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古诗文阅读延伸题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年古诗文阅读延伸题试题汇总
(共25道题:诗歌14道,文言文11道)
2010年北京抽测题
古典诗歌阅读延伸题:
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200字左右)(10分)
2010年北京高考
文言文阅读延伸题:
《宋清传》: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

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念的领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2011年北京高考
古典诗歌阅读延伸题:
《示秬秸》: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2012年北京高考
古典诗歌阅读延伸题:
《柳堤》: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
东城期末
古典诗歌: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村居》一诗。

(不少于150字)(10分)
评分标准:
阐释手法4分:能具体结合文内容,论述“动中有静”2分,论述“静中有动”2分。

手法效果3分:动静结合、衬托1分,总括动静结合产生的画面1分,诗人的感情1分。

语言表达3分:语言流畅、优美、有序即可得3分。

语言表达比较通顺2分。

没有条理,有语病1分。

文不成句0分。

少一行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
答案示例:
《村居》一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日村居图。

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农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静中有动。

后两句变换手法,以动写静。

老牛自行归来,牛蹄嘚嘚,行步迟迟,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

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构成了混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东城一模
文言文:第二大题文言文《萧望之传》中说“各从其志”,意思是“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请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章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示例:文中萧望之不肯逢迎上级,面对阿谀之辈屡屡升迁却不为所动。

在一句“各从其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骨气与坚守。

我想到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想到了李白那句豪气冲天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正是“从其志”的人:威武不屈,坦坦荡荡,即使被赐金放还却仍坚守着那份气节。

相形之下,小说《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曲意逢迎,处事圆滑,随波逐流,没有骨气和操守,其为人遭人鄙弃。

由此观之,为人之首要乃坚守做人之准则,正直坦荡而绝不逢迎。

只有这样才能够收获如望之一般受人尊敬的一生。

东城二模
文言文:《任光禄竹溪记》:文中说“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意思是说“世上的美丑(好恶),也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呢”。

请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

(10分)
答案示例:在文中,同样是竹子,京城人珍惜而江南人摈弃,只因竹子盛产在江南。

“世上的好坏没有一定的标准”暗含了一层意思,那就是物以稀为贵,人们总愿意追求新鲜而少见之物。

当下,很多城市人青睐风景优美的自然景区,住在景区的人们又往往羡慕城市的高楼大厦;身居高位者羡慕平凡人的无忧无虑,平凡百姓却又追求富裕与权力。

其实,只要我们看透事物的表面,便可明晓好坏并非绝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由此可见,美丑好恶应客观视之,江南人不必嘲笑京都人爱竹,我们也不必为那些不属于我们的生活而烦恼。

西城期末
古典诗歌:《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对上面一首诗“相携及田家”一句中的“相携”,有人认为是斛斯山人与诗人相携,也有人认为是月与诗人相携。

结合原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谈谈你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

(10分)
评分标准:
明确认识,(2分)(认同哪一种理解,都可以)
结合诗句解释,(2分)(对原诗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联系体验与思考分析(4分)(可以联系李白作品,也可以联系其他作家作品)
语言表达(2分)
提示:人与人相携,落脚于诗意在叙事方面的照应。

诗人与斛斯有朋友间的交往,又因为游山而相聚在一堂,而且最后主客欢饮高歌以至于沉醉,足可见出两人之间情谊的深长,自然有相携的可能。

这是诗歌叙事时常用的表达途径,体现的是顺理成章。

人与月相携,落脚于表达技巧方面的照应。

诗中有下山时关于月的联想,又有于山下投宿的事实,自然也可以有假想象而相携的情致:“山月随人归”是月解人意,“相携及田家”是人亦有情。

这是诗歌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现象,传递的是诗情诗趣。

答案示例:我认为是月与诗人相携。

全诗以描写下终南山为起笔,“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令人脑中顿时现出一幅诗人行于青山苍郁之中,山间明月照地,洒下一片碎光,与人同行的画面。

而唯有诗人独自与月相伴而行,才会因夜之静月之美而频频回头留恋山之青翠,独自一人更能将如此安宁美好之景纳入眼中,藏至心间,感悟于诗文。

这令我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同为放弃世间名利俗物之人,同为向往隐居生
活之人,李白同陶渊明一样,孤身与月相伴,更好的体现他心境的淡泊与安宁。

西城一模
文言文: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写陈咸仕途数起数伏,后被发回故郡,最终“以忧死”。

你如何看待陈咸的结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示例:陈咸一生仕途起伏,最终在家乡忧愁而死。

我认为他的结局是没有坚守住自己的意志,从而走向的一种必然的悲剧。

陈咸早年“抗直”,反感父亲对自己要学会阿谀奉承的教导,直言进谏,乃一翩翩佳公子。

但后来他未坚守内心的净心,被世俗拉入了深渊。

“奢侈玉食”、“数赂遗汤”,陈咸也开始贿赂权贵,压榨百姓,从这一刻起,他的结局已然注定。

最后他屡被排挤罢官也是必然。

我想,倘若他一直坚守正直之心。

纵使仕途坎坷,也会心灵舒净,问心无愧,断不会“以忧死”。

因此,只有坚守内心正确的意志,一直走下去,才能看到光明的未来。

西城二模
古典诗歌: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与辛弃疾是至交。

有词评家认为,杨炎正的情怀
..与辛弃疾相类,你如何看待这种认识?结合这首词,联系自己的阅读体..及词风
验,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

(10分)
评分标准:
明确观点,2分;能结合词句阐释,3分;结合阅读体验分析,3分;语言表达,2分。

提示:杨炎正因未能施展抱负而欲归隐田园,但又心系国家社稷,寄希望于能有机会为国效力,这样的爱国之情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表达极为相似。

杨炎正词中用意象如“斜阳”、“西风”、“暮江”、“征鸿”等,则与辛弃疾词中的“金戈”、“铁马”、“烽火扬州路”有相似处,也是在比较开阔的景物描写中显示出场面的宏大,其词风与辛弃疾的豪放一样富于艺术感染力。

海淀期末
古典诗歌:《梅花引·荆溪阻雪》: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愁情的?请加以解说。

古诗词中写愁情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另外举例,赏析其表达效果。

(10分)答案示例:“今夜的飞雪里,梅花同我一样哀愁”,这是借梅花写愁。

梅花这一意象一般不与“愁”相联系,但词人经过前面词句的铺陈渲染,在最后一句抛出这个巧妙而生动的形
象,把无限的愁绪寄托于雪夜中独自开放的梅花,将梅花拟人化,让人耳目一新。

将愁情寓于客观事物的名句很多,比如范仲淹《苏幕遮》的下片:“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便是以酒这一意象承载对故乡的离愁与思念,古诗词中素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说法,此处写愁极为恰当。

蒋捷用梅花寄托愁情,范仲淹化酒为泪书写惆怅,取得了同样精妙的表达效果。

海淀一模
文言文:第二大题文言文《沈括传》中说“大臣殊不究本末
...,几误国事”,其中“究本末”既指要探究事情的原委,也指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请结合文中的一个事例,说说你对“不究本末,几误国事”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示例:文中写道:大臣们不知道民间的马车十分沉重,并不能像轻便的战车一样日行三十里。

大臣们既不知道征车的原因是用车做战十分有利,又不知道民间的车十分笨重不能当做兵车的关键,几乎误了国事。

我认为做一切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还记得我国“大跃进”时期惨痛的教训吗?那时人们既没有探究庄稼自身的生长特性,有没有抓住提高庄稼产量的关键在于科学种植,只是一味地不切实际地追求数据上的高产,最终放缓了超英赶美的脚步,误了国事。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究本末”,不能成为文中的大臣、大跃进时的国人一样的抓不住事情原委与关键的人。

海淀二模
文言文:《魏书˙王肃传》):我国史传文学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你读过的史传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示例:客观如实,是史官对自己职责的恪守,更是历史得以真实可信,教人尊重的保证。

本文既赞扬了王肃的美德,同时也如实地记录了他的缺点:“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推所下……”如此以来王肃的形象得以充实完整,小瑕不掩大瑜、两面性的人物更真实。

离我们也更近。

同样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最初并没有立即动身“说秦伯”,还因自己多年不受重用冒了几句酸水。

若是史官为美化他而肆意篡改,我们又去哪里寻找临危受命,只身说秦君,机智善变而真实的烛之武呢?故“不虚美,不隐恶”此言极对。

东城期末
古典诗歌:《闻笛》:对“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有人理解为:“守城将士不去辨认风云的愁惨,也不必询问天心的向背,只管奋勇杀敌。

”还有人理解为:“只有像守城将士一样认识风云的愁惨,领会苍天考验将士的良苦用心,才能奋勇杀敌。

”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结合诗句说说原因。

(不少于200字)(10分)
东城一模
文言文:《南齐书》: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

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对“天然”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

(不少于200字)(10分)
东城二模
古典诗歌:王褒《云居寺高顶》: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不少于200字)(10分)
西城期末
古典诗歌:《赠卖松人》:作者借“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举例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西城一模
文言文: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西城二模
古典诗歌:元稹《高荷》:某些事物往往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人寄寓某种志趣或情感。

请说明元稹笔下“高荷”有怎样的寄寓;并请你另举一物,根据其特征阐发其可以象征的志趣或可以寄托的情思。

(不少于200字)(10分)
海淀期末
文言文:《言世务书》: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天下为务”的具体所指,并联系实际或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不少于200字)(10分)
海淀一模
文言文:戴良《爱菊说》: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的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
海淀二模
古典诗歌:张抡《踏莎行·山居》: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

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

(不少于200字)(10分)
东城期末:无
东城一模:无
东城二模:无
西城期末:无
西城一模:无
西城二模:
古典诗歌: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诗文含蓄表达的一种方法。

上面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便具有言外之意,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这种手法在古代诗句中颇为常见,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任选一个含有言外之意的古诗文名句(除“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外),分析其本意及言外之意。

(200字左右)(12分)
海淀期末:
文言文:韩愈《送高阳齐皥下第序》:齐生科举落第后说:“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

”意思是说:我没有达到标准,有司哪里会冤枉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以等待时机。

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生说法的认识与思考。

(不少于200 字)(12分)
海淀一模:无
海淀二模:
古典诗歌:廼nǎi贤《京城燕》:这首诗借物抒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周敦颐的《爱莲说》、高尔基的《海燕》也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请结合本诗,并从上述诗文或你的积累中再选一例,分析诗文中运用借物抒怀的好处。

(不少于200字)(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