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评价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高能物理、粒子 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 广义相对论等方面建树颇多。 “物理成了他的生方式”将物造性地提出新问题、 新思想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对祖国的科学、教 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李政道的经历表明,“物理”决不是他的 生活方式的全部。艺术与祖国的历史文化强烈地熏陶、 感染、吸引着他,使他“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也 有独到的见解”,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上造诣极深。
主要论著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宇称不守恒三 》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 《Birkhauser Boston Inc》 《Gordon and Breach》 《科学与艺术》 《物理的挑战》 《李政道文选》
获奖记录
▪ 1957 ▪ 1957 ▪ 1977 ▪ 1979 ▪ 1986 ▪ 1994 ▪ 1995 ▪ 1997 ▪ 1999 ▪ 2000 ▪ 2016 诺贝尔物理奖 爱因斯坦科学奖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 伽利略奖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和平科学奖 中国国际合作奖 纽约市科学奖 教皇保罗奖 纽约科学院奖 中华文化人物
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 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 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 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 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 究领域。 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 (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 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 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 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 不断发表科学论文。最近为南方科技大学校名题 词!
科学发现与诺贝尔奖 {
李政道
目 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经历 3.主要论著 4.获奖记录 5.人物评价 6.人物轶事
人物简介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 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 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 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李政道的手迹、画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物轶事
李政道与杨振宁
两人曾情同手足,亲密无间,开 创了在物理学史上一连串的炫目多 彩的合作,署名杨和李的论文,屡 屡震惊美国物理学界。 两人合作的两篇论文发表后,爱 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 公室约见两人。同时都得到奥本海 默、费米的青睐。 1957年,两人合写的宇称不守恒论文,让他们成为最早得 到诺贝尔奖的两个华裔。此后,两人亦有一些物理学上的合作。 但是,因为署名孰先孰后的问题,两人渐渐心生罅隙,关系紧 张。 1962年,两人彻底决裂,分道扬镳。两人的决裂,震惊美 国物理学界,很多科学家表示遗憾。奥本海默得知后,很尖锐 地说,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李政道不要再做高能物理。
人物经历
李政道, 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 业生。曾就读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附中、江西联 合中学等校。因抗战,中学未毕业。 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 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 等教授。 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 迫停学。 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 年级,毛遂自荐,找到当时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吴大猷。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 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 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当年他们那么近,如今他们这样 远; 当年他们情同手足,如今他们形 同陌路; 他们创造了科学史上的奇迹, 他们也上演了科学史上的悲剧。
科学与艺术
科学注意实在、求问,其价值标准与社会背景密 切相关。科学家相当冷静,擅长理性(逻辑)思维;艺 术家富于情感,直觉(形象)思维是其特长; 科学发现靠的是智慧,艺术发现依赖于情感。两 者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意识和下意识、 理性和情感的关系问题,二是发现的评价问题。“ 长期以来两者各行其道,各谋其事。比如,爱 仑· 坡、科勒律治、济慈和布莱尔等一些诗人,就认为 科学与诗歌的关系是"人类精神的对立的两极,二者 所要求的敏感性与才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的。
共性和交融
第一个科学与艺术最主要的共性,是追求一种普遍 性和永恒性,在创作中追求真和美。追求普遍性和永恒 性,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无须赘言。 第二个共性就是科学与艺术创作都需要有智慧和情 感,首先肯定需要有智慧,但没有情感就做不出深刻的 东西。 第三个共性是科学和艺术有共同的美学准则。首先, “创新性”是科学和艺术共同的美学准则之一,只不过 在艺术那里把“创新性”叫做“艺术风格”; 第二个准 则就是,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它们都是“境界为先, 技术为次”。;最后,“和谐与简洁”是科学和艺术的 另一共同美学准则。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讲究和 谐、简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