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与专业化_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评论 2009年第1期ECONOMIC RE VIEW No11 2009

分工与专业化: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

周绍东Ξ

摘要:西方经济学对新古典范式的反思主要体现在重新将分工引入研究视野,而社

会分工理论同样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增

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

流派主要研究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层次或生产关系层次上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像马克思

社会分工理论那样将社会分工看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纽带和中介环节。马克

思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不仅从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方面考察分工,更把社会分工看做一

种制度关系,从而取得了相对于西方经济学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社会分工理论 比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理论上的静态一般均衡范式在众多非均衡和动态演化现象面前越发显得苍白无力,而实践上新古典经济学指导下的拉美、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经济改革也以失败告终。这一切都表明,一个世纪以来的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不过是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致命的自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新兴经济学理论蓬勃发展起来,其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理论学派,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概念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某些理论硬核,并期望以此来回应各个方面的批评与指责。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且具有强大包容力的体系框架。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社会分工理论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马克思经济学社会分工理论的内涵,提炼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也能够帮助我们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批判性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

一、新增长理论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比较

在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中,稳态经济增长率将达到一个均衡水平,而决定这个均衡水平的是外生的居民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资本折旧。然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新古典增长理论所预测的增长率趋同现象并没有发生。正是受到这些现实问题的盘诘和责问,R omer(1986,1990)考察了社会分工深化和中间产品种类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社会分工深化被数量化为生产中间品厂商种类的增加,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新增长理论将社会分工水平与知识积累联系起来,把产品种类增长(包含中间产品种类)看做社会知识水平提高的标志和度量尺度,成功地将知识这一变量引入厂商的生产函数,使得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再是一个难以准确把握的“索洛余值”。新增长理论的另一条线

Ξ周绍东,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10093,电子信箱:qiaoqingmu@。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社会分工制度理论研究”(项目编号:07B JL007)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开放条件下中国区域间产业关联、增长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B JL033)的阶段性成果。

511

索是由舒尔茨(1986)、Lucas(1988)开创的人力资本推动说,也即技术进步必须得到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积极配合才能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实际上,人力资本积累与分工深化是互相兼容的,教育和培训活动的专业化是社会分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正是由于这些领域中的分工深化,才大大加速了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分工所带来的益处不仅仅是与物质资本有关的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人类专门化知识的积累,而这种专门化知识是以人本身作为载体而表现出它的资本性质的。

社会分工的深化充当了人类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桥梁,社会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生产函数中“知识积累”这一因素明晰地表现出来。并且,由于引入了分工深化和技术创新等概念,新增长理论才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奇迹和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现象。可以说,新增长理论正是利用“分工”这一范畴,才成功地构建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实现了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革命。

与新增长理论相比,马克思经济学对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考察,具有以下显著特征。首先,无论是从社会分工还是从生产组织内部分工来看,分工对劳动生产率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与新经济增长理论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不仅分析了社会分工深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指出了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内部分工对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尽管生产组织内部分工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奴隶制工场和各国统治者组织的协作劳动项目中,但它们是偶然的、外在的、单一的,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都是个别现象。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分工,不论是否有商品交换,是极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②与新增长理论着重于考察社会分工深化和产品创新的分析思路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分工理论打开了企业“黑箱”,从产品内分工和工艺流程分工层面剖析了企业内部分工深化对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积极意义。其次,尽管新经济增长理论已经注意到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都与人力资本积累紧密相关,同时也已进行了相当深入细致的分析,但马克思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将分工深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这两条线索融合到了一起。③另外,马克思通过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不同作用的分析,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类自身。他还指出,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绝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节约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做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④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人们使用比以前更少的时间来从事必要劳动,从而有可能从事各种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活动,使人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又对生产率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将这个人本身看成一种“固定资本”⑤。当然,这种互动机制的形成,要求将人们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形成多样化的劳动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劳动者素质提高(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积累)、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机制,而这正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所在。

二、新经济地理学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比较

20世纪70年代,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额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额的现实,新经济地理学指出,国家之间并非一定要具有比较优势或资源禀赋特点,只要该国由于历史的或偶然的原因,形成了自然分工方面的优势,就可能通过报酬递增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占据一

611①

⑤王建民:《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上),2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焦斌龙:《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载《当代经济研究》,1999(6)。

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1卷,3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变迁:资本主义组织演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阐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