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脊柱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脊柱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脊柱关节病的诊断与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思路与治疗要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风湿免疫病专科杨岫岩多数的临床医生对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SpA)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不充分认识脊柱关节病,导致临床上诊治关节疾病时总是感觉心里不塌实。脊柱关节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肠炎性关节病、瑞特综合征,以及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在内的一大组疾病。这类疾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以HLA-B27为主要的遗传易感因子;以肌腱-骨附着点炎症为基本的病理改变;常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椎和各大关节;类风湿因子阴性;如果疾病得不到控制,可进行性发展至脊柱强直,关节(尤其是髋关节)强直,乃至残废。这类疾病虽有许多共同特征,以致有人称之为“HLA-B27病”,但它们之间又有各自的临床特征。

1.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关节病中最多见的一种,具有脊柱关节病的原形之称。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临床指标:①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后改善而休息后无改善;②腰部前后和两侧活动受限;

③胸廓活动度下降。

放射学指标:双侧骶髂关节炎≥II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III~IV级。

诊断:具有放射学指标和1项临床指标者,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指标而不具备放射学指标者,或符合放射学指标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指标者,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

60年代以前,强直性脊柱炎曾被称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央型,这个概念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没有知识更新的医生。实际上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从遗传学的角度,它们的HLA基因表型完全不同,强直性脊柱炎是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HLA-B27 ,类风湿关节炎是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HLA-

DR4 ;从病理学的角度,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肌腱、韧带的骨附着点的反复炎症、钙化,导致骨关节

的破坏,脊椎和骶髂各关节间主要靠韧带联系,所以是最主要的病损部位,髋关节的股骨头有园韧带,所以病变很常损害髋关节,虽然强直性脊柱炎也有滑膜炎,但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炎相比,相对“良性”,甚少因滑膜炎导致关节侵蚀和强直,RA主要的病理损害是滑膜炎,滑膜血管翳的形成、细胞浸润、炎症介质、蛋白水解酶、胶原酶等导致关节的破坏,所以主要侵害有滑膜的关节;类风湿因子在强直性脊柱炎的阳性率<5%,而RA阳性率>70%。

由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纽约标准强调放射学表现和三项临床指标之一,而三项临床指标均只包括了脊柱症状,忽视了外周关节和关节外的病变,使许多临床医生谈到强直性脊柱炎,只理解为单纯脊柱病变,使脊柱症状较轻而外周关节(多是下肢大关节)和关节外症状较重者常常被误诊和漏诊。另外,早期的骶髂关节炎采用X线平片常常难于确定,应重视X线计算机扫描(CT)以及磁共振(MR)对发现早期的骶髂关节炎的作用,CT或MR显示双侧骶髂关节炎II级者,同样具有诊断价值。

2.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标准:

九十年代初,有两个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标准,对脊柱关节病的临床研究具有具有重要的影响。

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1991年)提出的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标准:炎症性脊柱疼痛,或滑膜炎(不对称的或下肢为主的),加上至少1项下列指标:①交替的臀部疼痛;②骶髂关节炎;③肌腱骨附着点病变;④阳性的家族史;⑤银屑病;⑥炎症性肠道疾病;⑦在关节炎前1个月内有尿道炎、子宫颈炎或急性腹泻史。

1990年Amor等提出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标准(附表)。

附表:Amor等(1990年)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标准

症状或过去病史具有:

腰或背部夜间疼痛或腰背脊柱的晨僵 1

不对称的少关节炎 2

臀部疼痛 1

如果双侧臀部的交替性疼痛 2

香肠样的趾(指) 2

足跟疼痛或其它可辨认的肌腱骨附着点疼痛 2

虹膜炎 2

在关节炎起病前1个月内有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子宫颈炎 1

在关节炎起病前1个月内有急性腹泻史 1

银屑病、龟头炎和炎症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或Crohn’s病) 2

学:骶髂关节炎(双侧2级或单侧3级) 2

2 背景:HLA-B27(+),或有AS、反应性关节炎、眼葡萄膜炎、银屑病、

炎症性肠道疾病的家族史

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48小时有效,而停药马上复发 2

注:病人的积分≥6提示患有脊柱关节病

3.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思路

一个脊柱关节病患者,如果伴有银屑病的特征,应考虑银屑病关节炎,除脊柱关节病的一些共同特征外,银屑病关节炎还常常累及远端指间关节和指甲。诊断银屑病关节炎需根据银屑病的皮肤损害和侵蚀性关节炎。虽然有些病人以关节炎为首发表现,但在出现银屑病的皮肤损害之前,不能诊断银屑病关节炎。

如果在关节炎起病前1个月内有急性腹泻史、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子宫颈炎,需考虑为瑞特综合征。瑞特综合征以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为临床特征(三联征),可伴有皮肤粘膜损害,表现环状龟头炎,口腔炎,脓溢性皮肤角化症等。若具备临床三联征诊断可以成立,否则根据1981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瑞特综合征诊断标准:外周关节炎持续1个月以上,同时伴有尿道炎或子宫颈炎,可诊断为瑞特综合征;对于典型细菌性痢疾后1~4周出现的急性关节炎,也可诊断本病。如果在起病初能得到有效的抗风湿和四环素族抗生素治疗,可减少复发的机会。

长期慢性腹泻,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或Crohn’s病者,如果满足上述脊柱关节病的标准,应诊断为肠炎性关节病。

一例脊柱关节病患者,如果不能满足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又能除外银屑病、肠炎性关节病、瑞特综合征,则诊断为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未分化脊柱关节病不是一个病,在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中,如果未能满足某一具体疾病的诊断,均属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它往往是一个病的早期表现或轻型表现,许多病人在随访若干时间后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或其它脊柱关节病。

临床上见不少女性自二十余岁起反复的腰痛,下肢为主的关节炎,有晨僵,符合Amor标准的遗传背景和治疗反应,达到6条以上的诊断标准,但是达不到AS的放射学标准,也没有银屑病、肠炎性关节病或瑞特综合征的证据,病人常常主诉自己患了一辈子的“风湿”,这些病人只能诊断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由于强直性脊柱炎“重男轻女”,男性病人病变比较明显,女性病变较轻,以致损害没有达到典型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也归入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4.药物治疗要点

脊柱关节病是慢性、致残性的病变,与类风湿关节炎相比,虽然其进展相对缓慢,但致残率甚高,尤其强直性脊柱炎,是青少年男性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需要重视其早期治疗。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关节病的原型,因此治疗的总体原则可参照强直性脊柱炎,但各个疾病间又有一些区别。

4.1 常用药物:脊柱关节病的治疗与类风湿关节炎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需要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慢作用药和免疫抑制剂。

非甾体抗炎药虽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但不能控制病情,不影响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如IgA、IgG、α2、β或γ-球蛋白),所以主张加用慢作用药或免疫抑制剂,尤其是伴有髋关节损害者更需要积极治疗。

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脊柱关节病存在“两极”的错误:滥用激素使药物的危害超过疾病本身的损害;完全拒绝激素,使病人失去使用良药的机会。实际上,在慢作用药和免疫抑制剂起效之前,使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0mg/日,早上顿服),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效果,但激素不宜在下午或晚间服用,以免干扰人体自身的生理性分泌节律,造成副作用。对于夜间疼痛和晨僵明显者,可上午口服泼尼松5~10mg,晚间口服一剂长效(或缓释剂)的非甾体抗炎药。

效仿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模式,不少学者也主张早期使用慢作用药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脊柱关节病。但是,在慢作用药和免疫抑制剂中,仅少数药物(柳氮磺胺吡啶、甲氨喋呤、雷公藤等)被证实有

效,而金剂、青霉胺、羟氯喹等慢作用药被认为无效,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剂的疗效也未被确定。近年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来氟米特和反应停对脊柱关节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试用。

4.2 个体化治疗:虽然脊柱关节病作为一类疾病,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各个病之间在治疗上还是不尽相同,有许多区别之处。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治疗强调个体化,这需要我们对病人的现状和预后作出判断,虽然HLA-B27的某些亚型可能对预后有决定性以意义,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根据我们的经验,下列几点提示预后不佳,需要积极治疗:①起病年龄≤16岁的男性;②髋关节受累;③血IgA明显增高;④较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150mg/日)治疗2周仍不能控制疼痛症状;⑤合并关节外病变。银屑病关节炎更强调用甲氨喋呤,而且剂量往往大于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用量,后两者的甲氨喋呤剂量每周10mg~15mg,而银屑病关节炎往往需要每周15mg~25mg,才能抑制病情。

瑞特综合征强调在治疗的早期,使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否则不但疾病迁延不愈,日后也容易反复发作。肠炎性关节炎则更强调用柳氮磺胺吡啶。

在繁忙的专科门诊,常常不容易获得病人尿道炎或宫颈炎的病史。一方面是涉及隐私,如果没有花大量的时间解释,病人多不会告诉实情,有些尿道炎症状不重,病人自己也不在意;另一方面病人如果没有作妇科检查,其宫颈炎可能因没有症状而被忽略,而风湿病专科不可能作妇科检查。还有病人常常由配偶陪同来看病,在这方面追问太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因此,临床上瑞特综合征的早期,容易被误诊。不少以不对称的寡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关节炎,临床医生常按常规的抗风湿治疗,虽可以控制急性期关节炎,但病人常常转为慢性或反复性的关节炎。不少医生对这类病人,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加地塞米松,由于用了激素,也能控制良好地控制症状,被作为一种“经典”的治疗方法,其实是错误的。我们治疗这种病例,主张在抗风湿的基础上,加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四环

素族抗生素本身就是一种抗风湿药物(梁柳琴等. 新医学,2001),即使病人的急性关节炎不是瑞特综合征,也可以使用。当然用药之前须注意排除痛风,感染性关节炎和外伤性关节炎。

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

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 《风湿病的症状》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风湿性疾病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风湿病的症状丶诊断和治疗方法。风湿是指以肌肉丶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为免疫系统疾病,病程长丶难根治。 风湿病包含:滑囊炎丶强直性脊柱炎丶粘附性肩囊炎丶骨性关节炎丶银屑病丶风湿热丶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病丶红斑狼疮丶巨细胞性动脉炎丶多发性肌炎丶腱鞘炎丶纤维肌痛丶炎性肠病关节炎丶风湿性心脏病等,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在治疗方法上,该书囊括目前的中西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例如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丶免疫抑制剂之外,亦介绍中医的辨证论治丶传统艾灸丶功能锻炼和康复,也教导病人如何调整日常的饮食起居。 (一)疼痛: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断疼痛是否来自关节病变。必须分清局部病变引起的疼痛与系统性病变引起的广泛性疼痛的区别。 (二)僵硬:晨僵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而其他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1] (三)关节肿胀和压痛: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

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则多见于骨性关节炎。 (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五)乏力: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丧失。由于乏力常与其他症状一起出现,例如,疼痛、晨僵、疲劳等,因此患者有时会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在患者无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动作时,患者才会发现自己出现了乏力的症状。乏力是否对称、是中轴性还是外周性分布,对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有用。 (六)疲劳:疲劳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无法完成日常活动。疲劳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会出现,如RA及纤维肌痛综合征等。 风湿是由于人长期受风、寒、湿、邪的侵蚀,在关节里产生一种叫“神经毒素”的有害物质。

骨关节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骨性关节炎 (一)、种类 骨性关节炎,包括骨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这些名称反映了骨性关节炎的特点,反映了人们对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二)、特点 中年以后,慢性的变形性关节疾病多累及手的小关节及一些负重的大关节,例如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 (三)、病理特点 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进而发展为关节软骨下骨的骨质硬化,关节边缘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周围关节囊骨赘增生,为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 (四)、发病机制 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刚开始认为骨性关节炎是炎症反应的过程,之后又发现它与力学负荷的受力不均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现在一致认为它是力学和生物学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质降解合成失调,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 (五)、临床特点 1 、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是骨性关节炎最主要的临床特点。骨性关节炎疼痛的主要特点是负重痛。活动后的疼痛休息后可缓解。例如撕裂疼痛与皮肤的切割痛不一样,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是镇痛,疼痛部位不明确,活动后明显加重。 关节炎疼痛由多种因素引起。以膝关节疼痛为代表分析,滑膜的炎症、肌肉的痉挛、韧带的牵张、骨赘增生对韧带的牵张、软骨下骨骨折均会引发膝关节疼痛。若关节炎的晚期出现静息痛,表明骨内压力增高,也是引起疼痛的原因。 2 、僵硬 僵硬是骨性关节炎很明显的特点,表现为晨起僵硬,简称晨僵。晨僵的时间通常为15到3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区别,晨僵轻微活动后可出现改善。另外,休息、静止一段时间后,也会出现关节的僵硬。 3 、关节变形和关节肿大 骨性关节炎的关节肿大,常见的是手,例如手的指尖关节出现关节肿大或关节膨大,出现小结节。再如长期的负荷的改变,导致一些负重关节的改变,例如膝关节出现内翻畸形或外翻畸形,经常看到的X形腿或O形腿,就代表了关节的变形。 4 、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的原因很多。以膝关节为例,例如半月板、软骨碎片的脱落会导致关节内的机械绞索;骨质增生形成阻挡、韧带牵张、肌肉痉挛,这些都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受限。 (六)、分类 1 、原发性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

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挛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前5年内。发病年龄较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可反复发作甚至.可致视力障碍。 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端病在本病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误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AS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3 诊断要点

【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脊柱关节病

脊柱关节病习题 一、名词解释 1、attachment point disease 2、reactive arthritis 3、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opathies 4、Reiter’s syndrome 5、Schober experiment 二、简答题 1、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包括哪些疾病 2What a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s of 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 3、What is the sign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4、什么是Schober试验? 5、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腰椎正侧位片主要观察哪些可能出现的改变? 6、which disease should identify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7、Please describ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later onste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8、Please state x-ray appearance’s degrees of sacroiliac joint 9、强直性脊柱炎何时应用激素治疗? 10、1991年ESSG脊柱关节病的分类标准 三、论述题 1、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2、试述强直性脊柱炎的1984年修订的纽约分类标准。

3、What a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inflammatory back pain 4、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药物分为哪几类?各举两种药物。 5、Please state therapies of AS. 四、单选题 1、强直性脊柱炎与下列那一种分子密切相关? A、HLA-B5 B HLA-DR4 C HLA-B27 D 抗CCP抗体 E dsDNA 2、强直性脊柱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 A 0.25% B 1% C 0.77% D 70/10万人 E 0.01% 3、下列哪个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最早累及的关节 A lumbar vertebrae B sacroiliac joint C Hip Joint D ankle joint E寰枢椎

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转载) 发表者:吴恒莲482人已访问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疾病。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本病的发生与衰老、肥胖、炎症、创伤、关节过度使用、代谢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OA在中年以后多发,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在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为50%,而在7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0%。该病有一定的致残率。 本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前者是指原因不明的OA,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一定关系,多见于中老年人;后者是指继发于关节外伤、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病、炎性关节病、地方性关节病、其他骨关节病等。有时很难鉴别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问诊和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判断病因。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继发性OA的诊断。本病按照是否伴有临床症状分为症状性OA和放射学OA。前者伴有明显的OA临床症状,而后者无临床症状只有X线表现。 1 临床表现 1.1常见症状和体征 本病好发于膝、髋、手(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足(第一跖趾关节、足跟)、脊柱(颈椎及腰椎)等负重或活动较多的关节。 1.1.1 关节疼痛及压痛:本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局部的疼痛和压痛。负重关节及双手最易受累。一般早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随病情进展可出

现持续性疼痛,或导致活动受限。关节局部可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疼痛在阴冷、潮湿和雨天会加重。 1.1.2 关节肿大:早期为关节周围的局限性肿胀,随病情进展可有关节弥漫性肿胀、滑囊增厚或伴关节积液。后期可在关节部位触及骨赘。 1.1.3 晨僵:患者可出现晨起或关节静止一段时间后僵硬感,活动后可缓解。本病的晨僵时间一般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0.5h。 1.1.4 关节磨擦音(感):多见于膝关节。由于软骨破坏、关节表面粗糙,出现关节活动时骨磨擦音(感)。 1.1.5 关节活动受限:由于关节肿痛,活动减少,肌肉萎缩,软组织挛缩等引起关节无力,活动受限。缓慢发生,早期表现关节活动不灵,以后关节活动范围减少。还可因关节内的游离体或软骨碎片出现活动时的“绞锁”现象。 1.2 不同部分OA的表现特点 1.2.1 手:以远端指间关节受累最为常见,表现为关节伸侧面的两侧骨性膨大,称赫伯登(Heberden)结节。而近端指间关节伸侧出现者则称为布夏尔(Bouchard)结节。可伴有结节局部的轻度红肿、疼痛和压痛。第一腕掌关节受累后,其基底部的骨质增生可出现方形手畸形,而手指关节增生及侧向半脱位可致蛇样畸形。 1.2.2 膝:膝关节受累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危险因素有肥胖、膝外伤和半月板切除。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下楼梯更明显,休息后缓解。严重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关节局部肿胀、压痛、屈伸运动受限,多数有骨磨擦音。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特征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及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与遗传等有关。肥厚型心肌病有猝死风险,是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病因 肥厚型心肌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60%~70%为家族性,30%~40%为散发性,家族性病例和散发病例、儿童病例和成年病例具有同样的致病基因突变。目前已证实,至少14个基因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有关,其中有10种是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绝大部分突变位于这些基因。 临床表现 1.以青壮年多见、常有家族史。

2.可以无症状,也可以有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易疲劳、晕厥甚至猝死,晚期出现左心衰的表现。 3.梗阻性肥厚型心肌患者胸骨左缘可出现粗糙的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可伴震颤,应用洋地黄制剂、硝酸甘油、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及Valsalva动作后杂音增强,反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去甲肾上腺素、下蹲时杂音减弱。有些病人闻及S3及S4心音及心尖区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 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对HCM诊断有重要意义:①室间隔肥厚与左室游离壁厚度之比>1.5cm;②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向前移动及主动脉收缩中期关闭现象;③心室腔小;④左室流出道狭窄<2.0cm;⑤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加快;⑥休息时收缩期左室心尖部心腔与流出道压力阶差>30mmHg,则认为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对称性左室肥厚时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一致。 2.心电图

左心室或双室肥厚及ST-T改变,深而倒置的T波、有时有异常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还可以发现其他心律失常如房颤、早博等。 3.X线检查 X线检查没有明显的特点,可能见到左房、左心室增大,也可能在正常范围。晚期可见右室增大和肺淤血表现。 4.心脏磁共振(MRI) 其敏感性高于超声心动图,但费用较高,对于诊断特殊部位的肥厚和不典型的肥厚最为灵敏。还可以发现心肌纤维化组织。 5.心内膜下心肌活检 免疫性荧光可发现肥厚心肌内儿茶酚胺含量增高,组织学可见心肌排列紊乱和肥大的心肌细胞。 诊断 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壁或(和)室间隔厚度≥15mm,排除了其他引起心肌肥厚的原因如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及代谢性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张辉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365医学网

张辉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365医学网 ??2018年4月21日,我国首部《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在第九届国际心血管病靶向治疗论坛暨第八届中部心脏病学会议上正式发布。协作组在2007年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基础上,引用国内外临床研究资料,借鉴国外指南和科学声明的优点,进行指南制定。 ??廖玉华教授在大会中指出,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已开始重视,但对于心肌病及其可造成的健康危害却知之甚少,我们应该像重视高血压一样重视扩心病防治。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疗指南的总体原则 ??·协作组在2007年《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DCM部分的基础上,引用国内外临床研究资料,借鉴国外指南和科学声明的优点进行本指南的制定。 ??·指南提出的推荐意见是在系统评估基础上由协作组专家讨论形成,当意见出现分歧时,在充分考虑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接受多数专家的共识。 ??本指南的推荐类别和级别定义借鉴欧美心衰指南 下面我们将指南从以下几点具体展开: ??一、扩张型心肌病的定义与病因分类 ??二、扩张型心肌病的生物标记物

??三、扩张型心肌病的影像学检查 ??四、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五、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 ??六、扩张型心肌病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 ??七、扩张型心肌病特殊类型的诊治要点 ??八、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康复治疗 一、扩张型心肌病的定义和病因分类 ?? 1.定义:DCM是一种异质性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特征,发病时除外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等。 流行病学: ??发病率:年5-8/10万 ??好发人群:黑人和男子多发,是白人和女子的3倍以上??发病年龄:20-60岁 临床表现: ??症状:左心功能不全表现 ??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咯血 ??乏力,疲劳,头昏,心慌 ??少尿和肾功不全表现 ??右心功能不全表现

反应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反应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1 概述 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 ReA)是一种发生于某些特定部位(如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的关节炎. ReA的发病与感染、遗传标记(HLA-B27)和免疫失调有关。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 2 临床表现 2.1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以急性关节炎多见,一般在感染后2周出现发热、体质量下降、严重的倦怠无力和大汗。热型为中至高热,多不受退热药物的影响,通常持续10~40d, 自行缓解。 2.2 关节炎:首发症状以急性关节炎多见,典型的关节炎出现在尿道或肠道感染后1~6周。初次发病症状通常在3~4个月内消退,并可恢复正常,但有复发倾向。 2.3 泌尿生殖道炎症:典型患者是在性接触或痢疾后7~14d发生无菌性尿道炎。 2.4 皮肤黏膜表现:超过50%的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症状。 2.5 眼部症状:1/3的ReA患者可出现结膜炎。 2.6 心脏表现:心脏表现可以包括主动脉病变和传导异常。 2.7 其他:蛋白尿、镜下血尿或无菌性脓尿可见于大约50%的性传播型ReA,并且常常是无症状的。 3 实验室检查 3.1 病原体培养:有尿道或肠道炎症时可作微生物培养 3.2 炎症指标:急性期可有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F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 3.3 HL A-B27监测:对本病的诊断有辅助价值 4 放射学检查虽然放射学检查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但是对于患者的评价仍非常重要。 5 诊断要点 目前多沿用1996年kingsley与Sieper提出的ReA的分类标准:⑴外周关节炎(下肢为主的非对称性寡关节炎);⑵前驱感染的证据:①如果4周前有临床典型的腹泻或尿道炎,则实验室证据可有可无;②如果缺乏感染的临床证据,必须有感染的实验室证据。⑶排除引起单或寡关节炎的其他原因;⑷HLA-B27阳性,ReA的关节外表现,或典型脊柱关节病的临 1

骨性关节炎总结

骨性关节炎总结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常说的老年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都是指的这种病。骨性关节炎以关节疼痛为特征,有时关节肿胀,甚至关节功能障碍。骨性关节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多数是50岁以上的病人。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很高,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比如透明质酸关节注射、中西医结合治疗、钻孔减压术等。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缓解关节疼痛、提高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通过综合治疗及科学的关节保养,多数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病痛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因此,骨性关节炎患者要积极接受正规治疗。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关节的病理、生理等医学知识,知道怎样科学地保养关节。这样,不仅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关节功能,增强关节软骨的营养,延缓关节进一步退变。 骨性关节炎病理病因 骨性关节炎的病因

骨性关节炎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最常见,又称特发性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有人提出骨性关节炎是滑膜关节对各种刺激(包括衰老)所进行的修复过程。继发性骨性关节炎也很常见,常继发于关节畸形、关节损伤、关节炎症或其它伤病,又称创伤性关节炎。尽管对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明确以下许多因素可以造成关节软骨破坏:1、个体因素:骨性关节炎男女均可受累,但以女性多见,尤其是闭经前后的妇女。从中年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多年积累性劳损,导致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肥胖和粗壮体型的人中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为体重超重,关节负重增加,促成本病发生。 2、饮食因素:关节软骨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从关节液中吸取。营养不良可导致和加重本病的进展。 3、免疫学异常:关节软骨原是一个无血管的封闭的屏障,软骨组织大多处于机体自身免疫监视系统相隔离的状态,在原发性骨关节炎病人的滑膜中,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见大量具有细胞因子分泌功能的滑膜细胞增生。骨关节炎可能是一种依赖 T细胞的局部炎症反应过程。有学者在骨性关节炎的髋关节软骨表层发现了IgG、IgM和IgC,这种病人中产生多发性关节炎的频率较高。

2019中国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专家共识

2019中国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诊断和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发布 一、制定背景 脊柱关节炎( SpA) ,或称脊柱关节病( SpAs) ,是一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特 定的病理生理、临床、放射学和遗传学特征。其显著特点是炎性腰背痛,伴或不伴 有外周关节炎。这一类疾病包括: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 [包括强直性脊柱 炎( AS) 和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r-axSpA)]、反应性关节炎(ReA)/莱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PsA) 、炎症性肠病性关节炎(IBD) 、未分化脊柱关节炎、幼年型脊柱关节炎。 SpA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炎性腰背痛,患者会至骨科、风湿科、疼痛科、康复科、中医科等各临床科室门诊就诊。由于缺乏对SpA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以致该疾病常 被漏诊、误诊或延迟诊断,使得许多患者错失SpA治疗的最佳时间,导致患者的病 情和残疾程度加重。本次共识旨在规范SpA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和治疗,为临床相 关人员提供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在临床工作中,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ax-SpA) 较为常见,故本次专家共识主要侧重于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二、ax-SpA的诊断(表1) ax-SpA具有多种症状,常难以识别,导致诊断延迟、漏诊或误诊。肌肉骨骼(如炎 性腰背痛、肌腱附着点炎、指/趾炎) 或关节外症状(如虹膜睫状体炎或银屑病) 都 可能是最初的症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银屑病家族史是ax-SpA的主要风险因素。即使患者确诊为虹膜睫状体炎、银屑病或者炎症性肠病,仍需要考虑其是否是ax-SpA的脊柱关节外症状。 二、ax-SpA的诊断(表1) ax-SpA具有多种症状,常难以识别,导致诊断延迟、漏诊或误诊。肌肉骨骼(如炎 性腰背痛、肌腱附着点炎、指/趾炎) 或关节外症状(如虹膜睫状体炎或银屑病) 都 可能是最初的症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银屑病家族史是ax-SpA的主要风险因素。即使患者确诊为虹膜睫状体炎、银屑病或者炎症性肠病,仍需要考虑其是否是ax-SpA的脊柱关节外症状。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异质性心肌病,是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以往对DCM局限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治疗,2018年发表的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提出病因诊断及其检测方法,针对免疫学病因早期治疗,将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研究,对DCM诊断与治疗展现出新的理念与方法。 1.扩张型心肌病病因诊断的创新与临床实践 指南将扩张型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原发性DCM包括家族性DCM、获得性DCM和特发性DCM。家族性DCM推荐临床开展基因检测,明确病因诊断。在获得性DCM类型中提出免疫性DCM,以抗心肌抗体(anti-heart antibodies,AHA)作为免疫学标记物。1985年Schultheiss等发现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抗心肌线粒体腺嘌呤核苷异位酶(ANT)自身抗体干扰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导致心肌病,2011年笔者发现DCM患者抗L型钙通道抗体(抗L-CaC抗体)可以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并且建立抗心肌抗体的检测方法。 2014年浦介麟等临床研究证实DCM组(?? = 732)和对照组(?? = 834)随访52个月,DCM患者抗L-CaC抗体阳性组总死亡、全因死亡和

猝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62例慢性心力衰竭(CHF)与824例对照组人群随访36个月,在CHF患者379例死亡中,猝死率DCM组40.37%和ICM组39.07%,DCM和ICM组抗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抗体阳性患者的猝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国多项临床观察性研究证实抗L-CaC 抗体和抗β1AR抗体阳性具有CHF死亡和DCM猝死的独立预测价值。然而,国内外资料显示AHA在41%~85%的特发性DCM、60%的FDCM 和46-60%的PPCM患者中被检出阳性,该指南推荐对于心脏扩大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常规检测抗心肌抗体,提供DCM免疫诊断、指导选择针对性治疗和预测DCM猝死和死亡风险。 2. 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病因治疗:免疫学治疗 2014年中国报道767例DCM随访52个月死亡率为42.24%。为了降低DCM死亡率,需要针对DCM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在DCM早期阶段,该指南积极推荐针对DCM病因治疗包括免疫学治疗和尽早应用神经激素拮抗剂治疗,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该指南创新性提出扩张型心肌病免疫学治疗的方法。 2.1阻止抗体致病作用的治疗:指南推荐了针对抗β1AR抗体和抗 L-CaC抗体阳性的DCM早期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地尔硫卓治疗。国内外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J-CHF、MDC、DiDi、ISDDC试验)证实β受

骨性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骨性关节炎诊治指南 [概述]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本病在中年以后多发。国内的初步调查显示,骨性关节炎的总患病率约为15%,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 60岁以上则达50%。而在75岁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性关节炎。该病的最终致残率为53%。临床上以关节肿痛、骨质增生及活动受限最为常见。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无地域及种族差异。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因素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骨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关节积液及骨性肥大,可伴有活动时的骨擦音、功能障碍或畸形。 (1)关节疼痛及压痛本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局部的疼痛和压痛。负重关节及双手最易受累。一般早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导致活动受限。关节局部可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2)关节肿胀早期为关节周围的局限性肿胀,但随病情进展可有关节弥漫性肿胀、滑囊增厚或伴关节积液。后期可在关节周围触及骨赘。 (3)晨僵患者可出现晨起时关节僵硬及黏着感,经活动后可缓解。本病的晨僵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 (4)关节摩擦音主要见于膝关节的骨关节炎。由于软骨破坏,关节表面粗糙,出现关节活动时骨摩擦音(感)、捻发感,或伴有关节局部疼痛。 2、不同部位的骨性关节炎 (1)手以远端指间关节受累最为常见,表现为关节伸侧面的两侧骨性膨大,称赫伯登(Heberden)结节。而近端指间关节伸侧出现者则称为布夏尔(Bouchard)结节。可伴有结节局部的轻度红肿、疼痛和压痛。第一腕掌关节受累后,其基底部的骨质增生可出现方形手畸形,而手指关节增生及侧向半脱位可致蛇样畸形。(2)膝关节膝关节受累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危险因素有肥胖、膝外伤和半月板切除。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严重病例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 (3)髋关节髋关节受累多表现为局部间断性钝痛,随病情发展可成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的疼痛可以放射到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臀部。髋关节运动障碍多在内旋和外展位,随后可出现内收、外旋和伸展受限。 (4)脊柱颈椎受累比较常见。可有椎体、椎间盘以及后突关节的增生和骨赘,引起局部的疼痛和僵硬感,压迫局部血管和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的放射痛和神经症状。颈椎受累压迫椎-基底动脉,引起脑供血不足的症状。腰椎骨质增生导致椎管狭窄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以及马尾综合征。 (5)足跖趾关节常有受累,除了出现局部的疼痛、压痛和骨性肥大外,还可以出现拇外翻等畸形。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及治疗试题修订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 断及治疗试题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 A)的诊断及治疗考试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多选题,每题3分 30分) 1、引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生物学病因有()。 A:年龄 B:性别 C:遗传 D:骨密度 2、引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力学病因有( ) A、肥胖 B、外伤及手术 C、肌无力 D、关节畸形 E:关节劳损 3、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病变所引起。 A:关节滑膜 B:骨性关节 C:关节软骨 D:关节周围肌肉 4、膝关节X线片III级改变的主要表现是:( ) A、有轻微的骨赘形成 B、膝关节间隙中度变窄膝关节间隙明显变窄(≤2mm),伴软骨 下骨硬化 C、有较多的骨赘形成 D、有明显的骨赘形成,但没有累及到膝关节间隙 5、能够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破坏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是() A X线平片 B. CT. C. MRI. D.关节内造影检查。 6、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微创手术是指:() A关节镜微创技术 B截骨技术 C关节置换手术 D局部穿刺技术。 7、伴有膝关节畸形、屈伸活动明显受限的的骨性关节炎最佳治疗方案是:() A关节镜微创技术 B局部封闭止痛 C关节置换手术 D保守治疗8、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最佳治疗方案:() A.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 B.石膏托外固定 C.膝关节开放手术 D.局部封闭治疗 9、以下对症状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描述正确的是() A.建议参与自我管理项目 B.建议使用针灸疗法 C.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5,建议减肥 D.建议使用外侧楔形鞋垫。 E 建议使用注射器灌洗治疗。 10、以下对症状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 A.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使用物理疗法 B.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他们使用按摩治疗。 C.我们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他们使用外翻应力支具 D.建议使用氨基葡萄糖和软骨素 二、判断题(每题3分 30分): 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 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加都会患病切无法治愈() 3、对于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建议使用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 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需要长期服药() 5、骨性关节炎的主要体征是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 6、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因素不明,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7、对于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推荐口服或局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曲马多() 8、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发在20~50岁、急性发作,全身症状较轻,持续时间长,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 9、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特点膝关节开始活动时疼痛明显,稍活动后疼痛减轻,然而负重和膝关节活动过多时,疼痛又会加重()

2011风湿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1风湿热诊断和治疗指南

风湿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风湿热(rheumatic fever,RF)是一种由咽喉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的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临床表现以关节炎和心脏炎为主,可伴有发热、皮疹、皮下结节、舞蹈病等。本病发作呈自限性,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尤其以瓣膜病变最为显著,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或风湿性瓣膜病。 本病多发于冬春阴雨季节,寒冷和潮湿是重要的诱因。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为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3岁以内的婴幼儿极为少见。男女患病概率大致相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密切相关,并且感染途径也至关重要,链球菌咽部感染是本病发病的必要条件。发病率的高低往往与生活水平有关,居室过于拥挤、营养低下和医药缺乏有利于链球菌繁殖和传播,多构成本病的流行。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风湿热发病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发达国家,但近20年风湿热发病率开始回升,且城市中产阶级、比较富裕家庭的儿童发病率高,说明急性风湿热的流行病学规律在发生改变。而且随着流行病学的变化,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也发生变异,暴发型少,隐匿型发病较多,轻度或不典型病例增多。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与体征 2.1.1 前驱症状 在典型症状出现前1~6周,常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表现,如发热、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症状。50%~70%的患者有不规则发热,轻、中度发热较常见,亦可有高热。脉率加快,大量出汗,往往与体温不成比例。但发热无诊断特异性,并且临床上超过半数患者因前驱症状轻微或短暂而未能主诉此现病史。2.1.2 典型表现 风湿热有5个主要表现: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舞蹈病,这些表现可以单独出现或合并出现,并可产生许多临床亚型。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表现不常见,通常只发生在已有关节炎、舞蹈病或心脏炎的患者中。 2.1.2.1 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肩等大关节受累为主,局部可有红、肿、灼热、疼痛和压痛,有时有渗出,但无化脓。关节疼痛很少持续1个月以上,通常在2周内消退。关节炎发作之后无变形遗留,但常反复发作,可继气候变冷或阴雨而出现或加重,水杨酸制剂对缓解关节症状疗效颇佳。轻症及不典型病例可呈单关节或寡关节、少关节受累,或累及一些不常见的关节如髋关节、指关节、下颌关节、胸锁关节、胸肋间关节,后者常被误认为心脏炎症状。 2.1.2.2 心脏炎:患者常有运动后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主诉。二

指间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指间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讨论指间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根据关节骨质增生、炎症反应轻微、特定的 关节发病的特点,可以明确诊断。早期的骨关节炎可以通过X线摄片的典型表现 确诊。治疗的目的是明确诊断、保护关节的功能、减轻急性炎症反应与关节肿胀。【关键词】指间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治疗 一、概述 手部小关节的骨性关节炎是一个常见问题。发病的原因与遗传、年龄及损伤 有关。该病的特点为手小关节无痛性的骨性增生与畸形。远侧指间关节受累和Heberden结节形成最为常见。很少累及近节指间关节和形成Bouchard结节。X 线表现为非对称性的关节软骨不同程度的破坏,关节边缘反应性的骨赘形成,软 骨下骨硬化等典型的磨损性骨关节炎改变。该病多发生在有家族史、重体力劳动 者与频繁使用震动工具的人群中。(译者注:在远侧指间关节形成的小的骨质隆起 称为Heberden结节,在近侧指间关节形成的类似结节称为Bouchard结节。) 二、症状 多数的患者主诉手指关节骨性增生,并试图自我明确诊断。一些患者会在单 个或多个关节出现急性炎症反应性骨性关节炎,导致关节肿胀、疼痛。许多患者 看着和摩挲着自己已变形的手,来描述自己的症状。 “我得的是不是祖母所说的老年性关节炎。” “我讨厌我这又弯又丑的手。” “看看我这手,我真的已经老了。” “我已经不能握拳了,同时手指不能靠拢。” “我的手早晨有点僵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不适。” “我知道得了关节炎,但中间的指节比其他的指节都大而且不能弯曲。” 三、检查 检查每个患者的近侧指间关节和远侧指间关节的骨性增生、手指屈伸度及炎 症反应情况。 1.触诊可发现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有关节骨性增生,尤其在远侧指间关节多见。 2.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的屈曲度逐渐减小,形成典型的畸形。患者不能充分握拳,手指伸直也受限。 3.远侧指间关节半脱位导致典型的尺偏畸形。 4.除非患者为侵袭性或者炎症反应性关节炎,否则无滑膜炎与炎性渗出的表现。这种现象在年轻的女性患者中常见,表现为远侧指间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肿胀、发热、骨质增生。 5.疾病发展到最后表现为骨赘形成,指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部分关节出现关节强直,手内肌萎缩。 四、X线检查 手的正、侧位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和明确受累关节的分布,但不必常规拍摄。不对称性的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骨赘形成是该病特征性的表现。进展性的关 节炎会出现关节尺偏畸形、软骨下囊肿形成、关节强直,但是没有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周围受侵蚀的表现。 五、诊断

第六篇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第六章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邹和建【概述】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ondylarthropathy,SpA)是一组以脊柱和外周关节病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系统性炎性疾病。70年代初,Wright和Moll将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阴性的关节炎统称为血清阴性关节炎,因该组疾病易并发脊柱炎,故又称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目前认为该组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赖特综合征(Reiter Syndrom,RS)、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ReA)、炎性肠病关节炎、幼年发病的脊柱关节病和一组分类未定的所谓“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有学者还将Whipple病和白塞病纳入SpA范围。该组疾病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有家族聚集倾向;②与HLA-B 27 基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③在临床表现上有很多共同和重叠之处;④外周关节炎常为病程中突出表现;⑤类风湿因子阴性(准确地说,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与正常人相似);⑥无类风湿皮下结节;⑦有不同程度的骶髂关节炎;⑧病理变化以肌腱端周围和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为主(附着端炎)而非滑膜,也可发生在眼、主动脉瓣、肺实质和皮肤,而 【发病机制】 尚不明了。目前研究认为,环境因素与遗传特性(易感性)是导致SpA发病的两个 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与HLA-B 27有密切关联,AS患者中HLA-B 27 阳性率高达90%~95%,赖特综合征或反应性关节炎为60%~80%,银屑病关节炎为50%, 而正常人群中HLA-B 27阳性率仅为4%~8%。在HLA-B 27 阳性的AS患者一级亲属中,有10%~ 27% HLA-B 27阳性的成年人患AS,因此认为HLA-B 27 与SpA密切相关。以前认为HLA-B 27 可 能是易感基因,也可能是与其他致病基因连锁不平衡而在SpA患者中阳性率增高,但 近年在HLA-B 27转基因大鼠研究中发现,大鼠在接受了HLA-B 27 基因后所表现的脊柱关节 病以及全身表现与人类SpA酷似,这更支持HLA-B 27与SpA的直接相关。但在HLA-B 27 阳性 患者中,仅有2%发生SpA,而在AS患者中,亦有10%患者为HLA-B 27阴性,因此认为HLA-B 27 并非直接致病基因,而是这组疾病的易感基因。感染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肠道和泌尿道感染后可引起赖特综合征,福氏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