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例

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例
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例

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例

发表时间:2019-03-20T10:46:59.9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作者:卜昆鹏李必迅(通讯作者)[导读]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内科; 530021)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351-02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 ellitus,T2D M )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大多数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而较高的血糖常常导致白细胞趋化、黏附能力下降,引起白细胞杀菌能力降低,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1],所以糖尿病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功能低下[2],而持久的高糖血症会进一步造成病人能量代谢障碍,并处于高炎性状态,对体内环境稳态产生破坏作用,使病人病情恶化甚至引发死亡[3-4]。特别是合并重症肺部感染,将大大增加糖尿病病人的死亡风险[5-6]。真菌感染最为常见的部位为肺部,约占全部深部真菌感染的 55%[7-8],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广泛应用以及各种诊疗性侵袭性操作增多,真菌感染明显增多。由于高血糖有助于真菌的繁殖,因此真菌感染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真菌的感染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真菌感染的4 ~6 倍[9]。所以对于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来说,及早、足量、正确的抗真菌治疗是患者治疗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1例因患者依从性差导致治疗失败的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和大家共同探讨治疗中应该引起大家重视的注意事项。

一、病历资料:

患者唐某某,男,55岁,因“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半年余,口腔溃疡1月余,咳嗽咳痰近1月”于 2018年07月17日 8:10入院。患者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伴有脾气较前稍暴躁,无呕吐、无反酸嗳气、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腹泻、无黑便,当时未予以特殊处理。2018年07月10日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侧第三磨牙处及左侧舌体深度溃疡各1个,疼痛明显,进食后疼痛加剧。随后出现咳嗽咳痰,痰量少,呈黄色,咳嗽剧烈时,痰呈淡红色,疑似有午后潮热,无胸痛、胸闷,无发热畏寒,于2018年6月17日到广西桂林181医院肺部X片、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具体检查结果不详,予抗真菌等治疗,具体治疗药物不详,治疗后于2018-07-05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复查肺部CT检查结果示:两肺异常改变,考虑感染性病变(真菌性),与前片对比病变较前吸收,建议继续治疗后复查。后患者回家休养,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患者现为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门诊拟"1.肺部感染?2.糖尿病?

3.口腔溃疡"收住我科。自患病以来,患者精神尚可,饮食较前增加,睡眠尚可,小便次数增加,大便正常,体重自发病以来减轻约7.5kg。

3、既往曾患右侧股骨头坏死,中药治疗一年无明显好转,余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余系统回顾未见明显异常。

4、入院查体:体温36.4℃, 脉搏92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41/99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侧第三磨牙处口腔黏膜深度溃疡1个,面积约为1.5×1.5cm,有少量淡黄色脓性分泌物附着,无出血,舌体左侧有深度溃疡各1个,面积约为0.8×0.7cm,溃疡表面无附着物,无出血,左拇指第一指间关节处可见深度溃疡1个,面积约0.5×0.5cm,疼痛明显,有少许白色附着物,无出血。颈软,无抵抗。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的干湿性啰音。心率92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初步诊断:1.肺部空洞查因(真菌?结核?肺癌?) 2.糖尿病? 3.口腔溃疡查因(糖尿病引起?其他病变?)

二、诊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7月17日:白细胞: 9.12 *109/L;红细胞:4.25 1012/L;血红蛋白147 g/L;血小板(PLT) 10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7.9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 8.02 109/L;

糖化血红蛋白: 7.38 %;

肝肾功:总胆红素: 24.5 umol/L;直接胆红素:6.2 umol/L;间接胆红素:18.3 umol/L;总蛋白: 58.3 g/L;白蛋白:31.8 g/L;球蛋白:26.5 g/L;谷丙转氨酶: 305 U/L;谷草转氨酶: 57 U/L;尿素:6.4 mmol/L;肌酐:29 μmol/L;尿酸:231 μmol/L;

细胞免疫:总T淋巴细胞: 45.9 %;辅助性淋巴细胞: 20 %;抑制性淋巴细胞:32.4 %;Th/Ts:0.6 ;自然杀伤细胞:13.4 %;B淋巴细胞: 21.5 %;

结核抗体:结核分支杆菌IgG抗体:阴性 ;结核分支杆菌IgM抗体:阴性 ; CRP:17.26 mg/L; hs-CRP:6.09 mg/L; 7月19日痰培养:.一般细菌培养: 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2.念珠菌培养: 培养出少量曲霉菌 7月18日痰培养:.一般细菌培养: 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2.念珠菌培养: 培养出少量曲霉菌 7月20日痰培养:经48小时培养

1.一般细菌培养: 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2.念珠菌培养:未培养出念珠菌 7月18日:1.一般细菌培养: 培养出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2.真菌培养: 培养出烟曲霉菌 7月25日痰:1.一般细菌培养: 培养出少量非发酵菌和咽菌。

2.真菌培养: 培养出黄曲霉菌

8月3日:支刷液找到真菌菌丝 ;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前言 2008 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 岁以上人群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9.7%[1]。2010 年调查的全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2]。2013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六版“糖尿病地图”公布[3],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 万,居全球首位,而全球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8.3%。 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2006 年的“中国心脏调查”发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中,约80%存在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中糖尿病占 52.9%,糖尿病前期占26.4%[4]。中国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4.3%[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1991-2000 年部分三甲医院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者占34.2%,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占17.1%[6]。荟萃分析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5%以上的患者,HbA1c 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1%[7]。 血糖控制情况影响心血管疾病(CVD)患者预后。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提示,早期严格血糖控制对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非常重要[8-9];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明,更加严格的血糖控制(如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使所有CVD 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更进一步的心血管获益。对随机对照研究如VADT[10]、ACCORD[11]、ADVANCE[12] 进行的荟萃分析,也未发现口服降糖药强化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13]。同时,强化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血糖可诱发合并CVD 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因此,重视低血糖的危害、预防,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血管专科医师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综合防治能力与水平,让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师能够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糖尿病筛查流程和诊断标准、常用口服降糖药物选择以及血糖控制目标值,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心内科、内分泌科以及肾内科等领域专家,共同制订此共识。 1 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筛查流程及诊断标准 1.1 筛查对象 成年人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可被定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的筛查[14-15]: (1)有糖调节受损史(定义见诊断标准); (2)年龄≥40 岁; (3)超重(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和/ 或向心性肥胖 (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 (5)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6)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 mmol/L(35 mg/dl)或甘油三酯≥2.26 mmol/L (200 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8)其他:静坐生活方式;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妊娠期糖尿病史;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进行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进行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妊娠糖尿病”和“妊娠合并糖尿病”。前者是女性孕前无糖尿病,通常在妊娠晚期(孕24~28周)出现血糖升高,随着分娩的结束,大多数人的血糖可逐渐恢复正常;后者则是女性在怀孕前就患有糖尿病,怀孕后出现血糖明显波动,如果未加控制,产后高血糖将持续发展。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属于高危妊娠,都需干预。 由于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症及乳酸酸中毒,因此,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原则上忌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不仅降糖作用可靠,且是大分子蛋白,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孕妇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造成远期影响。因此,胰岛素被认为是妊娠期控制糖代谢紊乱的最佳选择。本文就妊娠期胰岛素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一介绍。 不是所有胰岛素孕妇都能用 胰岛素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以及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 孕妇不同于普通糖尿病患者,不是所有胰岛素都能用于孕妇。考虑到动物胰岛素具有免疫源性,容易产生胰岛素抗体,因此,不主张在妊娠期使用动物胰岛素。此外,由于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在妊娠妇女中使用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因此,也不主张将长效胰岛素用于妊娠期妇女。 因此,目前可用于孕妇的胰岛素主要包括短效、中效人胰岛素,以及由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此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已被证实对母婴是安全的,现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可于餐前即刻注射,患者依从性更好,能够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减少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一旦控制不好即启动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首先应调整饮食,并适当运动。如果1周后患者血糖仍控制欠佳(空腹血糖>5.8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和2小时血糖分别>7.8毫摩尔/升和6.7毫摩尔/升);或者控制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热量摄入后血糖又超标;或者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使血糖显著升高者,都必须开始胰岛素治疗。 出现下列情况时更应尽快加用胰岛素,将孕妇血糖降到正常:妊娠早期发现血糖明显升高者;“妊娠糖尿病”治疗较晚,如孕32周时,胎儿明显大于同龄胎儿者。 一般说来,在妊娠期,绝大多数“孕前糖尿病”和20%~25%的“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均需要应用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随时调整妊娠期胰岛素的剂量 “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往往与妊娠时一些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胎盘泌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分泌增多有关。这些激素会削弱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代谢异常。这种影响会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而增强,因此,在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时,一般妊娠早期的胰岛素用量偏少。这也与孕妇早期出现早孕反应,导致进食量减少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随着孕周的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也要随着增加。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用量可较非孕期增加2~4倍。 产妇分娩结束后,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就会迅速下降,因此胰岛素的用量也会很快下降。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胰岛功能足够应付正常代谢需要后,就可以停止使用胰岛素;原有1型或2型糖尿病的产妇的胰岛素用量一般也会很快恢复到孕前水平。 总的来说,医生设定妊娠期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从小剂量起始,在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前提下,多数患者起始剂量为 0.2~0.6个单位/公斤体重·天; 2. 胰岛素用量分配为早餐前多于晚餐前,晚餐前多于午餐前; 3. 每次调整剂量的幅度为2~4个单位,距离血糖目标值越近,调整的幅度越小; 4. 剂量调整应依据总体血糖趋势,而不是单独某一次的血糖数值; 5. 剂量调整不要过于频繁,每次调整后应观察2~3天,以判断疗效; 6. 哪一餐的餐后血糖最高,就优先调整哪一餐的餐前胰岛素用量。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查房

妊娠期糖尿病 --护理查房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妊娠 合并糖尿病包括两种情况,即妊娠前已有糖尿病及妊娠后才发生或 首次发现的糖尿病。后者称妊娠期糖尿病(GDM),占糖尿病孕妇的80%。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类型: (1)糖尿病合并妊娠; (2)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代谢特点: 在妊娠早中期,随孕周增加,胎儿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通 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是胎儿能量的主要来源,孕妇血浆葡萄糖 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降低,空腹血糖约降低10%。系因:1、胎儿从母 体获取葡萄糖增加;2、孕期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但 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3、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对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因此,空腹时孕妇清 除葡萄糖能力较非孕期增强。孕妇空腹血糖较非孕妇低,这也是孕 妇长时间空腹易发生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病理基础。到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 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正常代偿这一生理变 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 糖尿病与妊娠的相互影响: 1.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妊娠可使患有糖尿病的孕妇病情加重, 既往无糖尿病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这与妊娠期糖代谢的特点及胰岛素需要量的变化有关。

2.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糖尿病妇女的受孕率低,流产、羊水过多、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难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增高。易合并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 (2)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 儿畸形发生率均明显增高。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严重时危及新生儿生命。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有无糖尿病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询问过去生育史中有无 习惯性流产、胎死宫内、胎儿畸形、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新生 儿死亡等情况。 (二)身体状况 绝大多数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 重下降,经常感到全身乏力、外阴阴道瘙痒等。此外应注意评估糖 尿病孕妇有无并发症,如低血糖、高血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酮 症酸中毒、羊水过多、感染等。 (三)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担心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影响 较大,孕妇及家属多有焦虑、自责等情绪反应。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糖测定: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可确诊 为糖尿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妊娠24-28周及以后,应对所以 尚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孕妇,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前1 日晚餐后禁食至少8小时至次日晨(最迟不超过上午9时)实验前 连续3日正常体力活动、正常饮食。检查期间静坐、禁烟。检查时,5分钟内口服含75g葡萄糖的液体300ml,分别抽取服糖前及服糖后

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导语:医学上过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然而,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是极为严重的。临床观察表明,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心 医学上过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然而,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是极为严重的。临床观察表明,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人因心肌梗死而死亡者,可占糖尿病死亡人数的75%~80%。因此,在第1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大会上,心脏病和糖尿病专家一致提出:“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美国心脏联合会早就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依据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易感基因;糖尿病人几乎具有所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低度系统性炎症等。糖尿病不仅糖代谢异常,而且是一种糖脂病,即血糖血脂紊乱性疾病。近年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仅控制血糖,可以显着降低微血管并发症,但心肌梗死等大血管并发症并未显着减少;而严格控制血压,方能明显降低大血管并发症。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了5―8倍,糖尿病已成为人类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杀手。糖尿病人心脏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死亡率高5―6倍;其心脏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早、发病快。有相当多的患者,糖尿病和冠心病几乎被同时发现,除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外,糖尿病心脏病往往还合并有心肌与心脏自主神经的损害,其严重性远远高于非糖尿病人的冠心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心脏会发生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以“健康心脏,奋斗人生”为主题的第29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2018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大会共设置507场会议和多场专题会议及联合论坛,参会国内外专家约2500人,其论坛数量之多、专家阵容之大为历届长城会之最。 在10月12日举行的“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共病防治新策略-从单纯控糖到心血管保护”跨学科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董吁钢教授作了题为“共病、负担:CVD与T2DM共同管理”的报告。董吁钢教授介绍了我国心血管疾病(CVD)与2型糖尿病(T2DM)共病流行趋势和主要防治策略。他强调,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糖尿病是引起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糖尿病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董吁钢教授首先介绍说,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而32%的患者同时患有这两类疾病,即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既有糖尿病也有心血管疾病。另有研究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人群的比例更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增加,血管纤维化和重塑,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将引发多种心血管事件,如心血管疾病死亡、心力衰竭、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不确定型心绞痛等;而且,患者发病后急诊、住院、康复、残疾等结局将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CVD与T2DM共存将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一项来自13个国家的荟萃分析研究计算了不同心血管疾病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情况,其中伴CVD的2型糖尿病与不伴CVD的2型糖尿病相比,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卒中等的医疗支出都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结局,所造成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 董吁钢教授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血糖、体重、血压、血脂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控制好上述危险因素,特别是控制好血糖才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果不控制危险因素,糖尿病导致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将明显增高,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风险增加53%,心肌梗死风险增加54%,心力衰竭风险增加56%,卒中风险增加72%。 董吁钢教授介绍,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并最终引起血管病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纠正异常血糖,从而达到减少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同样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往往会发现,大多数糖尿患者在疾病早期病情较轻时并不就诊,就诊时往往已经病情较重,此时患者已经出现血管病变或临床症状,因此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也更常见。董吁钢教授强调,为真正达到延缓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综合管理非常重要,综合管理包括体重和体脂评估、血压管理、血脂管理、糖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护理配合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6-06-24T11:41:52.1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作者:冯梦婷 [导读] 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护理配合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 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句容 212400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护理配合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患66例,将其随机均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患均开展内科降糖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之上给予适宜的护理干预,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实验组病患的血糖异常率、血压异常率及心电图异常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病患给予常规的降糖治疗同时采取适宜的护理相配合,可以有效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控制疾病,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护理配合;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随着近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而糖尿病疾病患者易并发心血管疾病,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采取适宜的护理干预能够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病患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本文选取同期于本院治疗糖尿病且合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66例,将其随机均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进程中给予实验组适宜的护理配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对,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治疗糖尿病且合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66例,将其随机均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男性病患21例,女性病患12例;年龄范围为(41-78)岁,平均年龄为(53.17±5.42)岁,病程范围为(4-17)年,平均病程为(8.34±2.34)年;病患中合并心肌炎患者9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冠心病7例,合并心力衰竭8例。对照组中,男性病患19例,女性病患14例,年龄范围为(43-77)岁,平均年龄为(54.31±4.88)岁;病程范围为(6-18)年,平均病程为(8.56±1.97)年,病患中合并心肌炎患者8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冠心病9例,合并心力衰竭6例。两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病患于年龄范围、病程、心血管疾病类型、性别组成等一般数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 对出现并发症或血糖明显失控的病患及时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根据病患的血糖变化及病患的体重对胰岛素的剂量进行调整。每日进行一次注射,注射剂量为0.1U/KG,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对症状较轻的糖尿病病患的饮食进行控制,督促其进行日常锻炼,若血糖仍未达到安全标准则给予其口服药物治疗。每隔三月对病患的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并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对治疗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1.2.2护理 对实验组病患进行适宜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体育锻炼等。 1.3观察指标 病患出院1年之后对其进行随访,对其血压、血糖、心电图进行检查,并以此为根据判定治疗效果。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3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随访可知,实验组病患的血压异常率、血糖异常率、心电图异常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确[1]。糖尿病心血管的主要损害为心脏功能损伤、心肌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病患的末梢神经多存在病变,其痛觉敏感度低,病患往往未能在疾病初期发现并及时处理[2]。糖尿病病患合并患有心血管疾病使得血管变得狭窄,病患发病后斑块的稳定性差,容易导致心肌梗死并提升猝死的发生概率。此次研究选取同期于我院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患66例,将其分组。其中接受了适当护理的实验组在治疗结束一年后的检查中,其血糖、血压、心电图异常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实验组病患进行适宜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为:(1)健康教育:让病患对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一个基础而全面的了解,对这一疾病的发展、预后、治疗有所认知[3]。从而提升病患治愈疾病的信心,并避免病患产生负面情绪。使病患可以配合治疗及检查,这有利于提升病患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2)饮食指导:保证病患日常饮食的热量充分,主食为淀粉类食物,辅以玉米等粗粮。保证饮食的高蛋白,鼓励病患食用鸡蛋、牛肉等。碳水化合物占日常饮食的比例最大,热量百分比约为40%-60%,剩余热量通过脂肪进行补充[4];(3)体育锻炼: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及强度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合并患有心血管病的病患需选取强度较低的运动,若病患存在心梗,则需休息2周之后在进行活动[5]。 综上所述,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病患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于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兰,周佩如,许万萍,等.个案管理与常规护理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2):328-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 治疗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1-05-27T17:28:47.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王艳茹 [导读]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以及妊娠期糖尿病(GDM)。 王艳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人民医院 161046)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120-02 【摘要】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亦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以及妊娠期糖尿病(GDM)。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1979年WHO将GDM列为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类型,包含一部分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但孕期首次被诊断的患者。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治疗 1.妊娠前咨询 糖尿病患者妊娠前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确定糖尿病的分级,决定能否妊娠。糖尿病患者已并发严重心血管病、肾功能减退或眼底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者应避孕,若已妊娠,应尽早终止。糖尿病肾病者,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g,肾功能正常者;或者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已接受治疗者,可以妊娠。准备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妊娠前应将血糖调整到正常水平。在怀孕前口服降糖药者,应在孕前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2.妊娠期治疗原则 门诊确诊为GDM者,指导病人控制饮食,并收入院。GIGT者可在门诊进行饮食控制,并监测FBG或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仍异常者应收入院。 (1)饮食控制:妊娠期间的饮食控制标准为既能满足孕妇及胎儿能量的需要,又能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人,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而且不发生饥饿性酮症。 孕期每日总热量:1 800~2 200千卡,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55%,蛋白质20%~25%,脂肪25%~30%。应实行少量、多餐制,每日分5~6餐。 饮食控制3~5天后测定24小时血糖(血糖轮廓试验),包括0点、三餐前半小时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和相应的尿酮体。严格饮食控制后出现尿酮体阳性者,应重新调整饮食。 (2)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轮廓试验的结果,结合孕妇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合理应用胰岛素。 凡血糖值高于上限时,应用胰岛素或增加胰岛素用量。胰岛素调整后,复查血糖。血糖调整到正常后,每周监测血糖变化,血糖异常者再收入院,重新调整胰岛素用量。 (3)酮症治疗:尿酮体阳性时,应立即检查血糖,因血糖高、胰岛素不足所并发的高血糖酮症,治疗原则如下: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如果血糖大于13.9mmol/L(250mg/dl),应将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以4~6U/h的速度持续静脉点滴,每1~2小时检查一次血糖及酮体;血糖低于143.9mmol/L(250mg/dl)时,应用5%葡萄糖或糖盐,加入胰岛素(按2~3g葡萄糖加入 lU胰岛素)持续静点,直至酮体阴性。然后继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调整血糖。 补液和静点胰岛素治疗后,应注意监测血钾,及时补充钾。对严重的酮症患者,应检查血气,了解有无酮症酸中毒。 (4)孕期化验检查及监测:动态监测孕妇末梢微量血糖,必要时查尿酮体。因孕妇肾糖阈下降,尿糖不能准确反映孕妇的血糖水平,孕期监测尿糖的意义不大。 1)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合并妊娠者,每1~2个月测定一次;GDM确诊后检查,根据孕期血糖控制情况决定是否复查。 2)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变合并妊娠者,应在妊娠早、中、晚三个阶段进行肾功能、眼底检查和血脂测定。GDM者在确诊时查血脂,血脂异常者应定期复查。GDM A2者,孕期应检查眼底。 3)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以及GDM A2,从孕32周起,每周1次NST,孕36周后每周2次NST。GDM A1或GIGT,孕36周开始做NST,NST异常者进行B超检查,了解羊水指数,必要时做胎儿脐动脉血流测定。 4)B超检查:妊娠20~22周常规B超检查,除外胎儿畸形。妊娠28周后应每4~6周复查1次B超,监测胎儿发育、羊水情况以及胎儿血流等。 5)羊膜腔穿刺:GDM确诊较晚或血糖控制不满意,以及其他原因需提前终止妊娠者,应在计划终止妊娠前48小时行羊膜腔穿刺术,了解胎儿肺成熟情况,同时羊膜腔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以促进胎儿肺成熟。 (5)分娩时机及方式: 1)无妊娠并发症的GDM A1以及GIGT,在胎儿监测无异常的情况下,于孕39周左右收入院,在严密监测下等到预产期终止妊娠。 2)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前糖尿病以及GDM A2者,如果血糖控制良好,于孕37~38周收入院,妊娠38周后检查宫颈成熟度,孕38~39周终止妊娠。 3)并发先兆子痫、羊水过多、胎盘功能不全,过去有死胎、死产史,可提前收人院,胎儿肺成熟后及时终止妊娠。 4)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者,孕36周后入院,待胎儿肺成熟后及时终止妊娠。 5)分娩方式: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的指征,决定阴道分娩者应制定产程中分娩计划,产程中密切监测孕妇血糖、宫缩、胎心变化,避免产程过长。 6)选择性剖宫产手术指征: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合并重度先兆子痫或胎儿宫内发育受限(FGR)、胎儿窘迫、胎位异常、剖宫产史、既往死胎、死产史。孕期血糖控制不好且胎儿偏大者(产前估计胎儿体重在4500g以上),为避免产伤,应剖宫产分娩。 (6)产程中及产后胰岛素的应用:停用引产当天早餐前的中效胰岛素,择期剖宫产或临产后,应停用所有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密切监测产程中血糖,每2小时测定血糖,维持血糖在4.4~6.7mmol/L(80~120mg/dl)。血糖升高时检查尿酮体变化,根据血糖水平决定静脉点滴胰岛素的用量。 产后胰岛素的应用:GDM A2级者产后复查FBG,FBG≥7.0mmol/L(125mg/dl),检查餐后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决定胰岛素用量。孕前糖尿病产后胰岛素用量减少1/2~2/3,并结合产后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GDM A2或孕前糖尿病患者,产后输液可按每3~4g葡萄糖加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_研究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母儿的身体健康,对妊娠期尿糖病的早诊断,并进行早期管理和干预,使孕妇整个妊娠期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临床管理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不包括分娩期和产后的护理。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心理护理;饮食;运动;胰 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包含了一部分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但孕期首次被诊断的病人。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GDM列为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类型[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妊娠合并糖代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羊水过多、巨大儿和死胎, 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血糖,对母婴危害极大[2]。GDM的发病在种族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国报道的发病率相差悬殊,为1%~14%中国GDM的发病率为3%~5%[3] ,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 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使妊娠糖尿病病人平安度过妊娠期, 保障母婴健康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近年来国学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 临床研究及取得的护理经验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0年7 月至2011 年8月住院的19 例作者单位:莱芜 市中医医院(莱芜271100) GDM病人,初产妇17例,经产妇2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5岁; 体重50~75kg; 阴道分娩15 例, 剖宫产 4 例。 1. 2 方法① 胰岛素笔注射: 可遵医嘱选用短效或短长效混合注射, 尽量选择胰岛素笔注射, 胰岛素用量要准确, 每天2~3次注射。②注射部位:因胰岛素注射部位与吸收速度按快慢为:腹部> 上臂> 大腿>臀部,但GDM 患者不宜注射腹部,以免血糖降得太快, 发生低血糖而影响胎儿, 故采取手臂外1/4, 大腿前外侧, 臀部皮下注射。③注射时间充分:部位轮流交替进行, 注射后针头应留在皮下6s 以上并继续按住推键直至针头完全拔出。以确保剂量准确, 又可避免体液流入针头或笔芯。 GDM 病人心理压力大, 常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美洁等[4]应用状态焦虑量表对50例GDM孕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GDM 孕妇焦虑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人。梁海英等[ 5]调查表明,GDM孕妇焦虑【摘要】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母儿的身体健康,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并进行早期管理和干预,使孕妇整个妊娠期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临床管理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不包括分娩期和产后的护理。及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均较高,提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孕妇差, 应引起重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体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引起血糖增高, 从而加重病情,造成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思路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思路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思路。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月年1月收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原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原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处方疗法。30d后进行临床效果的观察比对,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84%,对照组为65.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医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等[1]。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相反,糖尿病也可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探讨中医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 例;年龄36~79岁,平均(63± 2.7)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 例;年龄37~80岁,平均(63± 3.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方案:胰岛素注射和他丁类药品服用。观察期1个月。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原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处方疗法。辨证属肝肾气阴两虚型方用生地30g、山萸肉10g、枸杞子20g、太子参15g、天花粉30g、葛根15g、元参30g,辅以丹参30g。辨证属脾肾气阳两虚型用黄芪30g、党参20g、茯荟30g、生地20g、仙灵脾15g、猪荅30g、泽泻15g、泽兰15g、木瓜30g,辅以丹参30g。辨证属心肾气阳两虚者方用生脉饮合五苓散加减人参、五味子各10g、麦冬20g、猪苓30g、茯苓30g、泽泻15g、桂枝6g、葶苈子30g辅以丹参30g活血。观察期1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5d和30d对患者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且稳定。有效:糖尿病症状减轻,血压较治疗前下降且趋于正常。无效,糖尿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压未见改善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进行x2分析及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推荐指南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推荐指南(最新版)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推荐指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亦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以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I diaberes meilitus,GDM)。随着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以及GDM筛查诊断受到广泛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但是,GDM的诊断方法和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此'200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r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的支持下,进行了一项全球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即“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 (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r-comes.HAPO)。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IADPSG)在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 rion,ADA)在2011年先后更新了GDM诊断标准,同时,基于临床随机对照性研究结果提示妊娠期间的高血糖严格管理可显著改善母儿结局。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曾于2007年制定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推荐指南(草案),在指导临床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对该临床指南(草案)进行修改主要在原有基础上参考ADA, IADPSG,国际糖尿病基金(international diabetes foundation, IDF),英国和加拿大制定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指南以及国内、外临床研究得到的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 [诊断] 一、糖尿病合并妊娠 1.妊娠前已确诊为糖尿病患者。 2.妊娠前未进行过血糖检查孕妇.尤其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者,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空腹血糖或者随(血糖检查,达到以下标准应诊断为孕前糖尿病,而非GDM。 (1)妊娠期空腹血糖(Fasr/ng plasma glucose, FPG)≥7.Ommol/L (126mg/dl)。 (2) Immol多(200多食、多尿,体重不升或下降,甚至并发酮症酸中毒,伴血糖明显升高,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者。 糖尿病高危因素如下:年龄在G0岁以上、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早孕期空腹尿糖反复阳性、巨大儿分娩史、GDM史、元明显原因的多次自然流产史、胎儿畸形史、死胎史以及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分娩史等。 二、妊娠期糖尿病(GDM) GDM以往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目前建议,孕期首次产前检查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升高程度已经达到非孕期糖尿病标准,应将其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而非(GDM)。GMD诊断方法和标准如下:

妊娠期糖尿病产前护理常规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常规 1、指导孕妇认识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遵医嘱给低糖饮食。 2、遵医嘱按时监测血糖、尿糖,注意观察有无低血糖征象,如出现头晕、心慌、烦躁不安、出冷汗,脉搏增快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3、加强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情绪,配合治疗,避免过度疲劳。 4、使用胰岛素治疗者,于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按时进餐,严密观察用药后反 应,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如出现头晕、烦躁不安、心悸、出冷汗、脉搏快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5、加强对孕妇和胎儿的监护,指导孕妇自测胎动。 6、指导孕妇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胎膜早破者勤换会阴垫,每日会阴擦洗两次,必要 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7、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促胎儿肺部成熟。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食欲减退、恶心恶吐、嗜睡、呼吸深大、呼气可闻及烂苹果 味、眼球下陷等酮症酸中毒征象时,应及时报告医生。 10.注意皮肤清洁,观察下肢皮肤情况,长期卧床患者应采取措施预防压疮、肺炎、尿路感染等。 11、加强产后观察,预防产后出血。 12、指导产妇做好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保持皮肤、口腔卫生,预防感染。 13、做好出院指导,如尿糖的自我监测,定期产科保健和内科复查、做好避孕等。 先兆流产护理常规 1.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 3.安慰孕妇,遵医嘱用药。 4.注意阴道出血和腹痛情况,若出血超过月经量或伴有阵发性腹痛,报告医生。 5.保持外阴清洁。 先兆早产护理常规 1.按产前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尽量不做或少做腹部,肛门检查,必要检查时动作轻柔, 3.胎膜早破者,按胎膜早破护理常规。 4.孕未满28周者每日听胎心1-2次。 5.遵医嘱给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 6.有宫缩者报告医生,按医嘱给硫酸镁或安宝等抑制宫缩,注意控制药物滴速。使用硫酸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疗常规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疗常规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也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以及妊娠期糖尿病(GDM)。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包含了一部分妊娠期已患有糖尿病但孕期首次被诊断的患者。 一.诊断标准 (一)既往有糖尿病史 (二)既往无糖尿病史 于妊娠24-28周间,应行OGTT,即口服葡萄糖75g,空腹血糖<5.1mmol/L,1小时< 10.0 mmol/L,2小时<8.5 mmol/L,任何一项异常(≥正常值),即可以诊断GDM。 具有高危因素者:在孕早期进行血糖检查,符合下列标准诊断为孕前糖尿病:HbAIc ≥6.5%;FBG>7.0 mmol/L;2h或任何时间餐后血糖>11.1 mmol/L。 二.治疗原则 (一)糖尿病计划妊娠期前的咨询 糖尿病患者妊娠前要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确定糖尿病的分级,决定是否可以妊娠。糖尿病患者已并发严重心血管病变、肾功能减退或眼底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者应避孕,如已妊娠,应尽早终止。糖尿病肾病者,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肾功能正常者;或者增生行视网膜病变以及接收治疗者,可以妊娠。准备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妊娠前应将血糖调整到正常水平,HbAIc降至6.5%以下。孕前口服降糖药者,最好在孕前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后再妊娠。 (二)妊娠期治疗原则 1. 饮食控制: (1)妊娠期的饮食控制标准:既能满足孕妇及胎儿能量的需要,又能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而且不发生饥饿行酮症。 (2)孕期每日总热量:531-9205kJ,其中碳水化合物占45%-55%,蛋白质20%-25%,脂肪25%-35%,应实行少量、多餐制,分5-6餐,饮食控制3-5天后测定24小时血糖(血糖轮廓实验):包括0点、三餐前半小时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和相应尿酮体,应重新调整饮食。 2. 胰岛素治疗: 根据血糖轮廓实验结果,结合孕妇个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合理应用胰岛素。孕期血糖理想水平控制标准。 表1 妊娠期血糖控制标准[mmo/L(mg/dl) ] 由于孕期内分泌的变化,显性糖尿病患者孕期胰岛素需要量较非孕期增加,并且孕周变化,需要量不断增加,血糖调整至正常后,仍应每周监测血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常用制剂有可溶性人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及预混型三种制剂,可根据血糖轮廓加用胰岛素,夜间及空腹水平高加用中效和预混行胰岛素,餐后血糖高加用餐前短效胰岛素。

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 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PGDM 可能在孕前已确诊或在妊娠期首次被诊断。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升高,以及GDM 筛查诊断受到广泛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曾于2007 年制订了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简称指南(草案)] 在指导临床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现对指南(草案)进行了修改,制订了《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简称本指南),主要参考了我国现行的GDM 诊断标准、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lntem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IADPSG)、国际糖尿病联盟(l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 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制订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指南,并参照国内、外临床研究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本指南推荐的证据分级见表1。 诊断 多年来,针对GDM 的诊断方法和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此,2001 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 的支持下,进行了一项全球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即“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HAPO)”研究。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IADPSG 在2010 年提出了GDM 诊断的新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 在201 1 年对GDM 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WHO 在2013 年也制订出妊娠期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同时,研究表明,妊娠期轻度高血糖的严格管理可显著改善母儿结局(A 级证据)。因此,本指南推荐采用国际和国内推荐的新GDM 诊断标准。 一、PGDM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3 药品评价 2010年第7卷第5期 T 特 别 关 注TEBIEGUANZHU 妊 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前诊断糖尿病和怀孕后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后者 被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 D M)。G D M 诊断标准尚未达成一致,目前基于HAPO(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研究结果,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IADPSG)制定并推荐了新的GDM 诊断标准,2010年ADA 在糖尿病诊治规范中也提到该标准并计划将来和美国产科相关组织一起推行及采用该项标准。随着GDM 诊断标准的降低,更多的孕妇将被诊断为GDM 患者。合理控制孕期高血糖对母、儿的近远期影响十分重要。妊娠期高血糖对母、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孕期母亲血糖的控制水平,大多数GDM 患者可以单纯通过饮食控制即可达到满意控制血糖的目的,其余患者需加用药物治疗。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者多数都需要药物治疗才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无论是GDM 还是PGDM ,若经饮食治疗1~2周后,仍不能满意控制其血糖则需加用药物治疗。长期以来,妊娠期常用控制血糖的药物为胰岛素,近年来关于口服降糖药在糖尿病孕妇中的应用也取得一定进展。 一、口服降糖药在GDM 中的应用 1. 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Glyburide,也称优降糖等),属于FDA妊娠期分类Cm类 格列本脲属于第二代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降糖药,该类药物与胰腺B 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也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口服格列本脲2h 后,母-胎或胎-母两方向之间药物平均转运率为0.26%。当母血清中药物浓度为50~150ng/ml 时,胎儿脐带血中未检测到药物。由于99%的格列本脲以蛋白结合形式存在,因此,即使增加格列本脲浓度至治疗浓度的100倍 时,胎盘转运率也未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格列本脲既不代谢亦不被胎盘分解。另外,还存在格列本脲从胎盘负转运现象。因而,孕期使用格列本脲对胎儿较为安全,国外已经将该药用于饮食控制无效的GDM 孕妇。 妊娠期用法:开始时每日服2.5mg ,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增加,但每日最大量不超过15~20mg ,出现疗效后逐渐减至维持量。一日量超过10mg 时,应分早晚两次服用。由于该药较易引发低血糖反应,故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感染以及白细胞减少患者禁用。该药有时引起腹胀、腹痛、厌食、恶心、呕吐等,可改饭后服用。 2. 二甲双胍(Metformin),属于FDA妊娠期分类Bm类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 杨慧霞 编者注:药物对胎儿的危险等级标准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颁布的。药物的危害性级别由制药厂按标准拟定者在级别字母后附有“m”。分级标准如下:A级: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对胎儿危害的迹象(并且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可能对胎儿的影响甚微。B级: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表现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并未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得到证实(也没有 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C级:在动物的研究证明有对胎儿的副作用(致畸或杀死胚胎),但并未在对照组的妇女进行研究,或没有在妇女和动物并行地进行研究。此类药物只有在权衡了对妇女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应用。D级:有对胎儿的危害性的明确证据,尽管有危害性,但孕妇用药后有绝对的好处(例如孕妇受到死亡的威胁或患有严重的疾病,因此需要用,如应用其他药物虽然安全但无效)。X 级:在动物或人的研究表明它可使胎儿异常。或根据经验认为在人、或在人及在动物,是有危害性的。该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或将妊娠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