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公开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维新思想的作用:
1、具有爱国性:救亡图存 2、具有进步性:发展资本主义
3、具有启蒙意义:思想解放
4、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魏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 养兵练兵之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 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林则徐、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林则徐 魏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制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习西方的长处 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 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 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 觅制器之器……” 洋务派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在《遗折》中说:“西人 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 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 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 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 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C )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
原因:对西方国家学习、考察,增强了对西方的了解, 使王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2分)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 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专制政体利于官,利于外人耳。利于官者,借压力以剥 削百姓;利于外人者,借官力以压迫百姓。 犹谓议院不可行哉?而犹谓中国尚不亟行哉?噫!傎 奕! „„揽庶政之纲领 ——郑观应 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1、背景: 2、代表人物(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3、主张:政治 经济 文化 4、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出现产生了影响。 5、局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材料一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材料三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中国之
治强,计日可待。
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托古改制)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旗号?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 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 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 从抓住皇帝下手。
解读片段一: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那个多事之秋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 的 是哪些事?
签订《马关条约》的情景
中国岌岌可危
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阶级和经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初步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 贡献。(9分)
材料二 此始。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5分) 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 评价:促进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 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材料一 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年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 1862年 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 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 演讲 1874年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背景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 1879 年:民族危机严重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学东渐。 1886 年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贡献:传播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 1894 年 变革。书》 1867年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 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 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 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 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 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专题内容分析
反 映
推 动
一个主题
两个方向
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与繁荣, 放眼世界,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两个方向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以俄为师
三个阶段
器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制度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 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 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 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 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 宁,虽久不变„„ ——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原因。(6分) 变化:从主张中体西用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分)
李鸿章
二、洋务派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 外患的形势 2、提出者(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曾 国藩,李鸿章等 3、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 强”、 ——“师夷长技以求富” 4、目的: 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5、作用: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 代化的第一步。
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体系和付诸实践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那个多事之秋
《日落紫禁城》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 · · · ·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 · ·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 · · · · “杀!!”· · · · ·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 符……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3.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4.国际形势: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 流
二、维新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1898年) 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思 想 主 张 人 物 康有为 ①1898年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
维新变法理论 ②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 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C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是表述西方文明输入中国的省略语。其经历了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 进程。 材料一
学类 生产关系 文明阶段 农耕文明 主要内容 “四 书”“五 经” 传播途径 传统教育 和科举
“中学” 封建生产关系
二、洋务派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C60S-90S)
“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
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 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 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 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 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 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 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 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林则徐的主 张是 A.学习西方军事制度 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练兵方法 B C.中西差距巨大,不应调兵作战 D.广泛了解外国的历史地理
(2015·江苏扬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7)1896年, 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 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 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 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 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B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巩固巩固:看看谁的主张?
“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 “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康有为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末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 之所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 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严复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 1课
导语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孙中山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存,逆之则亡
源自文库
引领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驱者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 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2015·山西晋中5月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26)《瀛寰 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 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人善于行远,帆 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此书以 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在这部著作中收图 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方所 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图描摹。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 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 D.中国为“世界之中”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D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 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 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 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 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 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 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 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 《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林则徐 (1785—1850 年),福建侯 官(今福州)人
这两本书分别有怎样的历 史地位和价值?
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 学习西方的先河。
林则徐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 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大胆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谴责专制君主是 “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封建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 决裂。
翻译《天演论》。宣扬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进化论)
共同点: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合作探究:
(2013.12·河北学业水平·21)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 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 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 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骥之 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 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复( )
A.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C.批驳了“中体西用”论 D.鼓吹民主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