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手写笔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手
写笔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手写笔记,可整理
如下:
一、科举制的创立
1.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3.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4.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5.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二、文化事业的发展
1. 唐诗是唐朝文学的重要成就,李白、杜甫、白居易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2. 唐代的书法绘画名家辈出。
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柳公权;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
3. 唐代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分别发明于何时?答:唐朝的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唐末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出现,并在唐末开始使用。
4.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是唐朝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三、科举制的意义
1. 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的手写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下册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灭辽及北宋,化的繁荣
1. 辽、西夏、金与宋并存,战争与和平交替。2. 元朝统一中国,促进了民族融合。3.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4. 元曲、宋词等文化形式兴盛。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的统治,清朝的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外交往与冲突
1.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加强皇权。2.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3. 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 对外交往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但后期闭关锁国导致落后。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下冊
单元
课题
主要内容
归纳要点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兴衰,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民族交融与对外交流
1. 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开创科举制。2.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3.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4. 唐朝与吐蕃、回纥、靺鞨、南诏等民族交融,与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欧洲等国进行友好交往。
科举制发展过程300字
科举制发展过程300字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的科举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真正成型的科举制度出现在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隋朝时,设有明经、明法、明算等科目,而唐朝时,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以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素养和才能。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科举制度的全盛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了社会上升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细化,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义和文学才能。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对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科举考试的内容过于注重经义文学,忽视实际才能和实用技能,导致官员素质参差不齐。
此外,科举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固化和官僚体系的腐败。
因此,在清末民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改为学堂制度和近代教育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虽
然科举制度已经结束,但其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3篇
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3篇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1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一定的政治和文化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历程,以便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科举制在中国的历史科举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考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招收一些官员,而且是以名门望族身份为首要条件。
唐朝时,科举制度开始成型。
唐代的科举考试,除了名门望族外,还允许平民参加,素质优秀者有通过考试的机会,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官僚选举制度。
隋朝滅掉南北朝,创立隋朝之后,将考试文科、武科分别成立,科舉制度由此形成。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盛,并形成了唐代的文景之治,考上进士,就可以独具权力和高待遇,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
进士制撼动着中国古代政治生态,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儒家学者才俊,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基本的职业官僚制度,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繁荣。
宋代重官爵、轻爵位,采用官学制度,从属于国家,进一步推广了科技教育,加强政治集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后,也暴露了很多问题,特别是金榜题名背后的弊端,使得科举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最终在清代末期废止。
“金榜题名”之谜科举制度的本质就是以文化来选拔官员,而文化显然被早期封建地主阶级所垄断,进士考试就成了这个阶级内部选拔绅士干部的重要方式。
进士名列第一,可谓是天下瞩目,而成为状元更是生逢其时、涉猎甚广、人才出众、学识渊博的代名词。
不过,这个称号巨大的荣誉与背后的弊端是不可分割的。
达成名列前茅的唯一秘密或许就是早早地接受教育,凭借自己的渊博和天赋在考试时施展,当然这大多数出现在名门望族和拥有大量财富的家庭。
【历史知识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目的
【历史知识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目的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下面整理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目的,供大家参考。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1、进行思想统治。
科举取士他规定的是取儒士,也就是习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
儒家学说在被孔夫子创立后,不断的被后人所完善,使之符合封建统治者封建统治。
所以到隋朝时,隋文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
通过科举,封建统治者牢牢的控制着知识分子的思想,向他们灌输一种愚忠的思想。
虽然他也有积极的一面。
但是科举的主要目的还是加强封建统治。
2、为统治阶级灌输新的血液。
使封建机器时刻有新的血液输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篇一: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
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
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
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篇二: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教学过程:(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
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
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由最初的注重考察人品到全凭门第出身。
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下面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的表格:
阶段特点
1. 初创时期 - 最早的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
- 主要通过举荐和举行辩论来选拔官员
- 参加科举考试需经过严格的初选
2. 唐宋时期 -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规模扩大
- 分为明经科(文科)和明法科(法律学科)
- 青云诏开始设立,奖励优秀考生
3. 南宋时期 - 科举考试变得更加重要,在选拔官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 创立了制度化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
- 兴起了科举补习学校和科举辅导书籍的繁荣
4. 元明清时期 - 科举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 设置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 乡试选拔出进士,会试选拔出贡士,殿试决定进士的名次
5. 清末废除 -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暴露出各种问题
- 民主革命思潮兴起,科举制度被视为封建制度的象征 - 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在后期的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展及影响一、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一)科举制的缘起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在很早就将选举和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科举制度的雏形始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创造了一套以教育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他建立了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习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来培养士大夫。
汉武帝还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选拔制度,被称为“察举制”,选出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堂。
这些制度的产生让百姓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维持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溯源于汉武帝时的“察举”。
所谓“察举”,即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称为举孝廉。
大约每20万人中举孝廉一人,被举之人试用一年,胜任者转为正式官员,不胜任者退回,推举之人要连带受罚。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官员一直是一个相当小的集团,在这样一个小集团内,推荐者常常能看到被推荐者的全部,包括文章、学问、德行、才干等,而且举荐不实还可能遭到惩戒,而举出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大才高才,于己则有真正长远的好处,不仅可以获得识才的美誉,更可有得力的门生故吏。
这一切使得察举制度在两汉有效地实行了几百年。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法”,即“九品官人法”,即由中央设中正官于郡、州,由中正官区别人物,定其高下。
中正官通过品评,将地方所荐之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者称为圣上,上中者称为仁人,上下者称为智人。
若品评为下下,则称为愚人。
“九品中正法”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
显然,品评需要制定通行于全国的标准。
当时制定的品评标准有72条之多,中正官根本记不住。
于是,72条标准形同一纸空文,剩下只有一条品评标准,即家世出身,结果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正官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九品中正法”重家世、轻才德的弊端日益明显,受到世人抨击,渐渐废除。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手写笔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手写笔记以下是一个关于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手写笔记示例: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科举制的创立
1.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 科举制在唐朝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二、科举制的废除
1.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2. 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结束,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潮流和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古代教育的其他形式
1. 私学: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 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在当时太学和郡国学的设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繁荣。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1. 印刷术的发明: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发明,唐末活字印刷术开始出现。
2. 唐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药典《唐本草》,开创了世界药物分类的先河。
3. 唐代书法和绘画艺术成就斐然,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柳公权等,绘画有阎立本等。
此外,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4. 宋代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此后印刷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
5. 宋代绘画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文同、米芾等著名画家。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词人如苏轼、李清照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
初一下学期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下学期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朝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
从北往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创立: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对后世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其措施包括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才(如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如魏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等。
开元盛世:背景: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措施:重用贤能(如姚崇、宋璟)、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等。
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民族关系:唐与吐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唐与其他少数民族: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君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对外交往: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学习文化的人,对日本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唐朝文化。
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玄奘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在这个制度下,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从事政治、文化等工作。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考试科目和流程、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成型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演变和完善,最终延续了近130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使人才得以发挥作用,同时也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
起初的科举制度是简单的考试选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逐渐演变为复杂的考试体系。
明代实行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以及清代的会试和殿试,成为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阶段。
这些考试分别在不同地方进行,最终选拔出的士人可以成为官员,享有丰厚的待遇和特权。
二、考试科目和流程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主要包括文科和武科。
文科考试内容涉及经史、文言文、诗词等,要求考生有扎实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而武科考试则注重武艺和军事技能的测试,以选拔武将和军事将领。
科举考试的流程十分繁琐。
首先是乡试,考生在本地参加笔试,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然后是会试,会试要求考生亲临考场进行面试和答辩,考官会提问考生,考察其学识和理解能力。
最后是殿试,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皇帝面前进行,目的是选拔最卓越的士人,他们将会成为高级官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官僚阶层,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世袭的政治格局,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才能晋升官职,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再次,科举制度注重文化修养,对促进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科举制度也造成了士人的特权和功利化倾向,导致社会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
总结起来,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独特而重要的制度,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当堂作业:
• 《探究与训练》P8-11
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
187~226.6.29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 ]州)人
陈群
字长文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 制,又名九品官人法。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 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 年。
科目 考试内容 明经科 _________ 对儒家经书的记忆 进士科 _________ 诗赋、时务策
初试
州府
省试 尚书省
殿试 皇帝
吏部考核
自学提示三、科举制的影响
1、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表明选官制度由 推荐考查转变为考试为主。 2、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 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3、科举制沿用1300多年。 4、促进了教育、文学艺术、唐诗的繁荣。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徐州户部山的状元街和翰林府
课前检测
• 教学目标: • 识记: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 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难点: 唐朝科举制的内容和科举制度的影响
自学提示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4,在书上圈划答案,2分钟。 知者加速:完成《探究》P8 时期: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只 注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重 门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 王沈传》 第
开设武举 创设糊名制 创立殿试制
武则天
624.2.17----705.12.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 科
制 举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
“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
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于609年建立进士科,至此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
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前后有所变化,大体上,进士科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明经科为帖经、经义和时务策。
帖经是经学基础知识测验,诗赋是考察文采辞章,经义是经学理论,时务策是以经学为基础的政论见解。
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
如明法考律令,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
相比而言,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
但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唐代科举能否考中,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更要看平时文章如何。
当时有纳卷和行卷之制。
参加考试的学子,要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
另外还有通榜公荐,主考的友人帮主考定取舍为通榜,高官名人直接向主考举荐为公荐。
唐代科举每年一次,进士大致录取数人至五六十人,中唐以后固定在三十人左右。
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
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课件详解
3.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自学课本第15页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动
1.科举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动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脑
2.唐朝科举制分为哪两大类?
常科、制举
3.常科中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其次是什么?
进士科
明经
诗赋和时务策
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
拾万实验学校集体备课课件
拾万实验学校集体备课课件
课题名称: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课
时:第一单元第3课
主备课人:杨大志
备 课 组:七年级历史 审核人签字:
个人课件
复习提问
问题:我国每年的6月7、8号是什么日子?
高考 科举制度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历史下册 江西省宜春实验中学 尹慧琼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曾祖父(张一)的故事
问题一:张一为什么不能当官?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张一的故事
我叫张一,是一位农民,自幼就很喜欢读书,
但魏我晋知南道北不管朝我,多实么行有九才品华中,正我制也,不以可门能第去选当官官,, 因出为身当寒时门实之行人的不是能九当品官中。正制,简而言之就是只
有门第高贵的人家才能读书做官。而像我这种出 身寒门的穷人,只能一辈子当个农民世,代多显么贵不的合家族 理的制度啊!唉……唉……唉……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祖父(张二)的故事
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3、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18页的第一、二段材料分析一下,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为了能够以自己的才能报效祖国,你要通过什么途径才可以有这个机会呢?设想一下如果你几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进士,那你会有什么感想呢?途径:感想: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五、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一、课程目标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读书科举制度
中国人读书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产生背景1. 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在科举制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主要依据门第选拔官员,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士族子弟凭借门第就能入朝为官,而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却被埋没,政治逐渐被士族门阀所垄断,社会阶层固化严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 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公平、更能广泛选拔人才的制度。
一方面,庶族地主势力不断崛起,他们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封建王朝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也需要从更广泛的阶层中选拔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 隋朝 - 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他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这种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科举制从此正式诞生。
这一制度的创立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为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
2. 唐朝 - 科举制的完善- 考试科目:唐朝科举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分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主要科目。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比较容易;进士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难度较大,但是进士科出身的官员在仕途上更受重视。
- 考试过程:考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生徒,即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送往尚书省受试者;二是乡贡,即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两级。
乡试由地方州县长官主持,合格者送往京城参加省试,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
- 武则天时期的发展:武则天时期对科举制进行了创新,她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在宫殿中对考生进行面试,选拔出真正的天子门生,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选官权的控制。
武举则是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射箭、骑马、举重等武艺项目,拓宽了科举选拔人才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里面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此外还有耍杂技、踢球和进行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
2.临安的繁华
(1)南宋都城临安也是一个拥有100万人口的大都市,市内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场所——“瓦舍”有十多家。
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背景、原因: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南方商业繁荣起来。为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
2.名称和最早使用地区:北宋时“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
3.地位: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三.东京和临安城市商业的繁荣;瓦子
1.东京的繁华
(1)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
车辐中学教学案Leabharlann 正式稿)主备人:刘课题:初三历史总复习5备课组长意见:同意使用
学科:历史周次:三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复习并掌握以下要点:
识记、理解:(1)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识记:(2)交子;(3)东京和临安城市商业的繁荣;瓦子
教学过程:
考点详解:
一.科举制的创立
1.九品中正制
(1)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15.“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
A.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B.唐太宗创立进士科,开创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
一直到头发花白。
C. 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4.北宋和南宋时,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分别是( )
A.北京、南京 B.西安、洛阳 C.东京、临安 D.广州、泉州
5.生活在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人,可以( )
①到晓市上购买早点 ②到夜市上购买商品
③到四川使用交子经商 ④在瓦舍观看武术表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宋代商人交流信息、商谈生意的最好去处是( )
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14.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D. 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16.唐太宗看到很多中举士子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这一记载( )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1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D.散布于广大农村
10.我国现行人民币有金属币和纸币两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 )
A.秦朝圆形方孔钱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D.南宋的会子
1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 )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明朝D. 清朝
——川教版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什么是“瓦子”?何为“勾栏”?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代“瓦子”的规模。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宋代“瓦子”的出现及其规模说明了什么?
20.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许多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假如你是《科技文化报》的记者,准备写一篇关于科举制度的文章,请你谈谈完成下列文章主题的三个设想。
(1)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呢?
(2)请你在文章中简单介绍科举制度在隋、唐、明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最终的废除情况。
(3)结合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请你简要谈谈科举制度的利弊。
成绩:
19.阅读下列材料
北宋瓦子规模大。一个瓦子内往往设有许多看棚和勾栏。《东京梦华录》说,汴京城中的桑家瓦子、内中瓦子、里瓦子三处,就有勾栏五十余座。南宋临安的北瓦子,也有勾栏十三座。围绕勾栏的看棚,有的可容数千人。内中瓦子的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的夜叉棚、象棚,都是有名的看棚。从瓦子的这些情形,我们看出,宋代瓦子娱乐带有极大的通俗性、大众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商业性。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对大众娱乐产生强烈需求的产物。
12.张蒙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她告诉奶奶说,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其实是学习英国的文官制度,但英国的文官制度又借鉴了中国的某一制度,这项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度D.郡县制度
13.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
(2)隋文帝时被废除。
2.科举制
(1)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①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③唐朝科举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常科考生一般先在州府进行初试,合格者进京参加由尚书省职能部门组织的“省试”。录取者经吏部考查后,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的进士往往被委以重任。④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创立后,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A.东市 B.茶馆 C.晓市 D.瓦舍
7.王教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市民生活(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8.下列各项不能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A.牛耕的出现B.交子的出现
C.会子的出现D.《清明上河图》
9.关于“瓦子”(也称“瓦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隋朝 B.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C.唐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二、非选择题
18.读右图,回答下面问题。
(1)这是什么时期开始发行的纸币?它当时名叫什么?
(2)这种纸币有什么优点?它的出现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
(3)该纸币在历史上有何地位?
(2)市场内的摊点场地,有的以“行”相称,如卖酒处叫酒行,餐馆叫食饭行;有的又称为“团”,如花团专门销售花木,青果团是零售水果的地方。
(3)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是商人交流信息、商谈生意的好去处。
同步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 )
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B.在夜市开店,通宵做生意
C.和朋友们在茶馆品茶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2.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是 ( )
A.会子B.交子C.银票D.铜钱
3.南宋时,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是下列哪个城市( )
A.临安B.泉州 C.明州 D.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