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合集下载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被称为北方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金元之交,北方杂剧的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而且大部分都是金晋元的文人。

元杂剧早期创作繁荣,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耀眼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如下是有关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1)社会现实的要求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2)文人与民间艺人的合作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被堵塞,社会地位大大降低。

大多数仕进无门的文人混迹于市井百姓之中,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3)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繁荣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指的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杂剧的一种,又称为元曲戏剧。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元杂剧的详细解释。

元杂剧是一种在元代出现并发展兴盛的杂剧形式。

元杂剧借鉴了唐代的乐府诗、宋代的宋词、南宋的傩神仪式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元代的政治、宗教、社会等背景,创造出一种深受当时人民喜爱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以其宏大的舞台场面、丰富的戏曲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即以曲调为特色的元杂剧。

元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散曲为基础的散曲剧,如《西华山》、《长恨歌》等;另一类是以律诗为基础的律诗剧,如《太真外传》、《马丹阳娇妻》等。

元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元素,舞台上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元杂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宫廷政治、爱情悲剧、民间故事、历史传奇等各个领域。

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都相当突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另外,元杂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正场的宫廷戏,也有市井小戏。

元代演员技艺精湛,身穿华丽的戏服,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如武打、舞蹈和说白等,在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演出。

许多元代著名的演员,如杨洪基、姜昆、方亚芬等,都在元杂剧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一一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一一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

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

奸臣形象
严嵩
在《鸣凤记》中被刻画成一个善于钻营、贪恋权位的奸臣形象。
魏忠贤
在《玉镜台记》中被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残暴无情的奸臣形象。
侠客形象
关汉卿
在《单刀会》中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义薄云天的侠客形象。
李逵
在《水浒传》中展现了一位勇猛粗豪、忠心耿耿的侠客形象。
才子佳人形象
张生
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位文思敏捷、风 流倜傥的才子形象。
元杂剧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文献整理
从古代文献中搜集、整理有关元杂剧的资料,了解其起源 、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口传心授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元杂剧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 格,这种方式在民班是传承和发展元杂剧的重要机构,戏班内部有 严格的师承关系和技艺传承机制。
艺术交流
传播途径
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如影视、网络等手段推广元杂剧,扩大其受众 群体和影响力。
元杂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文化价值
元杂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 历史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 念和审美追求。
艺术审美价值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其人物形象生 动鲜明,语言优美精炼,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教育启示价值
通过欣赏和学习元杂剧,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教育启 示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元杂剧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传承与发展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 的重要剧种,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经验。
地方戏繁荣
元杂剧的出现促进了地方 戏的繁荣,为各地戏曲艺 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 示。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元朝时期(公元1279年-1368年),是由北方唐、宋曲以及南方宋代崑曲的混合演出形式发展而来的。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瑰宝之一。

元杂剧的概念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剧目和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为特点。

元杂剧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既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戏曲流派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杂剧不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剧目,如历史剧、文艺剧、武打剧等,还涉及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唱、念、做、打等。

元杂剧的体制主要包括剧目编排与演出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元杂剧的剧目编排非常丰富多样。

元杂剧不仅有许多经典剧目,如《西华山》、《杨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新剧目。

这些剧目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文学、神话、传说等题材。

剧目编排的核心是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进行编排,以展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其次,元杂剧的演出形式也非常多样化。

元杂剧注重唱腔的演唱,包括各种声腔、曲牌,旋律优美动听。

唱腔以声调准确、音调高亢、情感真实、表演细腻为特点。

元杂剧还注重对白的念白,以表达剧中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动态。

此外,元杂剧的演出形式还包括做、打等,做是指舞蹈动作,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打是指武打动作,以动作的准确性、技巧性和美感为特点。

元杂剧不仅在剧目编排与演出形式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且在舞台表现形式上也表现出独特之处。

元杂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注重舞台背景的布置和舞美的塑造。

舞台背景丰富多样,大多采用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段来塑造戏剧的气氛和场景。

舞美的塑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形状的表现,通过色彩的搭配和造形的塑造来表达戏剧的意境和情感。

元杂剧的发展受到元朝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元杂剧家们的努力推动。

元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繁盛,这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 笋条笋条年幼,(戋 刂)的便巧 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
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
羹粥, 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
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正旦
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
然不要女婿。”
正是由于窦娥 笃信人生的正义必 然压倒邪恶,也对 这个社会的官僚体 制抱有幻想,所以 在张驴儿药死自己 的父亲,诬陷窦娥 的时候,窦娥认为 自己没有犯事,就 没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愿意去和他见 官。
这一剧本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 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 多不同。《梧桐雨》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 “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 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 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 题的。另外,《梧桐雨》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 涉及唐明皇专任恩倖、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 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 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 朴
元剧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 《梧桐雨》
元杂剧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一本四折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 唱用北曲,题目正名是标题。
作家作品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 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 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张驴儿云]窦娥,你药杀了 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 [正旦云]怎生是官休?怎生 是私休? [张驴儿云]你要 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 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 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 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 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 倒也 便宜了你。 [正旦云]我又 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 官去来。

元杂剧

元杂剧

6. 何谓宫调?
古代分声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七声,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声为 主的调式称为调。以七声配合十二律,共得八 十四宫调。
7. 何谓教坊?
教坊是古代掌管女乐的官 署名。
8. 杂剧中的副末、贴旦、搽旦、净、孤、 卜儿、孛老、徕儿各是什么角色?
副末是戏曲中次要的男角色。 贴旦:通称“贴”,即副旦,次要的女角色。 搽旦:即花旦。 净:戏曲角色,俗称花脸。 孤: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卜儿:杂剧中扮演老妇人的角色。 孛老: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 徕儿:杂剧中扮演儿童的角色。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知识问答
1. 何谓曲牌? 所谓曲牌即曲调之名,如《点绛唇》、
《山坡羊》、《油葫芦》等。每个曲牌都有一 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可以据以填词。
4. 何谓花部?
花部又称为“乱弹”,是与“雅部”相对称的。清朝 乾隆年间,剧坛上明显分出“花部”、“雅部”之别, 而且花部的势头已经压倒了雅部。所谓“雅部”即昆 曲,而“花部”则包括弋阳腔、京腔、梆子腔、秦腔、 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在内。其中的弋阳腔早在 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江西弋阳地区兴起,是一种 风格粗犷富有民间气息的声腔。在昆腔独占剧坛之后, 一度成为绝响。清朝初年复兴,又称为高腔。京腔是 弋阳腔流行于京都,经过润色变化之后形成的一种新 腔。梆子腔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花部声腔,可能是 当时各种地方戏剧的泛称。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乾隆 后期曾经风行京师,但后来遭到官方禁止。二黄即后 来皮黄戏的源起,乾隆后期传入京师。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1、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2、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末、旦、净、丑等角色的命名受蒙元时期欧洲文化的影响。

例如男扮女装的旦就和印欧语系中的“Dame”读音近似,dame在法语中的意思即是女士、夫人,由于唐宋以降,女性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所以在杂剧中便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男扮女装的“旦”这一重要角色。

而元杂剧中使用的道具如“机关”与希腊古典戏剧中的机关异曲同工。

4、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元杂剧

元杂剧
Page 13
精彩片段:(第三折) 第一层: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 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 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 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
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
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Page 16
三桩宏愿
一、血溅白练 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
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 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 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 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 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 碧,望帝啼鹃。
艺术形式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 合为一本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 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 六本二十四折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 别称“北杂剧”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 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 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 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 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 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 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 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 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简称元剧,是中国古代元代(1279年-1368年)的一种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母体”。

它以曲(也称剧本)为基础,结合音乐、唱腔、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继承了唐代和宋代的戏曲艺术传统,并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达到了高度的技艺和艺术水平。

元杂剧发展于元朝时期的华北地区,以首都大都(今北京)为中心。

它的早期形式被称为“唱本戏”,以其富于表演技巧、武术舞蹈和声腔的特点而受到了极大的赞誉。

后来,元杂剧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和艺术化的形式,称为“曲本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是《汉宫秋》。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表演风格。

其剧本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传奇为题材,通过情节、对白和音乐展示故事的发展。

元杂剧的音乐采用了一套完整、复杂而精确的音阶体系,以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与演员的唱腔相结合,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情感和氛围的变化。

元杂剧还强调角色的扮演和表演技巧。

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舞蹈、武术和音乐,并精通各种表演形式。

他们需要通过面具、服装和化妆来完美地诠释角色,显示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元杂剧也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

在演出中,演员们密切合作,配合舞台设备和道具的使用,使剧情更加生动和令人动容。

此外,元杂剧也常常融入杂技、马术等表演形式,以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效果。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戏曲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戏曲得以继续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的创新和艺术形式不仅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戏曲演出,也对中南地区的戏曲传播和演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元朝的衰亡和明朝的兴起,元杂剧渐渐式微。

明朝时期,元杂剧逐渐被京剧所取代,而后者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尽管元杂剧的繁荣时期已过去,但它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当代存在,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版本研究

元杂剧版本研究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版本研究可以更好 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版本研究的意义
推动文学研究
版本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元杂剧版 本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元杂剧的文学价值和 艺术成就,为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服务于编辑出版工作
现状
元杂剧版本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者们对元杂剧的 版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版本混淆、缺乏系统性研究等 。
趋势
随着研究的深入,元杂剧版本研究将更加注重系统性、全面 性,对不同版本的梳理和比较将更加细致和深入。同时,将 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如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交叉 研究。
传承关系
不同版本之间存在传承关系,一些情节、表演方式等在传承中 被保留或修改。
互相影响
不同版本的创作与表演互相影响,一些新的元素可能被借鉴或 融合。
互补关系
不同版本在剧情、表演等方面各有特点,可以互相补充,为研 究者和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体验。
05
元杂剧版本研究的未来展 望
版本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版本研究的发展方向
拓展研究领域
除了对元杂剧版本的梳理和研究,还可以拓展到元杂剧的演出、 传播、接受等领域,更全面地了解元杂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加强比较研究
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元杂剧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探究不同版 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注重跨学科研究
可以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如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交叉研 究,以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版本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宾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角色:末、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和末本。

钟嗣成《录鬼簿》是最早对元杂剧进行了时间分期的著作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西厢记》。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

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元杂剧
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宝库” 。

它最早起源于元朝,后发展至明清。

元杂剧以简便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现文学思想,是传统戏曲技艺的一个坚实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杂剧分两大类:绍兴杂剧和田汉杂剧。

绍兴杂剧着重唱腔的设置和演绎,以及古旧的唱腔和伴奏技巧,根据技巧的不同,将唱腔分为五类:口令、讴歌、调韵、宣腔和妒恨腔。

另外,通过统一的器乐、表演、脚调和唱腔,杂剧构成了绝佳的艺术环境。

田汉杂剧是元杂剧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具有古老的艺术表演和音乐风格,由歌曲、韵文、情歌和舞蹈组成,题材以贫富差异、婚变、私情和社会问题为主,给观众以启发。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技艺和文学内容,让人们难忘。

有谚语:“吕洞宾七仙女,杨戬白马啸西风”,是对古代杂剧熔炉中最精彩的演出的赞美,说明元杂剧的地位已跃居传统戏曲的首位。

因此,元杂剧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瑰宝。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正文: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它起源于金朝末年,繁荣于元代,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元杂剧起源于金朝末年,那时的戏曲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多种地方戏曲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元杂剧得以迅速发展。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

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元杂剧的黄金时期为元朝中期,那时的杂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瑰宝。

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元杂剧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二是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豪放、雄浑著称,南方流派则以婉约、细腻见长。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2.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表演技艺高超。

3.唱腔丰富多样,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4.剧本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元末明初,随着政治稳定和文化复苏,南戏逐渐崛起,元杂剧逐渐衰落。

然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并未消失,许多后世戏剧作品仍受到元杂剧的熏陶。

如明代的昆曲、京剧等,都继承了元杂剧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总之,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它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元杂剧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社会、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应运而生。

元代的戏曲在宋元交替时期,中国戏曲日趋成熟,而在元代,因加强封建统一,促使各地戏曲活动荒废,官府禁戏,民间演出日益式微,从而促使歌舞故事剧的产生。

这一时期,民间歌舞活动在今日中国戏曲发展的史籍资料上有了相对丰富记载。

元杂剧或称为“元戏”,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戏剧形式。

元杂剧汇聚了中国北方、南方,以至游牧地区的戏曲形式的成果,以其较大的观赏性,形成了崭新的戏曲体系。

元杂剧诞生于元朝,是以当时现实为素材,集汗漫、断章、散曲等为一体,常常以大规模的舞蹈、表演、武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推星戏曲的审美张力。

其风格豪迈、富丽堂皇,与传统戏剧有本质的区别,被誉为“超级戏曲”。

二、元杂剧的特点1、历史背景和社会层面元杂剧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元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汉、回、蒙古等各民族在这一时期共存并重,元杂剧正是集各民族文化艺术之精华而成。

元代的文学艺术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创作具有融合多种文化、风格的特点。

2、文学形式和演出手法元杂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题,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和豪情,它的作家们大量利用说唱文学、寄唱等种种民间文学形式,如盲诗、歌以及当地的故事、各地风土人情,以及敦煌的木雕造像、摩崖石刻,五谷丰登的各种画像等为题材,而有关他们的内容合都在《元曲遗编外集》、《元曲遗编补编》等中看到,这些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乐曲都有着特别鲜明的特色。

3、舞台布景和表演元杂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常采用大型舞台、繁复布景,注重音乐舞蹈和武术的表现,场景宏大、瑰丽夺目,大规模的群体舞蹈和搏斗场面被视为元杂剧表演最具特色的部分。

同时,其演出形式也受到对象标票的社会评价的影响,这使得元杂剧在演出内容上更具大规模画面和气势恢宏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剧本的内容:曲词、宾白、科范、题目正名。 曲词就是唱词,主要用于抒情。曲词有严密的格律 要求,不同的曲子的曲词有不同的句数、字数、平 仄规定,同一折的曲词必须押同一个韵。 宾白就是道白,有散、韵两种,包括对白、独白等。 宾白主要用于叙事,即交代故事情节。 科范是演员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哭科”、 “病伏几科”。 题目正名是概括剧情的剧名,或四句,或两句。 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 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3、在剧作结构方面,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 富于戏剧性效果。 4、在戏剧语言方面,以本色当行著称。 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 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 当行,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 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3、角色分工:一角众脚。 杂剧一般是正末(男主 角)或正旦(女主角) 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 旦本。 其他角色主要有净(扮 反面滑稽形象)、杂 (孤扮官员;卜儿扮老 年妇女;孛老扮老年男 子;俫儿扮儿童)、外 (外末、外旦、外净)
三、元杂剧的分类
今人按内容分为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社会剧、 历史剧、公案剧等几种。
永 济 普 救 寺
•老夫人出尔反尔, 让张生与莺莺以兄 妹相称
•崔莺莺“闹简”和 “赖简” ,表现出 对张生的“假意 儿”,试探红娘是 否可靠、张生是否 真心。最后,跨越 “雷池”。
《 西 厢 记 》 插 图 ( 明 天 启 间 刻 本
1


张生赴约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二、元杂剧的体制
1、剧本结构:一本四折一楔子。 折是故事情节单元,接近现在戏剧中的一幕。 折同时又是戏曲音乐组织单元,每折由属于 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宫调同现代音 乐的调式相似。不同的宫调具有相异的情感 色彩。 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段落,一般放在 第一折的前面,起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折 与折之间的,等于过场戏。
《救风尘》
主要人物:宋引章、周舍
赵盼儿:机智、聪明、重义 气又富有斗争经验的女子。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将恶 势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 他们貌似强大,最终却大倒 其霉。在这部作品里,通常 为社会道德所批评的色相, 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 合理的手段。
3、历史剧:采用历史题材,表达作者对现实 社会认知。 《单刀会》《西蜀梦》
三、诗文概况
元代前期,北方主要继承金朝的传统,元好问继续领导
文坛。南方则主要是秉承江湖诗派的余绪,由宋入元的赵孟 頫、戴表元、邓牧等成为当时文坛创作的主体。
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诗四大家)。 元代后期,作家们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主要诗人有王 冕(《墨梅》)、杨维桢(“铁崖体”)等。
第一节 元杂剧概论
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 第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第三节 王实甫与 《西厢记》
一 、王实甫及莺莺故事的嬗变
(一)王实甫生平及作品 大都人,名德信,生卒年不详。是一位生 活在“勾栏”“瓦舍”中的书会才人。 《录鬼簿》将他排在关汉卿之后。其杂剧 创作,词章华美,富有风韵,当时极负盛 名。现仅存3种: •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四丞相歌舞丽堂春》 •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第二节
关汉卿及其杂剧
一、关汉卿生平
号已斋叟,大都人。中国戏剧 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元代杂剧的 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 冠。”(熊梦祥《析津志》)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 杂剧班头”(贾仲明《录鬼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P35
4、反封建主题
热情地讴歌张君瑞和 崔莺莺自由而真挚的爱情, 深刻揭露了中国古代的礼 教传统、婚姻制度和道德 观念的虚伪性和不合理性, 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 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三、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塑造了莺莺、 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对崔莺莺在爱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 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 • 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出场感叹: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 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吐露心声:“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 陷入情网饱尝相思的痛苦,“神魂荡漾,情思不 快,茶饭少进”,“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方面,以现实主义为主。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 真实地描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 深刻地揭示。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 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2、在人物塑造方面,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 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 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风貌,有时 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三、《窦娥冤》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 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 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 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发展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 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 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 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 感。
2.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三桩誓愿的实现和结局
3.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 而又环环相扣。
两条线索:窦娥——社会恶势力;窦娥——封建官府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 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2、爱情剧: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的 智慧和胆略。 《望江亭》:寡妇谭记儿与权豪势要杨衙内 的斗争。 《拜月亭》:金国尚书千金王瑞兰与汉族青年 蒋世隆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版本
明万历刻本《西厢记》 首附插图17幅
人 民 文 学
江 苏 古 籍 出 版 社
王 季 思 校 注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凌 刻 套 板 绘 图 西 厢 记
2、体制的创新
《西厢记》五本二十折,不同于元杂剧 一般以四折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模式。在 每本第四折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 志着故事情节到了转折性段落;又有很特 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上联下启沟 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 例,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 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
红娘是剧中最为活跃的 角色,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 为成功的婢女形象。她出身 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 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 主见。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 成人之美的心肠,主动为崔、 张这对有情人牵针引线,一 面积极地为张生出谋划策, 一面引导莺莺走上反抗之路。 当二人事发之后,面对老夫 人的威严,她挺身而出,据 理力争,迫使老夫人应允了 这桩婚事。在她身上,体现 了下层人民的美德。
3、题旨的改造 董解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 子。” 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的变化:
• 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 •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尊重个人意 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 朴更进一步。崔、张故事,贯彻着“愿天下有 情人都成了眷属” 这一题旨,使由《莺莺传》 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 崔莺莺和张君瑞自由结合的事情暴露后,老夫 人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 君瑞上京应考求官。 •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君瑞考试落第,婚 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 自己被弃置。(P19)
崔莺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丰 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 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 精神的贵族少女。一方面,作为青 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 由恋爱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 的爱是相当热情、相当自觉的;另 一方面,作为名门闺秀,她又受过 严格的封建教养,有时显得优柔寡 断、言行不一。可以说,正是情爱 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 莺的矛盾性格。她既要与老夫人做 坚决的斗争,也要逐步摆脱自身封 建意识的束缚。作品层次分明地写 出了崔莺莺由青春觉醒到对情爱自 主的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 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程,这 是符合人物发展的性格逻辑和历史 真实的。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 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 的舞台艺术。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 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 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为元杂剧 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实践。 3、最高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提倡。 4、大批文人沦落下层,成为书会才人, 这些创作主体对剧本创作的直接介入, 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 是元杂剧得以繁盛的根本保证。
四大爱情剧 :
《西厢记》《拜月亭》 《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四大悲剧
《窦娥冤》《汉宫秋》 《梧桐雨》《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家 :“关马郑白”
四、元杂剧的分期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 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主要作家有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 的黄金时期。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 时代精神,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 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 落。剧作家们多取材于家庭道德、神仙道化、才子 佳人等主题,宣扬封建教化、因果报应,讲求曲词 的华美典丽和情节的曲折离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