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的立体化表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类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的立体化表达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部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关键。人文纪录片要突出人文价值,体现纪录片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就必须依托于人物的

立体化表达。一个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能够展现出纪录片的深层含义,反映社会现状。反之,单一化、扁平化的人物形象将使得纪录片枯燥无味,难以传达其主题内涵,也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因此,人物立体化表达的研究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来分析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从创作的角度出发,结合人物的选择、叙事和视听语言三方面来探讨如何立体化的表现人物形象。人文类纪录片主要是指反映人和社会关系的纪录片,包括人类的历史、文化、历程变迁等。因此人文类纪录片以人物为主要拍摄对象,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而人物的立体化表达,主要是指创作者对人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表现,同时探索人物鲜为人知的方面或打破大众固有认知观念的方面,从而塑造不同于扁形人物的圆形人物、鲜活立体的典型人物。本文主要从人物选择、叙事、视听语言这三方面对人物立体化表达进行深入研究。在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人文类纪录片中,人物的选择自然至关重要。一个富有特性、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会抓住观众的眼球,从而更好地

传达纪录片承载的人文精神。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纪录片和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人物选择时要选择典型的人物、“美”的人物和有“故事”的人物,在实践拍摄中,创作者应善于发现和捕捉人物、融入人物的生活、把握人物的共性与特性,才能选择出立体化人物。

人类社会生活纷繁多样,自然离不开事件的发生,离不开矛盾与冲突,

选择立体化人物后,本文再从叙事这方面来分析如何立体化表现人物。纪录片要有叙事,就离不开戏剧性的情节发展,创作者要通过合理表

现矛盾与冲突来展开情节,从而在故事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所思所想。再通过细节的巧妙运用,从细微之处表露人物内心情感,从而表现立

体化人物。最后,在实践中,创作者也应充分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来立体化展现人物,对此,本文主要从拍摄和剪辑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拍摄中,创作者首先要确立平等互信的拍摄视角,无论是跟踪拍摄还是在

人物的采访中,都应与被摄人物建立平等尊重的拍摄关系,使被摄人

物自然流露出真性情,从而拍摄到一个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其次,多变的景别能够展现人物复杂处境,远景能够通过展现空间环境来表

现人物的生存处境,特写能够突出人物的神情、动作,从而丰富人物形象。此外,丰富的光影能够表现人物内心意绪,利用光影和明暗对比,

增强画面感染力,细腻展现人物的情感起伏,从而生动地展现人物的

心境,使得人物表达更加立体化。最后,纪录片中生活化的同期声能够表现人物的情感,采用有价值的同期声,可以直接表露人物的性格,也

可以侧面补充人物的内心情感。笔者的毕业作品《我也是老师》也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人物选择上,笔者选择了具有典型性特

征的李彤老师,她是一位艺术教育机构的老师,也有在体制内工作的

经历,对于人物本身而言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笔者深入观察了被摄人

物的工作和生活,通过拍摄人物与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来展

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情感,并且在拍摄中运用特写画面表现人物丰富

的神态、在光线的明暗对比中烘托人物的内心意绪、采用生活化的同期声来表现人物开朗的性格等等,通过这些视听语言的运用,塑造了一个鲜活的、立体化的老师形象。在理论的研究和创作实践中,笔者仍存在诸多不足,但对于人物立体化表达的研究,开阔了笔者的思路,对今后的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