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复习课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比和比例说课教学课件复习
探究新知
984×3 = 369 8
3+5=8 984× 5 = 615
8
答:茄子种( 369 )平方米,西红柿种 ( 615 )平方米。
议一议
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配制一种 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质量的比是 2:3:5。要配制2000千克这样的混凝土, 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千克?
2+3+5=10
(28-25)÷25 =3÷25
再求出多出来的公顷数 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12% 答:实际造林面积超过原计划的12%。
求实际造林面积超过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就是把 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成单位“1”,求超过的公顷 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先求出实际造林面积 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28÷25-1 =112%-1
李庄乡今年计划造林25公 顷,实际造林28公顷。实际造林 面积超过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 原计划:
25公顷 实际:
28公顷
比原计划增加 的公顷数
求实际造林面积超过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就是把 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成单位“1”,求超过的公顷 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先求出实际比原计 划多造林的公顷数
18
未获奖作品:198×13 =143 18
答:获奖作品有55件,未获 奖作品有143件。
一种食用菌的培养料是用45份木屑、4份米糠和1 份玉米粉配制而成的。现在要配制1200千克培养 料,需要木屑、米糠和玉米粉各多少千克?
由题中可得配料比是45:4:1
45+4+1=50
45
答:需要木屑1080千克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860-817=43(千瓦时)
《正反比例关系与比例尺的应用》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200米=20000厘米
20000÷10000=2(厘米)
小明家
小亮家
600米=60000厘米
60000÷10000=6(厘米)
三、易错练习
3.在比例尺是1∶500的图纸上,一个圆形花坛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这个花坛的实际面积是( 314 )平方米。
涉及比例尺的面积题:面积的变化是长度变化的平方倍。
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 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一、复习回顾
正比例与反比例
常见的正、反比例关系都有哪些,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反比例 (一定)
反比例 (一定)
反比例 (一定)
二、基础练习
2.在一幅比例尺是 0 50 100 150千米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 相距3.2厘米。 (1)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2×50=160(千米)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60千米。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用了2小时,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 行驶多少千米?
160÷2=80(千米/时) 答: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0千米。
反比例 (一定)
总价 单价 =数量
(一定)
总价
正比例
数量 =单价
(一定)
总产量 单产量 =数量
(一定)
总产量
正比例
数量 =单产量
(一定)
路速程度(=一时定间)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一定)
路时程间(=一速定度)正比例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正比例
=工作效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定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承诺用题.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定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承诺用题.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承诺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预备.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刻.(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二、探讨新知.(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如此运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2.学生反馈:3.分析:(1)什么缘故需要用正比例解答?(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依照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二)反馈.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打算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如此运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三、巩固反馈.1.一张大纸,假如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能够裁成2 8张;假如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能够裁成多少张?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假如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能够完成;假如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早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四、课堂总结.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四章 比例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四章比例【知识点归纳总结】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比例的意义,注意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求出比值,比值相等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例2:在比例3:4=9:12中,若第一个比的后项加上8,要使比例仍然成立,则第二个比的后项应加上()A、8B、12C、24D、36分析:在比例3:4=9:12中,若第一个比的后项加上8,由4变成12,这样两内项的积就成了108,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外项的积也得是108,再用108除以前一个比的前项3即得后一个比的后项,进而求出第二个比的后项应加上几即可.解:比例3:4=9:12中,第一个比的后项加上8,由4变成12,则两内项的积:12×9=108,两外项的积也得是108,第二个比的后项应是:108÷3=36,第二个比的后项应加上:36-12=24;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的积等于两外项的积.点评:此题属于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看这两种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做出判断.例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分析:根据正比例的意义x:y=k(一定)和反比例的意义xy=k(一定),因为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符合反比例的意义.解: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符合反比例的意义xy=k(一定),所以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3. 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一般来说,求比例的未知项有以下两种情况:例2: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比例的两个内项()A、成反比例B、成正比例C、不成比例分析:根据互为倒数的定义和比例的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可得比例的两个内项之积等于1,再根据成反比例的定义即可求解.解:因为比例的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比例的两个内项之积=1(为恒指),则比例的两个内项成反比例.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倒数的定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4. 比例的应用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根据正、5. 比的应用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1)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先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解题步骤:a.求出总份数;b.求出每一份是多少;c.求出各部分相应的具体数量.(2)转化成份数乘法来解答.解题步骤:a.先根据比求出总份数;b.再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c.求出各部分的数量.2.按比例分配问题常用解题方法的应用:(1)已知一个数量的各部分的比和其中某一部分的量,求另外几个部分量;(2)已知两个量或几个量的比和其中两个量的差,求总量.【经典例题】例1: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部都相等,这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A、2:1B、1:2C、1:1D、3:1分析:根据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由此即可进行比较,解答问题.解: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分别相等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所以这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2:1.故选:A.点评: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底相等、面积也相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例2:甲、乙两人各走一段路,他们的速度比是3:4,路程比是8:3,那么他们所需时间比是()答:甲乙所需的时间比是32:9.故选:B.点评:关键是把速度和路程设出来,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先求得各自用的时间,再写出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比.6.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1.成正比例的量:(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2.成反比例的量:(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3)关系式:xy=k(一定).3.判断方法:关键是看着两种相关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所以xy=1,是乘积一定,x和y成反比例;故选:D.点评:此题属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就看这两种量是否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做出选择.【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1.当:4=x:5时,x的值是()A.B.C.D.2.根据6×7=2×21,写出下面的比例中正确的一组是()A.6:7=2:24B.6:2=7:21C.6:2=21:7 3.如表,如果x和y成反比例,那么“?”处应填()x3?y56A.2B.3.6C.2.5D.104.语文书和数学书共40本,语文书的本数和数学书的本数的比可能是()A.4:3B.4:5C.5:3D.无法确定5.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烧煤的天数()关系.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无法判断6.A=,如果B一定,A和C这两种量成()关系.A.正比例B.反比例C.不成比例D.按比例分配7.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3:4,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8.一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按4: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cm2.A.32B.72C.128二.填空题(共8小题)9.甲数与乙数的比例为5:3,甲数为60,乙数为.10.解比例:3.5:x=0.5:20%则x=11.表中x和y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请将表格填写完整.x36120.18y10154012.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减去一个数,分子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新分数可以约简为,这个数是.13.按照如图的配方,做5人份炒面,需要购买克面.1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时,想找出已知量所在的数轴及位置,然后在另一数轴上找出已知量相的数值.15.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1,其中一个外项是1.25,另一个外项是.16.在3,15,12,5,9,30,20中,把可以组成的比例写出两组、.三.判断题(共5小题)17.比例2:a=b:3,那么a与b的积是6.(判断对错)18.甲数的与乙数的相等,且甲、乙均不为零,则甲数大于乙数..(判断对错)19.a:b=2:4,则b是a的2倍.(判断对错)20.小明上学,已经走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判断对错)21.如果小华与小红体重的比是7:8,那么小华就比小红轻.(判断对错)四.计算题(共1小题)22.解比例.=4:2.4x:=15:五.应用题(共6小题)23.一种酒精溶液,水和酒精的比是4:1.如果要调3.2升的酒精溶液,水和酒精分别需要多少毫升?24.学校体育组购进12根大绳,准备按年级学生人数分配给参加“蓓蕾计划”的一、二、三年级学生.一年级45人,二年级75人,三年级60人,二年级能分到多少根大绳?25.修路队修一段铁路,修了一天后,已修路程和未修路程的比是1:4,第二天修了3600米,正好修完这条铁路的一半,这段铁路长多少米?26.甜甜学习做面包,她搜索得知,做面包需要的面粉、全麦、黄油可以按10:4:1配制.如果三样食材配成后共重3000克,其中含有全麦多少克?如果这三样食材各有200克制作这种面包,当面粉全部用完时,黄油还剩多少克?27.六年级一、二、三3个班献爱心捐书,一班捐的本数是三个班总数的,二、三两个班捐的本数比是4:3.已知三个班捐书总数为700本.求三班捐了多少本?28.解决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根据比例的性质,把比例先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形式,再进一步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再进行选择.【解答】解::4=x:5,4x=×5,4x=3,x=.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比例性质的运用即解比例.2.【分析】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内项的积等于两外项的积,据此逐项写出等式,与等式6×7=2×21比较得解.【解答】解:A、因为6:7=2:24,6×24不等于7×2,所以选项A不正确.B、因为6:2=7:21,6×21不等于7×2,所以选项B不正确.C、因为6:2=21:7,所以6×7=2×21,所以选项C正确.由此得出C是正确的.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比例性质的灵活运用,即:两内项的积等于两外项的积.3.【分析】如果x和y成反比例,则x和y的乘积一定,由此列出比例解答即可.【解答】解:6x=3×56x=15x=2.5答:如果x和y成反比例,那么“?”处填2.5.故选:C.【点评】此题属于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题,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则对应的乘积一定;再根据乘积一定列出比例,求得未知数的数值即可.4.【分析】要求这两种书的本数比是几比几,因为数的本数应该为整数,所以只要40能整除比的前项和后项份数的和即可.【解答】解:A、因为4+3=7,7不能整除40,所以这两种书的本数比不可能是4:3;B、因为4+5=9,9不能整除40,所以这两种书的本数比不可能是4:5;C、5+3=8,40能被8整除,所以这两种书的本数比可能是5:3;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比的应用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5.【分析】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什么比例,就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乘积一定,则成反比例.【解答】解:因为:每天烧煤量×烧煤天数=煤的总量(一定),是乘积一定,所以每天烧煤量和烧煤天数成反比例;故选:B.【点评】此题属于辨识成正、反比例的量,就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做判断.6.【分析】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什么比例,就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乘积一定,则成反比例.【解答】解:A=,如果B一定,即AC=B(一定),是乘积一定,则A和C成反比例;故选:B.【点评】此题属于辨识成正、反比例的量,就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做判断.7.【分析】根据题意可得: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占三角形内角和的、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分别求出三个角,进而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1+3+4=8180°×=22.5°180°×=67.5°180°×=90°所以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分别求出三个角,进而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判断即可.8.【分析】先根据按4:1放大,放大后长和宽是原来的4倍,求出放大后的长和宽,再求出面积.【解答】解:放大后的长:4×4=16(厘米);放大后的宽:2×4=8(厘米);面积:16×8=128(平方厘米);故选:C.【点评】先根据比例求出放大后的长和宽,再求出面积.二.填空题(共8小题)9.【分析】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可求解,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解答】解:设乙数为x,则5:3=60:x,5x=180,x=36.故答案为:3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10.【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原式化成0.5x=3.5×20%,再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0.5求解.【解答】解:3.5:x=0.5:20%0.5x=3.5×20%0.5x÷0.5=0.7÷0.5x=1.4;故答案为:1.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等式的性质以及比例基本性质解方程的能力,解方程时注意对齐等号.11.【分析】根据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可知x和y这两个量对应的乘积一定,进而根据乘积一定得解.【解答】解:12×15=180180÷36=5180÷10=18180÷0.18=1000180÷40=4.5如图:x36180120.18 4.5y51015100040故答案为:5,180,1000,4.5.【点评】此题属于考查正、反比例的意义,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它们对应的乘积一定相等.12.【分析】若设这个数为x,则的分母减去一个数,分子加上同一个数后,新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比是,据此就可以列比例求解.【解答】解:设这个数为x,则=,5×(13+x)=3×(27﹣x),65+5x=81﹣3x,8x=16,x=2;答:这个数是2.故答案为:2.【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白的分母减去一个数,分子加上同一个数后,新分数与成比例,从而问题得解.13.【分析】通过观察配方表可知,2人份炒面需要600克面粉,由此可以求出1人份炒面需要面粉多少克,再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解答即可.【解答】解:600÷2×5=300×5=1500(克)答:需要购买1500克面粉.故答案为:1500.【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及应用.14.【分析】根据正比例的定义,以及函数图象的对应关系即可求解.【解答】解: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时,想找出已知量所在的数轴及位置,然后在另一数轴上找出已知量相对应的数值.故答案为:对应.【点评】考查了正比例图象,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比例的定义,以及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15.【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已知两个内项的积是1,则两个外项的积也是1;用1除以1.25,即为另一个外项.【解答】解:因为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所以另一个外项是:1÷1.25=0.8.故答案为:0.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16.【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只要找出四个数中任意两个数的积等于另外两个数的积,就说明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据此解答.【解答】解:在3,15,12,5,9,30,20中3×20=12×5所以可以组成比例:3:12=5:20、3:5=12:20.故答案为:3:12=5:20、3:5=12:20.【点评】此题考查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的运用:验证所给的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任意两个数的比值和另外两个数的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能组成比例.三.判断题(共5小题)17.【分析】根据比例的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2:a=b:3,ab=2×3=6;所以原题计算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比例性质的运用.18.【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将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先改写成比例,再进一步化简比得解.【解答】解:甲数×=乙数×,则甲数:乙数=:=24:25,因为24份的数<25份的数,所以甲数<乙数.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此题考查比例的运用,关键是把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先改写成比例的形式.19.【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据此先把a:b=2:4改写成2b=4a,再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除以2得到b=2a,即b是a的2倍;据此判断即可.【解答】解:a:b=2:4,即2b=4a,则b=2a,即b是a的2倍;所以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等式性质的运用.20.【分析】已经走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相加是总路程,它们是加数、加数与和的关系,所以已经走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据此判断.【解答】解:已经走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相加是总路程,所以已经走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反比例,不成比例,有三种情况.21.【分析】如果小华与小红体重的比是7:8,把小华的体重看作7份数,把小红体重看作8份数,据此解答.【解答】解:小华与小红体重的比是7:8,把小华的体重看作7份数,把小红体重看作8份数,7<8,所以小华就比小红轻;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比的运用,把比看作份数比来理解.四.计算题(共1小题)22.【分析】(1)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把比例转化成一般方程4x=0.2×2.4,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都除以4即可得到原比例的解.(2)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把比例转化成一般方程x=×15,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都除以即可得到原比例的解.【解答】解:(1)=4:2.44x=0.2×2.44x÷4=0.2×2.4÷4x=0.12(2)x:=15:x=×15x÷=×15÷x=8【点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把比例转化成一般方程,然后再根据解方程的方法解答.五.应用题(共6小题)23.【分析】先求出总份数,即4+1=5份,然后分别求出水和酒精各占3.2升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即可.【解答】解:4+1=53.2×=2.56(升)3.2×=0.64(升)答:水需要2.56毫升;酒精需要0.64毫升.【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已知两个数的比(三个数的比),两个数的和(三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三个数),用按比例分配解答.24.【分析】把大绳的根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总人数,再求出二年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答.【解答】解:45+75+60=180(人)12×=5(根)答:二年级能分到5根大绳.【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规律.即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25.【分析】把这段铁路的总长度看作单位“1”,修了1天后,已修的占总长度的,第二天修3600米,已修的占总长度的,则3600的对应分率是(﹣),用对应量除以对应分率,就是这段铁路的总长度.【解答】解:3600÷(﹣)=3600÷=12000(米)答:这段铁路长12000米.【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3600的对应分率,用对应量除以对应分率,就是这条段路的总长度.26.【分析】已知一种面包需要的面粉、全麦、黄油可以按10:4:1配制.又知三样食材配成后共重3000克,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克,进而求出含有全麦多少克;如果这三样食材各有200克制作这种面包,先求出面粉200克对应的黄油克数,再用200克减去对应的黄油克数即可求解.【解答】解:3000×=3000×=800(克)200﹣200÷10×1=200﹣20=180(克)答:其中含有全麦800克,黄油还剩180克.【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规律,此题关键是求出一份是多少千克.进而求出缺少和剩余的各是多少千克.27.【分析】把六年级三个班捐书的总数看作单位“1”,一班捐的本数是三个班总数的,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即可得出一班捐的本数,用总数减去一班捐的本数就是二班和三班共捐书多少本,已知二、三两个班捐的本数比是4:3,也就是三班捐书的本数占二、三班捐书本数的,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即可求得三班捐了多少本.【解答】解:700×=280(本)(700﹣280)×=420×=180(本)答:三班捐书180本.【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及应用,以及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及应用.28.【分析】根据高年级和低年级所分的本数比,求出各占剩余本数的几分之几,进而根据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解答】解:640×=400(本)640×=240(本)答:高年级分得400本图书,低年级分得240本图书.【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数问题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求出两个年级的本数,是比较难的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 总复习 第14课时 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应用
考点 4 利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6.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400m,30天完成。照这样 计算,若要提前5天完成,实际每天要修多少米?
解:设实际每天要修xm。 400×30=(30-5)x x=480 答:实际每天要修480m。
提分点 综合运用比和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6.学校从新华书店购回三类图书,其中故事书的数量占全 部的38,科技书和工具书的数量比是 5∶3。已知工具书 有 150 本,故事书有多少本?
150÷3×(5+3)÷1-38=640(本) 640×83=240(本) 答:故事书有 240 本。
7.甲、乙两人共同完成一项工程,甲、乙合作 6 天完成这
解:设A车的速度是2xkm/时,则B车的速度是3xkm/时。 12×5000000=60000000(cm) 60000000cm=600km (2x+3x)×4=600 x=30 2×30=60(km/时) 3×30=90(km/时) 答:A车的速度是60km/时,B车的速度是90km/时。
考点 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4m,长、宽、高的比是 4∶3∶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64÷4=16(m) 16÷(4+3+1)=2(m) 4×2=8(m) 3×2=6(m) 8×6×2=96(mHale Waihona Puke ) 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96m3。
考点 2 比例尺
3.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 间的距离是12cm。A、B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已知A车和B车的速度比是 2∶3,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6整理和复习
第14课时 《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应用
总复习第1节(8)《代数初步(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8)代数初步(二)正比例与反比例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回顾与整理1.(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们的应用。
预设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如5÷2,可以写成5∶2)生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如8∶4=24∶12)生3: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作比例尺,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0)生4:配制农药会应用到比的知识;地图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2)出示教材83页回顾与交流2题。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全班交流。
预设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比的比号。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比的比值。
强调:因为0不能做除数,所以,所有分数的分母及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3)想一想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然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下面的比。
30∶1201∶34610∶0.123∶102.5∶60.5∶3.225∶5634∶32先思考比的基本性质,然后交流,最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复习按比例分配问题。
①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引导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叫作按比例分配应用题)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预设生1:用比或者连比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
生2:直接给出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
③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是什么?预设生1:找出或求出要分配的总数;生2:根据已知的比求总份数;生3:按照要分配的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分别求出每一部分数量是多少。
(5)完成教材83页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并说一说解决问题时都用到了哪些知识。
2.(1)说一说。
师: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然后说一说你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比的应用》课件3套(新教材)
(3)二班应栽的棵数:70 44 22(棵)
140
(4)三班应栽的棵数:70 50 25(棵)
140
答:一班应栽23棵,二班应栽22棵,三班应栽25棵。
六年级一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 数的比是 3 :2 。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3 2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2 3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3.大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玉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4.1大0豆0地公是顷多的少地公:顷大?豆玉占米了占其了中其的中3 5的, 25怎,样怎计样算计 算玉米地是多少公顷?
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 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 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 6
,相当于小长方形的
1 4
,大长方形与小
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
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复习
六年级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 ∶5。
提示:可以把男生人数看作( 4 )份,女生人 数有( 5 )份。全班共有( 9 )份。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4 5
),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5 ),
4
男生人数是全班总人数的( 4 ), 女生人数是全班总人数的(95 )。
二.巩固.
2.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4:5。 三角形的三条边各长多少厘米?
3+4+5=12 84×132 =21(厘米) 84×142 =28(厘米) 84× 5 =35(厘米)
12 答:三条边分别长21厘米,28厘米, 35厘米。
三.比比看,哪一组算得最快: 四组共用一个电表,十月份共付电费128元 。
比的整理和复习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出示口算题卡
(三)、1、教师提问: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单元,这一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每个内容所涉及到的概念及知识都是什么?
2、畅所欲言,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比的认识》这个单元学习了三个内容:①生活中的比②比的化简③比的应用。
《比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固安县东湾乡毕庄小学王志江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教学课题:《比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1、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地解答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整理和复习
化简比,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
比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并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主动性。
2、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学生了解和掌握单元复习的方法,能够主动复习。
(2)、能够熟练的化简比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材分析:比在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正确化简比,利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出示课件。
3、成长题库:连线、化简求、比值
1)学生解答
2)教师给予小结
4、易错警示灯:
1)出示例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易错点
比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比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比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1本课教学虽然是复习课,但是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学生学习的三角形单元的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还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通过一些题组练习区别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这样一边整理知识点,一边应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三角形的不同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成功之处:1. 既重视知识的梳理,又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的能力。
本单元知识的梳理,不是由老师来完成的,而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整理。
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整理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整理方法,并相互评价,再挑选出各种整理方法中比较好的结果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评价,这样不仅是给其他孩子一种示范,更是让这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强化自主整理的兴趣。
2. 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回忆以往的复习课,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都有一副无所事事的表情,因为我们往往很容易把复习课上成简单的回忆课,练习也经常是一些原来题型的重复,而这些对学习好的孩子已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了。
而这次的复习课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不仅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建构知识网络,而且自主整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1.课内三分钟超时,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
2.学生汇报后没有对学生的盲点进行指导,仅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
3. 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完成练习题上,比如这单元的难点,两边之和,两边之差跟第三边的关系。
由于前面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这部分练习没有完成。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收获到了很多,既看到了自己课堂中的优点比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21、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对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和应用,围绕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梳理和复习,并结合知识点设计了判断、选择、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等练习题,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知识整理的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比和比例复习课》人教新课标
《比和比例复习课》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区分比和比例的不同。
(2)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比和比例的意义,正确进行比和比例的运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区分2.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3. 比和比例的应用4. 比和比例的运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比和比例的应用。
3. 练习法: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比和比例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授新课(15分钟)(1)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区分(2)讲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3)讲解比和比例的应用(4)讲解比和比例的运算3. 演示与应用(10分钟)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比和比例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
4.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训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比和比例的应用。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比和比例_复习课》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比和比例_复习课》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3. 能够解决涉及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进行计算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比和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和比例的知识。
四、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和比例进行计算。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比和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和比例的知识。
四、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和比例进行计算。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比和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步骤”部分,因为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课堂教学的流程,包括导入、新课导入、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和总结等环节。
这些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比例?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二、新授: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30∶12=45∶χ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5、例3解比例=①请学生独立尝试;②注意格式;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2、练一练第2题3、补充:χ∶0。
8=3∶1。
2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五、《作业本》第31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第2篇】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第55页——第56页的内容“比的应用”。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设计理念:《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第6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案】
教学笔记第6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60例6,完成教科书P62“练习十一”中第5、8、9、12题。
教学目标1.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能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在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知道列成乘积一定的等式,也是运用反比例方法解题的一种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掌握用反比例的意义解答基本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反比例的意义,激活经验1.复习成反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习题)【学情预设】预设1: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预设3:总价一定,买水果的数量和单价成反比例关系。
预设4:运货的总量一定,汽车的载质量和运的次数成反比例关系。
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学情预设】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的练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巩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关键要素,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准备。
2.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反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2)]二、提出问题,探索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6。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情预设】预设1:知道了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现在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
要解决的问题是: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预设2:我用表格来整理信息,更加一目了然。
师: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了信息,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
2.分析与解答。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小学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数学专题复习 比的性质 求比值和化简比及比的应用 知识归纳 典例精析 拔高训练
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数学专题复习(8)——比的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及比的应用¤¤知知识识归归纳纳总总结结一、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例1:一个比的前项扩大4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A、缩小4倍B、扩大4倍C、不变分析: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由此做出选择.解:一个比的前项扩大4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扩大4倍.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熟记性质,灵活运用.例2:甲:乙=3:4,乙:丙=3:2甲、乙、丙三数的关系是()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甲=乙=丙分析: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甲乙丙连比,即可知答案.解:甲:乙=3:4=9:12乙:丙=3:2=12:8甲:乙:丙=9:12:8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的基本性质.二、求比值和化简比1.求两个数的比值,就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2.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整数比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分数比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利用求比值的方法也可化简分数比,但结果必须写成比的形式.(3)小数比化简方法: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位数,完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例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3.2,乙数与甲数的最简整数比是()A、16:5B、5:16C、3:2D、2:3分析:根据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3.2,可以认为乙数是1份的数,甲数是3.2份的数,进一步写出比并化简比.解:乙数:甲数=1:3.2=10:32=5:16.故选:B.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先写出比,再进一步化简比.三、比的应用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1)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先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解题步骤:a.求出总份数;b.求出每一份是多少;c.求出各部分相应的具体数量.(2)转化成份数乘法来解答.解题步骤:a.先根据比求出总份数;b.再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c.求出各部分的数量.2.按比例分配问题常用解题方法的应用:(1)已知一个数量的各部分的比和其中某一部分的量,求另外几个部分量;(2)已知两个量或几个量的比和其中两个量的差,求总量.例1: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部都相等,这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A、2:1B、1:2C、1:1D、3:1分析:根据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由此即可进行比较,解答问题.解: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分别相等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所以这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2:1.故选:A.点评: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底相等、面积也相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例2:甲、乙两人各走一段路,他们的速度比是3:4,路程比是8:3,那么他们所需时间比是()A、2:1B、32:9C、1:2D、4:3分析:根据题意,把乙的速度看作1,那么甲的速度就为;把甲的路程看作1,那么乙的路程就为;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可得甲用的时间为1÷=,乙用的时间为÷1=;进而写出甲和乙所需的时间比,再把比化成最简比即可.解:把乙的速度看作1,那么甲的速度就为,把甲的路程看做1,那么乙的路程就为,甲用的时间为:1÷=,乙用的时间为:÷1=,甲乙用的时间比::=(×24):(×24)=32:9;答:甲乙所需的时间比是32:9.故选:B.点评:关键是把速度和路程设出来,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先求得各自用的时间,再写出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比.¤¤拔拔高高训训练练备备考考一.选择题(共6小题)1.一个比的比值是12,比的前项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比值不变,则比的后项应()A.扩大到原来的12倍B.缩小到原来的C.扩大到原来的4倍D.保持不变2.已知a:b=5:4,b:c=3:2,那么a:c=()A.15:8 B.5:2 C.25:12 D.4:33.两个数的比值是1.2,如果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两倍,比值是()A.1.2 B.2.4 C.4.8 D.9.64.甲数的与乙数的相等(甲、乙≠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A.4:5 B.7:6 C.24:35 D.35:245.从下图中可以得到,书费和本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基本性质9篇比的基本性质 1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对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预案:一、复习1、36÷4=()÷8=()÷224÷12=48÷()=12÷()=6÷()师:填写时,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规律: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或除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师:填写时,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新授(一)认识比的基本性质1、出示例题3师:先说出质量与体积的比是几,再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可以发现有三个比的比值相同,说明了它们质量与体积的比也相等,用连等号来表示。
板书:4:5=16:20=40:503、师:观察这个等式,什么在发生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没变?(让学生结合等式中的数据进行说明)4、谁来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教师板书)5、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不可以同时乘以0,为什么?可不可以同时除以0?板书中补充:(0除外)说明: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5、你觉得商不变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6、运用:出示第71页上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填写,组织交流。
说明填写理由。
7、我们看一下这三组比,前后两个比的比值虽然相同,但是哪个比看上去更简单一点?师:我们把像这样的比(8:5、3:5)叫做最简单整数比。
想一下,最简单整数比有什么特征?生: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只有公因数1(二)化简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一些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之《分数的乘、除法和比》授课课件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5,这是一 个( 直角)三角形,最小的角是( 36)°。
(4)六(1)班的人数在40~50之间,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5∶4,男生有( 25)人,女生有( 20 )人。
2.选择。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 dm,它的长与宽的比是5:
4,这个长方=(0.25×100) ∶ (0.45×100)
=2∶ 3
=25∶ 45
=5∶ 9
二、深化知识 5、比的基本性质
小试牛刀(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 48
=
1 4
8
∶
1 8
8
= 2∶ 1
三、拓展延伸
举一反三
1.计算。
2 3
5 6
=
5 9
5 9
2 3
= 1 (3 1)= 1 2
4
4
=11=1 428
三、拓展延伸
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3∶0.25 =3÷0.25=12
2 3
∶ 4= 7
2÷ 3
4 7
= 2 × 7=7 3 46
1
20分∶
时
=20分∶15分=4÷3= 4
4
3
2dm∶1.5m =2dm∶15dm=2÷15= 2 15
三、拓展延伸
乘
法
混合运算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 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的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一、知识梳理
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认识倒数
△△
求倒数的方法:将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8:总复习-比和百分数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8:总复习-比和百分数复习一、教学目标1.复习比和百分数的基本概念;2.掌握比和百分数的应用方法;3.提高学生对比和百分数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比和百分数相关知识点的课件;2.教辅资料:提供比和百分数练习题,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3.板书准备:准备好板书内容,便于学生复习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比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比的定义,并举例说明比的应用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比较题目,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2. 复习百分数的概念•复习百分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讲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购物打折等场景。
3. 比和百分数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比和百分数的转化关系;•给学生提供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比和百分数之间的转换方法。
4. 综合练习•设置一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比和百分数的知识;•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四、教学反馈1.组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比和百分数的掌握情况;2.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讲解和引导,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3.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强化记忆。
五、课堂延伸1.布置作业: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继续巩固所学内容;2.开展拓展活动:组织数学游戏、教学实践活动等,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结束1.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2.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准备。
以上就是本节课《28:总复习-比和百分数复习》的教学安排,希望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和百分数的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