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 的不同记载 (2)2016·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 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2·海南卷,5:北宋专制权力的 加强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 比分析,宋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 成了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 则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 权贵专权、政局动荡的局面,通过对比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 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 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 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① ②9“60安年史,之后乱周”大后将,赵唐匡代胤中发叶动出陈现桥了兵藩变镇,林建立立的宋局朝面。。
①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 _枢__密__院__。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_皇__帝__ 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_地__方__节__度__使__、州郡长官和 (2)措施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_文__臣__出任州 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_通__判___,有权向朝廷 直接奏报。 ③ 由中 制央钱掌谷握:,各消州除郡的了财地赋方,割自据留势一力小的部_物_分_质_,_基__其础__余。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为史学专著。说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知府总理州郡的行 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
2.史料二为后人史学评论。史料“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 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说明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 节制。
┃运用史料┃
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 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开,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根据上述两则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汉至宋元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 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 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四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科举制度: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 经义策论
的考试。 ②选官制度:批评“恩荫”授官制度,要求贯彻 择优录用 的原则。
③教育制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设立了律学、医学, 健全了武学,还拨出一些官田作为学田,发展地方教育。
4.结局 (1)失败:由于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变法最终失败。 (2)变质:宋徽宗时,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敛财之实。
(1)解读史料一,紧扣史料关键信息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 理解。 (2)史料二抓住“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理解元朝行省制度
运行机制的特点。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的什么特点? 提示: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 权的特点。 2.依据史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权专制的加强 中书门下 (1)宋朝:设置“________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 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
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兵权,解除了武将的权力,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 患。
[史料史论]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含解析)
、选择题1. (2019江淮十校联考三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 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 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
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
这些举措 A. 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C .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旨在监督控制地方知州权力,牵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对知州权力 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制约,并非控制地方 财政支出,排除B 项;材料反映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不利于地方自主性发挥, 影响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 项。
2. (2019江西新余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 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 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 .吏治渐趋清廉化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 .官员日趋专业化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由过去只主决策,不负担具体事务,到既主决策,又管具体事务,对官员的能力要求提高,官员日趋专业化, C 项正确。
A 、 B 、D 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3. (2019 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
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 ,备受尊 崇。
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
宋代仕途分异 的现象说明()A •选官方式趋向多元B •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 D .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 C 课时作业()B •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央重 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平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 故 C 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岳麓版
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延续——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 悉隶三司。
3.作用
(1)积贫局面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
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 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经济上
思想文化上 文化全面繁荣,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 品涌现。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治:(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安石变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权专制的加强 中书门下 (1)宋朝:设置“________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 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
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2. 史学论点——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 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 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岳麓版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治:(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安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权专制的加强
(1)宋朝:设置“__中__书__门__下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 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 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元地方行政制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 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 判 …… 建 隆 四 年 ( 公 元 963 年 ) , 诏 知 府 公 事 并 须 长 吏 、 通 判 签 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臣通签书施行。
a.措施: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 ③其他法等。
b.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 之2法)强兵军 ②①队作措,用施保::甲节实法省行、了“保军省费马兵开法”支、和,将“提兵强高法兵了等”军。措队施战,斗如力精
①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科举考试内容
[高考题组]
1.(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 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 题干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 公平公正性,故选A项;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 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但“尤为尊贵”说法 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未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 答案 A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单元整合课件人民版
[对点训练] 1.《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 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 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这表明宣慰司属于(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答案 A
解析 根据“掌军民之务”“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 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 误;宣慰司是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元代在边远民族 行管理,行省为地方最高官府,故D项错误。
二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 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 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 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 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 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纵横贯通/核心素
知识纵横贯通 一 比较认识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 地方的控制;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
3.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 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 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有利于 的发展。
3.文学:宋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 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 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 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
4.书画艺术 (1)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 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 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 象。 (2)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 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进一步发展。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实行监察制度;中央直 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三、王安石变法(△选修1) 1.历史背景: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 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 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宋朝建立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 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
经济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 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 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5)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 (1)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 (2)科技领先世界,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3)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文化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时空定位
专题概览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 期。
政治 (1)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 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 展和完善。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削弱宰相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 (3)元朝创立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 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因而无法真正解决严重的 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 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44PPT
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探究2 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 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 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 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相同点: 中央行政制度;突出了对相权的分化;加强了皇权。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体制)
1、宋朝: 收兵、收财、用文官 (军)杯酒释兵权,实行“强干弱枝”策略; (政)实行路、州、县三级,重文轻武,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监督; (财)地方赋税大部分有中央掌控(转运史)
宋朝——二府三司; 元朝——一省二院。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朝——收兵、收财,用文官; 元朝——行省制。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全国Ⅲ卷·25: 1.高频考点: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以
两宋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本考点的考查相对较少,但这并不
能说明本考点的知识不重要,不可
(2)2017·全国Ⅲ卷·27: 放松对本考点的学习。
宋专制权力的加强
对比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
理解。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教材必修1第3课内容,完成复习资料 中p44—45页“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中 【主干梳理】的相关内容。。
结合教材和复习资料自主学习内容,围绕本考 点的核心内容,在笔记本上简单构建网络知识框架。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高
第1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
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
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解析:选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选D 项。
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C项错误。
2.(2020·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解析:选C。
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3.(2020·河北武邑中学调研)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解析:选D。
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角度三 宋朝君主专制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典例3】 (2012·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 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 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完备的首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宋代形成了严格的三 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并辅之以搜身、糊名、誉录、锁院等措施,尽可能 体现公平竞争和高素质选拔(王安石变法中尤其注重唯才用人)。 2.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复杂。在“制衡”原则下,实行官、职、差遣的分 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 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以“所任之事”为中 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务实色彩。 3.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 4.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士大夫以“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通过经筵、台谏制度,牵制皇权。士大夫在思想上 鼓吹无条件的忠君观念,皇帝对臣下的基本人格和尊严也保留了一份尊重。
1.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重理解
相同
不 同
中央 地方 中央
地方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 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 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2.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国 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 府,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余地方设行 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3.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专题4 课时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2015·广东深圳调研)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朝“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分割宰相的权力,A项正确。
内外朝制度是西汉开始形成的,B项错误;内阁是明朝设立,D项错误。
答案 A2.(2015·湖南四大名校联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 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题目涉及中书、枢密院和三司之间的分权,这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
答案 B3.(2015·湖北孝感模拟)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5·安徽合肥调研)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2)贡献:将《大学》《中庸》《③论语》《④孟子》集为
《四书》,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考点2宋元科技文化的辉煌
1.科技成就
(1)11世纪中叶,①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便捷,是印
刷业的一大革新;宋代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
海。
(2)元代郭守敬创制天文观测仪器简仪,编订《②授时历》,其是我
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的
颁行早了三百年。
(3)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之一。
2.绘画:风俗画是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北宋张择端的《③清明上河图》;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3.宋词
(1)条件: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
(2)宋代儒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考点1宋元的集权措施
1.中央
(1)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长官分别
为“同平章事”(后曾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掌行政和军
式和标志。
(2)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4.元曲:散曲和元杂剧合称为元曲。特点是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代表人
物是关汉卿、马致远。
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①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②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③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手工业的进步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宋元时期
第4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宋元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朝走向统一的历程,该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
1.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3.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政治方面(1)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控制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三冗”现象。
(2)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面对政治统治和社会危机,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失败的教训,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
变法最终失败,收效甚微,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选修1) (3)元代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经济方面(1)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效甚微。
(2)南宋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棉花种植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3)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思想方面(1)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
(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主题一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变化考向一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宋元制度的创新[真题典例]1.命题点:宋代政治制度的影响(2019·高考全国卷Ⅲ,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中央集权的强化二君主专制的加强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01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3.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问题探究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构图解史] 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问题探究2]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宋元中枢权力的演变一二(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丞相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拜体现出君权和相权的此消彼长。
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三师、三公不常置”“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可知,宋代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有效制约。
[史料运用] (1)史料一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历史解释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主题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历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图解二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 图①为西周分封制;图②为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③为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④为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
史料二为史学专著。
说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知府总理州郡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
[史料运用] (1)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为什么说行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史料二,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其发展趋势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原因: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
(2)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3)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历史解释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8·全国卷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知识考查宋代的科举制能力考查获取、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及读图、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 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项。
2.(2017·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知识考查史学素养能力考查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的能力素养考查史料实证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北宋时期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说明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史书记载、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有的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故D项错误。
预测1 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2018·全国卷Ⅱ高考模拟)宋初,“艺祖(太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监察方镇”。
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
这说明宋朝通判( )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行政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实使监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下降,故B项正确;宋代通判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宋代的地方管理体制,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减弱,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预测2 元代中书省的高效行政(2018·江西联考)元朝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 C解析“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体现的是重视行政效率,“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体现的是重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A项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做法旨在提高行政效率,故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且材料做法有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
预测3 以宋代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宋朝初年,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其中指出,时值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今人研究一定比古人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D.官修史书对历史事实的记载易受政治影响答案 D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黄袍加身”事件,该事件是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记载,说明此事件受到皇权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正确。
历史事实不一定通过叙述呈现,还可以通过地下文物等呈现,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也可能客观呈现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C 项表述绝对化,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