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物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高中生物学科是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理解自然界生命现象的一个重要学科。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探讨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生物学教学课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1. 基本生物学知识:学生应该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识,了解生物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

2. 实验与观察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数据、分析问题,并做出结论的能力。

3. 生物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方式和习惯,包括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

4. 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 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和同学一起合作进行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知识、发展新技能的能力。

1. 教学目标的设计:根据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通过某一课程,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运用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2.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设计,包括生物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和科学技术的应用。

教师还可以设置生物学实验、科学考察、生物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验和观察能力。

3.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应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采用讲授、示范、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 教学手段的设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仪器、生物学模型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的设计:针对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设计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实验报告、学习笔记、课外作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教学·现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文|朱乔一、教学背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力践行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

本节课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营养结构,这节课是对“群落及其演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节课之后主要讲解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相关内容。

因此本节课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三、学情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

并且,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阅读、图片、影视等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系统并不陌生。

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2.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3.树立科学思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保护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对生态系统当中各个成分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导入、设计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

七、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这样能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生活。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而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个体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质疑和分析生物学概念和现象,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掘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学习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3. 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学会在集体中扮演领导角色,指导和激励他人,学习如何全面考虑问题。

4. 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未知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细胞结构和功能、生物遗传、生态系统等。

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便理解更高级的生物学概念。

2. 生物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技能,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实验,以便解决实际问题。

3. 生物科学研究及科学方法,学生需要学习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以便发现和解决生物学问题。

4. 生物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应对生物学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学会关注社会公益和社会责任。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1.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 启发性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启发学生学会思辨和批判。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变革,核心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作为21世纪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素养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而在生物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理解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引导。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已成为当下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旨在为生物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生物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核心素养在生物学教育中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通过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研究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生物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核心素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2. 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3. 探讨教师在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中的角色和方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4. 借助案例分析和评估方法,探讨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和问题,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建议和思路。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整体优化分析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整体优化分析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整体优化分析撰写:dxyc2360摘要:单元教学是指从一个自然单元或学科单元的观点,结合各个章节或单元的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与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某一环节中,以较完整的知识单元或学科单元为主体。

本论文旨在从核心素养角度对初中生物单元教学进行全面优化的意义及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整体优化引言生物学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生物的同时,也可以开始探索自然的新一页。

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是一个全面的启迪,所以,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构。

在教学中,通过整体的单元设计,让学生从全局的观点来全面地建构生物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

单元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科内部的知识集成;促进了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单元为学习单位,将个人、学校、社会生活连接起来;单元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生物学教学必须与"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思想相结合。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重要性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考和高考改革,由以往的单纯重视知识的学习转向重视核心素质的培养。

所以,在新的中考制度下,学生们必须要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从"大"理念、"学科结构"和"学科思维"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在设计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单元的整体性,把零散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综合和分析,把这些知识以一个整体的单元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头脑里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核心能力[1]。

在这个单元式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分散的知识按照一个模块的形式进行完整的组合,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了提升。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探讨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探讨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探讨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解释如何设计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1. 引言:介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及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能力。

2. 渗透性教学策略:解释如何通过渗透性教学策略来构建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渗透性教学策略是指将知识点、技能和能力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有机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性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以大单元为单位,将所学知识点、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点、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等。

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构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教学网络。

2.3 教学方法的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2.4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和科学报告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

2.5 评价与反馈: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和项目评估等,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实践案例:以一个高中生物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实践案例,具体说明如何设计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以"遗传与进化"为例,设计一个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一、引言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规律的科学。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知识不仅仅在学术领域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素养是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

本文将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设计一份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并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素养、思维能力素养、情感态度素养和价值取向素养。

知识技能素养是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思维能力素养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素养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态度,价值取向素养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2. 教学内容根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应包括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体包括:(1)基础知识:生物学基本概念、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等;(2)实验技能: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3)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4)情感态度:通过实验实践和生物故事,引导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态度;(5)价值取向:通过生命伦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也面临一些挑战。

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以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过程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不是简单地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所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本文将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探讨如何根据核心素养设计生物学教学。

首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掌握、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及科学态度的养成。

因此,在进行生物学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引导他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并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其次,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再次,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需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实验报告、研究论文、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衡。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实现素养与知识、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生物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学方法。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涵盖了生命的起源、进化、生物多样性、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们需要进行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该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2.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与观察;3. 发展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5. 了解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1. 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阅读教材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

2. 实验设计与实践:学生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生物学现象和原理。

例如,在细胞实验中,可以观察细胞结构,学习它们的功能与相互作用。

3. 问题解决和思维发展: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设计生物物种进化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来理解进化的原理。

4. 科学应用: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例如,通过讨论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引发学生对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来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观察细胞的实验,来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教学视频、图像、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

4.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科学实践活动,如参观实验室、农场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不同领域中所需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技能、协作能力等。

在生物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生物学是一门涵盖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

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成为了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生物课堂中,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第一步。

教师需要明确哪些核心素养是生物课堂需要培养的,比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等。

明确培养目标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的放矢,更容易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课堂设计要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围绕核心素养来设计课堂活动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观察能力;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等。

通过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各种核心素养。

三、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生物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科,因此在生物课堂中也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在教学中将生物学和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解决生物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等。

通过整合跨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注重实践和体验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生物课堂中需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通过进行实验、野外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实地考察、野外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等。

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旨在通过对生物学科核心概念和知识点的系统整合,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梳理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但对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但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自觉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大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等;(2)学会运用生物学术语描述生物现象,提高生物学术语的应用能力;(3)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梳理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生物奥秘的欲望,使其树立科学研究的志向;(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4)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生物科学付出的努力,培养其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物技术的发展,认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同时关注生物伦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特定领域内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是一个人能够成功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基础。

在生物课堂中,通过落实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的核心素养1. 生物学知识的建构素养生物学是一个重视实验、观察和分析的科学,因此,在生物课堂中,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和解析实验结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过程中,可以设计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析,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所需的生物物质和环境因素等,从而逐步建立起对植物生长的认知。

生物学思维是指将实际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系统联系起来并进行处理的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态与环境保护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并让其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例如,在学习生物分子实验技术时,可以设计出一系列与实验相关的活动,如图表绘制、实验结果统计和分析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1. 生物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生物学中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例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进化和物种演化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生物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生物学项目设计和实施能力机会较多?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一些生物学项目,例如生物多样性调查、生命科学创新竞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组成和功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2. 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生物学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提高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组成: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生物的能量转化等内容,通过生物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包括生物分子和物种多样性的源头、物种起源和演化过程等内容,通过生物地理实践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和应用:包括生物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评价:1. 个别测试:进行课后小测,测试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立足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任务围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主题展开,通过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高其生态环境素养。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科知识基础,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尚不深入。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2)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调节机制,认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学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4)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生物学研究。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结合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增强环保意识;(3)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物,培养其生物伦理观念和道德素养;(4)通过团队合作、分享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协作精神;(5)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其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一、知识技能与能力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应该以知识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生物思维、实验科学态度、信息素养等能力为指导,通过举行活动、实验演示等形式,并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从而拓展他们的实践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学习上下功夫。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生物学科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对许多实验进行观察和实验,而对于生物课堂往往会有许多知识点需要背诵,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青春期的特点,采用鲜明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愉悦地学习。

2、加强实际操作和探究性学习。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

3、关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和着力于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并通过概念、实例等方式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

二、价值观与情感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价值观和情感的元素尤为重要,它们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通过生物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培养健康的人生观、科学技术观和文化观。

1、注重生物教育的人文性。

立足生活的实际,生物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科技思维、关怀生态环境、倡导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更能关注社会和人文的因素。

2、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生物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通过了解和关注生物科学进展,从而加强自身对于环境的保护责任感,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3、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辨、提出问题、找到答案、提出假说、验证的过程。

生物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也需要重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更好地转化生物学科技成果为生产力和工程。

三、社会实践与应用道理很简单:生物科学需要应用,也必须应用,而实践是实现应用的最佳方式。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社会实践和应用的引导和指导,以实现社会实践和科技应用的目的。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学习单元由知识点、任务、情境、课时、素养目标等要素共同组成,而单元教学便是要将这些要素根据某种规范与需求重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有结构的教学整体。

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应确保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具有大单元任务、观念以及核心问题的教学设计。

而单元教学怎样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对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上的相关要求,遵从大单元任务的教学逻辑,设法结构化相关内容与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这需要各阶段教师深入探索与实践。

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进行简要分析。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对学科核心素养来说,单元教学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培育与发展途径,两者间存在真实性与整体性的高度契合。

一方面,单元教学所具备的整体性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特点有很大相似之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单个技能或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而是对观念、品格、能力等育人效果的综合培育,这也使学科教学必须提升视角的整体性,以大问题、大概念的方式开展单元教学设计,以确保学科育人的实现。

另一方面,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真实性,而这也是单元教学的重点。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真实性的问题,而单元教学则追求一体化真实性教学,以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真正的学习,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大单元教学,就是指在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学生认知与发展规律以及相关核心素养下共同建构起来的最小教学单位,具体是指对同一学科内的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二次整合、设计与开发,主要特点表现为大贯通、大迁移与大整合。

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课本本身所划分的单元学习内容,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对单元的划分依据不仅是知识内容,而是围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对课程内容、情境、任务、目标等加以科学整合的教学单位。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优质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课本中各个模块的专题背景加以认真地分析和研读,以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单元观念,通过单元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围绕培养学科问题解决能力与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性学习,感受学科知识逻辑的连贯、系统思维与研究方法,从而有效避免浅表化、碎片化的教学。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文化素养、生活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等。

在生物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生物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对本国及世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落实文化素养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本国及世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讲解生物学科学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生物学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本国及世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建立正确认识的生物学思想。

通过讲授生物学概念,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物学思想,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正面、乐观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健康、环保、安全等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应落实生活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健康意识。

1、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讲解生物学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的运动,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落实学生的健康素养。

2、强化环保意识。

让学生了解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落实学生的环保素养。

三、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一些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能力,包括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科学阅读、科学思辨等。

在生物课堂中,应落实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实践性学习的开展。

通过实验教学以及生物实践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思考、实验、发现、掌握新知识的科学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四、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应该掌握的一些信息技能和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应落实信息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胞结构、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能力与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解决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方法1. 概念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图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设计一系列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解释实验现象。

3. 案例分析:以实际生物学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合作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答案和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合理性等。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分析自己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互相评价、交流经验。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解决问题。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生物教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培养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生物信息。

- 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形成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 教学内容3.1 生物基础知识- 细胞结构与功能-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2 生物技术- 观察与实验- 调查与探究- 生物技术的应用3.3 生物与生活- 食物与营养- 健康与疾病- 生物与环境4. 教学策略4.1 问题驱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4.2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生物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4.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小组合作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6. 教学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实施教学。

7. 总结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评价,以实现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生物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将立足这四个方面的素养目标,进行“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的设计。

关键词情境创设实验探究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主要是介绍了ATP 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本节知识点相对较少,但是却与多个学习模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可以与物质运输、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进行高级思维的提升。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应用本节课的知识。

从传统教学来看,本节课的知识难度较低,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但是,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记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科思维和科学素养。

因此,笔者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深度挖掘,将“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ATP的分子结构与RNA有何关系”“ATP与ADP是如何转化的”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2 设计思路
在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是:用情境吸引学生,用实验引领学生,用模型训练学生,用思维培养学生。

本节课的实施过程如下:
①设计对照实验,让学生明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②设计模型制作,让学生明白ATP与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的异同。

③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白ATP结构式与结构简式中A 的差异。

④设计过程演示,让学生明白ATP的水解和ATP的合成过程。

⑤设计思维碰撞,让学生明白ATP与ADP的转化十分迅速。

3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目标:能用物质和能量观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能用稳态与平衡观解释ATP和ADP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

理性思维目标:能掌握ATP的分子简式和特点;能理解ATP的化学组成及其在化学组成上与RNA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明确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通过模型建构ATP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及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实践、理解能力。

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并渗透
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关注ATP在医学上的应用,并能主动向他人宣传有关ATP的理性解释。

4 教学过程
4.1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展示数组本校运动会图片,让学生回忆运动会场景,并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用此把学生的关注引进课堂。

在运动会上,无论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都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借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在你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哪些物质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②糖类、脂肪、蛋白质中,哪种物质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呢?
4.2 实验探究,进行思维碰撞
学生不约而同地猜测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糖类。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

师生按照实验探究的历程,提出假设(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葡萄糖),设计实验:
实验材料:新鲜的带有骨的腓肠肌、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电刺激、指针、滴管等。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滴生理盐水、实验组滴葡萄糖),并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预测的实验结果都是:对照组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实验组肌肉收缩、指针偏转。

可是,实验下来的结果却是两组肌肉都收缩、指针都偏转,与学生的预期极度不相符。

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腓肠肌还有能源物质。

学生自主完善:本次实验需进行前处理(先将腓肠肌原有的能源物质消耗掉)。

这样基于实验结果的碰撞,让学生深度理解了前处理的必要性。

完善实验设计后,继续实施实验,却依然没有出现学生预期的结果,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是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实验组的结果也是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这就说明了葡萄糖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

那脂肪或蛋白质是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
继续实验的结果表明:脂肪、蛋白质也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

那到底什么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学生在深度的思维碰撞之后,已经对“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充满了期待。

此时,教师告知学生:有一种不知名的物质可以让肌肉收缩、指针偏转。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4.3 物质探秘,进行模型制作
4.3.1 物质探秘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自主学习PPT上的资料。

教师用幻灯片呈现该物质的英文名称为Adnosine triphosphate。

Adnosine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

tri是三的意思。

Phosphate是磷酸基团。

该物质的结构式图2所示。

教师引导
学生一起找到腺苷、找到核糖、找到腺嘌呤。

4.3.2 模型制作
?W生根据PPT的信息及信封里的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的模型进行粘贴,并用笔将各个部分的化学键画出来。

学生带着自己对ATP的理解,进行ATP的模型制作:找到代表核糖的模型,贴在信封的中央;再找腺嘌呤,贴在核糖的左侧,并用笔将两部分用短横“―”连起来,制作腺苷;然后,将一个磷酸集团贴在核糖的右侧,并用短横“―”连起来。

此时,教师让学生们暂停模型制作,引导学生为这个结构命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这样,学生对“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之后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将剩余的两个磷酸集团也根据ATP的结构贴到信封上去,并提醒学生注意磷酸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的画法为“~”。

制作完毕后,教师将学生作品放到视频展台上展示,强调高能磷酸键的含有的能量,并用联想法帮助学生记忆30.54 kJ/mol,用简笔画提醒学生画高能磷酸键的方向。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给该神秘物质命名,并完成ATP的信息卡(图3)。

4.3.3 构建简式
教师在黑板上散乱放置代表A、3个P、2个“~”和1个“―”的磁性板,让学生构建ATP的结构简式。

通过与上
一环节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学生明白ATP中的A是腺苷,而不是腺嘌呤。

物质探秘和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深度理解了ATP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解决“ATP的分子结构与RNA有何关系”“ATP 中的A与核酸中的A有何差异”等有很大的帮助。

4.4 资料分析,进行过程模拟
4.4.1 ATP的水解
学生阅读ATP水解过程的资料,然后到黑板上来利用磁性板模拟演示ATP的水解?^程。

此时,学生需要用另一组磁性板构建“A―P―P+Pi”,教师要引导学生给“A―P―P”命名,并写出字母缩写。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ADP的结构及ATP的水解过程,而且还加深了对ATP的结构认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接着,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哪些过程可以用ATP 水解释放出来的能量,并引出吸能反应这个概念。

4.4.2 ATP的合成
学生阅读ATP合成过程的资料,然后到黑板模拟演示ATP的合成过程。

在掌握了ATP水解过程后,学生模拟演示ATP的过程就轻车熟路了。

4.4.3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学生通过阅读能为ATP合成提供能量的生理过程的资料,归纳合成ATP所需能量的来源。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ATP的水解和ATP的合成是可逆反应吗?②细胞中的ATP含量很少,可是细胞对ATP的需求量很大,机体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呢?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从本质上弄清楚ATP的水解和合成,并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

4.5 本节聚焦,进行知识回顾
教师展示本节聚焦,让学生自查是否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ATP作为能量通货进行解释,并进行“我是医生”的活动,要求学生宣讲ATP在医学上的应用,并能进行有关ATP的理性解释。

5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趣味导引、有氧思维,激情开展教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本节课中的亮点环节如下:
①情景导入的有效。

利用运动场景的展现,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心一下子拉入了课堂学习。

②实验意外的吸引。

预实验时,对照组的实验现象竟然和实验组一样收缩?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竟然都不能让肌肉收缩?一次又一次的意外震撼着学生的心,并持续激发学生去了解新知的热情,到底哪种物质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
③自主学习的驱动。

学生阅读教师提出的资料时,结合教师所给材料进行粘贴模型。

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模型,提高了
学生阅读资料的认真细心程度。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先将资料信息化为自己的思维,再转变成自己的动手行为,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收获新知的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④模型制作的碰撞。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研究ATP结构式,并利用所给材料,模拟制作了ATP的模型,再到黑板上去模拟制作ATP的结构简式。

通过这两个模型的碰撞,学生彻底弄清了ATP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完全明白了ATP中的A的含义与结构式中A的含义是不同的。

⑤细节知识的强化。

学生在高能磷酸键的画法、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这两个细节上,常常不经意地犯错。

笔者通过简笔画,让学生趣味地明确了高能磷酸键的画法;30岁离五四青年节远去了,这种联想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记住了高能磷酸键所含有的能量。

⑥高级思维的激发。

ATP在细胞含量很少,但是一个人一天竟然需要40 kg的ATP,这种矛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高级思维的动机,让学生清晰地得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这个结论。

ATP的合成与水解是否是可逆反应的碰撞,能让学生清晰地明白酶的不同、能量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