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决定命运——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创新,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著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征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这条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自主性、实践性、时代性等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是民主发展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民主。
党带领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社会为己任,领导人民为争取民主、反抗压迫和剥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彻底走出了百年屈辱的阴霾,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党带领人民巩固民主。
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国民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使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坚实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得以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带领人民推动民主持续发展。
党倡导民主、推行民主,在党内实行民主,有力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
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健全群众工作机制,持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马原知识点 2021-2022-1
知识单元一导论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1.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面对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无能为力。
4.时代课题吸引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人运动召唤着马克思和恩格斯。
两位胸怀伟大理想的年轻思想家以自觉的历史担当,迎接时代的挑战,成为新理论的创立者。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发展:1.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二个新的历史阶段。
2.十月革命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掌握和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毛泽东掌握和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尚庆飞【摘要】毛泽东掌握和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图景。
青年毛泽东在对各种思潮的比较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掌握历史主动的科学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党的建设、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推动中国共产党把握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为掌握历史主动接续努力,既有正面经验,也有反面教训。
考察毛泽东掌握和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6-0045-06作者简介:尚庆飞,山东莒南人,哲学博士,(南通226019)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机制研究”(22VRC009)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探索如何走向历史主动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探寻掌握历史主动的方法,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他们试图掌握历史主动的尝试都先后遭遇失败。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把握历史主动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推动国家和民族从历史被动转向历史主动的代表性人物。
毛泽东的一生都在为掌握历史主动而奋斗,其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当代中国仍然持续发挥着作用。
一、青年毛泽东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的初步形成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青年毛泽东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多次转变。
但他探索历史主动的出发点却是一以贯之的,即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
17岁时,毛泽东读到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①。
新教材高中政治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学生用书部编版必修
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自主学习·新知全解——探新知·助学助记新知预习1.只有________才能救中国,只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________。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自信、理论自信、________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________的信仰,对________________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辨识判断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
(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主导人类发展的新时代。
( )4.增强文化自信应该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建设多种价值体系,培养多元文化。
( ) 5.坚持“四个自信”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 )课堂互动·议题探究——提素养·触类旁通议题一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
孙中山先生也曾勾勒他心中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那就是《建国方略》。
今日之中国,已经远超孙中山的设想。
我们在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稳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
探究1: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当时为什么没能实现?探究2: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实现孙中山当年提出的建设蓝图?探究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取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议题二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西方一些人欢呼历史的终结。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者:何柏青熊子程郭祖敬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13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认知相统一的角度,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本质,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非凡。
本文从道路选择、政党领导、一条基本路线、两项根本任务和一个总体布局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道路的选择我国曾不断摸索、尝试着走各种各样的道路:由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证明农民阶级具有历史局限性;紧接着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的失败,随后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夭折,君主立宪不可行。
因此又尝试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证实了资产阶级在中国没有其适合其发展的环境,所以中国就选择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讲到,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定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政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稳步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克服封建主义落后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意识的渗透,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法治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
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需要一个坚强的核心来领导。
这个核心必须拥有共同的理想、优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科学正确的政策方针作指导,能够汲取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发挥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具有无比崇高的政治威望。
在我国,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在经历无数成功与失败洗礼后成长起来的一个政党,是一个能够克服自身缺点并不断进步的党,是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党。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愿望,才能稳步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才能重新在世界上拥有强力的话语权。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数学院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辗转曲折,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在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随着对外开放的经验不断积累,更加确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好中国的唯一道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短暂的和平恢复时期、社会主义过渡和所有制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开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首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次,科学判断时代主题,与时俱进正确分析国情。
最后,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科学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的原则。
逐步开创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途径,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摘要: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国制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部历史中的恢弘的一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025版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第1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
运动的规律性基础梳理一、运动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①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②运动的物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③根本属性和④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⑤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⑥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规律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①本质的、必然的、②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③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④创造,也不能被⑤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⑥规律。
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①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②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③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④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⑤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⑥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⑦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⑧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⑨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⑩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⑪阻碍作用。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①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②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1)充分发挥③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④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⑤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⑥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⑦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矛盾论的重点: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是什么?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O20XX年20XX年-04-01 13:56:48(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
[收稿日期]2012-05-29[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价值研究 (09Y J A 710047)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研究 (10B K S 01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高继文(1964 ),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2012年9月第28卷第9期学习论坛T R I B U N EO FS T U D YS e p.2012V o l .28N o .9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高继文(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是当今时代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㊁开放性发展的重要表现㊂其思想内涵主要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宽广的眼界,汲取了世界发展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㊂其重大意义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宽广道路,加深了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㊂[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时代特征[中图分类号]D 6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2)09-0005-0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㊂只有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两方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全面深刻把握其理论内涵和创新意义㊂迄今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偏重于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改革实践,突出其中国特色;而结合当今时代㊁世界的变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阐明其时代特征的成果相对薄弱,本文对此谈一些认识㊂一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重要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㊁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㊁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形成的㊂改革开放以来,世情㊁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㊂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㊂第一,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及其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根本原因㊂时代和时代特征概括的是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以科技和生产力发展为动因的文明进步状态㊂时代发展是社会形态在科技和经济推动下纵向演进㊁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国家地区间的横向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㊁逐步全球化的过程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其主要特征是新技术革命和现代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政治多极化凸显,各国在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依存增强,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创新阶段㊂这些新的时代特征向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课题,提供了新契机㊂我们党正确判断时代特征,把握世界形势,研究新情况㊁解决新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㊂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我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赶上时代步伐,特别是要追赶世界高科技发展㊂他指出: 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 日新月异 ,真是这种情况㊂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㊂ [1]他强调要根据新的条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㊂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㊂不以新的思想㊁观点去继承㊁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㊂ [2]他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如加快发展科学技术㊁实行改革开放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㊁实行 一国两制 构想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马克思列㊃5㊃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3]㊂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动㊁我国改革开放深化阶段,江泽民强调要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㊂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㊂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㊂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㊂ [4]他强调说: 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㊂ [5]他要求全党结合新的实践,研究‘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㊁政治㊁科技㊁文化的变化,用新的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指出: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㊂ [6]他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时指出: 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当今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㊁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反映了时代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㊂第二,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要条件㊂时代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环境与各国间的相互影响加深,要求各国实行合作㊁开放的发展战略㊂对外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中国,面向时代㊁面向世界㊁面向未来的开放性事业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㊂ [8]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9]㊂他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创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㊂东欧剧变㊁苏联解体以及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既有大好机遇,也有严峻挑战㊂江泽民准确把握和应对世界变化,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㊁性质和影响,决定我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化,又要趋利避害㊂他指出: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谁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㊂ [10]同时又要清醒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加强防范,增强抵御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㊂党的十五大坚持长期开放的国策,提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部署㊂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党中央适时提出实施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推动了对外开放的发展㊂在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出现了大变革㊁大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对外开放面临新情况㊂胡锦涛深入研究我国广泛参与全球化遇到的新矛盾和新机遇,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际国内 两个大局 ,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㊂胡锦涛指出: 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不断提高把握发展机遇㊁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既坚定不移抓好国内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妥善应对并有效化解来自外部的挑战,又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外部条件发展自己,并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㊂ [11]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进程,与世界的联系愈发密切㊂对外开放不仅是政策㊁体制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使我们对当今时代㊁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有了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时代和实践的需要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改革经验形成的,而且是基于对时代和世界形势的认识,在对外开放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开放视野㊂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㊁开放性发展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内在根据㊂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理论表现,有时代烙印㊂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㊂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随着时代㊁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回应时代诉求,解答时代课题,才能永葆生命力㊂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并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㊂当今时代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㊁列宁和毛泽东所处的帝国主义时代明显不同,时代的主题㊁主要矛盾㊁发展趋势㊁社会变革道路㊁各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等问题都呈现出新特点㊂马克思主义应当与时俱进,并广泛吸纳各种新思想㊁新方法,科学研究和解答现实问题,揭示当代世界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前进方向㊂世界上一些共产党思想僵化,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不敢创新,结果落后于时代,失掉了先进性㊂当代中㊃6㊃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时代潮头前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 [12],认为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3],并且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㊁中国化的创新形态,以新观点㊁新论断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㊁开放性发展的理论品质,有力地证明了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㊁创造力㊁感召力 [14]㊂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当今时代㊁世界的变化有密切联系㊂它深刻认识时代特征,正确阐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结合时代背景㊂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思想内涵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汲取了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文明成果,以宽广眼界探索和回答了现代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㊂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㊂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条件㊂以高新技术革命为基础的信息化㊁全球化㊁多极化的蓬勃发展,使当今时代特征不断呈现出新态势,对社会主义理论㊁制度和发展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㊁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使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富有时代精神㊂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有鲜明的时代精神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㊁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㊁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㊁怎样发展等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南㊂党对这些全局性㊁根本性基本问题及其重要理论观点的探索和回答,坚持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围绕发展大局,突出改革开放,达到了新的科学水平㊂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㊁主要观点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鲜明时代精神㊂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15]㊂中国共产党强调指出,要从全人类的高度研究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㊁民主政治㊁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要把握发展的核心㊁本质和目的,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㊁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㊂这些重要思想都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指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㊂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㊁战略部署和大政方针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㊂特别是根据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道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㊁可持续发展战略㊁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和谐世界建设,这将为开创我国改革发展新局面提供永续动力㊂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宽广的眼界㊂这主要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密切注视世界政治㊁经济㊁科技㊁文化㊁军事等方面的变化,认清时代发展趋势,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㊂邓小平指出,中国谋求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还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经验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㊂ [16]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密切关注世界的变化,重视研究和借鉴苏联㊁东欧和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注重发达国家搞现代化的经验,为我国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㊂江泽民强调要以宽广眼界,深入研究世界的发展变化,借鉴别国别党的经验教训,搞好我国的事业㊂他指出: 全党同志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㊂所谓宽广的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一是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㊂这样来观察问题,我们就能更深刻㊁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更加清醒㊁主动地掌握我们自己发展的命运㊂ [17]他回顾世界发展和中国历史兴衰,深刻地说明对外开放㊁树立世界眼光的重要性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产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世纪之交的世情㊁国情和党情有清醒认识,尤其是汲取了苏联共产党㊁印度国大党㊁日本自民党等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垮台的教训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有宽广的眼界㊂胡锦涛指出,要切实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正㊃7㊃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㊂科学发展观同样借鉴了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和进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㊁全面协调可持续㊁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奉行合作㊁开放㊁共赢的发展战略,走科学发展㊁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总结,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境界㊂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㊂以宽广的眼界研究世界的新变化,借鉴外国经验,说到底是为了吸收和利用当今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㊂邓小平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㊁管理方法㊂ [18]江泽民指出,在我国搞社会主义, 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必须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㊁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㊁管理方法,把坚持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开拓国内市场㊁利用国内资源同开拓国际市场㊁利用国外资源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9]㊂他还指出: 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市场经济,操作现代金融,在一些具体方面我们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㊂ [20]为了大胆自觉地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改革开放刚开始,邓小平就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 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1]㊂后来,他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在理论上突破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信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㊂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扩大对外开放㊁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的经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㊂在这个基础上,江泽民㊁胡锦涛结合人类发展进步的趋势和规律,阐述了加强世界各国㊁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之间交流合作的必要性㊂江泽民指出: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㊂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㊂ [22]胡锦涛指出: 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趋利避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㊁普惠㊁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㊂ [23]对外开放㊁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和促进共同发展,不仅使我国找到了全球化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扭转了在封闭状态下脱离人类文明大势㊁被动坚守阵地的局面㊂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㊁时代化㊁大众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㊂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㊂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的很多新情况㊁新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不断面对的新矛盾㊁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一些具体结论面临严峻挑战㊂因此,国内外马克思主义 失败论 ㊁ 过时论 ㊁ 渺茫论 的错误论调一直很嚣张㊂持这些论调的人中,除少数坚决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外,多数人是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成不变㊁脱离现实的教条,而没有把它看做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具体结论的异同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事求是为精髓,以时代和中国的变化为依据,用新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内容㊁开拓了新视野,使之达到了当代水平,由适应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理论变为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理论㊂如今我们对资本主义的长期性㊁生命力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㊁根本任务㊁经济制度㊁政治文明㊁精神文明㊁生态文明和执政党建设的认识,对国家利益㊁国家关系㊁国际秩序与和谐世界的认识等,都有很大理论创新,使我国改革发展有了新的思想武器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一次飞跃,充分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威力,同时有力地回击了各种错误思想㊂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与时代变化㊁世界变革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间的影响越来越大㊂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具有时代和全局眼光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将马克思㊃8㊃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且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㊂时代特征㊁时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依据,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㊁主要内容㊁理论风格和发展水平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㊂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相互交织,相得益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其创新意义不仅在于精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还表现在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经验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等方面㊂这样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开阔了视野,会有更多的启示㊂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㊁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㊂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全球化进程密切联系的独立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㊁时代化㊁大众化在党和人民创造实践上的集中体现㊂这条道路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㊁根本原则与中国国情㊁人类文明成果的结合,找到了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㊁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㊂其主要观点,比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科学发展㊁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㊁民主政治㊁先进文化及和谐社会等,不仅是中国的独特道路,同时也是时代发展㊁人类文明进步之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㊂把中国特色理解为中国独有,没有普遍经验和借鉴意义,是不正确的㊂中国道路㊁中国模式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就表明它具有世界性影响和意义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㊂ [25]2011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为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所作的批示中强调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走出的创新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㊂这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时代特征很有启发㊂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深化了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解决了时代性历史课题㊂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前进方向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㊂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理论和体制僵化㊁封闭,落后于时代,无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解决好发展经济㊁改善人民生活与增强综合国力等关键问题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㊁开放性,既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独立自主,又在参与全球化发展中正确处理不同社会制度㊁不同文明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走求同存异㊁共同发展㊁合作共赢的道路,与其他国家一道应对人类挑战,共建和谐世界㊂这就使社会主义事业能够与时俱进,有扎实宽阔的发展根基,使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得起时代㊁实践和人民的考验㊂这实质上就是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加深了对和平与发展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㊁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所创造的经验,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发展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㊁人类和平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和借鉴意义㊂[参考文献][1][2][8][9][12][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2㊁291~292㊁100㊁78㊁191㊁373.[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21.[4][5][10][16][19][20]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㊁194㊁201㊁10~11㊁255㊁308.[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22.[7][11][14][15][23][24][2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0㊁568 ~569㊁9㊁249㊁805㊁9㊁7.[13][17][2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9㊁126㊁311.[2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11.[责任编辑:李曼]㊃9㊃。
以道路引领中国走向复兴为主题谈谈你的感悟
以道路引领中国走向复兴为主题谈谈你的感悟今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主持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道路引领中国走向复兴为主题,深入思考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和明确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完成不能松劲的任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只有这样才能办好自己的事,实现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率的发展。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场伟大斗争问题。
道路问题是决定中国前途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坚持道路才能实现复兴。
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的党和人民所选择的道路,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结合点。
这一判断符合马克思所说:“道路的差异就是社会形态”“一个社会形态不可能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道路问题蕴含着国家兴亡、民族兴衰、人民福祉、社会历史命运。
历史证明:走什么样的道路、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创造什么样的事业,对党和国家、对历史和人民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创立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领导方式这一重要法宝;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不懈奋斗使命这一根本任务,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题要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哪些内容?(简答)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需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共产党关于道路的选择及启示-文档资料
中国共产党关于道路的选择及启示一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实际上就是从“走苏联走过的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从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建设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一)第一次关键选择,从学习西方到学习苏联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近代中国人经历80年的艰辛探索后,先进的中国人作出的正确选择。
1840年,当封建主义在帝国主义的炮舰面前已经败阵,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遇面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的出路问题开始了不懈的探索。
然而,在十月革命爆发以前,摆在中国人面前可供选择的道路只有资本主义。
为此,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间,中国各政党和政治派别开始向欧美、向日本学习,试图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来挽救民族的厄运。
然而,翻开20世纪中国共产党出世前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悲壮历程,历史远景中摄取到的是一幅浴血悲歌的景象:从天国理想……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国人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通通破产。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1]1170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黑暗的中国带来新的希望,“走俄国人的路”成为结论[2]1471。
(二)第二次关键选择,从选择“城市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在这样一场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革命中,如何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员很自然选择了十月革命那样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遗憾的是,照搬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城市中心论”作了失败的注解。
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民主革命的一般规律与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相结合,选择了一条有别于俄国城市中心暴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道路。
这一选择,开辟了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的正确道路。
(三)第三次正确选择,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选不用暴力方式用和平的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遇。
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中特答案——徐建国整理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
一、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意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破解历史难题、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被实践证明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现代化道路。
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这条道路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这条道路奠定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
这条道路开辟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广阔前景。
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和自豪。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之路这条道路凸现了中国共产党60多年治国理政的根本成就。
这条道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这条道路展现了党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于发挥了两个积极性:一个是市场的积极性,即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个是政府的积极性,有政府的主观努力,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坚持执行。
中国人民懂得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发展,这个“硬道理”,这个更大的道理管着那些众多的小道理,不能为了小道理,置大道理于不顾,没有大道理,小道理也讲不通、实现不了。
观察一些国家的“民主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竞争性选举带来的加大社会分歧的效应;另一方面是人民权利的扩大导致的政治参与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承载能力。
把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利和增强综合国力,作为衡量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重视民主概念、权利概念中的实际内容,而不是仅仅注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整个民族面临的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一次次选择比较中走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在政治学视野中,这条道路体现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真正实现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民心,顺民意,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这条道路通过权利“对冲”权力,实现“生产性激励”新中国6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经历与经验,有了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经历与经验。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政治发展问题在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愈显突出。
工业化进程既是物质生产进程,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进程,即人们常说的“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一般具有四项主要表现:社会大流动、身份大改变、财富大增加、关系大变化。
工业化、现代化将所有社会成员卷入其中,人们渴望实现流动、改变身份、拥有财富,而途径大致有两条:一是经济途径,即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追求;另一条是政治途径,即通过政治活动、集体行动,通过政治权力,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来获取利益。
他国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开放政治权力,就会吸引社会集团通过政治参与获取利益,由此必然导致各个社会群体和集团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社会进程主题转向政治斗争的结果往往是社会动荡,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中断工业化的进程,使社会陷于混乱。
工业化进程中权利与权力双重开放所引起的政治争夺效应是“分配性激励”。
分配性激励现象及引发的社会混乱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屡见不鲜。
例如,在韩国20世纪60年代初张勉政权的“民主失败”、印尼苏加诺时期的社会动荡、泰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多党政争,都是比较典型的因分配性激励引起的社会动荡。
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采取了一种保障民众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的体制,一方面,经济社会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权利,开放资源、扩大自由,从而极大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另一方面,在政治领域集中权力,强化国家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凝聚人民意志意愿,依靠政权力量推动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性发展。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央要有权威。
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权利“对冲”权力,功效就在于,在工业化进程中开放权利通道,效果就是把社会参与的潮流导向了生产活动、导向了经济领域,引导社会群体与集团通过经济行为、经营活动争取社会流动、身份改变和占有财富的机会,而不是片面地、单纯地通过政治性活动。
这种“对冲”体制所产生的效应就是“生产性激励”。
这条道路通过保障权利、集中权力,实现战略性跨越式发展保障人民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成功的一个要点。
改革开放的政治实质就是放开原有体制对人民的束缚,允许和鼓励人民合法地追求个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允许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则进行自由的流动和调配,人民的权利,包括私有产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障,人民的自由不断扩大。
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启动的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如:废除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使大批拥护改革开放的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使中国的改革“新政”有了组织保证;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给当时占中国人口70%的农民以经济自由;实行“简政放权”,调动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实行宪法改革,废除“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大自由”,恢复法制。
这些改革,归结起来就是保障了人民的权利、扩大了自由。
自改革开放以来,蕴藏于中国人民当中的无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释放出来,形成了如火山喷发般的社会发展,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当中的那种以家庭出身和政治态度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变成了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成就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给全社会带来了一种“生产性激励”,带来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遍布中国城乡的发展巨变。
集中权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成功的另一要点,其实质就是集中资源,集中民智,集中民力,一心一意谋发展。
我们国家是一个曾经很落后的国家,现代化任务艰巨,不仅要改变自己的面貌,还要追赶世界。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国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显然不同于那些原发性的工业化国家,必然要走一条自己的道路,必然要另辟蹊径。
于是,就有了中国道路的另一个方面——集中权力。
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追赶世界,按部就班地自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会永远落在世界的后头。
我国这种落后国家必然要实行一种战略式的发展,即通过战略规划,集中资源,强化发展,并一以贯之地加以贯彻执行,把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起来,才有可能赶上和超过西方工业化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由于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统一而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国家法律、政策具有统一性、权威性,政权和大政方针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保障了中国在发展当中可以集中资源实现战略性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于发挥了两个积极性:一个是市场的积极性,即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个是政府的积极性,有政府的主观努力,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坚持执行。
从政治制度功能方面观察,中国道路具有一个历史形成的代表中国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政治核心进行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
合法性、正当性及权威性来自人民一次性授权政治核心,在决策过程中可以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交换成本降到最低。
这也正是中国效率之所在。
西方在民主政体之下有数不清的授权过程,并且是多中心的,所以在每个重大决策上都有大量的博弈,使得交易成本增高。
西方发达国家,因发展压力减小,社会效率减低不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要实行赶超的发展中国家就不行了。
有些人经常站在西方的角度,或者以西方的经验来衡量中国,经常批评中国道路选择和制度探索,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民所选择的这条道路,恰恰是适合于中国现阶段历史进程的,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尽管走这条道路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国人民懂得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发展,这个“硬道理”,这个更大的道理管着那些众多的小道理,不能为了小道理,置大道理于不顾,没有大道理,小道理也讲不通、实现不了。
这条道路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和发展人民权利发展民主政治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但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不少国家的民主政治都经历了十分坎坷和曲折的历程。
因推行民主政治,特别是由于选举而陷于混乱和动荡的国家屡见不鲜。
人们曾把因推行民主政治而导致政治混乱的现象称为“民主失败”。
民主的本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大多数人的统治。
为什么推行和扩大民主会导致社会混乱?观察一些国家的“民主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竞争性选举带来的加大社会分歧的效应;另一方面是人民权利的扩大导致的政治参与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承载能力。
人民权利意识的迅速增长和政治参与的迅速增加,一旦超过体制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混乱甚至制度的瓦解。
我国从总体上看没有出现权利超速和民主失败,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人权有着正确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认识,对待人民权利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
从实际出发,逐步发展和扩大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将权利神圣化、绝对化,采取先验的、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人民的权利问题。
权利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权利是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增长的,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单纯靠政治斗争争取来的,权利在本质上是历史的、相对的。
人们只有在具备了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要发展人民的权利,就要发展经济,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过,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
把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利和增强综合国力,作为衡量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重视民主概念、权利概念中的实际内容,而不是仅仅注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整个民族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实践中,我国采取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方式引导人民群众逐步扩大行使权利的空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十分强调在法制前提下和基础上的有序政治参与,这是直接吸收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坏法制的惨痛教训而得出的经验。
所谓有序的政治参与,核心的问题是政治参与要分层次地有序进行,层次性是保证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关键。
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以及利益的局限性等问题,政治参与必须区分层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