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正确归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帮助孩子正确归因

文/赵洪林

生活中,有人常常把成功归因为主观的能动力,把失败归因为外部条件的不可抗力;有人正好相反,常常把成功归因为成熟的外部条件,把失败归因为主观能动不力。笔者认为,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后者是一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得帮助孩子正确归因。什么样的归因方式是正确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听我举几个例子吧。

孩子都怕写作文,面对这个事实,孩子们更喜欢把它归因为老师讲不好或作文题目太难;而老师则习惯把它归因为孩子偷懒不肯看书,不肯练写。孩子这样找原因的目的是很明显的:既然是老师或作文本身的原因,那写不好作文就不是自己的事情了,以后可以一直不好好写作文的。而老师的归因也更理直气壮:不是我的教学有问题,而是孩子的自身有问题,学生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学习,必须要勤奋读书,勤于动笔。我个人认为,孩子把作文写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老师或作文本身是不利于调控自己的学习的,因为对自己来说,最不可改变的就是老师的教学风格和已编教材的学习内容,所以,我更欣赏孩子能更多的从自身反思,比如我能不能抽出点时间看点课外书;我能不能坚持写读书笔记;我能不能及时地把所听所看所感所想记录下来;我能不能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注意积累一些写作方法等等。孩子注意这些实质性问题了,那他离改变自己怕写作文的日子就不远了。

有时,把事情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主观能动不力是正确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归因为外部条件的不成熟反倒更好。学习是有压力的,但压力多大了就会成为学习的阻碍,处理不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习的进步,更不利于身心发展。笔者曾经处理过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女儿读九年级时在集训班学习了一段时日,还有一周就要中考了,学校也更加紧锣密鼓地安排复习迎考工作,各科老师天天在班上加密押题训练,女儿的物理相对薄弱,不能适应奥赛类考题,一听到老师在班上报分数就揪心。一天中午,女儿饭也没怎么吃好,告诉我们说下午不去上学了,要在家里休息半天。我稍作思考立即接受了女儿的要求,同意她下午不去上学并打电话向老师请假。我跟女儿说,最近的集训班太疯狂了,简直不把人当人看了,与其这样身心疲惫地应付下去还不如不中考呢。女儿见我这样处理事情也就放心地休息了,她说,相信我会调整好的,明天集训班奥赛题训练结束又回到教材进入最后一轮复习了,我肯定要去上学的。女儿歇了半天,第二天接着又歇了一个上午,下午终于轻轻松松地去学校了,一周以后,女儿顺利地考取了高中。事后,我觉得这件事处理得非常成功,因为女儿怕上学,真正的原因是物理奥赛题超出了她的接受能力,把学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学科复习题目太难,这就完全卸掉了女儿的包袱,缓解了女儿的升学压力。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如何帮孩子正确归因的问题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感觉这是颇费心思的一件事。是的,教育孩子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对孩子随机出现的困难作出很机智、果断的反应。

和家长谈心时,经常听到家长埋怨孩子太笨的话,我不太赞同这个态度,也许家长并没有推卸自己教育孩子责任的意思,但这样说非但不能解决孩子的成长难题,反而会让孩子从家长的消极评价中得到“我本来就很笨”的暗示,而这个暗示很可能会就此成为学习的心理负担,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了。还是举个例子来说说吧,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时候经常问家长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家长略微思考后能答复,有些问题一时却不能予以答复。不能答复的时候多了自己也急躁,一急躁,“你真笨死了”之类的话很可能就脱口而出,这种把孩子解决不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你真的笨死了”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孩子的智力水平在这个时段也许还没有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所以,你说了这句话,孩子的难题仍然还是难题,你不想办法帮助他是很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冷静地告诉孩子,这道题目比较难,你先做别的题目,让妈妈先思考一下,然后和你一起解决好吗?这句话,非但不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反而成了孩子学习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