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与体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中足跟采血部位及时机的临床观察与体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中足跟采血部位及时机的临床观察与体会目的观察新生儿疾病筛查中足跟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探讨最佳采血部位和时机,提高一针采血成功率和标本的合格率。
方法将我院出生的新生儿8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2例)和实验组(420例),各组新生儿均在22℃~28℃的室温环境下采血,采血部位:对照组在新生儿足跟部内侧或外侧采用直刺法;实验组定位穿刺点从外踝侧向足跟外侧缘行垂直线,垂线与足底外侧缘的交点采用斜刺法。
采血时机:对照组在新生儿出生72h后并充分母乳喂养8次以上常规采血;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母乳喂养30~60min及沐浴10min后。
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应用足跟定位斜刺法,并利用最佳采血时机,提高了一次采血的成功率和一级滤片率,降低假阳性率,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同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标签: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部位;采血时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对每个出生的宝宝,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发现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宝宝因脑、肝、肾等损害导致智力、体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
我院妇产科开展的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四种,其中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血片质量直接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1],传统采血部位要求在足跟的内侧或外侧(不定位法)。
但在临床实践中,往往由于采血时机和采血部位不佳,随意穿刺,很难采到直径≥8mm的血样,常需反复针刺及用力挤压,为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标本的合格率,我科自2013年~2014年分别运用了不定位直刺法和定位斜刺法进行采血,并选择最佳时机,做了观察和对比。
发现改良足跟部的采血部位和选择最佳时机,其一次采血成功率很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014年度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的80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82例和实验组420例,均为出生72h后,充分哺乳8次以上,两组新生儿分别采用不定位直刺法和定位斜刺法进行采血。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比较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比较背景介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是诊断新生儿疾病和筛查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因为其对新生儿的侵袭性小,而足跟小,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目前常见的血采集方法主要包括肺毛细血管采血法、经皮针刺采血法、足跟刺切法等多种方法。
但不同的血采集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不尽相同,需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肺毛细血管采血法是一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原理是将采血器贴在足跟部位,再通过负压吸附、萃取足跟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该方法采血时间较短,通常只需几秒钟就能采集到血液。
并且,该方法不需要对足跟进行刺痕,对新生儿损伤较小。
但是,肺毛细血管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体积较小,且血液浓度较低,其代表性并不如其他方法。
而且,由于不能采集足跟后方的部位,因此对新生儿的足跟后方的问题如肥厚性脊柱侧弯诊断等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经皮针刺采血法经皮针刺采血法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用皮肤消毒剂清洗足跟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头,将针头插入足跟内部,收集毛细血管内的血液。
相比肺毛细血管采血法,经皮针刺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量更多,而且血液浓度也较高,更能反应新生儿的身体情况。
但是,经皮针刺采血法在操作过程中对足跟的刺伤较大,容易引起炎症和感染,不适用于新生儿足跟皮肤过薄的情况。
在采血过程中还可能刺穿动脉和神经,造成新生儿血管或神经的损伤,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
足跟刺切法足跟刺切法是传统的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操作步骤包括用皮肤消毒剂清洗足跟部位,选择合适的刀片,对足跟进行切刀,萃取刀口处流出的血液。
虽然这种方法在体积和质量上较为稳定,但是对新生儿的足跟造成的创伤较大,容易引发感染和炎症,也会对新生儿的足跟造成较大的疼痛。
总结在选择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时,需要考虑采集效果和足跟损伤程度。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和经皮针刺采血法都有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采集速度快,对新生儿的损伤小,但采集到的血液量较少;经皮针刺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数量较多,可以更好地反映新生儿身体情况,但对足跟的侵袭性较强,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技能。
新生儿足底血的采集方法

新生儿足底血的采集方法足跟血采血时间在出生3〜7天之内,并且新生儿充分哺乳。
对于各种原因(早产儿,低体重儿,提前出院者等)没有采血者,最迟不宜超过出生后20天。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分娩医院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将血滴在特殊纸片上,再将血片送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检测)。
在常规采血的基础上给新生儿定时哺乳、沐浴、酒精按摩足跟后采集血液,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左手握足底;2、采血时左手握足底挤压,同时右手握紧同侧小腿,用力适度,并且间歇性放松;3、用左手食指与中指配合夹住小腿自胭窝沿小隐静脉向下推至踝关节夹紧,回集血液,并阻止血液回流;4、足部加温,不需挤压让血自然流出;5、洗澡后用温毛巾采血点局部热敷采血;6、在常规采血的基础上给新生儿定时哺乳、沐浴、酒精按摩足跟后采集血液。
新生儿足跟血都能检测什么?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因宝宝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经食物摄入体内后,部分被人体用于蛋白质合成,其余部分被转化成其他物质。
宝宝体内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谢,而蓄积在体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患病信号患病宝宝会逐渐出现头发由黑变黄、皮肤变白和眼睛虹膜变浅,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神经系统异常。
尤其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宝宝尿液有非常难闻的老鼠尿味。
此外,宝宝还容易有湿疹、呕吐、腹泻等。
在治疗上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既要保证宝宝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又要避免摄入过多苯丙氨酸。
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TIPS1、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宝宝饮食,苯丙氨酸既不能摄入太多,也不能摄入太少,苯丙氨酸供应不足也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2、定期调整食谱,一般1岁以下宝宝每个月调整一次食谱,1岁以上的可2个月调整一次,学龄儿童可以3〜4个月调整一次。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与护理措施探讨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报 告医生。
健康教育
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家长如何护理 新生儿足跟部位,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03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 血的并发症及处理
疼痛及处理
疼痛原因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时,针头会刺破皮肤,导致疼痛。
特殊情况
如果宝宝出生时存在某些疾病或 早产等情况,需要医生根据具体 情况确定采血时间。
采血方法
01
02
03
04
准备物品
准备好消毒液、采血针、采血 管、棉签等物品。
消毒
在采血前需要对宝宝的足部进 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穿刺
使用采血针在宝宝足跟部位进 行穿刺,以获取足跟血。
收集
将采集到的血液收集到采血管 中,并妥善保存。
02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 血的护理措施
采血前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向家长介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 采血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消除家长的顾虑,取得其配合
。
准备用物
准备好采血器材、药品、消毒用品 等,确保采血用品的安全、无菌、 完好。
采血环境
选择安静、舒适、卫生的环境进行 采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及处理
采血后,如果压迫止血不当,可能会导致出血。因此,采血后应压迫采血部位至少5分钟,直到出血停止。
皮下血肿及处理
如果采血时刺破血管,可能会导致皮下血肿。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止采血,重新选择采血部位;对于已经形成 的皮下血肿,可以进行热敷或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肿消退。
加强护理管理
• 做好采血前准备:提前与家长沟通,告知采血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减少宝宝的哭闹和家长的焦虑。- 采血后护理:采血后医 护人员应告知家长正确的护理方法,包括局部消毒、避免感染等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采血后定期随访,了解宝宝的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的体会

呛咳。肺炎患儿 由于进食少 , 大多高热喘促 , 由呼吸道皮肤 丢失水 分
较多 , 因脱 水时 呼吸道分 泌物粘稠 加重呼 吸困难 , 故能 口服者应 少 量多次饮水 , 口服不足者应静脉补充液 体 , 但应注意输 液宜慢 , 防止
肺 水肿 与心力衰竭的发生。
23 排 痰 护 理 .
改善状况 , 随时保持 患儿 呼吸道通 畅。 2 . 严 格消毒 隔离 吸氧 、吸痰器具应定时消毒保持清 洁。减 少探 .5 3 视, 特别要拒绝患有上 呼吸道感染 的人员进入病房 , 室内定时消毒。
而拒绝参加筛查 。为了提高采血成功率 , 本人在工作 中不断总结 经
验, 对不 同时期 的新 生儿不 同时 间内采用不 同的方 法 , 分别 观察对 比 , 讨采血成功的经验 , 探 现将体会报告 如下 :
1资 料 与 方 法
21 . 正常足月顺产 , 体重 在 2 0 — 0 0 之间的 , 50 4 0 g 奶水 充足 , 吸足六 次 奶 以上 , 7h后采血 成功率达 7 %, 达 2 5 但一次性 采血成功 率最高 的 时间还 是 7 1 天 , 9 %, — 0 达 5 采血时 间( 天数 ) 和正常体 重婴儿经统计 学 t 检验 , O 5】 .t 03 无明显差异 。 在观察 中发现 , 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按规定 时间采血 , 婴儿 即使 吃足奶 、 采血成功率只达 6 %, 2 延期采血 时 间超 过 2 0天者 , 一次采血成功率达 7 %, 6 而在 1— 0天采血成功 52
态, 如有无窒息 、 闷 、 胸 呼吸困难等情况 ) 自下而上 、 , 自外 向内 , 有节
奏 地用空心拳 拍击背部 , 拍击频率 9 一 1 g i , O 10 ̄ mn 每次拍击 时提起 7 3 5m, - c 每次拍背时间 13 i, - m n 使痰液 流向支气管 而易于排 出。 2. . 2充分湿化气道 常规超声雾化 吸人 , 3 患儿采取坐位或侧卧位 , 雾 化 吸入液 为生 理盐水 1— 5 l 0 1 m ,地塞米松 0 — .  ̄ g . 0 m k ,糜 蛋 白酶 1 2 4 0 U, 次,, 0 0 2 d 每次 1— 0 i。 5 2 m n 起到湿化气道 , 稀释痰液 , 治疗呼吸道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及护理要点分析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及护理要点分析摘要:目的足跟血筛查后,应注意观察和处理新生儿足跟血。
方法选择符合此规定的150名新生儿,均在2018年1月至2017年12月出生。
对照组按新生儿的出生次序进行分组,每组均有75名婴儿。
对照组在洗澡结束后,取足跟血液,而在取足跟血液的同时,只在足底洗澡。
将两个患儿的足跟血进行比较,并与患者的家庭满意程度进行比较。
结果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与对照组相比,采用足跟血液采集的方法,患者的家庭在护士服务中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结论在取足跟血液前进行足部保健,可以有效地提高采集的成功率,减少分娩时的疼痛,提高患儿的家庭对胎儿的满意度。
关键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护理要点新生儿筛查是一种对所有新生儿进行的检查,一般分为遗传代谢异常、先天性内分泌异常、遗传疾病等。
据资料显示,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每年出生的婴儿约为2,000~2,500万,其中有20-30万的先天畸形,发生率为1/600,而且呈上升的态势,因此,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苯丙酮尿症、甲亢性功能低下症、先天性肾上腺机能亢进症等是新生儿的体检,要明确诊断的重要意义和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再进行血液样本的快速、精确的检测,以便有针对性的处理。
新生儿筛查是提高国民质量的重要举措,母婴保健法中有明文规定,新生儿在出生72小时后要进行足跟血液检查,以了解其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及是否患上了苯丙酮尿症,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诊断,有利于提高婴儿的体质和体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这150名新生儿都是在2018年从妇产科出生的人群中挑选出来的,按照新生儿的出生顺序,将其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名新生儿。
其中70例为女性,80例男性。
(3.26+0.3)千克是新生儿的正常体重。
两组病人的性别和体重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1.2 一般方法洗澡后抽血术:护士将洗澡室的温度调整到25-28度,水温要保持在38-41度之间,而对照组的婴儿则要进行5-10分钟的全身浸泡,然后用湿布擦拭婴儿的身体,同时进行足跟血液的采集。
浅谈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与体会

浅谈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与体会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等4种疾病的筛查,筛查工作是防治儿童智力低下或疾病伤残的一项重要措施[1],筛查包括血样的采集、递送、实验室的检测,资料的储存等环节,其中血样的采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分析,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是:1采血部位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是预防失败的第一步,如果采血时部位不准确,易造成采样失败。
操作者食指与中指夹住新生儿的足背,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包绕足跟,虎口紧贴皮肤,握紧同侧小腿,以阻断静脉回流,使血管充盈,采血部位取左足或右足第五跖骨划一竖直线,此线与足背平行方向与足后跟内外踝连线相交,在相交点周围颜色最深处即血运最丰富处,此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再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2],该部位血管丰富,出血快,采血标本好,且渗透均匀,很容易采到3个直径为8mm以上的合格标本。
2采血方法选择有利的采血方法是采血成功的关键[3]正确手法是操作者左手示指与其他三指夹住踝关节压足跟部,范围不可过小,有节律的挤压,放松,1次挤压3~5秒,勿超过8秒,如果持续挤压,手势过重,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瘀血或软组织挫伤;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包绕足跟,虎口紧贴皮肤,握紧同侧小腿,用力适度,间歇性放松。
挤压时密切两手配合。
3进针深浅及穿刺针选择[4]使用5.5号无菌注射针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使用三棱针组。
真皮内有乳头下血管丛和真皮下部血管丛,血管较多,血流丰富,具有储血功能。
使用一次性三棱针采血时针刺深度不易掌握,若过深,针头穿过真皮下部血管丛,达到皮下脂肪层,易导致采血量不足。
三棱针采血时垂直进针,刺破血管点相对较小,需反复用力挤压才有足够血液流出,而5.5号无菌注射针采血时,针头斜面完全刺入皮肤即可,进针深度易于掌握,进针浅且斜入皮肤,与血管接触面大,因此一针采血成功率高,标本合格率高,可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准确性,减少新生儿痛苦,预防医疗纠纷,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深得产妇、家属及医护人员好评。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的效果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的效果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采集新生儿的血标本进行化验,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新生儿潜在的遗传代谢病和其他疾病。
而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不同的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并探讨它们的效果及适用情况。
一、脚跟定位法脚跟定位法是目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操作步骤简单,舒适度高,不易引起新生儿的不适和哭闹。
护士将新生儿的脚跟用无菌棉球擦拭干净,然后使用专业的血标本采集器在脚跟上进行一次性刺穿,采集所需的血液样本。
脚跟定位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采集血液过程不易引起新生儿的不适。
因为脚跟处比较厚实,血管丰富,采集出的血液样本质量较高,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该方法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对于某些特定疾病的筛查效果较好,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脚跟定位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脚跟的血管丰富,同时也比较敏感,未经专业培训的护士可能会在采集血液时造成伤害,引发感染等问题。
脚跟处较为灵活,新生儿的运动会导致采血位置的变化,这也会影响血标本的采集。
二、手指定位法手指定位法的优势在于采集的血液样本较为容易控制,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特定位置的采血。
手指的血管较为细小,采集出的血液样本更加纯净,减少了外来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化验的准确性。
三、足跖定位法足跖定位法是另一种采血定位方法,也是很多医院和实验室采用的一种方式。
该方法的操作简单易行,较为高效。
在进行足跖定位采血时,护士首先需要确保新生儿足部皮肤干净无菌,然后使用专业的采血器具进行针刺,采集血液。
足跖定位法的优势在于足部的血管较为丰富,采集出的血液样本较为容易、快速,并且质量较好。
采集足部血液不易引起新生儿疼痛和不适,因为足部皮肤较厚实,对于新生儿的伤害较小。
足跖定位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足部的血管数量有限,未经专业培训的护士可能会采集不到足够的血液样本,影响化验的效果。
足部皮肤的保护较好,采集出来的血液样本有可能受到外来因素的污染,影响化验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与体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等4种疾病的筛查,筛查工作是防治儿童智力低下或疾病伤残的一项重要措施[1],筛查包括血样的采集、递送、实验室的检测,资料的储存等环节,其中血样的采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分析,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是:
1采血部位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是预防失败的第一步,如果采血时部位不准确,易造成采样失败。
操作者食指与中指夹住新生儿的足背,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包绕足跟,虎口紧贴皮肤,握紧同侧小腿,以阻断静脉回流,使血管充盈,采血部位取左足或右足第五跖骨划一竖直线,此线与足背平行方向与足后跟内外踝连线相交,在相交点周围颜色最深处即血运最丰富处,此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再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2],该部位血管丰富,出血快,采血标本好,且渗透均匀,很容易采到3个直径为8mm以上的合格标本。
2采血方法选择有利的采血方法是采血成功的关键 [3]正确手法是操作者左手示指与其他三指夹住踝关节压足跟部,范围不可过小,有节律的挤压,放松,1次挤压3~5秒,勿超过8秒,如果持续挤压,手势过重,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瘀血或软组织挫伤;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包绕足跟,虎口紧贴皮肤,握紧同侧小腿,用力适度,间歇性放松。
挤压时密切两手配合。
3进针深浅及穿刺针选择[4]使用5.5号无菌注射针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使用三棱针组。
真皮内有乳头下血管丛和真皮下部血管丛,血管较多,血流丰富,具有储血功能。
使用一次性三棱针采血时针刺深度不易掌握,若过深,针头穿过真皮下部血管丛,达到皮下脂肪层,易导致采血量不足。
三棱针采血时垂直进针,刺破血管点相对较小,需反复用力挤压才有足够血液流出,而5.5号无菌注射针采血时,针头斜面完全刺入皮肤即可,进针深度易于掌握,进针浅且斜入皮肤,与血管接触面大,因此一针采血成功率高,标本合格率高,可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准确性,减少新生儿痛苦,预防医疗纠纷,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深得产妇、家属及医护人员好评。
4婴儿足底温度足跟采集的是末梢血,看不到明显的血管,成败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末梢血运。
采血前最好按摩婴儿足底或用温水(38~41℃)浸泡足部5~10分钟,使其血管扩张,以手摸足底有温暖感或脚面毛细血管充盈时采血为宜。
如果脚底温度过低会导致末梢毛细血管充盈差,造成采血失败。
5体位采血时最好让婴儿下肢下垂,或者垫高头部及躯干部45°,使婴儿呈半坐位,可使下肢回心血量减少,下肢静脉血短时间充盈,易于采集。
6减轻新生儿疼痛采血时让新生儿含安抚奶嘴,可减轻新生儿哭闹。
7末梢血容量新生儿的血容量是通过哺乳来获得。
通过临床观察,新生儿充分哺乳后0.5-1.5h内末梢血容量相对较多,并且这个时
间适于沐浴,游泳,因此这时采血效果最佳。
8滤纸接触血滴方法当挤压足底至血滴要滴时,用采血卡片上的滤纸轻轻触及血滴(滤纸不能过早的接触血滴,这样会使血斑小于8mm,滤纸也不能直接贴住足跟皮肤,这样会使血液渗不透滤纸形成正面血斑大,反面血斑小的现象),使血液自行吸人滤纸中,血斑直
径大于8 mm,并渗湿滤纸两面,两面血斑直径相同,至少采集3个血斑,以备复查.
综上所述,正确采集新生儿足跟血血样的操作方法是:能确定采集部位,使用正确手法,按摩足底或温水预热足底,让新生儿含安抚奶嘴,然后用75%的酒精棉签消毒选定位置区域的局部皮肤,待干后,用5.5号一次性无菌注射针,与皮肤呈35°-40°进针,斜刺深度约0.12cm,让血自行流出,用干棉球拭去第1滴血,在滤纸片上滴3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达8mm,只有这样采集的血样成功率高,避免反复采样给婴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减少了新生儿家长的焦虑,减少了医院材料的消耗,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学范.上海地区新生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筛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4(3):147~148.
[2]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第二版北京卫生出版社,1998.9.16.3 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志.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7,576.
[3]孙婷婷,毛仑,陶晨,等.新生儿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91-92.
[4]刘婉如.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以预防医疗纠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a):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