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1(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结合语法巧解高考文言实词题
• • • •
• • • • • • • • • •
例6、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例7、崔杼相之。 例8、善才绳之。 例9、意季布匿其所。 例10、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例11、(2000年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 cuà n,灶 )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6、祠:谓语位置,祭祀 7、相:辅佐 8、绳:捆绑,引申为制裁。 9、意:料想 10、雨雪:下雪 11、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 ”,上下联系,可以 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 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 “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③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饣”为偏旁,前有“不”字, 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 的意思是“给饭吃”。(形声字)
方法一:字形分析法
1、字形推断法。
1、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 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 推断实词的词义。(如上例) 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例4: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阀序》) “带”,象形字,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 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例5: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 本义。 例6:左右欲引相如去 “引”是会意字,“拉开弓”是其本义。由特指“拉弓”,去掉 “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
高三语文组
2012大纲要求:古代诗文阅读
• • • • • • • • • • • • • 1、识记 A 默写古代诗文(指定篇目见附录)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8个)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文复习的几个要点
①古文考查是一项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 ②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③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
高三语文组
④文言文阅读要求的判断能力是:确认、整合和发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一、什么是文言常见实词?
方法三:结构分析法
3、结构分析法(句式)
结构分析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处于相对 应地位的两个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 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 义、词性。
• • • • • • • • • • • 例5 、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例6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例7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例8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例9 、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分 析: 腰:与“带”位置相当,腰里佩着; 罢:与“苦”位置相当,通“疲”,疲乏,疲劳; 慎:与“敬”位置相当,谨慎; 奔:与“箭”位置相当,奔马; 穰岁:与“饥岁”位置相当,丰年;
例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 也。 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 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 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例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例4、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 • • • • •
三、考点理解:
一是“常见实词”。 这是考查的范围。 从出现频率: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48、150); 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实词。(课文中常用、意义上有联系)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 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但是,根据长沙高考研讨会的情况和往年高考的情况,我们要注意的是: 考查的文言实词属于大纲规定的150个实词,但并不受其中的约束;在中学教 材中能找到影子,但不一定出现。所谓的“常用”即古文献中常用,现代词 语中常见。如2009年考查的季、零、介、奔。 综合以上观点:本考点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知识积累),又 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能力)。
2、通假推断法。(字音推断法)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 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通假字有通用和假借 两种。
• 例1:“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 作状语,豁然开朗。 • 例2:“今若遣此妇,终Biblioteka Baidu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 • “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 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 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娶”。 •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促织》) • “翼”通“翌”,第二天。
针对这种考查趋势,我们要熟悉词类活用的类型,掌握词类活 用的用法,做到有备无患。
4.所考实词还可能涉及到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 复用等。
例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例2、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3、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 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 绳索”。(形声字)
•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 用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 248个)。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 单音性—— 单音词(江、山)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 象声词、偏 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 多义性 —— 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 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一 词多义) • 近义性 —— 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 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 个以上。 • 活用性 —— 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 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 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词类活用) • 通假性 —— 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 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通假字)
A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五、考查趋势
1.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从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 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 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要抓“一本(课本)万利”。 2.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点。 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 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 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词类活用是一个考查热点。
方法五:语法分析法
5、语法分析法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 它的意义。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A,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代词充当。 B,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回答主语“怎么样”,就文言文而 言,常用动词及形容词来充当。 C,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 代词来充当。 D,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就文言文而言,常用介词短语、 副词来充当。
1、字形推断法。
• • • • 例7、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例8 、冀得一归觐 例9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例10 、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7、“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 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8、“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 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9、眇,双目失明 10、爨,灶台,烧火煮饭
4、邻字帮助法(同义与偏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 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义复词,一是偏义复 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 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 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 疲劳 ”。 例2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 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 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 年幼 ” 的意思。
例3、便可白公姥 例4、我有亲父兄 例5、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
• 例1、“信义著于四海” • ( “信义” 作主语,可断“信”是名词,作“信用” 讲) • 例2、“烟波微茫信难求。” • (状语,确实,的确) • 例3、“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 (谓语,是真的) • 例4、“楚王贪而信张仪。” • (谓语,轻信) • 例5、“辍耕之垄上” • (“之” 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 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2001年全国卷: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拔:“其后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攻取、攻下) 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败退的人) 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氓》) (登、登上) 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 (《论积贮疏》) (归附) 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 来呢?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四、高考例题
• 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 •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 •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 • •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 •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A项的“正” 应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正。B项的“踵”,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 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一句;C项的“唱”,可以从结构上的对 应和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D项的“察”,《石钟山记》一文中“徐而察之” 用法就和此处相同。所以复习文言文要以课本为重点,对课文中出现的常用 实词的意义要掌握,尤其要掌握与现代汉语意思上有差别的词的意义,否则 就容易误解词义。试题所选的四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 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
方法六:联想推断法
6、联想推断法
高考一般采用“课外材料,课内考”的方法,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须 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词语(成语)等联系 起来,借助常见词语的语素,再根据语境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
例1、上欲封昙首等,„„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 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 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 故封事遂寝。 《宋书·王昙首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偏爱、偏私 • • • • • • • • 例2、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的放矢(的:箭靶) 例3、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 义愤填膺 胸膛 例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过秦论》) 不速之客(招致,引来) 例5、“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成语“五谷丰登”,即“庄稼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