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班别:姓名:学号:
补充资料: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
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序,文体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本文即属此类。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第一课时
一、阅读课文,查字典和资料。
看课文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并尝试疏通文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 )拥覆,
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请翻译以下的难句。
(1)俯身倾耳以请。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理清全文的结构。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并完成学案的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3、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二、归纳中心思想
三、拓展延伸:
1、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你还能说说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吗?
四、课堂练习
1.请对本文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
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古今异义:臭古义:今义:
走古义:今义:
汤古义:今义:
一词多义:
弗之怠
益慕圣贤之道
之当余之从师也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元从致书以观之
记日以还
以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
以衾拥覆
2、阅读《黄生借书说》选段,回答问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注音。
惴()庋()
2.解释。
强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句中“然”字。
(1)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
(1)汗牛塞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非借不能读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
“_____________ ”的观点。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