盛;原因
理学指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人致力于探讨性、理、道、器等问题的哲学思想。北宋时,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的王安石新学等流派,至南宋渐趋衰落。而程朱理学则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派,特别是孝宗至宁宗期间,可谓理学的极盛时代。理学家陈亮在《送王仲德序》中曾说,“二十年之间,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迭相唱和,不知其所以来,后生小子读书未成句读,执笔未免手颤者,已能拾其遗说,高自誉道,非议前辈,以为不足学矣”。1由此可见理学影响之大,阵容之盛。从南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大力推行理学,《中国社会思想史》中说:“宋元明清七百多年,儒家出现了真正‘独尊’的局面,程朱理学成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范文澜先生也说过:“理学供给统治阶级更精妙的压迫工具,比汉学讲礼讲阴阳五行精妙得多”。3可见理学在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根深蒂固。理学由北宋的民间学派发展到南宋时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其兴盛发展的原因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适应了时代思想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破坏
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崇,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指导地位,传统的“天命观”宣扬天命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人世间的君主是奉上天之命,代天理政,君权天授。这一观点一直让广大人民深信不疑,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统治者观念比较开放,对各家学说发展的政策相对宽容,从而出现了儒、道、佛三教鼎立的局面,加之佛、道二教的思辨思维方式超过了传统的儒家学说,从而使传统思想开始出现转折,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这样一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封建社会道德观念和伦理纲常丧失,《宋史·忠义传》记载:“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场之臣,勇于死敌,往往无惧。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4传统的“天命论”已经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皇帝与天同齐的地位也开始动摇,君主在人们心中的威严日趋下降,发展到唐末就直接导致混乱局面的出现,直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才重新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面对混乱的伦理道德思想,统治集团
1[宋]陈亮.陈亮集.卷十六[Z].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45.
3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89.
清楚地认识到,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加强思想领域的统治,要重儒学,修礼乐。
(二)理学的时代进步性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宋王朝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极力提倡重整伦理纲常,理学正是在这种历史需要下出现的。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内部团结,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儒学思想家们抛弃了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的哲学方式,挖掘出儒学体系中可继续利用和发挥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道二教中宇宙生成理论、佛教平等思想,使儒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大大增强了儒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理学的“天理观”便应运而生。
“天理观”是宋朝理学家提出的,二程、朱熹、陆九渊等所讲的天理,不同于以往的“天命观”,他们认为天理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准则,天理与人理联系,天理是封建社会永恒不变的最高准则,二程曾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圣人循天理而欲万物同之”。6认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天与人是合一的,圣人遵循天理治理天下,也是圣人奉天理物之道。朱熹的天理观是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主张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天理是宇宙间最高主宰,也是万物的最高原则,治理天下也须遵循天理的准则。“天理论”比“天命论”要进步,这是因为理学家的天理,它是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象征,只有天理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应服从天理,服从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理论,无形中就对统治阶级给予了限制。
理学家在“复天理”的时候,又提出了“灭人欲”。朱熹曾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7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主张“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8只有自觉地、完全彻底地服从封建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才算符合人的本性,若有丝毫的背离,便是人欲、异端。理学家的这一主张,并非主张禁绝一切人欲,他们的“灭人欲”,主要是灭“私”欲,即一切有碍于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过度纵欲行为,这一观点,客观上保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利。因为限制了地主阶级的纵欲行为,就会使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剥削适当减轻,当然,理学家们只是希望劳动人民放弃改变自己被剥削地位的愿望,服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确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束缚,但比起残酷的毫无人身自由的农奴束缚,却要进步得多。
(三) 理学实现了思想上的革新
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理学家们又提出了“正心诚意”的主张。“正心诚意”的主张是儒家思想家们对治理封建国家所做出的一个重要总结,朱熹曾明确指出“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9“天下之事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10“正心诚意”思想的提出,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南宋时,在朝政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形势下,统治阶级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的纲纪和道德风尚,在社会中具有绝对支配地位,影响力极大,确实是大根本,理学家们希望统治阶级加强伦理道德的约束,以此来挽救政府的危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必需的。同时理学家们还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要求君主要遵守前王之道,推行仁政。用仁德之心来处理天下国家的事情,并且强调君主行仁政,必须修君德,以仁德之心去感化人民,以身作则,使人感化,这样人民就会拥戴君主,这些思想观点的提出,实际上与当时的社会时代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是符合时代思想潮流及上层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
(四) 理学的恤民主张为广大民众所认同
5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五[Z].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五[Z].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Z].北京:中华书局,1986.
8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Z].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元]脱脱.宋史.朱熹传[Z].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