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副词,加强判断。 副词,加强判断。 、 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2、为: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夫 ?(论语 子路从而后)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论语 子路从而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论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非: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不”。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 魏策)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 1受事主语+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受事主语+ 名词(施事者) 受事主语 及物动词+ 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汉书贾山传 ?(《 贾山传》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 贾山传》) 王姚嬖于庄王。( 左传庄公十九年 。(《 庄公十九年》 王姚嬖于庄王。(《左传 庄公十九年》) 名词(施事者) 句子仍表被动意义。 (1)去掉“于+名词(施事者)”,句子仍表被动意义。 )去掉“ 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任智则君欺。( 韩非子八说 。(《 八说》 任智则君欺。(《韩非子 八说》) (2)一些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甚至可以把表示主动者的名 ) 词性直接跟在动词后,以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 词性直接跟在动词后,以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庄子逍遥游 。(《 逍遥游》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庄子 逍遥游》) 纵有姊姁 以医幸王太后。( 汉书义纵传 。(《 义纵传》 纵有姊姁(xǔ) ,以医幸王太后。(《汉书 义纵传》)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即主语和谓语的意义关系。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即主语和谓语的意义关系。 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事物的同类。 、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事物的同类。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史记 陈涉世家)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世家) 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 梁惠王下) ②滕,小国也。(孟子 梁惠王下) 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表达的事物。 、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表达的事物。 子之所慎: 。(《论语述而 述而》 ①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 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3、表示比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物。 、表示比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物。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荀子 王制) 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曹公,豺虎也。(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②曹公,豺虎也。(淝水之战) 4、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解牛)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 庖丁解牛)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冯 ,(战国策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 冯 谖客孟尝君) 谖客孟尝君) 5、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即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比较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复杂,却把它压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 复杂,却把它压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策 齐策四) ①百乘,显使也。(战国策 齐策四)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左传 昭公八年) ②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 昭公八年)
二、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一)被动句 1、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类: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类: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主动句) (主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被动句) (被动句) 2、根据有无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两类: 、根据有无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两类: (1)语义上的被动句。 )语义上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如: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 五蠹》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2)被动句式: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 )被动句式: 系的词语。 系的词语。 克伤于矢。( 左传鞌之战》 。(《 如:郤克伤于矢。(《左传 鞌之战》)
4、先秦时代,“是”字一般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先秦时代, 字一般是指示代词, 语。 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 天论) 。(荀子 天论 [“是”复指主语 是 复指主语]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战国策 魏策三) ②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魏策三) [“是”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也”还在。] 还在。 是 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史记 刺客列传 [“是”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是 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但 未脱落。 “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封禅书 。(史记 封禅书) [“是”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完全表判 脱落, 是 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 断] “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 是 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 谓语后“ 脱落; 副词
(3)“于”字句经常用在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句子里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 滕文公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滕文公上》)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 项羽传》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项羽传》) (4)在一些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里,介词“于”只是介绍动作 )在一些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里,介词“ 行 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 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 (吾)围于陈蔡之间。(《庄子山木》) 围于陈蔡之间。(《庄子 山木》 。( 山木 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告子下 。(《 告子下》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 告子下》) (5)在个别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里,介词“于”引出主动者还 )在个别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里,介词“ 是 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是不容易确定的。 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是不容易确定的。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 相刺》 。( 相刺 相同,也可引出主动者。 (6)“乎”与“于”相同,也可引出主动者。 )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 庄公十二年》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 庄公十二年》) 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 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古汉语判断句 (一)定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 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 (二)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可分为: 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可分为: 1.主语+谓语+也 .主语+谓语+ 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 。(《 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鄢》)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齐桓公伐楚》 。(《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 2.主语+者+谓语+也 谓语+ .主语+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 逍遥游》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追我者,谁也?( 孟子离娄下 ?(《 离娄下》 追我者,谁也?(《孟子 离娄下》) 3.主语+者+谓语 .主语+ 兵者,凶器。( 史记酷吏列传 。(《 酷吏列传》 兵者,凶器。(《史记 酷吏列传》) 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 。(《 秦策二》 虎者,戾虫。(《战国策 秦策二》)
2受事主语+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受事主语+ +名词(施事者) + 受事主语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史记刺客列传 。(《 刺客列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 刺客列传》) 至今未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 至今未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 传鞌之战》) 鞌之战》 3.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及物动词+ 于 名词(施事者) .受事主语+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 秋水》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皆以见侮为辱。( 荀子正论 。(《 正论》 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 正论》) 南北朝后,被动助动词“ 用在主动句的动词前, 南北朝后,被动助动词“见” 用在主动句的动词前,表 示 怎样, 是副词性质。 对“我”怎样, “见”是副词性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李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南史江淹传 。(《 江淹传》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南史 江淹传》)
4.主语+谓语 .主语+ 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 。(《 孝文本纪》 农,天下之本。(《史记 孝文本纪》) 贾生,洛阳之少年。( 贾谊论》 。(《 贾生,洛阳之少年。(《贾谊论》) 5.主语+副+谓语(也) 谓语( .主语+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 秋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秋水》) 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 。(《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6.主语+为+宾语(谓语由“为”构成的动宾结 宾语(谓语由“ .主语+ 构) 桀溺曰: 子为谁? 论语微子 微子》 桀溺曰:“子为谁?”(《论语 微子》)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叙述句)颖考叔为( 颖谷封人。 项羽本纪》 (叙述句)颖考叔为(作)颖谷封人。《项羽本纪》
(二)(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考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察、 识别: 识别: 1.主语是表示事物的,谓语动词表示人的动作行为。 .主语是表示事物的,谓语动词表示人的动作行为。 鹿禽。 鹿禽。 舜有五人而天下治。( 论语泰伯 。(《 泰伯》 舜有五人而天下治。(《论语 泰伯》) 2.谓语是及物动词,句末未出现宾语,事实上也补不出 .谓语是及物动词,句末未出现宾语, 宾 这种情况主语是受事者,整个句子在意义上表示被动。 语,这种情况主语是受事者,整个句子在意义上表示被动。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十三年,晋侯弑。( 国语周语 。(《 周语》 十三年,晋侯弑。(《国语 周语》) 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 。(《 不能推车而及。(《左传 鞌之战》) 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表示的事物属于主 .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 语所表示事物自身的一部分,那么主语多是受事者。 语所表示事物自身的一部分,那么主语多是受事者。 孙膑膑脚,兵法修列。( 报任安书》 。(《 孙膑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