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_刘侣峰
癌症爆发性疼痛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癌症爆发性疼痛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仍然在逐年上升并且死亡率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保障。
癌症爆发性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但是由于其机制不明确目前没有完善的诊断治疗指导策略,探究癌症爆发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护理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近几年来关于癌症爆发性疼痛最新的研究报道,阐述癌症爆发性疼痛的研究机制、药物研究进展以及护理策略,为临床癌症爆发性疼痛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爆发性疼痛;癌症;机制;药物管理策略;护理干预策略癌症爆发性疼痛自Portenoy RK和Hagen NA提出距今26年,指在接受阿片类药物持续治疗后出现自发的或者由特定诱导因素引起的急性、突发性剧烈疼痛的症状[1]。
研究显示晚期癌症患者伴随爆发性疼痛的比例多达85%以上[2],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意大利肿瘤疼痛调查中心(Italian Oncologic Pain multiSetting Multicentric Survey, IOPS-MS)基于对癌症爆发性疼痛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Karnofsky指数、肿瘤治疗阶段、背景疼痛以及爆发痛的特征、治疗策略的记录、爆发痛发作持续时间、爆发性疼痛可预测性、药物副作用、药物治疗策略以及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快速缓解疼痛对患者的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3]。
因此,本文总结近年来癌症爆发性疼痛治疗和管理策略相关研究,就癌症爆发性疼痛的机制以及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药物管理以及护理策略进行综述。
1. 癌症爆发性疼痛的发病因素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多伴有爆发性疼痛的病症,大量研究显示癌症爆发性疼痛与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研究认为癌症爆发性疼痛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原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根据诱因临床上分为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和诱导性疼痛(incident pain)。
癌症疼痛发生机制
癌症疼痛发生机制
王国年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年(卷),期】2017(009)001
【摘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5%~90%的转移性和晚期癌症患者可发生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但是,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的发生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不全面性,其发生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癌痛发生机制作一论述。
【总页数】4页(P1-4)
【作者】王国年
【作者单位】150081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医学科学院疼痛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
【相关文献】
1.疼痛和伤害性感受:癌症骨痛的机制 [J], 蒋伟刚;刘耀升;刘蜀彬
2.神经免疫机制在癌症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J], 王海慧
3.癌症患者疼痛性失眠发生情况调查 [J], 郑煜
4.基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癌症疼痛机制及临床治疗策略 [J], 吴艺舟;林子晨;孙杰
5.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J], 刘侣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
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
程海波;吴勉华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1
【摘要】文章认为癌性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而癌毒内郁、痰瘀互结、经络壅塞是癌性疼痛的基本病机,癌毒内郁是病机之关键,痰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二者因果为患,正气亏虚是癌痛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病位涉及相关脏腑经络,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标实为主;解毒祛瘀、化痰通络是其基本治疗大法,消癌解毒是治疗关键,化痰祛瘀贯穿治疗始终。
【总页数】3页(P50-52)
【关键词】癌性疼痛;中医理论;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
【作者】程海波;吴勉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3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J], 王俭兮
2.浅谈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J], 王俭兮
3.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全程疼痛护理干预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探讨 [J], 崔科薇
4.探讨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胃癌术后患者癌性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价值及对患者
疼痛程度的缓解作用 [J], 王佳恒;高磊
5.浅析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J], 朱国胜;刘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症疼痛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癌症疼痛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周杰【摘要】Most late cancer patients can appear the symptom of pain,afect the patient's life quality and treatment efect,various aspects wil bring unfavorable influence on the patients. Of pain treatment method is mainl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commends three steps therapy drug treatment,but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treatment,a large number of TCM therapy for cancer also achieve good curative efect,analgesic methods in common use such as oral medicine and externaltreatment,acupuncture,massage,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in,the folowing is a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use method and curative e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ilu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CM treatment of pain.%肿瘤晚期患者,多数会出现疼痛症状,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对患者各方面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治疗癌痛的方法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治疗药物治疗方案,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量的中医疗法治疗癌症也达到不错的疗效,常用的止痛方法如中药口服,外用治疗,针灸治疗,按摩的使用,已广泛用在临床治疗癌痛中,以下是对近几年来文献中中医方法治疗癌痛的临床使用方法和疗效回顾,说明中医方法治疗癌痛的重要作用。
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刘侣峰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33)9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900万新的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中50%的疼痛为中到重度,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而在晚期癌症患者中,60%-90%伴有疼痛。
WHO估计全球约40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
【总页数】2页(P80-80)
【关键词】癌症;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侣峰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神经免疫机制在癌症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J], 王海慧
2.Gankyrin在炎症相关性癌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金洋;郑桐森;张艳桥
3.老年癌症患者疼痛相关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J], 赵源;梁凤英
4.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J], 武传强;周旋
5.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姜季委;李汶逸;王艳丽;殷悦;张源;徐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性疼痛相关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癌性疼痛相关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作者:覃英黄锦益黄泽汉来源:《右江医学》2022年第03期【关键词】癌性疼痛;西医镇痛;中医镇痛;介入疗法;药物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61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2.03.014癌性疼痛具体指的是肿瘤细胞直接或间接浸润、转移、扩散和压迫至有关组织产生的疼痛,或在抗肿瘤治疗期间所导致的慢性疼痛,主要症状为持续或间断的灼烧、针扎、撕裂和刀割样疼痛[1]。
近几年,全球恶性肿瘤的患病率逐年增长,癌性疼痛给患者的生命质量带来极大的威胁。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癌症患者中出现癌痛的占70%,因此癌痛控制势必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2]。
根据WHO癌痛“三阶梯镇痛原则”治疗,可解决80%以上的癌痛问题,而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对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的患者,目前也可根据需求选择微创介入、中医内治、中医外治等治疗方法[3]。
近年来,癌痛治疗逐渐呈现为“多模式综合镇痛”的趋势,癌痛疗法多种多样。
现对癌性疼痛相关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1 西医镇痛方法1.1 三阶梯镇痛原则根据WHO的“三阶梯镇痛原则”,阶梯轻度疼痛给予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双氯芬酸等,这类药物具有一定镇痛作用,可对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酶的生成产生影响,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及释放,在减轻骨转移患者的疼痛上效果十分显著。
阶梯中度疼痛给予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和曲马多等;阶梯重度疼痛给予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等[4]。
该方法镇痛效果显著,但也有不少患者对其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1.2 介入疗法(1)神经阻滞法。
神经阻滞法属于微创介入疗法,可根据患者癌痛部位和程度的不同,选择对应的神经阻滞方式。
癌症疼痛的产生机制研究近况
癌症疼痛的产生机制研究近况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骨髓穿吸活检术、腰椎穿刺术、各种内窥镜检查等创伤性的检查,均可给癌症患者带来疼痛。
癌症发展所致的疼痛包括慢性疼痛性疾病以及癌症疼痛综合征,癌症合并感染引起的疼痛及癌症合并癌症疼痛综合征。
本文就癌症疼痛的原因及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标签:癌症;肿瘤;癌症诊断;疼痛;放射治疗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
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有效的止痛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75%~80%的患者是由于肿瘤侵入软组织、骨髗以及神经系统所引起,15%~20%是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5%~10%是由于合并了疼痛性疾病。
1癌症发展所致的疼痛1.1癌症侵犯神经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局部组织压力增加,从而压迫了支配该部位的神经纤维末梢;同时,肿瘤释放的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生长因子等物质。
不但破坏局部组织结构,也破坏支配局部组织的神经纤维分布。
肿瘤生长可以引起小鼠皮下神经纤维萎缩,同时可引起C-纤维持续活化、冲动数目增加、对热刺激的反应阈值下降。
皮神经纤维(ENFs)减少提示至少在癌症晚期神经性因素参与癌症疼痛的产生过程。
1.2硬膜外转移、脊髓压迫硬膜外转移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的常见并发症。
肿瘤侵犯神经根时,则出现神经根分布区域的锐痛或刺痛,疼痛呈带状分布,若不治疗,则可出现脊髓压迫综合征,伴有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的改变或障碍。
1.3癌症侵犯管腔脏器恶性肿瘤引起管腔脏器功能障碍时,可产生疼痛,其特点是无明确的定位,周期性和反复性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
胆道、胰腺管狭窄或阻塞常引起剧烈的疼痛;子宫癌、卵巢癌压迫和侵犯输尿管也可引起难忍的绞痛。
1.4癌症侵犯脉管系统癌瘤压迫、堵塞或浸润动脉、静脉、淋巴管时可引起疼痛。
1.5癌症侵犯骨骼无论是原发性骨肿瘤还是转移性骨肿瘤,均可产生难忍的疼痛。
1.6癌症本身分泌致痛物质癌细胞坏死崩解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组织胺等致痛物质引起疼痛。
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在其疾病病程中遭受严重的疼痛。
癌痛不仅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还可能引起焦虑、抑郁、失眠等,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症患者的疼痛主要包括:肿瘤相关性疼痛,约占60%~75%;治疗相关性疼痛(特别是化疗和手术),约占10%~20%;与合并疾病相关的疼痛,约占10%。
癌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癌细胞、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就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癌症相关性疼痛1.1肿瘤微环境相关性癌痛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发生、生长及转移所处的内外环境,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致痛介质可引起疼痛。
肿瘤细胞分泌的内皮素可使动物和人类产生疼痛行为并介导癌痛的产生。
ET-1可激活内皮素A和B受体,并在许多肿瘤中高浓度分泌。
最近研究提示,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作用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通过调节机体内阿片肽的释放影响其与受体的作用,减轻癌症疼痛。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相关疼痛与肿瘤的大小无关,可能与鳞状细胞癌在肿瘤微环境中分泌极高水平的ET-1相关。
Schmidt等为了验证口腔鳞癌患者的疼痛与ET-1相关,通过在小鼠后腿上接种人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构建癌痛动物模型,在肿瘤微环境中直接注射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结果发现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所产生的止痛效果同大剂量吗啡的治疗效果相似。
最近Kopruszinski等报道在大鼠面部癌痛模型中,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减轻肿瘤诱导的持续疼痛和诱发超敏反应;同时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增强吗啡止痛治疗的疗效,这提示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能成为治疗面部癌痛的新靶点。
肿瘤微环境作为癌细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具有低氧、低pH等特殊的理化特点。
肿瘤的酸性微环境使伤害感受器上的酸敏感性离子通道激活,使其表达上调,产生疼痛。
有研究报道,在坐骨神经结扎模型中,当给予酸刺激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ASIC表达和功能明显上调,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最终引发痛觉过敏。
我对癌痛的研究
我对癌痛的研究——别了,癌痛孙海波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最恐惧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疼痛。
癌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作为曾经的胰腺癌患者,对四年前被确诊前后几次被疼昏死过去的经历不堪回首。
为了实现本人“让遭受癌痛折磨的患者轻松而有尊严地无痛生活”这一心愿,本人在此公开自己在癌痛方面的研究成果,供朋友们验证或交流。
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最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
相当多的患者不是直接死于癌症,而是死于严重疼痛。
大约80%晚期癌症患者有剧烈疼痛,其中绝大部分癌痛得不到有效控制。
现代西医临床认为的癌症疼痛(简称癌痛)有几个的特点。
一是疼痛比较剧烈,病人常常“痛不欲生”,这也是不少癌症晚期病人选择自杀的原因。
二是持续性疼痛,疼痛时间长,出现以后很难消失,具有昼轻夜重、反复发生、持续存在,不断加重的特点。
三是癌症疼痛常伴有骨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多种组织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治疗癌性疼痛的方法是“三阶梯疗法”。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镇痛药,第二阶梯——弱阿片类镇痛药,第三阶梯——强阿片类镇痛药。
临床上的其他治疗方法,如神经阻滞、神经破坏治疗、PCA治疗、透皮给药治疗等等,是三阶梯疗法的有效补充。
中医认为癌症疼痛的发生主要为邪毒内蓄,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故消肿解毒、活血理气为治疗癌症疼痛的主要法则。
酶化学医学理论认为:癌痛是指癌症患者在生化反应严重低下或滞缓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
癌痛的具体特征表现为一种全身性、弥漫性的疼痛,即难以找到具体痛点的一种疼痛现象。
癌痛最常见于肝癌、肺癌等中晚期患者、以及其他类型癌症发生转移或扩散至肝、肺之后的晚期癌症病人身上。
癌痛机理:根据我的癌症疼痛机理理论——癌痛的本因非神经性,而是由肿瘤的生物生化特性在体内形成的生化“黑洞”现象所致,“黑洞”的存在使机体的正常代谢处于低位运行甚至停滞状态,并累及血液与体液物理性质变差、生化能力严重降低。
癌痛只是一种表象或结果。
若欲消除癌痛症状,则必须从启动或加强体内整体生化反应链的活性入手,以消除或减弱“黑洞”影响,从而消除癌痛。
癌症疼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癌症疼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言: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与之伴随的剧痛常常让患者备受折磨。
如何有效管理癌症引起的疼痛成为临床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深入探索癌症疼痛的机制以及开发新型治疗方法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癌症疼痛管理领域内最新的相关研究。
一、神经调控和免疫治疗1. 神经调控神经调控是目前较为常见且广泛应用于癌症患者镇静和减轻剧烈神经性或躯体性并发性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觉的方法之一。
一项最新的神经汽化化学消融系统能够通过局部电极输入高频电流对周围组织进行可控损伤,从而缓解患者剧终末铭刺痛。
此外,近期研究指出,采用快速稳态进程与范汀斯植入器和飞贺克技术可实现针对背部深层厚皮质产生的癌症相关神经疼痛进行有效控制。
2. 免疫治疗与传统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不同,免疫治疗成为解决癌症引发的剧痛问题的新思路。
最近一项针对白细胞介素-2(IL-2)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表明,在恶性肿瘤中空泡腹水到室管膜超过了8厘米可以在尚未接受持续放化药物或姑息治疗的困难区域是如何由单纯地以相反方式获得高浓度卡司他汀0.05mg/kg每天术前1日三次持续给荷物及分两次服用,可以显著减轻由困难情况下大量缓解引起的伴随恶性肿为应用罕见并发身图片像系统感染导致或主动脉摸诊以挑重要问题开展建议的用大量治疗但将0基因本报告写作多篇针对患者在苦界以探寻新型免疫治疗方法。
二、药物研究进展1. 非麻醉类药物非麻醉类药物是目前最常用来管理癌症引起的疼痛的一种方法。
近期,科学家们发现一类名为四唑锁定巴布洛品受体(SSTR4)的非麻醉类药物可以减轻介导癌细胞耐受性的神经传导,从而有效缓解癌痛。
此外,吡咯七零碳纳米颗粒和氨氟他因杂质纳米粒子也被证实具有降低癌痛程度的能力。
2. 长效治疗药品长效治疗药品是目前主要应用于慢性持续性癌症相关神经性化营顺行慢性阻塞性继发导管试验。
最近,一项长期随访观察结果表明,利伐沙班片剂可有效持久地缓解这些“顽固”型剧突发导累的癌症疼痛,其有效缓解时间可长达48小时。
癌症疼痛的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癌症疼痛的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刘颖;李斯文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08(029)004
【摘要】癌症疼痛在肿瘤病人中十分常见,尤其在肿瘤晚期,大多数病人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
癌症疼痛的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WH0)对癌症综合规划的4个重点之一,也是广大学者极为关注、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提出疼痛的定义为:“疼痛是与真正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心理社会因素会直接影响疼痛的感觉和反应,因而将心理干预运用到临床上配合治疗癌症疼痛具有临床意义。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刘颖;李斯文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0;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1
【相关文献】
1.心理干预对三阶梯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影响
2.心理干预对三阶梯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影响研究
3.心理干预对三阶梯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影响研究
4.积极心理干预
法对癌症患者疼痛感及焦虑感的影响5.疼痛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症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
癌症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癌症疼痛是许多患者在抗癌治疗过程中常常面临的严重问题。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疼痛管理的不断改进,对癌症疼痛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介绍癌症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及相关的治疗方法。
一、疼痛评估和分类在癌症疼痛管理过程中,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患者自身反应和疾病特点,可以将疼痛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疼痛主要是由手术、外伤或化疗等因素引起,一般在治疗后几天或几周内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慢性疼痛则较为复杂,常常陪伴着患者整个疾病过程,对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在疼痛评估方面,临床常用的工具主要有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强度量表(NRS)、疼痛描述量表(PDS)等。
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药物治疗常见的癌症疼痛管理药物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麦可并含片(口服止痛药)等可用于轻度到中度的疼痛缓解。
处方药主要分为阿片类、非阿片类和辅助治疗药物。
阿片类药物是常用的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
这些药物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来缓解疼痛,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依赖和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医生需权衡利弊,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非阿片类药物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局部麻醉药等。
这些药物常用于辅助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辅助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和骨肿瘤转移相关疼痛的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或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来减轻疼痛。
三、介入治疗除药物治疗外,介入治疗也是癌症疼痛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介入治疗包括神经阻滞、神经电刺激和植入性药物输送系统等多种方式。
神经阻滞通过向疼痛部位注射局麻药,阻断传导疼痛信号的神经纤维,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较为局限的疼痛部位,且疼痛原因明确的患者。
影响肿瘤患者癌痛治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影响肿瘤患者癌痛治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摘要: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疼痛感是常见临床症状。
进展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也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况。
虽然当前我国临床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有效控制疼痛,降低患者耐受性,影响患者预后。
导致患者发生癌痛症状的原因较为复杂,当前仍未达成一致共识。
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对癌痛治疗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升,文章重点分析导致癌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干预措施。
关键词:肿瘤;癌痛治疗;相关因素;研究进展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当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降低患者安全性的同时对社会安全造成消极影响。
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多发生癌痛症状,发生率较高,对患者身体健康与感受造成较大消极影响。
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其生活,导致患者发生恐惧等情绪。
慢性癌痛的治疗作为肿瘤患者姑息治疗的关键,受到广泛重视。
故在临床治疗期间明确患者疼痛发生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价值显著。
1、影响癌痛治疗的相关因素1.1肿瘤因素进展期肿瘤患者中,头颈部肿瘤、生殖系统肿瘤患者疼痛发生率相对较高,疼痛程度也较为严重[1]。
不同肿瘤的疼痛性质与部位存在差异。
目前肿瘤患者中,接近40%以上患者存在2种以上疼痛类型,30%以上患者存在3种以上疼痛类型,80%以上患者存在多部位疼痛。
不同肿瘤部位导致患者发生的疼痛感差异性使得其治疗难度也存在差异性。
根据肿瘤分期不同,肿瘤患者出现的疼痛感也存在差异性,进展期肿瘤患者与早期肿瘤患者比较,疼痛强度、频率均有所上升。
关于肿瘤大小影响癌痛的研究数量较少,因为不同部位的肿瘤本身解剖结构存在差异性,单纯的肿瘤大小与癌痛相关性不明确,空间相对狭小的头颈部肿瘤体积较小,但患者可发生剧烈疼痛。
即使在相同部位肿瘤患者中,肿瘤大小对癌痛治疗产生的影响报道也存在差异性。
因此,肿瘤大小对癌痛治疗产生的影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癌性疼痛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志码: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877/j.issn.1672-1535.2019.17.21.07
doi:
癌性疼痛是指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多数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均有癌性疼痛,并且是主要
的症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数据,50%以上的晚期恶性肿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疼痛缓解又无
明显不良反应的用药剂量;⑤注意具体细节,对使
用镇痛药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减少不良反应,提
高止痛效果。
对于轻度疼痛患者,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常
用的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缓释胶囊、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轻度
癌性疼痛具有一定的效果,且无耐药性和成瘾性,
因此,癌性疼痛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针对如何控制癌性疼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世界
卫生组织(WHO)三阶梯治疗、放疗、化疗、手术治疗、热疗、射频消融治疗、介入治疗、细胞移植、基因治疗、中医
中药治疗及心理干预等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癌性疼痛的治疗方
法作一综述。
床,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近年来癌
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
癌性疼痛的评估与治疗目标
以下 3 种方法常用于疼痛水平的临床评估:口
述分级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数字疼痛
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视觉模拟评
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疼痛评分,
癌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癌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张瑛;韩济生;王韵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4(035)003
【摘要】癌症痛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其神经机制的研究甚少.近年出现的小鼠股骨、跟骨、肱骨和大鼠胫骨癌症痛模型,极大地推动了癌症痛的基础研究.初步研究表明,癌症痛有其独特的神经化学机制,骨质破坏、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及神经侵蚀都参与了癌症痛的产生.本文综述了癌症痛动物模型、癌症痛的产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页数】5页(P224-228)
【作者】张瑛;韩济生;王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8
【相关文献】
1.视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J], 邵立功;郭静秋;钱文红;钱国娟
2.癌症疼痛神经生物学机制及治疗 [J], 黄小冬;申文
3.细胞焦亡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在癌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高英;陈微楠;朱雪琼
4.针灸改善睡眠剥夺后认知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J], 李梦琪;王洪峰;王文慧;王朝辉
5.应激致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J], 刘风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症患者靶向镇痛的研究进展
癌症患者靶向镇痛的研究进展作者:宁明耸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7年第1期宁明耸解放军第四零六医院麻醉科辽宁省大连市 116041【摘要】癌症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经历严重并难以控制的疼痛,对疼痛的管理是对癌症患者及其肿瘤医师主要的挑战。
尽管癌痛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病理性过程,但对于导致癌痛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重大的进步。
本文将综述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和微环境中影响镇痛的因子。
整理和阐述了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和微环境中影响镇痛的因子,以及不同药物对癌痛的影响。
肿瘤对于外周神经的这些作用能导致中枢敏化并进一步加强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传导以及自发和爆发的疼痛感觉。
对癌痛患者的靶向镇痛药也将通过此原理去研究。
【关键词】癌症;镇痛;肿瘤微环境半数癌症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经历难以控制的疼痛,癌痛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病理性过程,但对于导致癌痛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重大的进步。
在肿瘤增殖入侵和转移的背景下,癌痛患者的症状是细胞、组织及系统性改变的结果。
肿瘤和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间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主要的伤害性刺激。
1 癌痛的微环境改变癌痛的临床表现基于三点:(1)肿瘤的组织学类型;(2)原发肿瘤的位置;(3)转移灶的位置。
乳腺癌病人伴脊髓转移的临床表现与舌癌患者不同。
乳腺癌患者几乎不表现胸痛;如果患者或医师没发现乳腺肿物,那么初始症状可能是转移到骨骼后发生的疼痛。
而口腔肿瘤患者在肿瘤早期就会有口腔活动引起的疼痛。
肺鳞癌患者很少表现出疼痛,而口腔鳞癌患者几乎完全以疼痛为初始症状。
1.1 内皮缩血管肽-1(ET-1):肿瘤所致伤害中的双重作用ET-1 在癌痛中的作用比预料的要复杂的多。
影响癌组织释放阿片样物质的是两种血管肽受体亚型的活性。
ET-1 是一种强力的血管作用肽,能在动物和人体内产生伤害性行为[1] 并导致癌痛。
ETAR 主要是介导血管和支气管收缩,促进有丝分裂,抗吞噬作用及急性疼痛。
ETBR 主要介导炎性疼痛和血管收缩[2]。
针刺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徐文清;曾晓铃;徐世芬;殷萱
【期刊名称】《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30)5
【摘要】骨转移癌痛是中重度癌症疼痛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机制研究多集中在兴奋脊髓神经元、激活胶质细胞、不同受体的活化等方面。
目前治疗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骨转移癌痛可以减轻药物耐受和不良反应、增进疗效,减少镇痛药物的剂量,同时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针刺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以及调节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等途径发挥镇痛效应。
本文就骨转移癌痛的发病机制及针刺治疗骨癌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为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8页(P363-370)
【作者】徐文清;曾晓铃;徐世芬;殷萱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奥施康定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骨转移癌痛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癌痛情况影响研究
2.补肾祛瘀针刺疗法加穴位注射治疗肺癌骨转移重度癌痛对5-HT、
PGE2和ET-1水平的影响3.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研究4.针刺治疗骨转移癌痛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5.临床药师参与1例宫颈癌骨转移伴难治性癌痛治疗的临床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术后疼痛防治研究进展
慢性术后疼痛防治研究进展
齐庆岭;贾易臻;刘爱峰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2(28)2
【摘要】慢性术后疼痛(CPSP)指由手术引起的,在术区或邻近术区发生的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
因其迁延难愈的特性给患者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目前对CPSP的认识尚不完善,缺乏统一完整的CPSP防治体系,该综述从危险因素控制、围手术期用药、针刺治疗3个角度就目前关于CPSP的防治现状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282-284)
【作者】齐庆岭;贾易臻;刘爱峰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相关文献】
1.慢性术后疼痛的机制和围术期防治
2.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3.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防治
4.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5.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郜俊清,赵德强,金惠根.银杏内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8):595-597.[11] 刘爱华,张志雄.银杏酮酯对缺血豚鼠心室肌细胞I C a -L 和游离钙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3):329-333.[12] 黄从新,丁仲如,李庚山,等.当归提取液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钙离子通道的影响[J ].中国心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11:96-98.[13] 李亭亭张宏艳.人参皂甙R e 对高儿茶酚胺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19(2):1511-1513.[14] 于晨.人参皂苷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J ].天津药学,2010,22(4):45-47.[15] L YH a o ,J M L i ,T H C h a n g .F r e q u e n c y -d e p e n d e n t b l o c ko f c a l c i u mc u r r e n t b y(±)-p r a e r u p t o r i nA i ns i n g l e v e n t r i c u l a r c e l l o f g u i n e a p i g [J ].C h nJ P h a r m a a nd T o x i ,1996:17-20.[16] 杜智敏,邱晓红,李宝馨,等.冠心胶囊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664-667.[17] 李彤,孙明,周宏研,等.通脉汤含药血清对缺氧心肌细胞游离钙及L 型钙通道的作用[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3):391-394.[18] 单宏丽,徐长庆,刘凤芝,等.红花黄素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钙电流的影响[J ].中药药理学通报,1999,15(1):351-335.[19] 蔡永敏,任玉让,王黎,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43.[20] 陆跃鸣,陈龙,蔡宝昌,等.异马钱子碱对心肌细胞作用的单通道分析及透射电镜分析及透射电镜分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3):47-49.(收稿日期:2011-04-15 编辑:姚玲)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刘侣峰(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武穴435400)关键词:癌症;疼痛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11)09-0080-02 世界卫生组织(WH O )估计,全球每年约有900万新的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中50%的疼痛为中到重度,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而在晚期癌症患者中,60%-90%伴有疼痛。
WH O 估计全球约40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
尽管WH O 提供了三阶梯治疗方案,并提出到2000年达到全世界范围内“使癌症病人不痛”的目标。
然而,由于临床现有治疗措施的局限性及现用药物如阿片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毒副作用,45%的癌症病人其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1]。
本文就癌症疼痛机制相关进展探讨如下。
1 癌症疼痛发病率癌痛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新发癌症患者中约有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2],在非转移患者中有15%伴有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疗过程中50%的患者有疼痛感,晚期癌症患者中31%-90%有不同程度疼痛[3]。
我国目前癌症患者已超过700万,其中51%-62%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且中度和重度疼痛者均达到30%以上。
癌痛让患者痛苦、焦虑,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加速病情恶化[4]。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其对疼痛的表述受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差异很大,不仅表现在身体上的疼痛,也表现在由不安、抑郁导致精神性疼痛,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的社会性疼痛,以及惧怕死亡而导致的心理性疼痛[5]。
2 癌症疼痛的原因现代研究认为肿瘤疼痛主要有以下原因:肿瘤直接压迫刺激神经、肿瘤骨骼转移(骨癌痛)、肿瘤对痛觉敏感组织(血管、淋巴管等)的刺激、肿瘤分泌因子致痛、伴随炎症因素致痛、治疗后诱导的外周神经病变疼痛以及心理因素致痛。
肿瘤造成骨质破坏、反应性肌肉痉挛、局部和血液钙离子浓度升高及炎症介质释放等都可能参与癌症痛的产生。
但在癌症发展并没有出现炎症和神经损伤的早期阶段,已经出现痛觉过敏、触诱发痛和自发痛,并且不伴有炎症和神经损伤所引起的信号因子的变化,这些表明癌症疼痛有其独特的机制。
癌痛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是骨癌痛,实验研究中多采用骨转移癌痛模型。
骨癌痛形成的可能机制有:①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加(外周敏化):初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神经节(D R G ),分布着感受不同刺激的多种受体,可将各种伤害性刺激转化为电化学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
在持续的外周刺激下,D R G 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外周神经敏感性增加,表现出痛阈降低,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
研究表明,肿瘤组织能释放一系列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前列腺素(P G E )、内皮素(E T )、白细胞介素-l (I L-1)、白细胞介素-6(I L -6)等,而初级感觉神经元可以表达其中多种因子的受体[6-8]。
另外,肿瘤组织中大约有20%-30%的巨噬细胞能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和I L -l 等[9],肿瘤组织分泌的这些因子可能作用于初级感觉神经元·80·湖北中医杂志 2011年第33卷第9期髓的神经化学变化(中枢敏化):肿瘤细胞通过释放各种因子导致初级感觉神经元异常兴奋,异常兴奋的神经元不断向上一级中枢脊髓背角神经元发放冲动,再经不同的上行传导束到达高级中枢。
初级感觉神经元异常兴奋使D R G内的胶质细胞等合成、释放新的递质如E T-1或对原有的递质如P物质(S P)、S P 受体(S P R)等进行调节。
实验研究发现,骨癌痛模型鼠患侧肢体相应的脊髓节段存在神经化学变化,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谷氨酸重摄体转运体减少、脊髓S P受体内吞、Ⅲ-Ⅳ层强啡肽、Ⅰ层神经元c-f o s表达增加等,而正常动物中只有在伤害性刺激下才能出现上述变化,提示骨癌痛时存在外周传入神经敏化[10-11]。
此外,癌痛的产生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各种模型中都能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反应,多种痛相关物质如缓激肽、胆囊收缩素、S P、兴奋性氨基酸(E A A s)等都能激活它。
而激活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可引发痛增强反应,活化后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神经活性物质直接影响神经元可塑性,促进初级传人终末释放多种致痛物质[12]。
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能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改变周围的神经化学环境,参与痛觉信号的传递。
各种损伤均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表现为细胞数增加,胞体肥大,分支增多,G F A P表达增加。
③骨溶解:对骨转移病人骨代谢的临床分析表明肿瘤所致骨质破坏(骨溶解)与骨癌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肿瘤刺激破骨细胞,引起骨溶解和骨形成的失衡,产生明显的骨质破坏,而且其破坏程度与痛行为、脊髓背角神经节(D R G)的神经化学改变呈正相关。
破骨细胞的过度活跃是骨癌痛发生的前提,其传导网络极其复杂,R A N K L-R A N K-O P G调节轴是其分化和活化的主要调节形式。
R A N K L 及其信号转换受体R A N K具有刺激破骨细胞前体分化为破骨细胞、增强破骨细胞活力的作用,而骨保护素(O P G)为诱饵受体,能与其配体R A N K L以高亲和力结合,阻止R A N K L与R A N K的结合,抑制破骨细胞参与骨吸收。
因此R A N K L和O P G的比例决定了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破坏的程度。
在肿瘤分泌的多种因子参与下,R A N K经R A N K L激活后,通过I K K、I N K、p38、E R K、c -S r c酪氨酸激酶等蛋白激酶途径实现信号传导,影响基因表达,调节O C和蛋白酶水平,激活破骨细胞[13-14]。
④肿瘤对外周神经的直接作用:肿瘤发展到后期,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局部组织压力增加,压迫支配该部位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机械损伤、压迫和缺血。
同时肿瘤释放的化学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不但破坏局部组织,也破坏支配局部组织的神经分布。
这些都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关于骨癌痛模型,转移性骨癌痛较原发性骨癌痛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2002年M e d h u r s t等建立了大鼠的胫骨癌痛模型,可视之为转移性骨癌痛模型。
该模型是将同源的乳腺癌细胞注入大鼠胫骨骨髓腔,种植后10-14dX片线显示胫骨骨质显著破坏,并且随着骨破坏的加重,触诱发痛和痛觉过敏也加重[15]。
国内也已成功复制出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并有所创新。
该模型手术操作较简便,评价方法成熟,具有研究意义[16-17]。
3 讨论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它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伤痛反应,并伴有较强烈的情绪色彩,表现为一系列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内脏性反应。
肿瘤疼痛作为影响有效抗癌计划进行、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已受到广泛重视,肿瘤疼痛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癌痛相关的研究在基因、肿瘤细胞信息传导、受体等机制方面研究目前略显不够。
同时,中医药在防治癌痛的临床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既可抗癌,又可止痛,并可改善患者免疫状态和身体状况,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久,是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我国中医药止痛治疗研究工作需要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进行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以客观地地评价其疗效。
参考文献:[1] Wa c n i kP W,K e h l L J,T r e m p e T M,e t a l.T u m o r i m p l a n t a t i o ni nm o u s eh u m e r u s e v o k e s m o v e m e n t r e l a t e dh y p e r a l g e s i ae x c e e d i n gt h a t e v o k e db y i n t r a m u sc u l a r c a r r a g e e n a n[J].P a i n,2003,101:175-186.[2] 罗政.癌症疼痛的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14(5):290-291.[3] 杨义明.癌性疼痛的治疗进展[J].癌症进展杂志,2008,5(6):211-215.[4] 麦桃香,吴娜影,谢春梅,等.癌症患者疼痛和社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33-135.[5] 姜云.癌性疼痛护理的现状及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2,7:91.[6] N e l s o nJ B,C a r d u c c i M A.T h e r o l e o f e n d o t h e l i n-l a n de n d o t h e l i nr e-c e p t o r a n t a g o n i s t s i np r o s t a t ec a n c e r[J].B J UI n t,2000,85(2):45-48.[7] P o m o n i s J D,R o g e r s S D,P e t e r sC M,e t a1.E x p r e s s i o na n dl o c a l i z a t i o no f e n d o t h e l i nr e c e p t o r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t h e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p e r i p h e r a lg l i a i nn o c i c e p t i o n[J].J N e u r o s c i,2001,2l(3):999-1006.[8] 张瑛,韩济生,王韵.癌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与临床,2004,35(3):224-228.[9] 项红兵,杨辉,安珂,等.骨癌痛模型和相关疼痛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5):350-352.[10] H o n o r e P,L u g e r N M,S a b i n oM A,e t a1.O s t e o p r o t e g e r i nb l o c k s b o n ec a n c e r-i nd u ce d s k e l e t a l d e s t r u c t i o n,s k e l e t a l p a i na n dp a i n-r e l a t e dn e u r o c h e m i c a l 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 t h es p i n a lc o r d[J].N a t u r eM e d,2000,6(5):52l-528.[11] 毛应启梁.癌症痛实验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24(2):172-174.[12] 钟代星.纪楠,王亚云,等.脊髓胶质细胞在痛信息产生和传递过程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03,34(4):353-355.[13] 丰盛梅,金慰芳,高建军.破骨细胞R A N K激活后信号通路[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4):507-509.[14] 田庆显,黄公怡.O P G/R A N K/R A N K L系统和骨质疏松[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1):683-686.[15] M e d h u r s t S J,W a l k e r K,B o w e s M,e t a1.A r a t m o d e l o f b o n ec a n c e rp a i n[J].P a i n,2002,96(1-2):129-140.[16] Wa n g L X,Wa n g Z J.A n i m a l a n dc e l l u l a r m o d e l s o f c h r o n i c p a i n[J].A d v D r u g D e l i v R e v,2003,55(8):949-965.[17] 谭煌美,于莉莉,高福云,等.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研究[J].癌症进展杂志,2005,3(1):75-79.(收稿日期:2011-06-13 编辑: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