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
判断 检举 qiān 过错;罪过
▪ 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
即使

▪ 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
谏诤匡正
切中
xù 勉力;勉励
▪ 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 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 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 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 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第三段唐太宗的话主要阐述了哪两 层的意思?
▪ 1、君主纳谏的必要性:人性的弱点 是任情喜怒。
▪ 2、纳谏的广泛意义:臣子纳谏的 必要性。
第四段
▪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
名作状,对上
为…所:被
▪ 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
▪ 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
心事
因为
▪ 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 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 能谏人?”
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 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 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 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
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 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 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 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 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 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
近来
▪ 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 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 也。”
终究
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 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 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 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 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 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 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 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秦王李世民
本文选自《贞观政要》 卷二《求谏第四》,记载唐 太宗积极求谏的做法和言论。 “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 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 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故 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 的贞观之治。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过,
不久 被诛 最终
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
规 劝
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 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 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 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 言规劝谏诤。”
第五段阐述纳谏的必要性:
▪ 1、人性的弱点:自知者明,信为难 矣。 (反)
▪ 2、独断的弊端:一人听断,安能尽 善? (反)
▪ 3、随事的谏正:勉励大臣,效法魏 徵。 (正)
第六段
▪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zǔ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 “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 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 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 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 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 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 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 实现天下太平。”
▪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第二段
▪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
顺,指天下太平
相互对待
▪ 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பைடு நூலகம் 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
gěng鲠直
▪ 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倒生的鳞片
▪ 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 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冒犯 发怒斥责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
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 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 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 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 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 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 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 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 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 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 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 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坚持的尽头是成功, 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 ▪ 行百里者半九十。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苏轼
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君王 的治国思想?
学习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 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 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文中比喻、对 比、类比等论证方法
研习课文
第一段
举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
希望
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
诤,知政教得失。
此处”改变”的意 思
脸色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
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 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 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 失。
第二段从君臣两方面阐述了君臣关系: 君:君臣配合,有如鱼水。 臣:以死相谏,罄其狂瞽。
第三段
▪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 王 放任
▪ 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 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沦丧,混乱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 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 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 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
王珪的回答跟“求谏”有何关系?
▪ 王珪的回答承接太宗的话而来.他首先用比 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 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 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 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 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 而在“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的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 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 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 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 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 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 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
名词用作动词
纺织刺绣缝纫等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
zuǎn 古代指红色或彩色丝带
丝带
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
必玉为之。所开以端 诤臣必谏其止渐,及其满盈,无所复 谏。”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 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 苦规谏呢?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 所以群臣会苦谏。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 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 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 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 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 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 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 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 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 其愆过。” 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 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 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 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 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是 他的第一选择。
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 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 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 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 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 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 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 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 诤”。

匡救劝谏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
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 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 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 下面没有积怨。
▪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近来
顺序、先后
▪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
▪ 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
拙迹,于是乃见。
拙劣的技艺
显现
杂乱无章的言辞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
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 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 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 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
▪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参与
商议国家大事
▪ 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
虚己纳之。
进言,陈述
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
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 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 说,一定虚心采纳。
本段唐太宗怎样进一步阐述了他君臣互 相配合的观点的?
▪ 先从反面论证正主和邪臣、正臣和邪主都 不能使天下太平的道理,然后运用比喻论 证法把君臣比作鱼和水的关系, “君臣相 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第四段 唐太宗阐述了求谏的良苦用心:
▪ 1、时刻自省;
▪ 2、包容臣僚。
▪ 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 采取了很多措施。
▪ “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 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 开的。
第五段
▪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
, 实在
zhǔ
▪ 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商之讨品徒评,,皆呵自斥谓指己责
▪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 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纠正 借助
▪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
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保全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 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 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 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 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 全他的家。
君主
圣明
直言谏诤的大臣
▪ 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
被接受
开启圣明的思虑
▪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
chú ráo割草打柴之人
qìng 尽,用尽
gǔ 瞎子
▪ 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 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 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 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 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自主学习
▪ 1、了解作者及作品; ▪ 2 、疏通全文。
吴兢(670-749),唐代 史学家。开封人。少时励志勤 学,博通经史。武后长安年间 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公暇 时,私撰《唐书》、《唐春 秋》,撰述甚多,仅《贞观政 要》一书传世。《贞观政要》 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 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 吴兢修史四十余年,被誉为唐 代良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