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吴正宪老师执教《数的整除复习课》有感
2023年教研心得:聚焦数的运算 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
教研心得:聚焦数的运算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今年有幸能够参加青岛的优质课比赛,内心既激动忐忑。
教科院的领导高屋建毓,组建专门的学习群,带领老师们赏析名师课堂,感悟教学之道,给老师们吃了定心丸。
身为团队中的一员感到十分幸福。
诚如郑主任所讲,参加优质课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一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吴正宪老师的“计算复习”课堂教学实录和“沟通关联,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讲座,收获满满,主要有以下两点感悟:一、计算教学要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打通计算之间关联,建立整体结构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计算课的教学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计算5分之4除以3的时候遇到了卡点,吴老师引领学生回顾整数除法中除不尽的时候怎么办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那就是把单位细化成小一点的单位。
吴老师举了97除以4的例子,当9个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2个十,剩下的1个十没法再分了,就可以和个位上的一组成17个1再来继续分,当再分一次之后个位上还余下1个1,在整数范围内没法再继续分了,这时吴老师建议老师们继续追问一个问题:“同学们余下的1还能继续分吗?“把学生引向高年级将要学习的小数除法,达到了铃声响了思未断,情未了的教学效果。
通过回顾学生认识到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分的都是计数单位,计数单位不够的时候就需要细化再分,细化再分,细化再分。
这一经验被激活以后孩子们跃跃欲试想自己解决分数除法的不够分的问题,最终想出了把五分之一细分成3个十五分之一再分成三份,这样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内在的一致性。
这样就打通了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关联,建立起一个整体结构。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数与运算方面的主题教学呢?吴正宪老师在讲座给出了答案:数与运算的主题学习,不再是一个例题一个例题的散点教学。
听吴正宪老师《整数除以整除等于小数》的心得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整数除以整除等于小数》的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整数除以整除等于小数》的心得体会近日听了吴老师执教的一节《小数除法》,这节课内涵十分丰富,为教师理解运算能力、把握小数除法的数学本质,检视自身的教学能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照,也为教师走进孩子的世界,点明了可以遵循的努力方向。
; 运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也是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占比最多的内容。
过去,小学数学就叫算术,今天,小学数学虽然已拓展为一个比算数更为辽阔的领域,但运算能力仍然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这个运算能力,是否还是过去的那个算数?这个重中之“重”、重在哪里?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吴老师这节课的大致过程,看看在她的课堂里孕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能力。
; 这节课一开始的《格林童话》,是一本学生喜爱的读物,另外,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了解了除法的意义,有了平均分的经验,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能正好分完(整除),也可能有剩余。
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是他们喜欢这节课的源泉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
吴老师一直主张数学应该“好吃又有营养”,其中的“好吃”与否,就与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关。
; 接下来,“买四本格林童话”这件平平常常的事,却被已知的97÷4所余下的那个数卡住了,原本可以“有剩余”的除法,在这里已经行不通,但不把这个余数平均分了,又解决不了问题。
于是,伴随着还能不能继续分?究竟该怎么分?等等新问题的产生,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除法知识积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寻找新算法的生长点,逐步融入到“必须继续分”的过程当中。
; 在解决“究竟该怎么分?”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直在黑板前、书桌旁忙活是学生,吴老师多半是站在一边观察,但时不时说出这样一些短语:“把你的困惑说出来,”“你想知道什么?”“问﹍,接着问﹍,”“说呀﹍,接着说﹍”,“不急,停下来想一想”﹍,话不多,也不复杂,但眼看着,从分“钱”开始,伴随着“为什么是这样?”“还可以怎么想?”渐渐的,“钱”的概念淡去了,分“钱”开始转化为分“数”,特殊开始转化为一般,具体开始变得抽象,在孩子们手里,并不那么简单的“小数除法”呼之欲出。
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的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的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
如何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运算,以及如何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计算。
同时,吴老师还教授了我如何应对一些常见的小数除法问题,例如如
何处理循环小数等。
在这门课程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吴老师的教学方法。
他采用了很多
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小数除法的概念。
例如,他用糖果和
饼干来解释小数除法,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小数除法的运算过程。
此外,他还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小数除法的应用,例如如何计算
折扣、税率等。
这些例子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小数除法的知识,还让我
们了解了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除此之外,吴老师还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他鼓励我们多思考、多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在课堂上,他经常会给我们
一些思考题,让我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我
们的思维能力,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数除法的概念。
总的来说,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课程是一门非常优秀的课程。
通过
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小数除法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我相信这门课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听吴正宪老师《整数÷整数=小数》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整数÷整数=小数》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由于是在西安授课,所以吴老师就聊到了西北工业大学的一件事,李强、张红、刘力、王刚一起吃饭,王刚先付了100元,找回3元,四人AA制,每人应付多少钱?
话题是当地的事,学生感到亲切。
老师叙述,学生自己记录,培养学生的听写记录能力,也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学生列出竖式后,发现还余1元钱。
1元钱怎么分?吴老师告诉大家,可以画图、写竖式、叙述等形式都可以。
目的是解决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果然,学生有100÷4=25分,有1元=10角,10÷4=2角……2角的,2角=20分,20÷4=5分的,也有画图的。
但不可能永远用复杂的算式,吴老师点拨,能不能
把复杂的图式建立在一个式中?
在老师的引导下,复杂的横式及图形都可以写在竖式中。
学生提出竖式中不能有单位,老师把单位去掉,小数点就顺其自然,粉末登场了。
接着吴老师又写了两个式题,51÷2,÷4,学生做了后,又让学生根据式题,编了大量的生活应用题,便于学生坚定自己算法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又撇开场景,单纯数字来说算理,学会归纳与综合。
不停让学生说问题,有问题就问,有学生就想了,一直分不完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到用循环小说,四舍五入法,探讨式教学,真的余犹未尽……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真正的魅力,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吴老师的数学课仍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很多感触:首先,吴老师的课堂是真正的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吴老师在课堂上,把许多我们平常上课时由老师来讲解的问题交给了学生。
比如,吴老师的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黑板上列式算出报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总共有多少人,接下来,如果是我,我会让学生回去,然后自己逐个讲解每个式子;但吴老师却把学生留在了前面,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提问,使学生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得出了问题的答案。
用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答案,我想肯定会比教师单纯的讲解印象深刻。
其次,我感觉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非常好,句句都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夸奖。
我平常在上课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是非常有限的几句话:很好,你真棒,你真厉害等等,而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语却十分丰富,而且能让人感觉到她是发自内心的在夸奖孩子,不是单纯的背诵评价语。
比如,她对一个孩子说:“你真可爱”,这个评价语是我从没用过,也从没听过的,相信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见老师这样表扬他们,这种评价语带给孩子的心理感受与“很好”、“你真棒”带来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再次,吴老师把数学课真正的融入到了生活中。
在拓展环节中,吴老师让同学们看黑板的演示图、讲故事,学生们的思路由最初的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等等。
吴老师的这种拓展很好的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中,既让数学课有了生活的气息,又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同时,我感觉吴老师的这种拓展又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吴老师个人以及她的数学课散发出来的魅力让我深受感动。
下课时,竟然会有孩子哭这说,吴老师你能不能不走。
这堂数学课得有多大的魅力,吴老师这个人得有多大的魅力啊,孩子的这句发自肺腑的话,是对吴老师的数学课最大的肯定。
以上就是我听了吴老师的数学课后的一点感想,我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太多的不足,还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向名师学习,向优秀的同事学习,为自己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加吴正宪骨干教师研修学习心得
参加吴正宪骨干教师研修学习心得9月25、26日,我参加了在我们聊城举办的吴正宪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第一期,为期两天的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与讲座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分享给大家。
这两天的研修活动是围绕“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的教学开展的。
具体安排是:9月25日上午关于“数的认识”两节课(方玉芹老师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吴正宪老师的《小数的意义》),然后是互动评课;下午是方玉芹老师一节《优化-合理安排时间》、吴老师的专题讲座《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互动研讨。
9月26日上午关于数的运算两节课(蒋志超老师一节《差额等分》,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然后是互动评课;下午是蒋志超老师一节《认识加法》吴老师的报告《如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互动研讨。
两天的收获太多,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谈起,姑且从中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三、“都是为了找到10,10很重要!”吴老师执教小数的意义时,由0.5元介入,问:0.5元是什么意思?生:0.5元是5角。
师:你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生:0.5元是5/10元。
师:5/10元是什么意思,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在吴老师不断追问下,引导学生思考数量间的关系,得到“将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5份就是5/10元,也就是0.5元”。
师:如果把“元”去掉,0.5是什么意思?生(齐):5/10。
(教师板书5/10 → 0.5)师:还有零点几,你能说出来吗?(学生说出了0.7 0.8 0.9 0.1)师:你能选一个小数并用图来表示吗?学生随意选小数画图表示。
生1要表示0.5.她用的方格图,每行四个方格,画了3行,最后又划掉了两个方格,涂了5个方格。
生2要表示0.1.她画了一条线段,分成了10份。
前面的几份比较挤,后面的几份比较松。
生3要表示0.9.他画了10个圆圈,涂了9个。
吴老师问生1,你为什么画了12个方格,又划掉两个?生1:我想画10个,画多了。
打动学生的课堂
打动学生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数的整除》一课有感4月30日,我又一次欣赏了吴正宪老师的大家风范。
从吴老师那充满情爱、充满智慧的课堂,我看到了她那高尚的师德、独特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艺术。
不用说孩子爱听吴老师的课,就连我——一个成年人也被她深深的吸引了。
《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不仅概念多而且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体会不到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可就是这样一节课,吴老师却上得有神有色,妙趣横生。
一直以来,我总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呢?经过不断思考、不断的寻找,终于我在吴老师的课堂中找到了答案。
一、把握数学的本质吴老师的心中有一棵数学之树。
每一根树杈从哪长出来,又伸向何方,每一片叶子长在哪根枝条,这些吴老师的心里都是一清二楚。
正因为对教材有了这么透彻的研究,吴老师的课堂上才有了引导学生串珠织网的过程,把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有14个,像质数和质因数、因数和倍数、合数和偶数都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如何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是每一位教师的难题。
在自己的教学中,自认为对教材很了解,但听了吴老师的课,我感觉到自己还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教材。
这节课学生先汇报的是奇数、偶数,吴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把一个个概念很自然的归纳出来。
吴老师对于数学知识的把握就在于不论学生先说的哪个知识点,都能引导学生顺畅地归纳,不论学生牵动哪根头发,吴老师都能让他触及全身。
二、把握学生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在说以生为本,然而到了教学实际当中,有时就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平时,我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总让学生自己找练习,画出知识间的网络图,感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可这样造成得结果是会的学生还会,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
今天,吴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小组讨论时说:“不求全,只求弄明白。
教给学习方法 培养学习能力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观看吴正宪老师的“数的整除”复习课有感本周二,我们在办公室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数的整除”复习课,虽然没有看完整,但是,我们的收获也不少。
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一、教学观念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吴老师的教学观念新,一心想着的是怎样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不惜用比较多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我平时的教学可没有这样做,总认为用的时间太多,每个单元上完后,总是由老师来梳理知识系统,没有训练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很不利。
因此,为了学生的将来,也为了我自己的发展,我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一切由老师包办,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二、教给学生比较好学习方法。
吴老师上的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的一节“数的整除”复习课。
“数的整除”这一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混淆,因此,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完整知识网络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很有必要。
可是,又采用那种学习方法来梳理知识呢?吴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两种整理知识的方法,一种是由老师讲解来梳理这节的知识内容;一种是由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在班上交流,来梳理这节的知识,使“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同学们都喜欢迎接挑战,选择了第二种学习方法。
就是这种选择,就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这次是在小组里进行的,下次或者是再下次,会先是血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后,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再在班上交流。
这不仅是对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并且终生受用。
三、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习积极性很高。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充满了活力。
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
四、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这节课自始至终,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只在关键的时候才出手。
吴正宪老师带来的《小数除法(整数÷整数=小数)》观后感修改版
吴正宪老师带来的《小数除法(整数÷整数=小数)》观后感修改版观《整数÷整数=小数》心得前吴召中心杨洁有幸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亲身感受了吴正宪老师的教学风采,吴老师的课就如一股小溪,清晰流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她态度谦逊平和,与学生真诚的沟通。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由真诚的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就是这么普通的五年级的《整数÷整数=小数》一节数学课却让吴老师演绎地精彩绝伦!在这节课堂上,让我真正感受到一个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融入学生的场面,整节课像一把磁铁,牢牢的把我深深地吸引着,更何况正在台上听讲的给孩子们呢?下面,我就说一说吴老师讲座的精彩处,是怎样引导学生来理解这一堂精彩绝伦的数学课。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吴老师借助四人吃饭,AA制付款,王刚先付,给服务员100元找回3元,问每应该给王刚多少钱?在谈话引入的过程中,记录下题目中的重点,找准有用的条件,这样的教学能有效的挖掘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创设学习情境,理解整数÷整数=小数。
吴老师创设了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巧妙的把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三、层层递进,激发求知欲。
吴老师利用AA制这样的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引导学生,AA 制每人应给王刚多少元?学生通过列式计算(100-30)÷=24元……1。
发现如果每个人给王刚24元的话,王刚就亏了,给25元的话,自己就亏了,那么到底要给王刚多少元?这个数字一定是存在于24与25之间的一个数,再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1元钱到底该怎么分?在问题的层层递进中,引导学生思考。
经过思考以后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1号同学认为将1元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角,剩下的2角再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5分。
2号同学所展示的是:1元=100分,将1元平均分给4个人那就是每人25分,100÷4=25分。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2014年寒假作业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如何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教师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网上聆听了北京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的几节讲课,这是第一次听聆听吴老师的讲课,听后有一种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受。
平时老师们课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喜欢数学课,上课不听讲,这课真没法上;今天领导听课,孩子们都跟哑巴一样,谁也不回答问题了,真生气;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做,太笨了等等。
听了吴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去驾驭课堂,那我们何愁孩子们上课不听讲呢?何愁孩子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呢?何愁孩子们不爱学习数学呢?又何愁孩子们学不好数学呢?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要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教师本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教师要注意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听了吴老师几节课,我发现了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成长,她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例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
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
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试想一下,如果这样说,那个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错了,其他的孩子也会嘲笑他,他就会不好意思而抬不起头,下面的课还能听进去吗?以后还敢回答问题吗?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这个知识点的完成不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告白,而是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弄明白的,是他们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填鸭式地教会的.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地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今天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
观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有感吴正宪老师是一位数学教育界的著名人物,他对小数除法的研究和教学方法颇有心得。
通过观察他的教学实践以及他在课堂上的讲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全面细致,并且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吴正宪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他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
例如,他常常举例解释饭店消费、购物计算、旅行费用等与小数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中体会到小数除法的应用场景,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小数除法的概念和原理。
他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解释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和计算步骤。
并且,他强调理解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除法的本质。
通过这种方式,吴正宪老师培养了学生对小数除法的深刻理解,使其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吴正宪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鼓励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巧,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他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活性。
通过这种方式,吴正宪老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应对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除此之外,吴正宪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他在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彼此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互相启发和补充。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小数除法中展现出了其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特点。
通过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引导正确理解和提高思维解题能力,他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技能和综合素质。
他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数学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复习课研讨心得体会范文(4篇)
复习课研讨心得体会范文(4篇)复习课研讨心得体会1在5月29日和30日,我参与了由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吴正宪工作站的“毕业班复习专题”研修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仔细听了宋虎军教师执教的《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整理复习》、邬文斌教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整理复习课》、齐鑫教师执教的《比与比例的整理复习》、吴正宪专家示范的《数的整除整理复习》的四节整理复习课,以及吴正宪教师针对六年级的教材梳理解读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大版块内容。
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展了反思。
现就此次活动的体会总结如下:在活动的四节课中都表达了这一点,比方齐鑫教师的学问树,吴教师的学问框架图等等都把平常所学的零散的学问连续起来,让孩子对所学过的学问有了清晰的熟悉。
之前我也带过毕业班,在进入复习的阶段,只是在不断的做题,没想到将学过的相关联的学问做成学问树,然后对树上的每一个枝干或每一片树叶进展讨论。
当吴教师出示这个标题时我就想:究竟这个度量的维度看数学该怎么看?随着吴教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度量不仅仅是长度单位之间和面积单位的度量,我们的数学中许多的学问是可以度量的,比方我们的整数也是可以用“1”来度量,我们的分数也是可以用分数单位来度量,从而可以看出我们的小学数学中的学问是相通的,也就是吴教师常常说的那句话:“一通则百通”。
在我们的课标中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进展学生的数感”这句话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再熟识不过的了,可是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落到实处了吗?我的答复是没有。
我能知道数感对孩子很重要,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才能让孩子建立数感。
吴教师的讲座中提到:“建议一年级的教师在黑板上拉线标数,让孩子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数线模型”。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在教孩子《比多少》(用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和少的多来描述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之间的关系)时,有许多的孩子不明白,当时我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晰,“多一些”就是多一点点,“多得多”就是多的许多许多,可课后的结果是许多的孩子不“买账”,我也反思了,可还是没找到问题所在,听了吴教师的建议我才找到了真正的缘由:教师没给孩子建立数感,对他们来讲就是很难很难。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心得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心得——六年级总复习教材梳理纳林希里小学赵小兰每次听吴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
活泼、灵动,让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都兴致高昂;以人为本、给人以信心,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听吴老师上课,是一种启示,她总能把新课标的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
5月30日有幸聆听了吴老师关于《六年级总复习教材梳理》的讲座,不但梳理了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还给了老师们很多教法上的启示。
吴老师认为,小学数学知识可以用一棵大树来形容,有树干、树枝、树桠。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等等这些是树枝,这些树枝还可以往下分好多的小枝桠。
吴老师用这样一颗大树把小学所有数学知识更直观的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对小学数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给儿童栽种一棵棵知识树---知识中有结构”。
帮助学生栽种一棵棵知识树,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心中有棵树,教学才有术”。
我的理解:所谓的”树”,是老师和学生心中的知识树,在树的主干上生发出很多的枝桠,但它们都是相连和想通的。
打通知识之间的脉络,建立知识的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谓“术”,就是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有了“树”,“术”就会水到渠成,顺手拈来。
我思考我的教学,存在如下现象:1、每节课上得扎扎实实,学生学得认认真真,而知识点是孤立的,不能由此及彼。
2、单元检测成绩较好,而期末的考试成绩不如単测成绩好。
枝桠3、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学完后,进入综合复习时,觉得无从着手,不知该从哪里开始复习。
听了专家的报告,反思存在的现象,就是心中没有这棵知识树,而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就会受到限制。
那么怎么给学生建起这棵知识树呢?首先老师心中得有知识树,需要老师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形成网络,打通知识间的联系,简化成“树”。
这就需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熟知,把握心中,融会贯通。
其次平时的教学得有大课堂意识,不能就点讲点,知识要为新的知识做好铺垫,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知识进行整合。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磨头镇际村小学贾慧敏2013年12月1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11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着名教育名家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
走近吴老师,走近她的课堂,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
”,又如:“你这个小东西,你太让我吃惊了,你脑子里的想法真让我佩服。
”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
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
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观看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有感
观看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有感(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观看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有感初次认识吴正宪老师是在2019年小学数学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在培训中我发现讲课的优秀教师大多都会提到吴正宪老师,出于好奇,也出于向优秀学习的初心,我通过网络和购买相关书籍进一步认识了她,吴正宪老师,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充满爱与知识的课堂。
有幸这一次加入了黄桂玲名师工作室,并参与完成观看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教学视频的任务,前面我看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看过她的一些教学片段,但是对比视频,感觉视频更引人深思。
因为没有上过这节课,所以在听课之前,我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小数除法》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大多设计为由情景引入让学生列出算式,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再来讲算理。
吴老师在课上也以一个故事情景引入:妈妈买了四本《格林童话》,给售货员100元,售货员找回3元。
首先让学生分析故事情结,随后吴老师抛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作答,有的想知道四本《格林童话》多少钱、有的想知道一本《格林童话》多少钱、还有的想知道两本《格林童话》多少钱。
吴老师最后带学生总结出:无论想知道几本的价钱其实都只需要知道一本的价钱。
最后,吴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0-3)÷4=24(元) (1)(元),接下来,又设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时有学生回答说想知道一本《格林童话》到底多少钱,接下来吴老师摆出提前准备好的《格林童话》模型,并将每一本下面写上24元,随后有抛出问题:那剩下的一元该怎么分呢?给这一本,那几本不干,怎么办呢?有一个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将那1元换成10角,又将余下的2角换成20分,吴老师紧抓这个例子,余下的1元是可以继续分的,只是要把1元破坏掉,变成10角,就活了,又可以分、分、分。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今天我学习了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教学策略,收获很多。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在吴正宪老师的很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别突出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摩吴正宪老师执教《数的整除复习课》有感
这阶段的我也正处于六年级的总复习阶段,面对纷繁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复习一直是我思考的一大点。
在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的整除复习课》一课后,感触挺大的,现在把听后的点滴思考或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一节非常朴实的课,吴老师没有用课件,用的只是几张小纸片。
小纸片上写了“整除”、“公倍数”“公约数”、“质数”、“约数”“合数”、“互质数”“奇数”、“偶数”等等,凡是有关整除中的概念,吴老师全部用纸片呈现出来,并将这些纸片凌乱地粘贴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整理,再集体汇报交流,集体汇报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出分类或整理的依据。
课堂中,吴老师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出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投身探究学习中。
我们知道,复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
在复习中吴老师没有用讲代替学生的学,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二、让知识增长与能力培养同行。
在复习课中,我们总以为是旧知的复习与巩固,就常以讲练为主进行,却常常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本节课中,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与学,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知识和能力二者之间的密切相联性,也充分感受到学生知识的存在与增长,都是其学习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系统整理应是复习课的主线索。
吴老师以“整除”这一概念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相关概念(质数、互质数、倍数、因数等)的内涵和处延,即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以达使学生把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