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一)消毒(二)进针(三)行针(四)留针(五)出针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爪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三)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行针手法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四)(五)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二)面瘫病

(三)肩凝症

(四)腰痛病

(一)中风病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

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袁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随证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特别提示:急性期每日1 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 次,每次留针20~30 分钟,10 次为1 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 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 寸。

2、口角歪斜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颊车、地仓。

随证配穴:按病情酌情配取牵正、下关、水沟、四白等穴。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特别提示:每日1 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 次为1 疗程。

(二)面瘫病

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

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三)肩凝症

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

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

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

治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泻法。

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

随证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四)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等。

治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

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劳损者加次髎;肾虚者加命门。

特别提示:肾俞直刺0.5~1 寸;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次,10 次为1 疗程。针刺禁忌症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潴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刺刺激太强等,患者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汗出、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2、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3、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4、断针: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人体内。用左手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