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土周代原始瓷器的分期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出土周代原始瓷器的分期及特点摘要:本文在已有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整个安徽地区的周代原始瓷器进行分期,并探索和总结安徽地区周代原始瓷器的特点。将安徽地区周代原始瓷器分为西周早中期、西周晚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时期四期。又反过来以分期为基础,总结了各期器物种类、形制、纹饰等特点。

关键词安徽地区周代原始瓷器分期特点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地跨江淮,占据古代“四渎”之“两渎”,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在陶瓷方面与苏浙赣联系密切,陶瓷生产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原始瓷器的出土越来越多。发掘和采集的资料,目前见诸于资料和发表的,主要有19个地点,鼎、豆、钵、碗、尊、兽耳尊、盂、盉、壶、罐、瓿、杯、杯形器、瓶、盘、圆座、漏斗、盅、器盖等19大器类,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屯溪八墓出土的原始瓷器。

一、安徽地区周代原始瓷器的分期

撇开商代及以前原始瓷器的起源和发展、秦汉及以后原始瓷器发展上的断层和向青瓷器质变性飞跃,南方以安徽地区为代表,原始瓷器的发展在整个周代都是前后贯通、一脉相承的。这种传承是不可割裂的。只是偶尔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区有所创新,这种创新适应了各种需要又被推广和延续。所以,这里只能根据器物的特点来

划分大致的年代。安徽地区发现周代原始瓷器资料除墓葬和个别遗址是专门发掘外,很多属于调查采集、试掘或挖土等零星发现,无具体出土层位或明显叠压打破关系。本文对于发现原始瓷器的各遗址和墓葬年代的判断依据是在原发掘(或调查)简报年代判断的基础上,主要结合器物形制以及周边邻近地区出土器物各时代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屯溪土墩墓为标尺,结合江苏、浙江地区同时期的同类器物的标准来确定年代序列。

由于屯溪出土原始瓷器为安徽发现原始瓷器的大宗,又是经过科学发掘、有许多伴出器物可依的,故屯溪八墓的年代问题对于其他各遗址和墓葬年代判断尤显重要。屯溪土墩墓出土较多引人注目的典型青铜器,所以学术界对屯溪土墩墓的年代及族属讨论尤为热烈,这为屯溪土墩墓原始瓷器的时代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屯溪土墩墓发掘报告》对八墓年代及其先后提出的判断,即八墓的时间先后大约可按m3→m1→m5→m4→m6→m7→m8→m2的顺序排列。该顺序的排列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因为m2原始青瓷器仅钵一种,器形也难以比较,就将其列在诸墓之后[ 李国梁主编,《屯溪土墩墓发掘报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106页.]。m2原始瓷钵器形和m5ⅵ式原始瓷豆近似;青铜器尊、簋所饰的纹饰与m4的尊(m4:01)颈部、圈足所饰的纹饰近似,所以m2应介于m5和m4之间。本文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分析初步确立八墓的时间先后应为m3→m1→m5→m2→m4→m6→m7→m8,且器形有明显的发展演变规律,应该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其中m3应为西周早期,m1为西周中

期偏早,m2、m4、m5、m6为西周晚期偏早,m7、m8为西周末到春秋早期。这样,就依照所出原始瓷器将安徽地区发现周代原始瓷器的地点分为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时期四期。

第一期西周早中期。

(1)屯溪m3、m1;

(2)枞阳汤家墩遗址(一)[ 注:因同一遗存会在不同时期都有存在,故(一)、(二)、(三)分别为同一遗存的不同时段.];

(3)广德经济开发区赵联土墩墓d8m1。

第二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1)屯溪m5、m2、m4、m6、m7、m8;

(2)肥东古城吴大墩遗址第五期;

(3)含山大城墩第五期;

(4)含山大城墩第六期(一);

(5)牯牛山城址;

(6)南陵千峰山土墩墓;

(7)广德经济开发区赵联土墩墓d6m1;

(8)宣州棋盘崔村土墩墓;

(9)舒城河口春秋墓;

(10)广德县桃洲镇荷花村土墩墓;

(11)马鞍山烟墩山遗址;

(12)六安堰墩遗址;

(13)六安毛坦厂春秋墓;

(14)郎溪土墩墓(一);

(15)郎溪欧墩遗址;

(16)宁国官山遗址;

(17)南陵古铜矿(一);

(18)枞阳汤家墩遗址(二)。

第三期春秋中晚期。

(1)含山大城墩第六期(二);

(2)郎溪土墩墓(二);

(3)南陵古铜矿(二);

(4)枞阳汤家墩遗址(三);

(5)铜陵古铜矿。

第四期战国时期。

(1)淮南市谢家集区红卫轮窑厂。

二、安徽地区周代原始瓷器的各期特点

安徽周代原始瓷器与商周时期陶器和青铜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瓷尊就是仿照当时的青铜尊制造的;瓷豆的基本形制是仿照商周陶豆的形制。轮制较商代发达,且往往和印纹硬陶伴出,少见生产工具和青铜制品,鼎只有一件,炊器较少。贵族和平民墓均有出土。而中原商周原始瓷器除出土于大型墓葬外,较少发现有印纹硬陶伴出。

西周早、中期:

早期所出原始瓷豆为深盘、敛口、束腰、喇叭形圈足,施袖极薄。器形较多,多仿制青铜器,且有较为典型的器形。如唯一的一件原始瓷鼎、特有的原始瓷盉、壶、圈足单把杯、瓶、漏斗等。多为圈足器,流行豆、尊、瓿和罐。纹饰多弦纹,还有叶脉纹、堆塑纹、∽型纹和乳丁纹等。

中期豆多折沿、弧腹、圈足。罐多为平底。同样流行豆、尊、瓿和罐。出现浅盘折腹矮圈足钵。较多弦纹,堆塑纹减少。早中期还常见圈足尊、盂。不见碗。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多见圈足豆、盂。豆盛行敞口、浅盘、折腹、圈足豆。折腹分向内折和向外折两种,圈足变矮。罐为侈口溜肩鼓腹平底,不见早中期的瓿,开始盛行碗。碗为直口微鼓腹圈足,或敞口弧腹平底,施釉较薄较匀,内壁普遍可见轮旋纹。原始青瓷豆开始有逐渐被原始青瓷碗取代的趋势。所见原始瓷器均显胎骨厚重且较粗糙,施釉较厚而多见凝釉和剥釉现象。器物外底普遍可见各种刻划符号。纹饰以席纹和方格纹的组合纹为主,其次还有菱形填线纹、水波纹、叶脉纹、折线纹、堆贴∽型纹和辫形堆纹。

豆以外的其他器形圈足已逐步消失,并向假圈足方向发展,在器类上为盂多豆少,这是的西周晚期开始出现的造型特点。

春秋中期原始瓷器的特征:

原始瓷盅为直腹平底,原始瓷盂为敛口斜腹小平底,原始瓷碗为侈口束颈鼓腹平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