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诗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诗眼
一、诗眼是什么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结论:㊀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成为诗人锤炼诗眼的重要对象。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分析:溅、惊: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和鸟的惊心表现出来。

蒸、撼: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

生: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垂、涌:“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

而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经典之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借景间接抒情来表达孤独的心境。

转:“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典例3、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也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结论:㊁形容词在描摹物象,刻画情态,抒发情感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不少是局部诗眼。

1、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洛宾王《咏蝉》)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分析:重、多:“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直、圆:“大漠”因“直”的“孤烟”而更显其空旷,“长河”因“圆”的“落日”而愈显其凄凉,整个诗句由此而产生出空间感和立体感。

“直”,状“孤烟“之高,隐状“孤烟”之浓黑;“圆”,状“落日”之低,隐状“落日”之残红。

诗中,“直”字和“圆”字不仅正确地描绘了当时的塞外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远、孤:“远”字写出了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孤”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

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
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轻: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典例4、宋祁《玉楼春》
结论:㊂在词类中,有一类词从语法上讲是不能用来修饰这个事物的,但是诗人偏偏用它描述该事物。

这类词也往往是诗人设置诗眼的重要对象。

1、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二、结论
典例5、典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1)词的上片第一句中“觅”字用得非常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内容上,“觅”字表达了作者苦苦求索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形式上,连接宾语“封侯”,表达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空。

作者想要报效祖国却老而无成,条件与愿望形成反差,流露出一种无奈和伤感。

起首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

“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

“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

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外。

“关河梦断何处“,从当年落到今天。

“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

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

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换头处,三个三字句,形式排比,意思贯珠。

“胡未灭”联系上片,“万里觅封侯”,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双鬓都凋零了。

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尽,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

本来应该壮岁从戎,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而自己却老了,这一句联系上片的三四两句。

“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时。

三个字承上两句,无限悲痛。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结语更加深沉。

“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重点仍在缴应上片“万里”“梁州”,天山在西北,出兵西北,北定中原,自己念念不忘。

但是此身却终老江湖,对国事无能为力。

过去从政的人,以归隐沧州为晚年从容乐境,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和“心”的矛盾无法解决,始终在这种主观想建功立业,客观却是终老家园的矛盾中度日。

谁愿意过这样矛盾的日月?这个结语自然唤出“画外之音”。

当时的人都能明白,后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都明白。

这是朝廷屈辱投降政策的罪恶。

不直接说出,用问话,更能发人深思。

三、答题技巧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二)答题要领:
1、指出该字(词或句子)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结构上(如线索、呼应、铺垫)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