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ppt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史-李彬课件92611831
![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史-李彬课件92611831](https://img.taocdn.com/s3/m/eb4944a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8.png)
记者先驱
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此前,虽然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的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
现代新闻事业
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比如,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机制,等等。 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民立报》发刊词(节选)
秋高马肥,记者当整顿全神以为国民效驰驱。使吾国民之火声驰于列国,使吾国民之愁声达于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团体日因;使吾国民之叹息声日消日灭于恐慌之市面,而实业日昌。并修吾先圣先贤、闻人巨子自立之学说,以提倡吾国民自立之精神;搜吾军事实业、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独立之历史,以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识,世界之事业,世界之学理,以辅助吾国民进立于世界之眼光。此则记者之所深赖,而愿为同胞尽力驰驱干无已者也。虽然,未已矣。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此前,虽然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的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
现代新闻事业
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比如,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机制,等等。 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民立报》发刊词(节选)
秋高马肥,记者当整顿全神以为国民效驰驱。使吾国民之火声驰于列国,使吾国民之愁声达于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团体日因;使吾国民之叹息声日消日灭于恐慌之市面,而实业日昌。并修吾先圣先贤、闻人巨子自立之学说,以提倡吾国民自立之精神;搜吾军事实业、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独立之历史,以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识,世界之事业,世界之学理,以辅助吾国民进立于世界之眼光。此则记者之所深赖,而愿为同胞尽力驰驱干无已者也。虽然,未已矣。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https://img.taocdn.com/s3/m/1d8c743d4afe04a1b171de97.png)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2c66e88bd63186bdebbc13.png)
至于各种错误意见在在报纸上,刊物上发表,开座谈会评论,会不 会把我们的天下搞乱,把人民政府搞倒,我说完全不会。因为他们不是 反革命,不是特务,他们中的大多数愿意跟我们合作。只有极少数人是 敌视我们的。”
——毛泽东在天津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7年3月17日
最近一些天来,社会上少数带有反共情绪的人跃跃欲试,发表一 些带有煽动性的言论,企图将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 专政,以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引导到错误方向上去,此点请 你们注意,放手让他们发表,并且暂时(几个星期内)不要批驳,使 右翼分子在人民面前暴露其反动面目。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右派鸣放时期的著名言论
政协、人大、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应该是政治上的 设计院。”现在工业方面有许多设计院,可是政治上的许 多设施,就没有一个设计院。我看政协、人大、民主党派、 人民团体,应该是政治上的四个设计院。应该多发挥这些 设计院的作用。一些政治上的基本建设,要事先交他们讨 论,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现在大学里对党委制 很不满,应该展开广泛的讨论,制度是可以补充的,因为 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的路。这样搞,民主生活的内容就会 丰富起来。 ——章伯钧“政治设计院”的发言,57年 5月22日《人民日报》
储安平
1956年胡乔木邀请他出山,掌管《光明日报》 1957年4月1日,他单枪匹马杀入《光明日报》,担任 总编。 随后不久打成右派,第二任妻子改嫁前国民党战犯宋 希濂。 文革中,储安平在自杀未遂后不知所终,成为文革的 一个大谜团。
王中
王中,曾任复旦新闻系主任,1956年的时候,他在新闻界提出了报纸有 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 工具的作用。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 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4月27日,下发党内整风文件 5月4日,毛泽东起草《关于请党外人士帮助整风的指示》 5月16日,毛泽东起草了《关于正确对待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 6月8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历 时一个多月的“鸣放”顿时夭折,反右运动开始,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9fbc75c79563c1ec5da7193.png)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 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 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万国公报》2
后期《万国公报》很少部分宗教内容;明确把 “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全录《京报》;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 信息,并增设了论说,演变为综合性杂志。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 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 动作用。
上海的英文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 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1960年代以前,香港外报影响力大;之后, 上海后来居上。报业的变化,实际上是上 海商业中心位置的反映。 19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 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 立的局面。
英国在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碍。 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 限制很严格。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服是经常考虑的一个必要手段;思想征服 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易于进行。派遣传教士到 中国开展活动是当时情况下的良策之一。
传教士办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 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 通俗、生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英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外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 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 组成 宗教内容大为减少,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 许多,且多是实用技术。 增加了新闻和言论专栏。 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7c67565022aaea988f0f53.png)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2b6a00bf0b4c2e3f572763fa.png)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ppt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d2345b0740be1e640e9a29.png)
一、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2)口语传播的延伸形式 勤劳、聪明的先民们后又发现了喇叭等原始扩音器。
在青海地区民和县阳山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存物的考古发掘中,曾发 现过距今约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下来的一只长约二尺 左右、形状与现代的喊话筒相似的陶制喇叭筒。
号角、木铎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
的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 而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 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播
声音传得再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把它留住的, 稍纵即逝是其基本特性。因此,先民们又发明了一些标识 传播手段:
结绳、画图、雕刻等
烽烟、旗帜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1)概说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
(2)口语传播的延伸形式 勤劳、聪明的先民们后又发现了喇叭等原始扩音器。
在青海地区民和县阳山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存物的考古发掘中,曾发 现过距今约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下来的一只长约二尺 左右、形状与现代的喊话筒相似的陶制喇叭筒。
号角、木铎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
的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 而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 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播
声音传得再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把它留住的, 稍纵即逝是其基本特性。因此,先民们又发明了一些标识 传播手段:
结绳、画图、雕刻等
烽烟、旗帜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1)概说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401e32a58da0116d174952.png)
❖ 从此,“英雄赞歌”代代传唱,志愿军的群像成为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象征!
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
❖ 政治上:皇权 ❖ 观念上:天下 ❖ 外交上:朝贡 ❖ 认同上:文化 ❖ 文明上:农业 ❖ 施政上:理想主义 ❖ 思想上:忠君主义
❖ ······
❖ 政治上:主权 ❖ 观念上:国家 ❖ 外交上:均势 ❖ 认同上:祖国 ❖ 文明上:工业 ❖ 施政上:现实主义 ❖ 思想上:爱国主义
❖ 关于“传统”中国,梁启超曾论述道:“今我中国国土云者, 一家之私产也;国际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 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 有民,以之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犹可以图存,今 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 所以必须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民族)。
3.民族国家认同感与新闻史研究范式
1)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 2)现代化范式——新闻自由的发展 3)民族国家范式——认同感确立
想象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P·安德森在其名作Imagined Community里,提 出了一个有名的理论——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 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国家的由来
❖ 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古老现象,它只是在最近两个 世纪才问世的。虽然民族、种族、宗教、部族、地区的认同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 认同感、民族忠诚心、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观念, 则是现代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人们从孤立的农村地区赶进大城市,发展 起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用市场关系的力量把广大的地区连结 成经济实体。所有这些过程都使得人们走出早期的部落、种 族、宗教和地方关系,融入更大的民族关系。 《来自上层的革命》P.187
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
❖ 政治上:皇权 ❖ 观念上:天下 ❖ 外交上:朝贡 ❖ 认同上:文化 ❖ 文明上:农业 ❖ 施政上:理想主义 ❖ 思想上:忠君主义
❖ ······
❖ 政治上:主权 ❖ 观念上:国家 ❖ 外交上:均势 ❖ 认同上:祖国 ❖ 文明上:工业 ❖ 施政上:现实主义 ❖ 思想上:爱国主义
❖ 关于“传统”中国,梁启超曾论述道:“今我中国国土云者, 一家之私产也;国际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 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 有民,以之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犹可以图存,今 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 所以必须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民族)。
3.民族国家认同感与新闻史研究范式
1)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 2)现代化范式——新闻自由的发展 3)民族国家范式——认同感确立
想象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P·安德森在其名作Imagined Community里,提 出了一个有名的理论——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 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国家的由来
❖ 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古老现象,它只是在最近两个 世纪才问世的。虽然民族、种族、宗教、部族、地区的认同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 认同感、民族忠诚心、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观念, 则是现代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人们从孤立的农村地区赶进大城市,发展 起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用市场关系的力量把广大的地区连结 成经济实体。所有这些过程都使得人们走出早期的部落、种 族、宗教和地方关系,融入更大的民族关系。 《来自上层的革命》P.187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2版PPT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2版PPT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https://img.taocdn.com/s3/m/bf8faac1af45b307e97197cd.png)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功能的引领,对形成中国报刊价值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在华外报虽然为殖民主义者打开中国的大门充当了舆论工具, 但它为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打开了尘封的大门。它的 办报理念和报刊形式内容的展现,也为中国人日后形成自己的新闻事业提供了良 好的借鉴。
本章小结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世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报刊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使得近代报刊 以一种新知的载体登上历史舞台。它借助于东方传统邸报的样式,承载着西方 的宗教理念与内容,搭配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落在东方的土地上。舶来 品的身份,使得近代报刊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明显的西方血统。从近代报刊诞 生的地理路线,从东南亚到中国东南沿海,从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口岸城市到最
在其他通商口岸,外报出现得较早的有潮州、九江、烟台等地。澳门的近代 报业也有所发展。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一)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消极方面讲,外人在华报刊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组成部分,外人在
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 其一,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 其二,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德国、日本、葡萄牙等也开始在上海办起了本 国文字的报纸。
第二节 中国近代商业报业的兴起
三、鸦片战争后中文商业报纸的跟进
中文商业报纸的产生,最初是对外文商业报纸的仿效。一般早期外文商业 报社开办后,都将其中的一部分资料翻译成中文,在中文版刊登出来,这就是中文 商业报纸的肇始。 (一)香港地区的中文商业报纸 《香港船头货价纸》、《中外新闻七日报》 (二)上海的中文商业报纸 《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 《申报》:一份真正的商业报纸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11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11](https://img.taocdn.com/s3/m/50ed51aa77232f60dccca185.png)
第三节 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一、新闻教育的发展 ✓高等院校新创办了一批新闻专业。 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科研与教学结合,研究著作同时又是新闻教材。
思考与练习
1. 评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 2. 评述探索时期毛泽东的新闻宣传思想。 3. 简述“大跃进”年代新闻宣传的主要经验教训。 4. 简述调整时期新闻宣传的主要成绩。 5. 评析国际国内“反修防修”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第二节 重大政治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二)国内“防修”的新闻宣传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新闻宣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在农村,对于农村社教的宣传,主要是 采取选派机关干部下乡宣讲文件,传达中央精神。 新闻媒体进行宣讲,并扩大宣传规模。
✓ 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反修也要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 领域都应该抓一下。
第三节 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一、新闻教育的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成立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前身:1937年11月8日 在周恩来倡导和支持下、由范长江等一批优秀革 命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 会(1938年更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第二节 重大政治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一、“整风”和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
(一)“整风”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整风”运动根本指导思想的提出:1957年2月27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 上作的《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
✓《人民日报》:发文《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三)通讯社事业的发展
✓新华社:建设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改进和更新技术设备;编印的 《参考消息》逐步扩大发行范围。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共25页PPT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共25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c68145a2af90242a895e5db.png)
三、朝鲜战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卫祖国,保和平,就是保 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打某部连指导员麻扶摇将战士们的誓言记录下 来,整理成的诗歌形式的决心书,新华社记者引用在一篇通讯中,发 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作曲家周巍峙将谱上曲子, 传唱至今。
: 王芸生 天津版的《大公报》就改名叫了《进步日报》,他对李纯青说:“我们就把
《大公报》献给国家,献给人民,我想通了,不《大公报》这个名称了,我到解放区, 是投降来的。”
萧乾:郭沫若这样批评他,“什么是黑?人们在这一色下最好请想到鸦片,而 我所想举以为代笔的,便是《大公报》的萧乾。这是标准的买办型,自命所 代表的是贵族的芝兰,其实何尝是芝兰,又何尝是贵族,舶来商品中的阿芙 蓉,帝国主义者的康伯度而已!……《大公报》的萧乾正起着这种麻醉读者 的作用。”
赵超构(新民报)
储安平(《观察》) 徐铸成(文汇报) 刘尊棋 (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晚报》 非新闻组别的新闻人:徐盈、浦熙修、宦乡、李子诵、 萨空了、周钦岳(《新蜀报》创办人)、刘思慕等。其中 大部分人都进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胡乔木:党内一支笔
江苏盐城人,清华毕业,同乔冠华是同乡和校友,人称“二乔”, 取自“铜雀宫中锁二乔”的典故。 先后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达20多年,也曾作为中宣部的常务副部长 主持中宣部工作,正部长陆定一反而在他的领导下,反右时有人 抱怨他是“圣旨口”,主管过《人民日报》,人称《人民日报》的 “婆婆”。 党内众多的著名文件都是由他起草,比如《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经 验》等。此人思维缜密,但是过犹不及,所以一直受到神经衰落的 困扰,长期养病,也因此躲过文革劫难。 改革开放后曾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务。
新民报的社论:新民报的同人,沉溺于资本主义的新闻观念……完全是幼稚的, 幻想的,迷信的。……在今天看二十年来的新民报,虽然主观上是追求进步 的,客观上却有意无意的替统治阶级起了帮凶帮闲的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优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优选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f1532a6137ee06eef918ef.png)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 面发展(1895-1927)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 第七讲 新闻事业在民初的全面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新
闻事业的兴起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中华民国临时约第法》二等法节律、民法令族的颁报行 业的走向
职业化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振青,浙江金华人。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一、北洋军阀政府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第(六3)讲汪自汉由溪新与闻《体一新制闻、与报民》政族报治业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开拓广告、加强发行和更新技术设 备。
汪汉溪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 职业化
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 刊地位的上升
(4)《大公报》新记 公司
《大公报》在1926年由 吴鼎昌、胡政之、张 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 公司接办后,于 1926年9月1日复刊。
吴鼎昌独自 5万元并自 任社长,胡政之任经 理兼副总编辑,张季
吴鼎昌(上) 胡政之(左) 张季鸾(右)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言禁 ,报纸、报
人生怕因言论而贾祸,各报在言论上已无所 作为,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新闻报道上。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 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加点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 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 迎。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史》PPT课件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48f3d102768e9951e738e2.png)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夫 和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惊醒,他们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 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他们从外国人办的报刊中接受了西方资产 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而眼界大开,初步认 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自己动手创办 报刊。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最早出 现 在 香 港 。 1858 年 孖 刺 报 馆 出 版 的 《 中 外 新 报 》 和 1864 年 德 臣 报 馆 出 版的《华字日报》应该是中国人办 的最早的报纸。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报刊业务改革,对 我国新闻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 接触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
一人,也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中 国人。
林则徐(1785-1850)
1839年3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 赴广州禁烟时,发现“沿海文武员弁, 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 其来历”,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 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为了及 时了解夷情(洋人的动态),林则徐在 广州设立了翻译馆,下令“所有夷书, 就地翻译”,召请一批译员,搜集翻译 外文报纸,把其中一些重要材料进行精 选,渐行于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他们的文章内容及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 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 报;
4、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从 业者应道德高尚、知识广博;
④只须实写。(主要新闻观点)
遗憾的是形势发生变化,他的办报主张没 有实现,但他毕竟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办 报思想,这是和清王朝封建专制言论政策截然 不同的思想,洪仁玕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第 一位奠基人。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最早出 现 在 香 港 。 1858 年 孖 刺 报 馆 出 版 的 《 中 外 新 报 》 和 1864 年 德 臣 报 馆 出 版的《华字日报》应该是中国人办 的最早的报纸。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报刊业务改革,对 我国新闻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 接触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
一人,也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中 国人。
林则徐(1785-1850)
1839年3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 赴广州禁烟时,发现“沿海文武员弁, 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 其来历”,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 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为了及 时了解夷情(洋人的动态),林则徐在 广州设立了翻译馆,下令“所有夷书, 就地翻译”,召请一批译员,搜集翻译 外文报纸,把其中一些重要材料进行精 选,渐行于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他们的文章内容及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 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 报;
4、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从 业者应道德高尚、知识广博;
④只须实写。(主要新闻观点)
遗憾的是形势发生变化,他的办报主张没 有实现,但他毕竟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办 报思想,这是和清王朝封建专制言论政策截然 不同的思想,洪仁玕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第 一位奠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
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
学时安排:
☺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一学期,32学时。
2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
(学科的成立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新闻、新闻事业
传播:人类的交往活动之一,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活动。
新闻: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项内容,在此特指新 闻信息的传播活动。
(一)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初 (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有1100年的时间,期间出现过3种类 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也叫 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18
(二)19世纪初——90年代初期(在华 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南洋一带创办 中文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沿 海的一些城市创办近代报纸;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 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 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 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新闻事业 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绪论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 二、历史与新闻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四、研究新闻史的要求、方法 五、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概念: 新闻传播的历史,同人的历史一样古老,它
起源于远古人类群居时代的传播活动。 而新闻事业(Journalism)则是在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 开始形成的。 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 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活动。其最初形态往往是 所谓报业(press),具体说就是报纸 (newspaper)。
21
(四)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912年— —1915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短暂繁荣。 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在袁世凯和北 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下,新闻事业备受摧残。 即使在逆境中,新闻事业也有所发展,由政 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变,涌现了一批名记者。
9
❖ 新闻传播史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 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与思 考。
❖ 新闻传播史仅指新闻传播史认识。 ❖ 新闻传播史不属于消亡的过去而属于生动
的现实。
❖ 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实践同样起着类似 个人记忆的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当 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
❖ 新闻传播学由三大板块构成:
一是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 的规律和本质;
二是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 发展历程;
三是新闻传播的技能——致力于培育新闻传 播的实际能力。
离开这三大板块,新闻传播学就无法构成一 门系统、完整而有机的学科。
5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鸦片战争后,外报更加发展,出现了在华外 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报刊行业。
19
20
(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 前10年(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期)
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后,形成了第一次国人 自办报刊的高潮,戊戌变法后,革命派报刊 风起云涌,改良派报刊也方兴未艾,而且两 大报刊有大论战,形成了第二次国人自办报 刊高潮,出现了许多报刊报人。
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历史认识, 即对历史事实的重建、重构或重组。
8
❖ 龙应台的演讲 ❖ 人文:文、史、哲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 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 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 从判断它的未来?”
10
二、历史与新闻
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 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 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
仅有客观的事实而无人为的表述或仅有 表述而无事实都不构成历史或新闻。
历史或新闻既关涉发生的事实,更牵扯 言说的叙事。
11
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记者,同时也是优 秀的史家。
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传统的史学观:
以史料或文献(文物)尽可能真实地、准确地、 全面地描绘那个客观的历史存在。
7
历史: 所谓历史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
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即历史事实;另一 方面是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既历史 认识。
历史只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认识, 而不可能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
学时安排:
☺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一学期,32学时。
2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
(学科的成立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新闻、新闻事业
传播:人类的交往活动之一,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活动。
新闻: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项内容,在此特指新 闻信息的传播活动。
(一)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初 (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有1100年的时间,期间出现过3种类 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也叫 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18
(二)19世纪初——90年代初期(在华 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南洋一带创办 中文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沿 海的一些城市创办近代报纸;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 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 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 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新闻事业 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绪论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 二、历史与新闻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四、研究新闻史的要求、方法 五、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概念: 新闻传播的历史,同人的历史一样古老,它
起源于远古人类群居时代的传播活动。 而新闻事业(Journalism)则是在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 开始形成的。 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 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活动。其最初形态往往是 所谓报业(press),具体说就是报纸 (newspaper)。
21
(四)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912年— —1915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短暂繁荣。 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在袁世凯和北 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下,新闻事业备受摧残。 即使在逆境中,新闻事业也有所发展,由政 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变,涌现了一批名记者。
9
❖ 新闻传播史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 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与思 考。
❖ 新闻传播史仅指新闻传播史认识。 ❖ 新闻传播史不属于消亡的过去而属于生动
的现实。
❖ 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实践同样起着类似 个人记忆的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当 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
❖ 新闻传播学由三大板块构成:
一是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 的规律和本质;
二是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 发展历程;
三是新闻传播的技能——致力于培育新闻传 播的实际能力。
离开这三大板块,新闻传播学就无法构成一 门系统、完整而有机的学科。
5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鸦片战争后,外报更加发展,出现了在华外 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报刊行业。
19
20
(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 前10年(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期)
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后,形成了第一次国人 自办报刊的高潮,戊戌变法后,革命派报刊 风起云涌,改良派报刊也方兴未艾,而且两 大报刊有大论战,形成了第二次国人自办报 刊高潮,出现了许多报刊报人。
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历史认识, 即对历史事实的重建、重构或重组。
8
❖ 龙应台的演讲 ❖ 人文:文、史、哲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 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 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 从判断它的未来?”
10
二、历史与新闻
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 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 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
仅有客观的事实而无人为的表述或仅有 表述而无事实都不构成历史或新闻。
历史或新闻既关涉发生的事实,更牵扯 言说的叙事。
11
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记者,同时也是优 秀的史家。
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传统的史学观:
以史料或文献(文物)尽可能真实地、准确地、 全面地描绘那个客观的历史存在。
7
历史: 所谓历史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
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即历史事实;另一 方面是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既历史 认识。
历史只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认识, 而不可能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