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亚洲的学前教育 第二节 第三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印度的学前教育
一、发展简史
印度近代的社会学前教育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在1947年印度独立前,学前教育长期未得到重视
1944年《战后印度教育的发展》报告中首次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要适当规定将学前教育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附属成分,但并未付诸实施。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圣雄甘地对学前教育十分重视。他认为学前教育具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使儿童为新的社会作准备;第二,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促进儿童体、智、德、宗教、精神等各方面的发展。
甘地认为,实行学前教育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①家庭、社会和教师紧密配合,但应尤为重视教师的作用
②教学中所用的教具应符合当地生活及传统,力求就地取材
甘地对幼儿教育的倡导及上述意见为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制定有关幼儿教育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印度独立后,1951年,政府发出了要求全社会关心儿童、反对剥削童工劳动的呼吁,后来还通过了建立健康中心,实行免费初等教育教育的法令。1953年,政府成立了一个负责学前教育的委员会,其职责是为政府制定关于未来学前教育机构的政策。同年,建立“巴尔瓦迪斯”——一种面向农村的小型幼儿教育班的提议。这是印度政府关心部分农村学前教育的开始。
20世纪60年代,印度经济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政府更为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又针对文盲家长不懂幼儿教育的状况,提出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给予这类母亲以必要的教育
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又把学前教育的重点放在城市贫困家庭儿童及发生自然灾害的农村部落中的儿童上,要求对这些儿童进行综合教育
1985年,指出对儿童进行正规的读、写、算训练是极其有害的,强调通过游戏来教育儿童二、机构和课程
印度的学前教育机构种类较多,课程理论多来自于西方。目前,印度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蒙台梭利幼儿学校
蒙台梭利幼儿学校是印度独立前就已建立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其课程重视蒙台梭利倡导的感知训练,努力使儿童智力和个性协调发展。
(二)福禄贝尔幼儿园
20世纪初由外国移民带入的德国式幼儿园
课程以游戏为主,兼以宗教、自然科学、数学、语言、艺术等课程,注重从各方面来促进幼儿发展。此类型幼儿园开设在印度各大城市,尤为中、上阶层所垂青。
(三)巴尔瓦迪斯
印度农村中的保育学校,隶属于社会福利部,由政府与1953年倡议建立。属于私立性质,但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巴尔瓦迪斯时一所为6岁前儿童提供保健、营养和教育的综合计划的保育学校。其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身体、智力及情操的发展,使儿童做好接受义务教育的准备。学校的课程以讲民间故事为主,并利用当地原材料制作的玩具进行教学。
(四)流动托儿所
是随城市复合区村庄的产生而出现的,流动托儿所的特点是:建立在入托儿父母的工作地点附近,随母亲工作地点的变换而相应变换地点;将房间装饰得鲜艳夺目,充满家庭气氛,以此补偿孩子享受家庭温暖的不足;教育内容以讲授民间故事和教唱歌为主。
(五)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是附属于大学的一种幼儿园,印度独立前已有开设。
实验幼儿园办园的目的一是为大学研究生提供实验及教育实习地;其二是为幼儿和准备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实验幼儿园课程一般包括:言语、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
印度的学前教育机构是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而建立的,教育水准、设备彼此相差很大。三、师资培养
印度幼儿教师正规的公立培训机构有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私立培训机构则有巴尔瓦迪斯教师中心、幼教人员培训班及只介绍福禄贝尔思想的福禄贝尔幼儿教师培训中心
教养员主要由幼儿师范学校培养,每年除了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巴尔瓦迪斯教师培训中心只为巴尔瓦迪斯幼儿教育机构培训工作人员,一般培训期限为1年。培训人员领取毕业合格证书后,便可担任教师。
幼儿园一般工作人员培训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2~4个月的专业课程,然后到幼儿园担任保育工作。
在职后短期培训中,注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训练他们同儿童父母、特别是儿童母亲保持密切联系,提高他们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教育
以社区为中介,教育学前儿童的方案主要有两种:
①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案:社区工作者对母亲进行专业培训,教给母亲保育、教育儿童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母亲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作用,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
②大孩子帮助小孩子的方案:又与许多父母要外出工作,照料弟妹的任务落在哥哥姐姐的
身上,社区工作者就对年长的儿童进行简单的培训,使他们拥有一点健康、卫生、营养、游戏、歌舞等方面的常识和技能,能更好地关爱、帮助年幼儿童。
从1988年开始发起全民识字运动,数以千人的志愿者到各识字率低的社区开办识字课
喀拉拉邦倡导的“全民科学运动”社区教育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印度儿童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的学前教育
一、发展简史
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从时间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中国当代的学前教育
(一)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主要是指从先秦至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倡“早谕教”,代表人物:贾谊、刘向、戴德、王充等
古代学前教育教材主要包括通俗浅显的诗歌、故事、音乐、游戏等项目。诗歌按内容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师训类明代吕德胜《小儿语》
第二类为知识掌故类始创于唐代李翰的《蒙求》,明清的《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
第三类为识字类《仓颉篇》、《急就篇》、《千字文》、《百家姓》
明清时故事书开始增多,采用白话文,并增添插图《蒙养图说》、《二十四孝图说》(二)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主要是指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段
中国最早出现的学前社会教育机构是蒙养院。中国最早颁布并实行的成文学制是《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学前教育开始从家庭教育向有组织的社会教育过度。
清末蒙养院可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武昌创立的幼稚园。早期创办的官办幼稚园多受日本幼教思想的影响,其设园宗旨是要培养治华代理人和是中国基督化。陶行知创办的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陈鹤琴进行的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全面实验。
(三)中国当代的学前教育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一阶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学前教育列入学制体系之中,规定学前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从而确定了中国学前教育的社会性质。根据这一性质,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进行了有计划的整顿和改造。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学前教育已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二、法规与体制
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包括了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国近代史上有了第一个有关学前教育的法规文件。
民国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将蒙养院改为蒙养园,明确了蒙养园是附属于小学的教育机构,是小学教育的初始阶段。
1922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壬戌学制》将颇具封建味道的“蒙养园”改为“幼稚园”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1939年颁布的《幼稚园规程》
1943年颁布的《幼稚园设置办法》以及《师范教育规程》
政府在1932年、1933年颁布的《师范教育法》和《师范学校规程》中,对附设幼稚师范科及其修业年限、学习科目、实习等问题作了更具体的规定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施学前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幼稚园”改为“幼儿园”
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具有双重任务,既要负担抚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任务,又要帮助劳动妇女摆脱家庭负担。1952年,《幼儿园暂行规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并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
1952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以全面引导和规范幼儿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