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复苏后临床过程与结局取决于其基础病变。 因为癌肿、肾能衰竭、急性中枢神经疾病 等在住院过程中心脏骤停, 复苏后存活率 低于10%。
因为暂时性气道阻塞、电解质紊乱, 药品 性心律失常、严重代谢异常, 预后良好。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4页
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药品中毒 麻醉意外 手术 介入性操作 电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6页
先兆
发作
心脏停跳
生物学死亡
新增或加重症状 胸痛 心慌 气短 乏力
天
月
临床状态突然改变 心律失常 低血压 胸痛 气短 头晕
突然发作 心脏停跳 循环衰竭 意识丧失
复苏失败 电机械分离 中枢神经 功效不恢复
立刻 1小时 分 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17页
5.原发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1)进行性慢性右室超负荷 2)妊娠期肺动脉高压 3)肺动脉栓塞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18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19页
三、心力衰竭
慢性充血性心衰与各种心肌疾病关系亲密 MERIT-HF试验猝死情况: II级—64%,III级--59%,IV级—33% 全部急性心衰(如广泛心梗、急性重症心 肌炎等)如未经处理,都可因为循环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概念
心脏性猝死: 系指因为心脏原因所致突然 死亡,即全部生物学功效不可逆性停顿。 死亡出乎意料,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 发生。
自然病理生理过程非人为或外伤原因。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5页
心脏性猝死病因
心脏结构异常占80% 其他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心脏停止跳动的紧急情况。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 电击等。心脏性猝死是无预警的心脏骤停,往往导致死亡。
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血液循环。它可以由许多 原因引起,包括心肌梗死、心脏病、肺栓塞等。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电击、呼吸道阻塞等。这些情况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跳动,使得全 身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1 心脏病
2 家族史
3 年龄
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 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脏性 猝死。
如果家族中有心脏病或心脏 性猝死的患者,个体发生心 脏性猝死的风险会增加。
年纪越大,发生心脏性猝死 的风险就越高。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
1 生活方式改变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减少心脏病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2 监测心脏健康
定期体检,进行心脏疾病的筛查和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风险。
3 急救培训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术,可以提高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的症状
1 突然昏倒
2 无呼吸
3 无脉搏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人们会 突然昏倒,失去意。
由于心脏停止跳动,人们无 法进行正常呼吸,没有呼气 和吸气的动作。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人们 的脉搏会消失,无法感受到 心跳。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心脏性猝死是指在没有任何先兆和警告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它通常是由心 脏骤停引起的,往往发生在心脏病患者身上。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
匡 希 斌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概 述 病 因 病 理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一) 心脏骤停处理(一)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一) 心脏骤停的预后 心脏骤停病人的预防
概
述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突发 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 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活称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1小时内 小时内( ),亦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 小时内(WHO),亦 ), 小时。 有24小时。 小时 机制:心室颤动( 机制: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70-75% ) % 心室停顿( 心室停顿( ventricular pause)20-25% ) %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ivity activity, , PEA)5% ) % ▲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三)
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排除肾前性少尿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 ,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 ),提示急性肾衰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提示急性肾衰
1、严格限制水入量 、 2、防止高血钾 、 3、必要时血液透析 、 4、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钠 、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
病
因
冠心病 80% %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 %~15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心辩疾病( 5%~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 低于30%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EF低于 %是猝死最强 低于 预测因素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QT间期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 间期 延长综合征、 综合征、 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等 综合征 因素 ▲
心血管内科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应急预案
心血管内科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应急预案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可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1)患者因病情变化发生心脏骤停时,护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就地抢救。
(2)急救物品做到“四固定”,班班清点,同时检查急救物品性能,完好率达到100%,急用时可随时投入使用。
(3)首先要迅速判断和证实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第一发现者不能离开患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4)增援人员到达后,立即根据患者的情况,依据心肺复苏抢救程序配合医生采取各项抢救措施。
(5)抢救过程中应注意心、肺、脑复苏,及时采取脑复苏的措施:头部置冰袋或戴冰帽以保护脑细胞。
开通静脉通路,必要时开通两条静脉通路。
(6)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随时清理环境,合理安排呼吸机、除颤仪等各种仪器的摆放位置,腾出空间,利于抢救。
(7)参与抢救的各位人员应密切配合,有条不紊,严格查对,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安慰等心理护理工作。
(8)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神志清楚,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
关心、安慰患者及其家属,为他们提供心理护理服务。
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9)抢救无效死亡后,协助患者家属将尸体运走;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对同室患者进行安慰。
第五节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复苏后处理
预后
第五节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 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 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 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 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 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 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1.前驱期 2.终末事件期 3.心脏骤停 4.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的处理
1.识别心脏骤停 2.呼救 3.初级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 (4)除颤
高级心肺复苏 (1)气管插管与给氧 (2)除颤、复律与起搏 (3)药物治疗 1)血管升压药 2)抗心律失常药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药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搏
无脉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
• 心脏有持续的电节律性活动,但无有效的 机械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
临床表现
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 前驱期 2. 终末事件期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
期,瞬间至通常不超过1小时.
3. 心脏骤停 4. 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的处理 一. 识别心脏骤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除颤后检查心律。①如恢复自主心律,继续监测生 命体征,静脉给予药物,维持有效血压、心率、心 律。若无脉搏电活动,心室停顿见后详述。②如持 续或复发室颤/室速时,继续行有效基础心肺复苏, 并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同时从静脉给予肾上 腺素lmg推注,无效时推注剂量可增加2~5mg,最 大剂量不超过0.1mg/kg;随后再给予电除颤(200~ 360J),仍无效可静脉给予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推 注1mg/kg,复苏不成功,2分钟后重复此剂量,后 应静脉滴注维持。上述治疗失败,换用溴苄胺或普 鲁卡因胺或胺碘酮;若为尖端扭转室速或可疑低镁 或难治性室颤可给予硫酸镁;考虑有酸中毒或高血 钾存在可给予碳酸氢钠(剂量1mmol/kg),每次用 药30~60秒后,可再行除颤。
• 频率80-100次/min,每次挤压和放松的时间对 等,.
三.高级复苏
⒈加强生命支持措施,与此同时仍应继续基础复苏 治疗,逐步向第二阶段过渡。 ⒉具体措施: ①气管插管; ②除颤复律和(或)心脏起搏; ③建立静脉通路。
四.抢救流程
心脏骤停后,按心电活动形式,抢救流程 分述如下: ⒈心室颤动与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基 础心肺复苏后,待心电图示室颤或无脉搏 室速时,紧急给予电除颤(200J、200~ 360J),根据需要可电除颤3次。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6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7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8页
二.深入生命维持
(一).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好方法, 以人工气囊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 低氧血症。
(二).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复苏药品。
(三).恢复有效自主心律,是复苏成功关键。 依据心电监护确定心跳骤停电生理机制,采 取不一样伎俩。
维持有效循环和呼吸功效,预防再次心跳骤停。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
对全部心肺复苏后均适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27页
一.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 (一).降温:宜尽早实施,以头部降温
为主。头部降温使脑组织更加快到达较 低温度。体温下降至32℃时,脑代谢率 降低50%,颅内压下降27%。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24页
• 表2 心搏停顿或严重心动过缓处理步骤
连续心肺复苏 建立静脉通道 马上气管插管 心电图多于1个导联心搏停顿
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缺氧 低钾血症 药品过量 高钾血症 酸中毒 低温
考虑紧急经胸壁心脏起搏
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每3-5min重复使用
阿托品1mg静脉推注,每3-5min重复 使用至总量0.04mg/kg
2.心梗存活者频发与复杂室性期前收缩、 预示猝死危险。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9页
(二).心律失常
室上性早搏不增加猝死危险性。有室性 早搏者猝死率为无室早2-4倍。
但起搏于左室、室性并行心律、RONT 现象频发多源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室早猝死危 险性更大。
(三).心室增大
左室肥大是众多心脏性猝死中一个独立 危险因子,可能是潜在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电 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肺复苏之后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即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他常见原因为继发感染、低心排血量、心律失常复发等。
“争 分 夺 秒”
临 床 表 现
心跳停止3秒钟 ----黑朦
心跳停止5-10秒钟----晕厥
心跳停止15秒钟 ----昏厥或抽搐
心跳停止45秒钟 ----瞳孔散大
01
维持有效的循环
02
维持呼吸:吸氧、机械通气。
03
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
04
降温,体温33-34℃为宜;
05
脱水:甘露醇、白蛋白、地塞米松,谨防过度脱水。
06
防治抽搐:无需预防性应用。
07
高压氧疗: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08
促进早期脑灌注:抗凝、解除脑血管痉挛(钙离子拮抗剂)。
复 苏 后 处 理
A
防治急性肾衰:维持有效的循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B
其他: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防治感染,尽早胃肠营养。
复 苏 后 处 理
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
02
及时评估左室功能;
01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跳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肺复苏不易成功。
04
保证胸廓回弹至原来位置,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02
按压部位正确,保证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保证手掌用力在胸骨上,避免发生肋骨骨折;
05
放松时双手不可离开胸壁,尽量减少中段,中断尽量不超过10s。
谢 谢!
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202X.00.00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的处理
(四)高级心肺复苏 即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 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 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 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 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 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等必须持续监测, 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除颤电极的放臵。 电击能量:如采用双相波电除颤可以选择150~ 200J,如使用单相波电除颤应选择360J。一次 电击无效应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5个周期 的CRP后(约2分钟)再次分析心律,必要时再 次除颤。 心脏骤停后电除颤的时间是心肺复苏成功最重 要的决定因素,有条件应越早进行越好。
四、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 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 与生物学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现有明 显差异。
临床表现和诊断
前驱期: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 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多数患者无前 驱表现,为突发性心脏骤停。 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 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由于猝 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 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 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1200ml
初级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胸外按压时, 血流产生的原理主要是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通过 胸外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维持一 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 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培训材料
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肌 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 律失常等。此外,触电、溺水、药物 中毒、创伤等也可导致心脏骤停。
心脏性猝死概念及特点
心脏性猝死概念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可有或无心 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突然中断,出 现意识丧失。
主要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和β2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
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有助于自主心律的恢复。
02 03
阿托品
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腺体分泌,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搏加快、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兴奋 呼吸中枢,解除呼吸抑制。
利多卡因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心脏骤停临床表现
心音消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感觉不到 搏动。
听诊心脏区域,听不到心音。
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患者呼吸突然停止,或出现类似 叹息的无效呼吸。
突然意识丧失
患者瞬间失去知觉,对外界刺激 无反应。
瞳孔散大
患者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心脏性猝死早期识别
心脏性猝死特点
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因明确,且由心脏原因 导致的突然死亡。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发病率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发病率较高,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危险因素
包括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家族遗传史等 。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增加发病风险。
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 心跳、血压等。
实验室检查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
III型:斑块前期。细胞外出现较多脂滴。
7
IV型:粥样斑块。内膜结构破坏,动脉壁变形。
8
V型:纤维粥样斑块。为动脉粥样硬化最具特征的病变。呈白色斑块突入动脉腔内引起管腔峡窄。 VI型:复合型病变。为严重型病变。由纤维斑块发生出血、坏死、溃疡、钙化和附壁血栓形成。粥样斑块可因内膜表面破溃而形成粥样溃疡,破溃后粥样物质进入血流成为栓子。 斑块破裂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斑块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破裂释放组织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使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血栓形成使血管急性闭塞而导致严重的持续的心肌缺血。
产生疼痛感觉的直接因素是,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神经产生疼痛感觉。 临床表现 症状:以胸痛为主要表现。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手掌大小,向左肩、左臂内侧到达无名指小指。性质:常以压迫、发闷、紧缩、烧灼、濒死的恐惧感觉。诱因:劳力、焦急、激动、兴奋、饱食、寒冷、吸烟的当时。持续时间:疼痛加重3-5分钟后消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在几分钟之内缓解。 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皮肤冷、出汗。
促使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原因: 晨起6时至12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增高,冠状动脉张力增高。 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大量脂肪以后,血脂增高、血粘稠度增高。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下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 病理 冠状动脉病变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
病因
年龄、性别:40岁以上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男性大于女性。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最受关注。 高血压:60%-7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高血压。 吸烟:吸烟比未吸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3-6倍。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开放气道和检查呼吸( A)
立即使患者仰卧在坚固平面上,头侧位清除口腔异物, 开放气道,检查呼吸5~10秒
仰头抬颏法
托下颌法
判断呼吸方法
2010指南明确:如果旁观者没有经过心肺复 苏术培训,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
早期除颤 (D)
自动除颤仪(Biblioteka ED)早期除颤• 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 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应尽快
使用除颤器。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 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
CPR的历程
➢ 1956年 Zoll 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 除颤器械不断改善;
➢ 1958年 Peter Safer教授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 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
➢ 1960年 William Kouwenhoven 等发表了第1篇有关胸外心脏 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CA的紧急处理步骤
1) 判断环境是否危险(Danger) 2) 判断患者反应 (Response) 3) 呼救/报警(启动EMS系统) 4) 人工循环(Chest Compression) 5) 开放气道(Airway) 6) 人工呼吸(Breath)
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 如煤气中毒应将患者搬至通风、安全的地方 ❖ 电击伤者应先切断电源
缓慢型心律失常
• 肾上腺素:1mg iv,每3-5分钟1次。 • 阿托品:在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时,1mg iv,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课件
1
心肺复苏(CPR)
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
2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尽快使用AED进行电击,以恢复心脏跳动。
3
急救医疗服务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的饮食,每天进行适量 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压力缓解
找到有效的压力缓解方法,如运 动、冥想或与亲友交流。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 风险。
2 高胆固醇
高胆固醇水平与动脉堵塞相关,也是心脏骤 停和心脏性猝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3 肥胖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密4 吸烟
吸烟会损害心血管健康,提高心脏骤停和心 脏性猝死的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接受体检,包括心脏健康检 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总结和提醒注意事项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是严重的心脏问题,但通过了解危险因素、症状和迹 象、诊断方法、紧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对这些情况的认识, 以便做出正确的行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ECG)
心电图可显示心脏的电活动,帮助医生诊断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可以提供关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有助于诊断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血液测试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标志物,可以诊断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紧急处理措施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症状和迹象
突然胸痛
剧烈而持续的胸痛可 能是心脏骤停和心脏 性猝死的迹象之一。
呼吸困难
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可能是心脏骤停和心 脏性猝死发生的迹象。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
给药途径的选择和变化
• 建议用套管针,首选穿刺前臂大静脉(头 静脉或贵要静脉等),备选颈外静脉 • 减少手背静脉穿刺,禁止在下肢开放静脉 通路(静脉瓣多) • 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可通过骨髓腔途 径给药,气管插管内给药被推到次要地位
新的用药方案
2010新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 活动/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 使用阿托品。 规则的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建议 使用腺苷。 但不得用于非规则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 因为它会导致室颤。n) 心脏体外除颤是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 经胸壁到心脏,使得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终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 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从而恢复窦性心率。
• 以掌根按压, • 两手手指跷起 (扣在一起) 离开胸壁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
腕、肘、肩关节伸直 以髋关节为轴, 垂直向下用力, 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 肩臂部肌肉的力量 进行按压
–
开通气道 (airway)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 仰头抬额法开通气道。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 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 成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
–
人工呼吸(breathing) 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 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停有无气流呼出音。 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程序:A-B-C改为C-A-B
2010新
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2005旧
评估呼吸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 •
高级心肺复苏 即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 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地通气和血液循环, 主要措施包括气道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率成为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 药物维持以恢复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