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情节曲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训练之情节曲折
编制人:王忠良审核人:冯国丽使用时间:2012.03.22 1113
【学习目标】
一、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等有关常识。

二、掌握叙述的顺序中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情节曲折的具体方法。

【学习重、难点】
一、掌握记叙文叙述几种叙述顺序。

二、倒叙和插叙的使用。

【学习流程】
模块一、记叙文的基础知识
定义: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1、请同学们回忆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

你了解的叙述的顺序有哪几种?写下来,与别人交流一下。

模块二、名家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四种叙述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文章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

即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故事戛然而止。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是散文的前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一是写地坛,一是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母亲的伟大。

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

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例如《背影》中,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

然后再细致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看《背影》文末:……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就做到了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
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

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

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

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在一篇记叙文中,记叙的顺序往往是复杂的,各种叙述顺序常可以综合使用。

模块三、佳作范例
泥土情怀
吴昊馨
去年二月,外公上城里做了阑尾手术,之后住在我家里将近一个月。

如此的“娇生惯养”显然让大半辈子扎在地里的外公不习惯了,他想给家里做些事。

做饭?煤气灶,电饭煲还勉强凑合,微波炉就简直摸不着头脑了。

“挣扎”了几天,外公改变了方向,扬言要给我们种点绿植,改一改我们家死气沉沉的现状。

妈妈找来5个花盆,里头装满了土,全是以往买回来的成品绿植,不出一月全死了。

外公凑上前去,看了看土色,黑紫黑紫的。

又用手指摁了摁测测硬度,接着撮起一小把在指间捏了捏、放到鼻前闻一闻。

眉头一皱,将土掸回了盆中,不屑的说:“这算个什么土,还不是种什么死什么!”妈妈争辩到:“这些是营养土,营养成分都配得好好的,浇点水就能活。

”外公撇起嘴,仿佛很嫌厌的样子。

下午外公要我帮他带路,出去挖点土。

我还从没见过种东西,十分好奇,领着他左看右看,却也没有适合的土,外公要求高,建筑工地的沙土不要,干裂的黄土不要,这可让我上哪找?最后我跳进花坛子拨弄一盆土,拖着他赶紧跑,怕别人看见了骂。

回家后,外公就着满满一盆土挑挑拣拣,一边拣一边抱怨:“我说这城里的草怎么的这么蔫头搭脑的呢,就这土也配叫土?”说着又从土里扒出了一缕塑料,外公气得连连摇头。

外公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这些土,挑出石块,枯枝,捏碎土块,一会儿工夫一整盆土只剩一半多。

外公往里浇了点水,不种什么,说要先“醒醒土。

”他庄严地把半盆土搁在了阳台上,望着他们,外公轻轻说道:“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


几天后,我上学了,外公也回家了,临走前把那盆土种上了东西,并叮嘱妈妈天天浇水,不得偷懒。

妈妈留外公多住些时候,他不肯,还说“城里的日子太难熬,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憋死了。


外公走了,妈妈也天天浇水。

这土里也没多大动静。

外公种的什么呢?是月季?兰花?还是芦荟?
外公回家十天后,打电话来了,他对我说:“还是家里舒坦,看着地里头即是什么也不长,那泥巴都让人感觉实在。

”我笑了,外公这辈子都离不开那几亩地了。

我每天都去看那个那个颇有悬念的花盆,一直猜不到外公种了什么,今天望着“挣挣”地往上窜的葱芽,我忽然领悟,这青青的芽,黑黑的土里,就是外公质朴的泥土情怀。

点评:这是一篇以“泥土情怀”为题的命题作文,小作用质朴而不失个性的语言叙说了一个与泥土相关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具有泥土品格的人物——外公。

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从去年二月外公来我家暂住说起,细细地述说起老人为我们培养绿植的过程。

中间两段看不上所谓“营养土”和挑剔“城里土”的描写尤为出彩,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意,活脱脱写出了一位对泥土一往情深“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热爱泥土并懂得泥土以至于离不开泥土“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就憋死了”的老人。

文章采用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顺叙方法,完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叙述自然却颇有悬念,感情真挚,细节传神,是符合新高考写实精神的典范之作。

你要好好的
晚自习下课后,慢慢地收拾起东西,下楼,推车,学校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我故意留到最后走,是想一个人静一静。

【写情绪伏下文故事】
父母的不理解,老师的误会,同学之间的小矛盾。

一时间,心里被这些烦恼充满了,堵得喘不过气来。

【简省,轻描淡写极见笔力】
出校门口,迎面来了一个老师,应该是某个送学生下晚自习的主任吧。

我习惯性地说了一句“老师再见”,主任似乎略有惊讶:“哎!你好!”——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了。

就在我经过他的时候,他突然很亲切地说:“要好好的呀!”这样一句熟悉的话让还沉浸在烦恼之中的我产生了幻觉,仿佛那一刻,我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他的孩子。

我心头一颤,忙回头想看清楚他是谁。

昏黄的路灯下,他只留给我一个柔和而亲切的背影。

【此处语言形象,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也许他只是看天色太晚,我一个女孩子又没有人结伴回家,有点担心,就关心了一下。

但就是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让我感动到想流泪。

【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记得读幼儿园、小学时,学校离我家不远,我都是自己去学校。

每天出门前,妈妈都会叮嘱一声:“要好好的呀!”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只当是“再见”之类的告别语,并无多少感觉。

到了这儿来上学,妈妈不在身边了,外婆在这里照顾我。

由于我骑车技术较差,跑车又难控制。

刚开学那一阵子,我三天两头出状况,外婆很放心不下,每天早上出门前也总叮咛一句:“路上小心,要好好的啊!”现在我自以为技术过硬了,就没把这句放在心上,有时甚至觉得烦。

但外婆每天都不忘说这句话。

其实,家里最唠叨的人是爸爸。

他有事没事都会打电话给我。

有时实在没话讲,关心两句后竟然问我有没有事要跟他讲,每次我都绞尽脑汁找话题,痛苦得很,以至于后来听到电话响我就想躲起来。

但是,我忘不了的是每次爸爸打电话给我最后一句都是:“在那边要好好的啊!”听到最后我都没感觉了,就三个字:真麻烦!
也许我就是这样,习惯了别人的关心,从而忘记了感动,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

也是到现在,我才明白,一句“要好好的啊!”实在包含了太多。

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了。

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和人相处,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能够“好好的”,那点小矛盾、小误会、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阵晚风吹来,我顿觉神清气爽,忙加快了速度,外婆一定还在灯下等我呢。

【首尾呼应,自然收束】
总评:一句话,一片情。

一个不经意就感动了自己和别人,文章取材于真实的校园学习生活,本无很强的故事情节,故用最自然的开头,第二段是个插叙,这使得文章的情感真实有据,并且增强了情节的张力。

于是有了下文小小的情节深深的感动。

从一句看似无心的话语回溯到从前,又满载感动和感悟从往事中轻盈的冲出,中间三段
叙事是典型的插叙,而三段叙事本身则采用顺叙方式娓娓道来,自然成文毫无重复累赘之感。

妈妈叮嘱的亲切,外婆叮咛的固执,爸爸唠叨的无趣,声声入耳,句句关情,都被“你要好好的”这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轻轻串起。

这正是插叙的成功运用。

一阵晚风吹过,插叙结束,故事又回到原点,情绪豁然开朗了,通过插叙,文章骨肉丰盈,情绪饱满。

读者仿佛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

真情和自然是优秀记叙文的不二法门。

这是一篇满分的考场作文,成功的记叙文永远都不是那种胡编乱造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百转千回的故事,在学习生活中遭遇痛苦情绪低落是经常有的事情,孩子出门前家长轻轻关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温馨记忆,而和家人通电话,与老师在校园中相逢致问候的场景也很普通,如此寻常的素材,经过用心构思,在叙述顺序上有精巧的安排,便写成了打动人心的作品。

具体方法
[技能讲解]1文章如若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读者读之肯定会是味如嚼蜡,苦不堪言。

但是,如果我们在写作时精心构思,巧设悬念,那么,我们的文章肯定会能够波澜起伏,夺人眼球。

正如,生活中有些事似乎到了绝境,可是一下子出现了转机,自然令人不尽喜悦。

比如,《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记载,秦伐赵,赵求救于魏,赵使者“冠盖相属”,责备信陵君无情无义,连他出嫁在赵国的姊姊死活都不管。

信陵君走投无路,只得带了一批敢死队自赴赵国,“与赵俱死”。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是看城门的侯赢为他出了“窃符救赵”的主意,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信陵君也因此一举而名闻诸侯。

文章前后情节突转,波澜顿生。

爱让我抬起头
不要为面子而丢失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

——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时间才漫过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

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

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开始向餐厅奔跑。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

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人物呀!”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

“你家可真富呀!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

”男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

他有些许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

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

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

“腾飞,腾飞,快过来。


他转过头,脸上的笑容倾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着褴衫、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
腾飞立刻把头又转回来,心里“怦怦”跳得极快,他的脸连同耳根都红透了。

“腾飞,腾飞,我在这里。

”那位“老人”的声音更大,更粗糙了。

腾飞把头又重重垂下。

然后灰心丧气地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惊诧。

“爸,你怎么来了。

”腾飞的眉头紧住了。

“上次我腿病犯,没能新自把包包送给你,多亏了那个有心人呀!不仅送我去医院,又把包包带给你。

”父亲说了几句就喘起粗气来。

腾飞怔了怔,难怪那人说:“祝你生日快乐!”
“我刚刚出院,可是心里挂着你呀!就带了些苹果给你,也想看看你。

”父亲舒心地笑了,慈祥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腾飞慢慢抬起头,脸颊上滑落一滴泪,他强忍着笑了,笑得那么自信。

没有空虚,是那么真实,真切。

一直是作文高手的腾飞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讲台前,在作文评点课上展示了自己的《爱让我抬起头》这篇文章。

“为了面子,我冷落了一直为我付出的父母,我深深自责过,多希望父母打我,骂我。

而父母却用爱的力量让我抬起头,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坦诚充实自我……”
全班一片泪眼模糊,掌声如雷。

[点拨鉴赏]
这是一篇采用“小小说”文体的考场佳作,文章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扣人心弦,真叫人爱不释手!小说写的精彩,一则靠逼真的细节,比如,在描写年迈的父亲时,运用了极富传神的词语,如“衣着褴衫”、“满脸皱纹”、“缓缓”等,一个年老勤俭的老父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构思精巧脱俗,情节曲折生动:初读此文,读者还以为是在写一个富家公子,然而读到腾飞的《爱让我抬起头》,我们猛然发现,文章原来用了“情节突转”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技能讲解]2
这是一处悬念式的虚实写法。

就是先虚写,后实写,远铺垫,近衬托,疑阵层没,氛围渲染,最后才让所要突出的具体事物露出庐山真面目。

具体表现为,反映一个事物,描写一个事件,先从虚处写起,由虚入实,可以渲染出某种氛围,构成一定的意境,增强表达效果,比如《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出场,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曲折才见着,就是先虚后实的出场亮相法,这样先虚后实,层层烘托渲染,既让读者受悬念所勾引,急切地往下看,又使读者在最后得到极大的满足。

[范文展示]
百年有约
七里镇名不见经传,是个地图上很难发现的小地方。

镇子上最大的建筑是七里镇中学,这所中学饱经历史,是七里镇的发展见证。

镇上人口不过一万,居民都彼此熟悉,像一家亲。

这里的民风淳朴,远离都市的喧嚣,远离了欲望和虚荣。

多少年来,大家过着平静如水的生活,居民们习惯了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节奏。

对七里镇的居民来说,3月28日是不平凡的一天,比过年还有意义。

这天是镇上年龄最大的老人100岁的生日。

这位老人在七里镇家喻户晓,是大家的骄傲。

自从七里镇中学设立,他就在这里教书,风风雨雨几十年。

他终身未婚,没有后代,他从来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学生身上。

100岁是个可望不可即,可遇不可求的年龄。

更难能可贵的是100岁高龄的老人耳聪目明,思路敏捷。

他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倡仪,汇集于此共同庆祝老人的生日。

这些学生共计2000
多人,他们早就商定在老人100岁这天隆重庆祝一番。

大家相约七里。

一个月前,来宾确定了,制成花名册,然后邮寄给这些学生。

期待已久的日子终天来到了。

这一天,七里镇披上了节目的盛装,条条街道焕然一新,准备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人们无不为老人而感到高兴,为他拥有如此之多优秀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这天以前,左邻右舍送来礼物,镇政府的官员、社会团体发来贺信。

小镇沸腾了,这是多年以来少有的场面。

老人的门前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这些来宾之中,有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有声名显赫的政界要员,有富甲一方的商贾,自然也有平民百姓。

大家济济一堂,有说有笑,诉说别离后的经历。

上午11点,大家聚集在院子里,给老寿星祝贺生日。

院子开阔平整,摆放了一排排的椅子。

院子周围绿树掩映,开满了各种鲜花。

天空这样蓝,花儿这样红,微风送来了花的芳香,大家陶醉在浓浓的春色中。

在人们的簇拥下,今天的主角——老人从里屋走出,他腰不弯背不驼,鹤发童颜、神采奕奕,今天穿了一身崭新的衣服,今天小镇因他而美。

他坐在中间一张藤椅上,望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百感交集,他仿佛又看到了昨天那些稚气未脱、天真烂漫的孩子,他又回到了教室、操场。

老人所教的第一届学生班长走上前,清了清嗓子:“老师,谢谢您辛苦把我们培养成人。

我特意给您做了一件精美的礼物,希望您喜欢!”只见四个随从抬来双人床大的盒子。

打开盒子,里面竟然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

雪白、细腻的奶油组成几个大字“永远的3月28日”。

蛋糕上面插着胳膊粗的红色蜡烛,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

顿时一股股沁人心脾的香味直扑鼻孔。

在一片唏嘘中,走上了个人,原来非常调皮的学生,现在的大地产商。

他手拖一串钥匙:“祝您生日快乐!我送您全世界各大风景旅游区的别墅的钥匙。

希望您到处走一走看一看”。

接下来大家争相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给老人。

场面高潮选起,一浪高过一浪。

院内的空地上堆起了座座高山,连成了连绵起伏的山脉。

大家还沉浸在兴奋中,还在三三两两地评论着。

这时人群的后面缓缓走过来65岁的老女人,了解老人境况的同学都很同情她。

老女人早年丧夫,一人抚养着孩子,一直靠政府救济资金生活。

由于生活的压力,她的背有些弯曲,脸上爬满了皱纹,头发灰白。

她手里提着一个旧背囊,在大家的注视下,老女人解开背囊取出一沓沓的信封。

在疑惑之中,老女人把信封分给大家。

原来大家手中拿的是信封都贴好了邮票,收信地址一律是七里镇的老先生,寄信人是在场的各位来宾。

分发完毕,老女人转身对老人说:“老师,我们常和你联系。


老人扶着藤椅站起来,走到老女人面前,张开双臂,两个人紧紧地环抱在一起。

老人喃喃地说:“谢谢你,谢谢!”
2000多名来宾默默地注视着这动人的一幕,那一刻的寂静似乎很漫长。

突然有人猛地开始鼓掌,仿佛野火春风,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鼓起掌来,欢呼声响彻在院子里,惊动了七里镇,回荡在广阔的天地之间。

[点拨鉴赏]
这篇文章选取小小说的体裁,讲述了一位老教师过生日的情景,文章思路清晰,行文活泼,特别是借助一群企业家献上的精美礼品做陪衬,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同时更加有力地突出了老女人礼物的独特:一份珍贵的亲情。

企业家的表现则属于“以虚显实”,借此增加了行文的变化。

[技能讲解]3
马克思曾经说过:“发展是按所谓的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进行的。

”写作诗文作品也要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复沓回旋、一波三折的运动情形。

运用复叠手法组织文章情节,可以造成波澜曲折、扣人心弦的特殊效果。

不过,运用复叠诗组织故事情节,不是搞照搬照套,次次回到老路上去,而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同中见异,使文章有节奏、有计划、有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