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叶继奋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文学理论的性质任务
1文学哲学:文学中有许多哲学问题,文学哲学就成为文学理论的基本视角和形态。
2.文学社会学:从文学创造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文学消费,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反映着社会问题,滋润着社会思潮,因而,文学社会学是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与形态。
5.文学的交往结构艺术交往论是德国的哈贝马斯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提出的理论。哈贝马斯的认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结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在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作者与自己、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社会)、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交往关系,使文学成为一个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对话结构、交往结构。
(2)说“对象”是文学的普遍规律,谬说。属于文艺学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都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中,文学理论的“任务”才是总结与归纳文学规律。
(3)说“任务”是“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等。纯属胡说,文学理论是总体,它包括文学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等部分。总体怎能以部分为任务?这些只能是文学理论的“体系构成”。
6.文学信息学:作家创作是特殊的信息发表与传播,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从文学接受再到作家创作则是信息反馈,于是,形成文学信息学视角与形态。
7.文学文化学:把从“创作——作品——接受”到“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整个“泛文学”作为大系统,又包含着许多文化问题,因而,文学文化学又成为一种综合视角与形态。
新结论。其次,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1)与上述同一道理,“品格”相当于“品性”“性质”。而教材说,文学理论的“性质”包含了“品格”。同样逻辑不通。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概念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 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4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动物的生命活动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一种“人学’。
5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他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只是中间存在着中介运动。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理论重点章节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
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思考
2009年第23期政工研究动态独家策划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思考□文/李纪岩庄爱华思想政治教育是门科学,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
把握并运用好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发挥自身的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个体的发展;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难以发挥自身作用,还会面临合法性质疑与合理性质疑,造成自身的生存危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做出新的贡献,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看其在目标设置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目的与个体发展目的,也要看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契合社会发展规律、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规律与教育的普遍规律。
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规律性,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奠定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与合理性基础,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与青年学生的广泛欢迎,才能在实施过程中走出困境、见到实效。
◎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问题,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
这里的“合法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与具体内容是否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否代表了个体发展的正确方向。
只有既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代表了个体发展的正确方向的任务目标与具体内容,才是“合法”的,也才是合目的性的。
只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不适合个体发展方向;或者只代表了个体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不适合社会发展方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或具体内容,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符合“合目的性”要求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与具体内容是否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想而提出的,但这一重要思想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判定上层建筑各领域合法性的标准。
事实上,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还是具体的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合法性,关键就看其是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两个层面”
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两个层面”作者:姚江红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11期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一点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此,巢宗琪先生作了注解:“‘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①有人据此认为,语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语言教育体现的是工具性,文学教育体现的是人文性。
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的问题,其实质是对语文教材的处理问题,是对课文的处理问题,具体又落实在文体的分类上。
文体的分类研究源远流长。
“五四”以后,文体的二分法日趋一致,研究者们以是否虚构和使用典型化手段为标准,把文学作品和文章分开。
文学作品一般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文章则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
现行语文教材文体分类正是基于此。
一、关于语言教育“语文本体乃语言。
”而“基础教育阶段设置语文科的主要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和提高母语基本的读写听说能力,教会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它的特有任务、专有任务乃至根本任务,而并非要培养什么作家、诗人”。
②据此可知,语文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进行语言教育。
具体到教学上,“我以为语言教育要做到科学、系统的汉语知识与典范的汉语言作品双管齐下,并使之相得益彰。
科学、系统的汉语知识能使学生对汉语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性认识,并为培养准确、灵敏的语感打下必要的基础”。
③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人的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语文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一群具有相同语言能力的“标准”个体,而只能培养一群在语言能力上有着层次差别的人,实际教学所达成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的学生难以写出有文采的文章,对有丰富言语义的句子感到无从理解,而有的学生对此却得心应手。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和新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这节课进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和新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我们先谈一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下面两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和内容。
第二学习内容和方法。
咱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开来进行讨论。
第一个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语文教育的价值在哪里。
因为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可能平时就陷入到具体的教学,每一片课文,一个作文题,学生的解答问题的方式等等具体的问题上面去,可能会很少考虑到语文课程最根本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研究语文课程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首先要考虑最本身的问题,语文教育的价值在哪里,语文课程具有什么功能。
我们说作为一门课程,不论是语文课程还是数学课程,还是物理可称等等首先的任务应该是育人,是教育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是塑造具有某种实用功能的机器,我说这个话就是针对这一段时间我们教育学科的教学,陷入到一些具体的技术,具体的方法,我们关注那些技术的问题多了,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忽视了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退回来思考我们考城的根本价值在哪里。
我们说语文教育的价值跟其他学科教育的价值是一样的,首先任务是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充分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首先是育人,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说学科的具体的知识能力这些就不管了,大家各门课都是一样的,都是育人,不是这样说,各门学科的课程,要考虑的是如何结合本学科的内容,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等来教育人,培养人。
所以我们说语文课程就是要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来教育培养人。
因此根据这样一个思考,我们语文课程改革就建立了这样三个纬度的目标系统模型,知识和能力是一个纬度,过程和方法又是一个纬度,还有一个纬度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的目标系统是针对所谓面对所有的学科,不光是语文。
刚才我们说了,各门学科课程都要考虑如何用本学科的内容知识技能方法来教育人培养人,这里面就抱恨了有学科的知识,能力,学科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跟学科内容相关,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如何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等,根据这样的思考,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就从过去的比较单一的知识能力这样的目标发展成为现在的三围目标。
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叶继奋
第31卷第3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1 No.3 2009年6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Jun. 2009 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叶继奋(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随着语文课程理念的更新及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比例的上升,文学教育研究愈来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种种症状,表明我们对文学教育规律的认识缺乏相应的科学理性。
致力于文学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现语文课程终极目标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文学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统一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3﹣0116﹣03《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将实现两者的统一作为本次课改的主要内容。
但事与愿违,“课改”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琴瑟不调,矛盾百出,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同仁忧虑和深思。
如各版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彰显人文主题淡化文体特征,以突出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表现了知识良知对一个时代面临人文价值普遍失落的忧患意识,也反映出对久违的课程终极目标的迫切回归。
但由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位置未能平衡合理摆放,导致两者功能也未能互相渗透和有效转换。
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使语文学科因为失去本质属性而逐渐边缘化。
此外,由于学科评价机制与传统观念惯性的牵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人文”并未真正回归于“人”,很多时候变相为一种道德说教。
实施者只在教学时间与投入上权衡计较,从而形成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
提倡多元解读的本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但由于缺乏对文本深度把握的科学理性,反而造成“过度阐释”。
针对于此,许多同仁向传统教学投去深情回眸,然而,一个世纪来迂回曲折的发展进程表明,语文学科只能在批判和扬弃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别无他路。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 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 )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 )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 )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CD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BCD )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D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BCD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 )A《文心雕龙》刘勰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BC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B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D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CD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BCD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BCD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B )效果。
语文教学论综合整理版
《语文教学论》2011年期末复习语文教学论属于课程论研究范畴,其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的学,基本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研究对象:语言教学现象和规律及其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领域什么是语文教学现象?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哪几个方面或层面?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表现三个层面: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
语文教学论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教和学、教和学什么、怎样教和学、什么人来教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沿革和名称变易?1897年,大理寺少卿盛宜怀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可视为本学科设科之始。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今北大)成立。
1903年,“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学制。
1918年,陶行知主张以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34年,国文教学法1938年,国语教学法1952年,中国语文教学法1954年,中国语言教学法1963年,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什么是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内容: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和语文名称的变易?单独设科: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王寅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名称变易P32语文教材百年发展概况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教材及主要教学方法主要内容: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教学方法: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2、阅读教学:A、熟读,精思,博览B、评点发3、写作教学:A、注重基本功训练B、多读多写多改C、作文从模仿入手D、先放后手古代语文教材及教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10、近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特点:语文教育宗旨的转变;文道关系的变化;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比较文学概论的练习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的练习及答案《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习题一一、填空题1.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的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和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和。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以达进一步的共识。
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这就是文学的。
6.文化发展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同时又进行急邃的。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以外,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时期2.互证3.横向开拓三、简答题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5.文化转型的原因四、论述题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 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 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 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 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 认同离异7. 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9. 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 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三、简答题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教材第13页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教材第13页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教材第5页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国开【安徽省】50890《小学语文教学论》期末测试【答案】
国开【安徽省】50890-小学语文教学论-2019秋季期末测试【答案】
【题目】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对
错
参考答案:“错”。
【题目】句子是表达意思、情感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对
错
参考答案:“错”。
记忆的
【题目】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对
错
参考答案:“对”。
【题目】全国教育联合会于1932年刊布了我国《千字文》系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所编。
对
错
参考答案:“对”。
【题目】记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
对
错
参考答案:“错”。
【题目】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维的工具,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
对
错
参考答案:“对”。
【题目】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对
错
参考答案:“对”。
【题目】阅读是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
对。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 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 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 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 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 如中国的《诗品》《原诗》, 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 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及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 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 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 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 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 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 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 陈文忠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2015年_真题-无答案(237)(814)
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2015年(总分12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韵母相同的是______。
A. 横竖彩虹耕耘温馨B. 金银经营精英静音C. 才能根本树坑感恩D. 鸟瞰前沿鼾声河岸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_____。
A. 残垣断壁恶语相加俯拾即是B. 沽名钓誉耳濡目染乔装打扮C. 慈眉善目无稽之谈形直影单D. 一代鼎臣抑恶扬善囊荧照书3. 下列词语中没有用修辞手法的是______。
A. 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B. 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C. 看着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照片,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D. 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天安门广场犹如欢乐的海洋。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______。
A. 人们透过这阴惨惨的浓雾,远远地凝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辽阔的大海。
B. 我今天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C. 先生把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诸葛亮成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烙印。
D. 我虽然热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
5. 下列关于引号用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老师常教导我们“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里引号表示引用B.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这里引号表示否定C. 现在人们逛商场可以用“电子钱包”付款。
——这里的引号表示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D. 人们常接受“伸”,难容“屈”,认为“屈”太窝囊。
——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的内容古诗词填空6. ______,______。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7. ______,______。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8.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层次——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
作者: 徐秉忱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页码: 36-42页
主题词: 内部规律;文艺规律;刘再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义学;希腊艺术;不同层次;一般发展;
经济基础
摘要: <正> 文学的规律,是关系到对文学本质认识的问题,也是文艺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什么是文学的规律?文学有没有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者的关系怎样?这当中存在着种种分歧意见。
刘再复认为;“我们过去的文学研究,主要借重于外部规律,即文学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文学与政治关系,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近年来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内部规律,即研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律等等,总之,是回复到自身”。
18秋季广东电大1099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4参考答案
广东电大1099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4参考答案1/20)、语文学习具有阶段性,说明()。
(3分)A、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不同任务。
B、各个阶段的要求大同小异。
C、各个阶段都是发展性任务。
D、各个阶段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相当。
(2/20)、语文课程也具有()的特点。
(3分)A、综合性B、纯理论性C、纯教化性D、单一性(3/20)、“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是哪位古人的观点?(3分)A、孔子B、王阳明C、朱熹D、程颢(4/20)、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是()。
(3分)A、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B、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C、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D、增强学生的记忆力(5/20)、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3分)A、监控其他的学习者。
B、控制自己情感的投入。
C、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D、从学习中获得消极的情感体验。
(6/20)、思维活动不借助内部语言和()就难以进行。
(3分)A、官方语言B、外部语言C、地方语言D、内心语言(7/20)、人本主义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我实现”,教师起()作用。
(3分)A、推动B、教导(1/20)、引导阶段的方法指导主要包括感知、分析、综合等方法。
(2分)A、正确B、错误(2/20)、人们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是从现代才开始的。
(2分)A、正确B、错误(3/20)、引导阶段的方法指导主要包括预习、介绍学习内容、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知识等。
(2分)A、正确B、错误(4/20)、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语文能力。
(2分)A、正确B、错误(5/20)、口语交际能力属于语文的应用能力。
(2分)A、正确B、错误(6/20)、感情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分)A、正确B、错误(7/20)、记忆能力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分)A、正确B、错误(8/20)、“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自李白《戏为六绝句》。
(2分)A、正确B、错误(9/20)、积累语言材料,要注意学习和总结多种多样的方法。
语文教材史视阈中的文体意识及学科反思
语文教材史视阈中的文体意识及学科反思
叶继奋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9)004
【摘要】通过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语文教材史,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文体意识的衍变.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反思:应强化文体意识,加深对文学文体功能的多层面认识;寻找相关上位学术领域生产学科新知识;细化文体知识与能力的分级描述并优化终极评价.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叶继奋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4
【相关文献】
1.学术史视阈中的郭沫若——从《十批判书》中的儒学研究说起 [J], 彭邦本
2.诗性文化视阈下汉语教材编写理念的思考——基于小学语文教材与汉语教材中诗词的调研 [J], 柯卓英; 张芳霞
3.城乡矛盾视阈下的个体成长史——浅析《昼的紫夜的白》中的冲突与平衡关系[J], 李苒
4.城乡矛盾视阈下的个体成长史--浅析《昼的紫夜的白》中的冲突与平衡关系 [J],
李苒
5.浅析小学语文教材中“两史一情”的教育因素 [J], 徐安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教育思考的三个层面
文学教育思考的三个层面
叶继奋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文学作品因为其本身的蕴含与特征,具备了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
力的诸多有利条件。
然而。
文学教育周为诸多原因而存在诸如文化观念、师资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不能不令人焦虑重重。
【总页数】2页(P48,F0003)
【作者】叶继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将吴地文学的根扎在苏南高职语文教育中——利用地方文学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J], 方雪梅
2.文学史的文学性与大学教育——对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教学的思考 [J], 王学谦
3.关于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序 [J], 温儒
敏
4.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对文学认识引发的思考 [J], 张官妹
5.建设四川儿童文学教育联盟系列论文之(12)留给儿童文学痴迷者的思考题 [J],
刘晓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1 No.3 2009年6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Jun. 2009 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叶继奋(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随着语文课程理念的更新及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比例的上升,文学教育研究愈来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种种症状,表明我们对文学教育规律的认识缺乏相应的科学理性。
致力于文学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现语文课程终极目标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文学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统一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3﹣0116﹣03《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将实现两者的统一作为本次课改的主要内容。
但事与愿违,“课改”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琴瑟不调,矛盾百出,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同仁忧虑和深思。
如各版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彰显人文主题淡化文体特征,以突出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表现了知识良知对一个时代面临人文价值普遍失落的忧患意识,也反映出对久违的课程终极目标的迫切回归。
但由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位置未能平衡合理摆放,导致两者功能也未能互相渗透和有效转换。
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使语文学科因为失去本质属性而逐渐边缘化。
此外,由于学科评价机制与传统观念惯性的牵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人文”并未真正回归于“人”,很多时候变相为一种道德说教。
实施者只在教学时间与投入上权衡计较,从而形成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
提倡多元解读的本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但由于缺乏对文本深度把握的科学理性,反而造成“过度阐释”。
针对于此,许多同仁向传统教学投去深情回眸,然而,一个世纪来迂回曲折的发展进程表明,语文学科只能在批判和扬弃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别无他路。
语文学科建设既需要人文情怀,也需要科学理性。
在某种情况下,科学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科学理性出发,就需要去除“泛语文”观念,对语文课程中不容忽视的文学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和理性对待。
只要冷静观察,我们会发现以上问题几乎都出现在文学教育领域。
由于文学的本质属性决定,语文学科的人文目标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文学教育,各版课改教材大量增选文学作品也已经说明问题。
因此,研究文学教育的规律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
所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在借鉴康德美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理论命题。
在这一命题中,“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目的”指的是人的需要、意图或行动的目标。
文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指我们认识到了文学教育的内在规律,使教学实践活动自觉遵循和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自觉按照规律制订相应策略,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合目的性”是指由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了文学教育的规律性,在实践中能够按照客观规律达到理想目标的过程。
在这里,“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归属。
研究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
把握文学功能系统的内部规律能有效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目标。
毫无疑问,新教材由于大量选取精美的文学经典而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对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的再现,给读者收稿日期:2008–12–10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2008年度(高校)规划课题(SCG084)。
第3期 叶继奋: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117开拓了广阔的人生视野。
由于文学“参照团体”的作用,使读者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和观照自我,引发超越自我的理想。
作品在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培养个体对社会的担当意识、进取意识的同时,还唤醒主体的生命忧患意识、人生孤独意识和悲悯意识,从而给人以完整的精神世界和自由发展空间。
事实上,认识了人文元素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直接地作用于教育对象。
由于文学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决定,在文学的认识、教育、娱乐等整个功能系统中,诸种功能只能假道审美途径才能实现。
即便就道德教育而言,文学摒弃一般说教外在灌输的方式,而通过独特的情感力量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主体提升到历史超越的整体性生存境界,享受到更高层次的道德实现的愉悦。
由于文学的审美特性,它不仅能够通过感性层面达到理性教育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即康德所言“无目的”而“合目的”。
而且由于文学审美必须借助语言媒介和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来实现,因此,人文性与工具性目标的实现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此外,借助“心理距离说”理论研究文学教育的接受心理规律,对于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等现代意识的构建是非常有效的。
掌握审美心理规律,了解学生接受心理,则有助于主体审美心理机制的再造,促成“对话”的有效实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义。
而我们却往往习惯于从文本中去发掘人文,忽视了文本接受过程中蕴含其中的人文因素,这样,必然使人文目标悬搁。
合规律性教育方式本身就闪现着动人的人文色彩。
它不仅保证了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生成,而且使得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在通向心灵的构成中不致于流失殆尽,它使师生在共生共在的教学空间中领略到动人的人文魅力。
因此,文学教育需要研究文学如何从语言符号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并进而确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
研究文学语言、文体等诸种规律并制订相关教学策略,则能直接作用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文学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即文学语言、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及方法;二是精神层面,即审美体验、人文精神、思想认识、审美趣味等。
文学教育的这两个层面既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个方面,同时又为实现这两者的统一提供了最大可能,而我们往往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
“亲近语言”、“对话文本”是课改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应该肯定,与以往的理性解剖和机械训练相比,我们的教育理念进步了不少。
但语言如何亲近?文本如何对话?这其中科学含量很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亲近语言”与“对话文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一个整体,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暂且分为两个方面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对语言训练的重视远胜于文学教育,然而,“少、慢、差、费”的结果却令人沮丧。
这表明,并非所有的语言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来实现。
由于文学创作活动是一个复杂流变的心理过程,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提供的就不是单一的词典语义信息,而是包含着丰富心理活动的审美信息。
由于情感表现的需要,语言符号组合呈现出以不确定、断裂、空白、省略、颠倒等形式出现的无序性。
这些符号间的组织结构特点,使文学语言具有强大的“张力效应”。
只有破译文学语言张力产生的特殊规则,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和指导文学教育实践。
与文本对话,必然涉及到文体规律。
由于我国的语文教育目标长期定位于应用层面,缺乏对文学体裁尤其是现代文体规律的理性认识,在教材体例上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实用文统而概之,即使掌握的知识也十分贫乏,这种现象在今天也未根本改变。
语文学科在知识层面上的断裂,必然引发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目标的提出与目标实现的知识保障缺失之间的矛盾。
由于文本解读失去了相应的理论指导,文学教育的整体目标都将落空。
仅以小说为例。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以独白形式出现的“潜对话”。
叙事模式是作家的言说方式,也是读者与之对话的基本依据。
我们通过对叙事模式的把握来诠释文本。
但叙事学理论几乎不为我们重视,更缺乏实际应用的自觉。
事实上,在丰繁多样的现代小说面前,传统小说的“三要素”理论已经一筹莫展。
如意识流小说以连绵延展瞬118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息变化的思维碎片展示现代人迷离的内部世界,当小说的展开被封闭在主体精神空间,小说主人公仅仅是身份不确定的现代梦呓者时,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都失去了固有的作用,作品主题也已非社会学层面可以阐释。
由此可见,缺乏科学、系统的文体知识,就难以达成有效的文本对话。
综上所述,致力于文学教育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统一,既是文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更是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不容回避,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困难重重。
一是历史沉疴。
西方各国将文学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母语教育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学教育计划,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结构、模式与评价体系,这体现了西方文学教育在技术层面发展所达到的科学性与成熟度。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从清末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设“词章”科始,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改“词章”科为“中国文学”科,历经20世纪50年代中期“汉语”、“文学”分科的坎坷至今,语文学科虽然有一部分为文学作品的教学,但由于缺少文学课程独立意识的觉醒,没有形成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文学教育概念,更缺乏现代课程意义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语文学科浓厚的意识形态和实用理性色彩,使我国的文学教育始终处在依附和边缘状态。
课程理念、教学技术的不成熟等因素阻碍了当下课改的深入。
二是学科间的疏离。
新时期来,我国文学理论大量吸收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成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对正在改革中的文学教育影响不大,学科间甚至十分隔膜。
这除了理论界本身还处在初始阶段外,语文教育界自觉不自觉的拒斥也是主要原因。
我们常听到诸如“中学语文又不是大学文学课”之类的教学评价,它反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学科封闭观念。
而相关理论的阙如是当前课改的瓶颈之一。
因此,语文课程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相关学科知识作为教学资源,重新构建语文教材知识体系,并普及和应用于教学实践。
所幸有关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问题已引起学界关注,并有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率先进行学科体系构建和改革示范。
三是教师知识结构欠缺。
课改以来,新教材实施第一轮基本结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对现代作品解读的不适应性,要求指导的呼声强烈。
近几年,从我们招收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生来看,对文学教育课题的研究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
而各地继续教育课程主要是课改理念更新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文学教育的实际应对性不强。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统一”命题的揭示,表明人类对事物规律与目标实现之间辩证关系的智慧把握。
研究文学教育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统一,意味着人对文学教育规律的自觉把握和自由创造,进而达到以教育主体身心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
它将成为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目标的有力保障,而其本身也因为包涵着科学理性和人文意蕴而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