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踩踏事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共管理之殇——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情专报
一、舆情综述
2015年元旦凌晨4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连夜成立工作组。

韩正、杨雄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截至今天上午11时,上海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新增两名伤者系昨天下午入院就诊确认。

18人已诊治后离院,31人继续在院治疗。

其中,重伤13人,轻伤18人。

1月1日8时42分,央视新闻报道,习近平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作出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克强就事件处置作出批示,要求千方百计减少人员伤亡。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作为一起突发性公共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刚刚发生就引来各类网民和媒体高度关注,而随着上海市市委和中央领导对此事件做出指示等因素的叠加,此事件相关舆情正在呈现急剧放大态势。

新华社三问“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本该充满着节日喜庆气氛的新年元旦,因为“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蒙上一丝灰色。

一些刚刚起床的网友在微博表达获悉这一事件时的痛心和惊讶,一些网友自发为遇难者和受伤者祈福。

更多网友在追问事故真相。

《新京报》将事件追问增加到10条:事发时外滩人流量多大?灯光秀转场是否及时通知?交通为何没有管制限流?踩踏是否由“撒钱”引发?外滩警力配置是否得当?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为什么遇难者多是女性?伤亡人员如何救治赔偿?此次踩踏事故如何追责?特大城市缘何出现踩踏?针对踩踏事件,舆论普遍认为“管理部门难辞其咎”!
《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复盘外滩踩踏事件9个致命的细节:1、劝不动的外滩成群“跨年一族”;2、只能承担免费灯光秀的大学生;3、对广场人流毫无概念的家长;4、没有安排单向通行的狭长楼梯;5、不懂得避让晕倒者的推挤人群;6、新旧举办地名称雷同易引混淆;
7、跨年灯光秀广告宣传吸引力高;8、汹涌人潮让规划设计者猝不及防;9、人群过于密集时未及时疏散现场。

@人民日报发表微评《公共安全是一根松不得的弦》:“跨年之夜发生的外滩踩踏惨剧,让许多亲历者感叹:生与死竟只是一步之遥。

公共安全事关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它考验一座城市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也是每个人时刻不能放松的弦。

前事足戒,尽快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责任,汲取教训。

2015,愿悲剧不再跨年。

”知名网友“@LifeTime”发出了纽约警察如何在新年维护公共秩序的微博,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毫无疑问,对于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的超级大都市上海来说,纽约的经验不无借鉴意义。

针对上海外滩群众拥挤踩踏事故,国家旅游局1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完善安全制度与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景区游客流量控制机制
二、相关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1.国内各类媒体关注度
(数据截止2015年1月2日11时,人民网舆情数据库,下同)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自从2014年12月31日22时起,就有参加“上海外滩灯光秀”的观众抱怨活动组织方组织不力致使现场人群非常拥挤。

而在23时踩踏事件爆发后,刚开始的相关舆情并未完全爆发。

两小时后,即2015年元
旦凌晨1时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对此事事件的相关舆情开始快速升温。

相关微博超过2000条。

凌晨2时,相关舆情开始加速升温,相关微博超过3000条。

凌晨4时,@上海发布的微博引发相关舆情呈现爆发性增长,相关微博暴增至超过7900条。

1月1日8时,中央领导人对此事件的批示再次引发相关舆情热度加速升温。

相关微博超过5.9万条。

9时相关舆情出现了一个峰值,相关微博超过10万条。

截止到今日11时,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1.78万篇,相关论坛帖文超过2900篇,相关博客博文超过590篇,相关传统媒体报道超过950篇。

相关微博已超过138万条,相关微信文章超过1000篇。

数据显示,此事件目前仍然保持在较高的话题热度。

2.媒体报道量TOP10
网易、人民网、百度贴吧等网络媒体对此事件关注程度较高。

三、国内网民观点分析
在上海踩踏事故中,绝大部分网友对事故的发生表示痛心,感叹生命之脆弱,纷纷为遇难者祈祷。

希望汲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

在悲痛之余,一部分网友表示是在活动中向人群抛撒代金券的商家导致了此次悲剧,必须予以严惩。

由此引发了对该商家及其工作人员的大规模人肉搜索。

在此次人肉搜索过程中,一些网络“大V”也参与其中,呼吁相关部门查清结果,给遇难者家属一个交代。

相对于这些激动的网友声音,一些比较理性的“大V”指出,指责抛撒代金券的商家引发踩踏事件有失公正。

知名网络评论人@五岳散人指出,“这么多媒体以及我尊敬的网友都把某俱乐部撒钱当作了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罪魁祸首之一,甚至都不屑于去百度地图上找找两者的位置到底在哪里……信息时代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信息被淹没,而是接收者不适应信息筛选与验证的全新挑战”。

在众多网友哀悼事故中的伤员和逝者之余,包括众多网络“大V”在内的许多网友开始反思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在事件发生之前,就有网友发言抱怨活动中组织不力导致人员拥挤,没有足够的警力维持秩序。

@中国企业家杂志更是追问:为何聚集大量民众?灯光秀换地方了是否有人通知?踩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造成踩踏事故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应急预案管理措施,管理部门定有失职之嫌。

著名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就指出,“人多不是问题,如何管理才是问题,
而有效的措施可以让民众形成好习惯。

”除了这些声音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次事件正是上海人口负荷过重的体现,呼吁加大对上海的外来人口的控制与管理。

网民观点摘编:
新年惨剧令人痛心,为伤逝者祈福!
网友“我为/xin情狂”:新年第一天睁开眼就看到这种新闻,让人很心痛。

希望人人平安幸福!
网友“吉皓师兄”:愿通往极乐世界的路不再这样拥挤
应加强大城市公共事件预防机制建设
闾丘露薇(著名记者、主持人):人多不是问题,如何管理才是问题,而有效的措施可以让民众形成好习惯。

93年兰桂坊践踏事件后,独立调查报告建议每次大型活动:警方预估人数;人潮控制措施,比如单向只进不出,改出口等;救护车周边待命,还有加强公众安全意识教育。

事件后逢元旦圣诞,地铁公交延长服务,避免民众心急赶车造成混乱。

@LifeTime:今晚有100多万人会在时代广场迎接新年。

纽约警方如何控制秩序?从非专业角度观察:1)每年最后一天下午开始就实行交通管制。

一般下午5点开始时代广场附近地铁口就封闭了。

2)进入时代广场各个路口都有警察控制进出人流量。

3)时代广场区域人群用护栏分块隔离。

4)下午3点人们就有序进入活动区域。

用新媒体大数据管理人流
@易鹏:上海这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很容易实现智慧城市预警管理,当外滩手机数量过了警戒线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提示风险,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发生,现在实现这种方式太容易了。

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尽管天天说新经济、新常态,到落地上依旧是一地鸡毛,拥抱智慧城市新时代最需要去做!
当地管理部门缺乏应急预案管理
网友“胖绮绮”:来看了外滩灯光秀,不过这场活动的组织方也弄得太差了,弄得入口处这么拥挤,没出踩踏事故真是万幸啊!应该维持秩序的JC叔叔就是不肯早点到现场,硬是要等门口挤了一大推人时再在那里挤进挤出的,不出事故不开心啊!
网友“he”:新的一年开始,就碰到这样的事情,人民为什么喜欢凑热闹?人多的地方最好不要乱逛,不然象这样的惨剧还会发生的,当地的管理部门在干什么?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网友“那个野和尚”(微博知名作家):撒钱者只是不小心点了导火索而已,这么大的人流,没有限流,没有预案,才是火药桶本身,换句话说,即使人群中有人大喊一声“我有艾滋病”,估计也会出事。

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引导群众遵守规定
网友“命運忽然艾特七”:政府要加强管理,避免节日和集会时人群过渡聚集,必要时可以封路禁止过多的人进入相关区域。

要加强日常安全教育,提升群众危险意识和自救知识水平,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网友“海韵”: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快些普及吧!国人浑浑噩噩地长大,要学习的东西太多。

希望严查原因,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
网友“失败乃成功之母”: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让人心痛,我们为此事件受伤者祈祷让他们早日康复。

更要为此事件是何原因导至发生的要彻底查清,让死者得以冥目,给死难家属一个交带,还世间的公道!
希望吸取教训,悲剧不再重演
长春手机网友:希望从中接受教训,自觉维护好公共秩序,杜绝悲剧重演!
海外阿Q(前Gannett 网站开发总管方中):流动的密集人群太可怕,每年春运火车站包括那次冰灾的广州都没事,因为有预案有准备,希望亡羊补牢,不要出现这样的悲剧。

需加大对上海外来人口管理
网友“夏不再舞那个浮萍”:应该控制外来人口了!
网友“Cannavas”:你们继续对人口涌入不作为不控制吧,以后类似的惨剧绝对还会再次发生。

网友“蓝眼麒宝”:外滩跨年钟声历来已久,从没像现在这么危险,人实在太多了,上海现极需控制人口,再这样无序进入,类似这种踩踏恐怕难以管理。

当地警方已经尽力了
@深红断罪者:就想问那些发布某些评论,存心挑起上海和其他地域同胞之间矛盾的人,你们脑子想的是什么?还有那些说应急预案问题和警力不够的,预案一直有,去年还专门就此进行采访,民众的一夜狂欢,警方至少提前一两个月开始部署,你以为是玩的?更不提当晚手拉手站着维护秩序的警察了,麻烦去翻翻照片客观对待问题。

四、突发事件辟谣
1.网上又传所有事故死亡人数不会超35?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故。

官方通报,截至2015年1月1日凌晨,已致35人死亡。

新浪微博认证为@芙蓉姐姐发布微博称:“35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动车相撞35人死亡,河南平顶山矿难35人死亡,重庆暴雨造成35人死亡,云南遭大雨袭击全省35人死亡……灾难一开始发生,就注定了死亡人数不会超过35。

”一时,引发争论。

《人民日报》2012年就曾辟谣:35不是特定数字。

经过仔细核实,此说法在多年前就曾广泛流传。

早在2012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就刊发题为《30人以上死亡为特别重大安全事故》的报道。

文中指出,死亡人数“35”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数字,也不是事故等级的分界线。

2007年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造成30人以上死亡的事故,均构成特别重大事故。

所以,“死亡人数不会超过35”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2.上海警方:酒吧“撒钱”与踩踏无关
针对网传有人在外滩18号抛撒疑似"美金"引发踩踏事件,上海警方在1日晚的官微对所谓“撒钱”事件做了澄清。

其官微称,针对网传“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系有人在外滩18号抛撒疑似“美金”引发一事,经警方调查,该疑似“美金”为外滩18号一酒吧代金券。

视频监控显示,当晚23时47分至48分,距事件现场约60米的外滩18号附近有数十张疑似纸张从高空飘落,引发少数群众捡拾,未发现人群挤压,且此事发生在拥挤踩踏事件之后。

五、媒介伦理:请尊重、保护在踩踏事件伤逝者隐私
2015年1月1日晚,复旦大学官方微博推送称:昨夜外滩踩踏事故中,我校一位同学伤重不治。

在学校发起的向家人和辅导员报平安接力中,她的父母没能收到她的安好短信。

老师、同学、朋友们的祈祷,再也唤不回她熟悉的身影。

我们表示无比沉痛的哀悼!望有心人帮转,呼吁媒体尊重她、保护她,不要再挖掘她的隐私,不要再刊登她的照片,让逝者安宁。

【编者按】
新年伊始,”跨年夜“本是充满欢乐和希望的日子,可当密集的人群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在新年酿成无法挽回的”踩踏悲剧“,又改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
【舆情概述】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截至2015年1月2日16时,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

此次舆情危机属于突发性社会灾难事件,虽发生在上海,却在一瞬间引起媒体的纷纷报道和民众的热议,全
国关注度持续走高。

截止到1月4日22:08,百度搜索相关新闻已达到1260篇,该话题在微博话题榜排名第8。

【专家观点】
(一)公众存在“和平麻痹”状态现实中需要调整可操作性不强预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不少公众存在“和平麻痹”状态,尽管很多城市都有针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培训安排,但是这些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即使再有效的预案,现实中也需要动态调整。

回顾此前我们的教育都是灾难推动型,即某处先发生灾难、造成伤亡后,才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缺乏前瞻性。

应该在教育、媒体传播中加强安全教育宣传,让社会大众了解可能遇到的危险。

(二)人多是决定性因素其他都是触发性因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全管理资深专家张弘:从观景台出口发生的拥挤来看,那里发生了力学上的“成拱效应”,想进去的人和想出来的人挤到一起,牢牢堵住,两头顶起来了。

人多是决定性因素,其他都是触发性因素。

别说有刺激性行为,这种时刻,只要有人突然倒地,就有可能发生连锁踩踏。

北京联合大学城市科学系规划专业教授叶盛东:踩踏事故是因为人流量瞬间激增导致通行混乱所致。

台阶在内的公共设施在设计时都有一定的国家和地方标准。

即便考虑到未来会有人流量的增大,在设计上超过标准,也无法应对如此短时间内,如此数量的人流激增。

(三)高危地带应有特别预案事先对各方面作出分析评估
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上海外滩观景平台地形狭长,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也不利于人群流动,对这些高危地带,应有应对大人流量的特别预案,事先作出更为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包括警力配备、志愿者力量、各种保障措施等。

(四)突发性灾难情况复杂需要对某些公众群体进行急救教育
多次参加赛事保障、持有国际权威机构美国心脏学会颁发急救证的资深急救专家:国外,救生员通常都是普通公众,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并通过考试。

一旦有人发生意外,救生员会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根据伤者伤情采取相应措施。

但我国公民急救知识培训还很欠缺,我国很少对警察开展急救培训,而警察往往是最先达到急救现场的人群,很多时候他们到的比救护车还早。

应该首先对警察、教师、公交车司机等群体进行急救教育。

(五)中国城市管理水平仍待加强此次事件敲响警钟
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30多条鲜活的生命没能看到2015年,是用生命对中国城市管理水平敲响了警钟:对中国不少大城市而言,硬件建设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但在城市软件管理水平还差距很大。

山东济南千佛山派出所教导员邹宁:对于这种人员密集,容易形成踩踏的场所,如果不是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一旦有拥挤、踩踏现象,首先不要惊恐,谨慎随着人流疏散,最好是采取“抱团取暖”式自救,即数人原地抱团,五六人就可以,弱小者在中间,身强力壮者在外围,有利于避免踩踏。

【媒体观点】
(一)聚焦新闻当事人和遇难者家属状况深切同情遇难者传递社会正能量
《新安晚报》发表《上海踩踏事件遇难者家属:新年问候成最后音讯》通过随遇难者家属的采访对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并且发表《小伙回忆在上海救人:被压女子要求先救其丈夫》等文章从侧面展现了家人在遇到危难之时展现出的浓浓亲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弘扬了满满的爱心正能量。

《新京报》发表《上海踩踏事故“后退哥”:后退的声音是笔财富》报道“外滩观景平台上有数名年轻人大声喊“往后退”,不断给人群予以提醒。

”赞扬在事发现场“后退哥”的呼喊在一定程度上为降低遇难人数起到了有效措施,凤凰网发表《星云大师:为上海外滩跨年夜踩踏事故罹难者祈愿文》,对遇难者和伤者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城市治安管理规划有待提升此次事件损害上海城市形象
参考消息网发表《英媒:有中国人以为踩踏事故只在印度发生》提到:中上海新年前夜踩踏事件,损害了上海作为现代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

踩踏事件还促使一些人直言不讳地将中国与印度进行比较。

印度是另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经常发生踩踏事件。

对于这个竞争对手,许多中国人都怀有优越感。

中国某工程公司经理程道林(音)在微博上写道:“我原以为这样的踩踏事件只会发生在朝圣的印度人身上。

”还有一位微博用户写道:“在那一夜,中国变得像是印度,而上海变得像是孟买。


(三)对外滩遇难者的报道加以关注引发对媒体报道的强烈争议
高校部分学生和媒体工作者展开对新闻道德和新闻伦理的热烈讨论,引发了媒体和复旦学生的一场“博弈”。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之后,先有微信公众号“复旦易班”发公开信指责部分媒体“大篇幅引用遇难的杜同学的私人资料”,继有匿名媒体人回应“别太矫情了”,再有研究机构以《在满足知情权与消费遇难者之间》为题集纳了几位学者意见--学界和业界如何看待不幸罹难的复旦女孩的报道展开了争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针对复旦学生和媒体的回应发表文章《如何看外滩遇难复旦女孩报道》提出“对花费了时间、投入了注意力、倾注了情感的公众而言,深入现场采访的记者是受其委托的介入者,公众将强烈的直接交往冲动投射到了记者身上,尊重生命、心存同情,则是必须履行的行为,是对记者的底线要求。

网易新闻发表评论《浅析踩踏事件受害者报道伦理》,表示:合规采访亲友、深度报道受害者,和“侵犯隐私”、“二次伤害”根本不沾边。

(四)不断完善中国城市管理制度提高中国社会公共安全水平
《环球时报》在《外滩踩踏,除了追责还有什么重要》在“追责”之后对中国现在的公共安全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指出“要让社会公共安全上一个新台阶,就不能只在鞭策政府上打转,我们必须做得更多。

安全是发达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应当成为未来中国社会运行的主轴之一。

”认为中国的公共安全还存在许多“隐患”,需要大力改善提升。

(五)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官方主动担责发声
面对全国性重大灾难与情,官方主动担责发声。

《新京报》发表《习近平:抓紧调查上海踩踏事件原因汲取教训》提出各项防范保障措施,严防重特大事件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新闻网发表《国家旅游局:健全景区点流量控制机制》从官方角度解读了相关部门对此采取的措施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抚民心,调解民意的作用。

(六)剖析事件原因追责相关部门
新京报发表《十问外滩踩踏事故:警方承认未及时进入核心区》从外滩客流究竟有多少、灯光秀转场是否及时通知等信息是否公开、交通为何没有管制限流、事故诱因、警力部署、
事故善后、应急措施、反思教训方方面面对事件进行了采访和解读,比较全面地向受众解读了这一突发危及舆情的始末发展。

新华网发表《新华社追问上海踩踏事件:管理部门难辞其咎》一连用“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三个追问对“我国的安全教育是否到位?”提出深深的疑问,引起广大网民的热评。

红网发表评论《外滩踩踏事故,素质问题还是安全问题?》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踩踏事件”的原因归结于某些公民秩序意识与安全意识的缺失,怎样提升“大型活动”的预警实施措施和效果是政府需要考虑的,并提出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狂欢节日”的安全预警措施,从各方面减少此类悲剧事件的发生率。

(七)公众急救教育刻不容缓倡导大家学习急救知识
《中国青年报》发表《上海踩踏事件急救护士:希望大家都学急救知识》,通过对救治医生吴小小的采访,报道一些民众在现场错误的救治方式,提出“中国的公众急救教育严重缺失”,呼吁大家“都去学习急救知识。


【网友评论】
关注焦点在“36“这个数字上
放牛的狐狐:还是36这个数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钱明洋杭卅:又是三十六,因为伤亡超过三十六就是重大事件,超过三十六市长是要被撤职的。

为逝者祈福叹息
小蔡小围脖:大多数都是80,90后的,惋惜啊。

乡下人108:年轻生命好可惜,他们的父母怎么办?
青甜筒妈咪:哎,其中好多80后,按政策都是独生子女,不知老人日后该如何生活,很心疼。

反思自我珍惜生命
痴情烟花烫:悲痛!令我更加珍惜生命!
总结引发悲剧原因
S-Jun-Rong-咚咚强:从这个事件的几点反思:1管理部门未做好危机防范。

2人群安全意识薄弱。

3部分人只顾自我的行为,你挤我挤。

4急救知识未普及。

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把原因推给别人。

倡导控制流动人口
老虎啸山林:此次上海踩踏事件,给一味强力推行城镇化的人,敲响了警钟;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

野司G_G:代表我自己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以及相当多的上海人、有识之士,在此呼吁:为了上海的未来,为了下一代,也为了来到上海的人们之生存,为了上海滩这个百年大城,曾经的东方之珠,请控制上海人口总量!请控制人口总量!上海人不怕被人黑,就怕14亿人来。

关心谁该担责
老沈-航运金融理事会:外滩踩踏事件谁更该承担责任?
北Lance:政府不能懒政怠政只想着怎样争权夺利和发展经济捞钱,实际利民与安全的要做头等大事。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这样的惨剧发生,我一定要问国家为逝者之前做了什么,之后要做什么?!昨夜看了维港跨年倒计时和烟花秀新年第一天却听到这样惨剧,上海是我第二故乡,心痛。

penglong:每年的重大节日都弄那么多人去那里,出事专迟早的,必须追究市主要领导责任。

其它
披着狼皮的大妖羊:某商家必须好好查查动机,撒代金券是谁指使。

【舆情特点】
(一)属突发性社会灾难舆情事件舆情传播范围广关注度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