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及实验教师培训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师及实验室实验员培训提纲

不做实验的科学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

说明:本提纲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具体讲课顺序将根据需要做具体调整

什么是科学?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以便从中发现规律."

狄德罗说:“我们(科学家)有三种方法—观察、思考和实验,通过观察搜集事实,通过思考把事实组合起来,通过实验把组合的结果进行验证。”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观察、实验和制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位置:(请牢记框架图)

具体内容标准:

①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活动建议:对动物、植物、水、空气、岩石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

②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活动建议:对花的构造、细胞等进行观察,并能画图和用文字说明)

③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活动建议:测量物体长度、重量、温度等,并用计量单位记录)

④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活动建议:杠杆平衡实验、斜面省力实验、种子萌芽条件对比实验等)

⑤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活动建议: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⑥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活动建议: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

⑦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活动建议:起重机模型、生态瓶能量转换装置等)

课程标准中关于观察和实验的界定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如观察蚂蚁的行为、月相的变化、叶脉的形状等。

观察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并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观察,还应注意与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记录与测量工具的运用相结合.对观察的目的性和观察程序也应给予具体的指导。

实验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生长和阳光的关系)、模拟实验(如模拟火山喷发)和探究性实验(如探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了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第一部分实验教学概述

一、关于观察

(一)认识活动的特点

科学观察的概念是指: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事物,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对自然事物的感性认识.

以上表述,结合科学课的实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观察的主体必须动员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不是单指用眼睛看。

2.观察的客体是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

3.“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是观察方法有别于实验方法的重要特点.

4.“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是指观察有别一般的感知,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发射式的感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性认识活动才是观察。

5.观察离不开语言描述。在科学观察中,观察的一个结果,就是对观察对象“是什么”作出陈述,以报道被观察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事实,从而对该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小学生往往不能一个人全面地观察到事物的各种属性,通过语言描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有助于学生逐步学习怎样进行观察。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指导。成年人也有“明于心不明于口"的情况,学生在相互启发的作用下,选择到合适的语言,描述自己在观察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不太明确的想法时,思维就逐渐变得清晰、明确。观察活动产生思维,思维要用语言描述,

描述使思维变得明确,获得意义,从而又产生新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语言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6.通过观察要获得什么样的理性判断,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把自己观察到的某一事物的各种属性,综合成为一个整体,如观察某一种昆虫。

(二)观察的类型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这是以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来区分的.科学课中的观察,多数是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这是直接观察。观察物体的细小构造,如蚯蚓身上的刚毛、花蕊个数,要借助于放大镜,这是间接观察。

2.质的观察和量的观察

又称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科学课中的观察多数是定性观察。量的观察又称观测或测量,例如观测太阳的高度、测量物体的温度。

3.长期观察

像动物的生长情况、一日之内太阳的高度变化、一周之内的天气变化、天体的视运动等等,都需要进行长期观察。长期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做好观察记录特别重要。

(三)观察活动的基本过程

1.明确观察目的,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

观察什么,通常是由问题引出来的。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独立观察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明示或暗示。

学生独立观察(包括相互间的交谈)时,教师的工作是:巡视各组,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他们发现了什么,倾听学生的相互交谈,了解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说法;考虑怎样组织交流讨论,怎样引导学生解决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给需要新的材料或工具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或工具.

2.讨论研究

讨论研究是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的:首先是掌握事实,把学生在观察中的发现集中起来,包括学生在观察中互相矛盾的发现也列举出来。第二步是对事实、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分门别类.第三步是通过研究事实资料,获得一定层次的理性认识,即通过思维加工,弄清事实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

3.运用新获得的知识、新形成的概念,去认识其他事物,启发学生在课外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教学指导要点

1.选择、提供足够丰富的观察材料

尽可能选那些比较典型的材料,因为这可以使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对象的特征,减少教师指导和学生观察的困难。

观察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特别对一些容易找到的材料更是如此。

事先通知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观察材料,带到课堂上作为自己独立观察的材料,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