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过失犯罪举例
浅析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

浅析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是指在犯罪行为中,多个人共同参与,其中有一方的行为或者疏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其他参与者有一定的过失责任,因此引起了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形。
共同过失犯罪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司法实践和公众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构成要件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
一、定义共同过失犯罪是指多人共同参与犯罪活动,其中一个人的过失行为或者疏忽,导致犯罪行为发生,而其他参与者对于所发生的犯罪行为也有一定的过失责任。
简单来说,就是多人合作犯罪时,由于某个人的疏忽或者过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其他参与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共同过失犯罪在刑法中是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的。
二、构成要件1、多人共同参与犯罪共同过失犯罪必须有多名人员参与,其中主要参与者和从犯在实践中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根据各自实施犯罪活动的程度和性质,分别划分为主犯和从犯,而多名人员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共同犯罪、串通犯罪或者是从属犯罪。
2、有一方的过失行为或者疏忽共同过失犯罪需要有一方的过失行为或者疏忽作为其基础,这个过失行为必须与犯罪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即在取得共同结果的过程中,由于一方的过失行为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比如,在投掷烟花的过程中,一名参与者没有按照规定使用安全装备,导致烟花爆炸,造成他人受伤,那么他就是实施共同过失犯罪的罪犯之一。
3、其他参与者有一定的过失责任在共同犯罪中,即使是没有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其他参与者的过失责任是指他们在共同犯罪中,因自身的过错或疏忽没有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有些参与者可能并不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是却没有制止犯罪行为或者没有尽到必要的保护义务,从而会被判定为过失犯罪。
三、案例分析1、云南邀请聘用美籍外教悲剧事件2014年12月,云南曲靖市一所中学为其学生邀请聘用一名美籍外教,但是在该外教向学生展示他收藏的信刀时造成了一名学生的死亡。
共同犯罪_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张伟(男,28岁,无业)和李明(男,25岁,个体经营者)相识于一次街头聚会。
两人在闲聊中了解到彼此都有盗窃前科,且对盗窃行为有一定的兴趣。
经过一番密谋,两人决定共同实施盗窃,以期获得经济利益。
二、犯罪经过2019年6月,张伟和李明共同制定了盗窃计划。
他们选择了位于市区的一处居民小区作为作案目标,该小区内有较多高档住宅。
在确定作案时间后,两人开始实施以下犯罪行为:1. 踩点侦查:张伟和李明在夜间多次前往该小区踩点,了解小区的安保情况、居民生活习惯以及重点目标的防范措施。
2. 分工合作:张伟负责在小区外围观察守候,李明负责在小区内部寻找作案目标。
3. 实施盗窃:在确定作案目标后,李明利用撬锁工具打开目标住宅的房门,张伟则在外围负责接应。
两人共盗得现金人民币5万元、高档珠宝首饰若干件、笔记本电脑一台。
4. 销赃分赃:两人将赃物变卖后,平分所得赃款,并约定今后继续合作。
三、案件侦破2019年7月,小区居民发现家中失窃,立即报警。
警方根据现场勘查和监控录像,初步判断系盗窃团伙作案。
经过调查,警方锁定了张伟和李明的作案时间和地点,并迅速将两人抓获。
四、法院判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伟和李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法院认为,两人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具有共同犯罪故意,且盗窃数额巨大,情节严重,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法院判决如下:1. 张伟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2. 李明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共同犯罪案件。
以下是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案例分析:1.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本案中,张伟和李明在犯罪过程中存在共同故意,且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2. 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共同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因共同实施违法行为,导致损害后果发生,依法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或按份责任的情况。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共同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案情简介2018年5月,某市一家化工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因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导致附近居民区空气质量严重超标。
经调查,甲公司违反了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二)共同违法行为1. 甲公司未按国家规定安装废气处理设施,导致有害物质直接排放。
2. 甲公司未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逃避监管。
3. 甲公司未对周边居民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导致居民区空气质量严重超标。
4. 甲公司周边居民(以下简称“乙居民”)未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存在知情不报的行为。
(三)损害后果1. 居民区空气质量严重超标,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2. 甲公司因环境污染受到罚款。
三、法律责任分析(一)甲公司的法律责任1. 按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甲公司应承担环境污染责任。
2. 甲公司未按国家规定安装废气处理设施,违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
3. 甲公司未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违反了《环境保护法》。
(二)乙居民的法律责任1. 乙居民未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存在知情不报的行为。
2. 乙居民未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对环境污染问题未采取有效措施。
四、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甲公司和乙居民在共同实施违法行为、导致损害后果发生的情况下,应当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一)连带责任1. 甲公司应承担环境污染责任,包括赔偿居民区空气质量超标造成的损失。
2. 乙居民作为知情者,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二)按份责任1. 甲公司按照其过错程度,承担主要责任。
2. 乙居民按照其过错程度,承担次要责任。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甲公司和乙居民共同实施了违法行为,导致居民区空气质量严重超标,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从两则判例看共同过失犯罪的意思联络.doc

从两则判例看共同过失犯罪的意思联络作者:邹兵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0年第07期一句话导读共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之间也有意思联络,但这不同于共同故意犯罪的意思联络,它只需要对过失实行行为有一般的意思联络即可,应当基于这一意思联络而主张承认共同过失犯罪。
在立法上,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否认共同过失犯罪为共同犯罪。
司法实践中不敢直接运用共同犯罪的归责原则来处理,但有悄悄运用的情况。
在理论上,对于应否承认共同过失犯罪争议很大。
持否定说者的最大理由是:共同犯罪应当以主体间有意思联络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行为人间的相互认识、促进、配合,从而才能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予以处理;而共同犯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之间并没有这样的意思联络,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但事实上,任何行为都是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
在共同过失犯罪中,各行为人之间只要在自由意志之下出现“合作”、“促进”,只要就导致法益侵害或有侵害危险的过失实行行为本身有一般的意思联络就足以使其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挥作用,从而可以“部分实行全部责任”予以归责。
本文拟通过我国两个判例对此予以探讨。
一、以“蒋勇、李刚过失致人死亡案”为例被告人蒋勇、李刚雇佣驾驶苏B-A2629的农用车于2005年8月13日上午9时许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镇华新村戴巷桥村道上行驶时,与当地的徐维勤驾驶的农用车对向相遇,双方为了让道问题发生争执并扭打。
尔后,徐维勤持手机打电话,蒋勇、李刚以为徐维勤纠集人员,即上车调转车头欲驾车离开现场。
徐维勤见状,即冲上前拦在苏B-A2629的农用车前方并抓住右侧反光镜,意图阻止蒋勇、李刚离开。
蒋勇、李刚将徐维勤拉至车后,由李刚拉住徐维勤,蒋勇上车驾驶该车以约20公里的时速缓慢行驶。
后李刚放开徐跳上该车的后车箱。
徐维勤见状迅速追赶,双手抓住该车的右侧护栏欲爬上该车。
蒋勇在驾车过程中,从驾驶室的后视窗里看到徐维勤的一只手抓在右侧护栏上,但未停车。
过失犯罪案例

过失犯罪案例
在社会生活中,过失犯罪案例屡见不鲜。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过失行为导致他人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行为。
以下是一起过失犯罪案例:
某年某月某日,李某驾驶自己的私家车回家途中,由于他过度疲劳,视觉模糊,无法保持车辆稳定行驶。
正当他疲倦地驾车时,一名儿童突然从路边冲出,李某未能及时发现,并未实现避让,导致车与儿童相撞。
尽管救护人员迅速赶到,并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但儿童还是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
在这起案件中,李某的过失行为导致一名儿童丧失了生命。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被告人的过失行为致人死亡,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李某明知自己疲劳驾驶,但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是明显的过失行为。
而且他未能及时发现儿童,更未能采取避让措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对于过失犯罪,应当依照刑法相关规定对李某进行定罪和处罚。
首先,依法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以惩罚其过失行为。
其次,要求其赔偿儿童家属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金。
同时,还应对李某采取教育、宣传等措施,增强其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此案例再次提醒人们要提高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严禁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违规行为。
同时,对于过失犯罪,法律和社会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于过失犯罪的认识,以减
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对于过失犯罪实施者,应依法严惩,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使其付出公正的代价。
共同过失犯罪案例

共同过失犯罪案例在刑法中,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犯罪行为中,共同参与并对犯罪结果负有过失责任的情形。
共同过失犯罪是一种特殊的过失犯罪形式,它要求犯罪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过失关系,对犯罪结果负有过失责任。
下面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共同过失犯罪案例。
某市某小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经调查,火灾是由于一名住户在家中使用明火时不慎引发的。
而在火灾发生时,该住户的邻居也在家中使用明火,但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防范火灾的发生。
最终,火灾蔓延迅速,造成了重大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这起火灾事故中,该住户和邻居构成了共同过失犯罪。
首先,该住户在使用明火时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导致火灾的发生。
其次,邻居在得知住户使用明火的情况下,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或提醒,也未及时报警或采取其他必要的防范措施,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
因此,两人共同对火灾事故负有过失责任。
在这起案例中,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两人的行为均构成了过失行为,即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
其次,两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关系,即邻居在得知住户使用明火的情况下,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或提醒,也未及时报警或采取其他必要的防范措施。
最终,两人的过失行为导致了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司法实践中,共同过失犯罪案件并不罕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特别是在涉及到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下更应谨慎小心。
共同过失犯罪案例的发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共同过失犯罪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对他人安全的关爱。
只有在每个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过失的共同正犯研究

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的效益与生态损失塔里木河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内陆河流,流经新疆各地,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然而,长期以来,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一直存在着效益与生态损失的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的效益塔里木河是新疆地区最重要的内陆河流,其上游的克孜勒苏河、互助河等支流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源泉。
塔里木河水的利用效益包括以下几点。
1.灌溉用水。
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流域覆盖面积广,河流穿过的地带是新疆重要的灌溉区域,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用水来源。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塔里木河流域总面积达到43.56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为40亿立方米,经过适当的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灌溉用水。
2.发电用水。
塔里木河流经的城镇、乡村及交通枢纽等地,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
通过修建水电站等措施,可以有效利用塔里木河水电能资源,为当地电力供应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3.工业用水。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塔里木河流域的工业经济也越来越发达。
众多的工业企业需要大量的用水,通过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可以得到稳定的用水保障,推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二、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的生态损失伴随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道断流。
由于人类大规模开采水资源,破环了地下水的循环,对河流的补给能力有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在旱季,河道许多众泉受到断流通常无法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给当地农作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自然界水文循环的平衡。
2.生态环境破坏。
塔里木河流域作为新疆地区最著名的内陆河流,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令人烦恼。
过度的开采水资源和进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不仅会导致河水水质污染,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3.湿地丧失。
塔里木河流域有大量湿地资源,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也是著名的物种多样性区域。
共同犯罪案例

共同犯罪:定罪(一)案例案例一1998年8月6日,某市博物馆因面临洪水威胁,将部分馆藏文物转移至安全地点。
博物馆工作人员成某和范某等人负责运送,文物搬卸至新地点后,因一时来不及配备安全保管设施,当晚由成某、范某等人负责看守。
当天夜里,成某悄悄潜入一文物临时堆放房间,窃取了一件馆藏画卷。
不料走出房间时,正碰上范某从另一存放文物的房间出来,并手持一青铜器,二人均吃一惊,十分尴尬,但立刻明白对方也是来盗窃文物,于是都未出声,相视一笑后各自离开。
以后二人均未再提起此事。
司法机关对文物失窃进行调查,在询问他们时,二人均称不知情,后经侦查,案件告破。
经有关部门鉴定,青铜器和画卷各估价约10万余元。
案例二1984年8月26日晚,吴平骑自行车窜至他所在的六车间,盗得紫铜240斤,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
此时,王文从四车间偷出黄铜60斤,刚出车间门口,见吴平推自行车过来,就喊住吴平,把自己偷的铜放在吴平的自行车后架上,二人一起往外运。
走出不远,发现执勤人员,二人将所盗之物抛弃并逃逸。
(二)共同犯罪的概念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主观上要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观上要有共同犯罪行为。
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轧左右腿)(三)共同犯罪的认定共同犯罪可以区分为正犯与共犯,正犯是指实行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已有规定。
共犯是指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没有规定。
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为共犯的定罪提供了法律根据。
1.正犯的定罪(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单独正犯与共同正犯)2.组织犯(犯罪集团)3.教唆犯4.帮助犯(四)案例分析案例一被告人成某与范某互相之间不存共同犯罪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而是一种同时犯,应当分别定罪。
案例二被告人吴平与王文虽然开始没有共同犯罪故意,但在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共同犯意并有共同犯罪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危险行为案例分析

共同危险行为案例分析案情张某、王某、陈某、刘某为大学同学,2009年1月2日,四人一起吃饭喝酒,酒后四个人一同去滑雪,其间,四人玩得高兴,就打起雪仗,当张某、王某、陈某一起向刘某投掷雪球后,刘某倒地不起,众人急忙将其扶起,发现有雪球刚好打在刘某左眼上,后将刘某送往医院治疗,虽经治疗,但仍造成刘某左眼失明。
张某、王某、陈某均否认是自己打中了刘某,均拒绝承担责任。
评析在司法实际受理的案例中,有这么一例与本案极为相似。
该案发生于2004年12月21日,被害人是17岁的南阳市华龙高级中学生刘某,课间休息时间在教室门前打篮球时,突然被飞来的鸡蛋大小的雪球砸伤左眼。
抛雪球的是该校3名学生,而打雪仗的3个同窗谁也不承认雪球是自己掷的。
事后,被害人的法定代表人以刘某的名义将华龙中学、打雪仗的3位同学及其家长一并告上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伤残赔偿金共计55,304.27元。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最终判决了这起共同危险致人损害的民事赔偿案,法庭在各方当事人均否认加害行为的情况下,用推定的方式判决共同危险实施人及学校四方共同赔偿受害学生刘冬冬经济损失57,507.7元。
①学生认为,这两个案例均为典型的共同危险行为案件。
“共同危险行为”应当如何定义,学理上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般的定义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实施侵害他人权利的危险的行为,且对损害后果不能判明谁是加害人的情况。
②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1)行为是由二人以上实施;(2)行为性质具有危险性,即具有侵害人身财产权的现实可能性;(3)具有共同疏于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4)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共同危险行为引起,但不能判明谁是加害人。
③因此,本案符合了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
①摘自何明轩、杨令军:〈中学生眼睛被谁扔的雪球砸伤法院用推定方式判令共同危险实施人共担责任〉,载《法制日报》2006年2月6日第7版②王瑛、朱益虎:〈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及举证责任原则〉,载《江苏经济报》2003年9月3日张、王、陈三人向被害人头部投掷雪球的行为具有侵害他人的可能性,疏忽应有的注意义务,致使打伤眼睛而失明的损害结果发生,在被告彼此否认侵权、真实行为人又难以判明的情况下,法院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结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过失性社会问题举例

过失性社会问题举例案例一:2020年5月20日,亮亮午饭后在学校小卖部与本校同学媛媛在买东西时发生追赶,一旁的婷婷认为亮亮在欺负本班女同学,朝亮亮裆部踢了一脚,当时亮亮在地上跪了一会,因无其他异常,遂回教室继续上课。
5月23日,亮亮放学回家时发现左侧睾丸红肿,次日家人将其送往医院住院治疗,当日做了睾丸切除手术。
经鉴定,亮亮构成七级伤残,误工期90日,1人护理时间60日,营养期60日。
后各方就赔偿未能达成一致,亮亮将婷婷和学校告上法庭。
案例二:重庆梁平这两兄弟一人获刑,并且两人还共同赔偿近80万元。
这究竟是咋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胡甲与胡乙系一对兄弟,其中胡甲是弟弟,胡乙是哥哥。
2020年1月23日16时许,二人在XX区回龙镇某乡村公路旁的土坎上砍树。
据悉,两兄弟要砍的这棵树直径有十几公分,土坎高约四米。
砍树时,两人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也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只是两人在砍树过程中商议决定,为防止发生危险,由胡甲负责砍树时,胡乙负责在村公路上劝阻过往行人。
说好后,两人开始分工行动。
没想到胡甲砍树过程中,树木倾倒时,胡乙未有效阻止驾驶电动车经过该路段的李某,倒下的树刚好砸中李某头颈部,造成李某受伤。
随即,李某被送医救治。
遗憾的是,李某四肢瘫痪,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生活。
经鉴定,李某的损伤程度属重伤一级,伤残等级为一级。
后来,胡甲因为过失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其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被依法判处刑期二年二个月,同时兄弟二人还被判赔偿李某某医疗费等各项费用79万余元。
一审宣判后,二人不服,向重庆二中法院提起上诉。
近日,二审法院在全面审查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共同犯罪的案例

共同犯罪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形式,它指的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共同犯罪不仅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频繁出现,也是国际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深入探讨共同犯罪的形式、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案例一,抢劫案。
在某城市的一个小巷里,两名年轻人A和B合谋抢劫了一名路人。
A持刀威胁路人交出财物,B则在一旁守望。
在抢劫过程中,A和B配合默契,成功地夺走了路人的财物。
后来,两人被警方抓获,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
这个案例中,A和B共同实施了抢劫行为,构成了共同犯罪。
他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
这种共同犯罪形式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案例二,贩毒案。
在边境城市,C和D两人合谋走私毒品。
C负责购买毒品,D负责将毒品藏匿并运输。
他们利用地下通道将毒品走私进入国内,并在城市内进行贩卖。
后来,警方侦破了这起贩毒案,将C和D抓获归案。
这个案例中,C和D共同策划并实施了贩毒行为,构成了共同犯罪。
他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
贩毒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案例三,诈骗案。
E和F两人合谋实施了一起诈骗案。
E在网上冒充银行客服人员,以“账户异常”为由,诱骗受害人提供银行账号和密码,然后将这些信息转交给F。
F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取受害人银行账户内的资金。
后来,受害人报警,警方将E和F抓获。
这个案例中,E和F共同策划并实施了诈骗行为,构成了共同犯罪。
他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
诈骗行为严重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综上所述,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形式,其特点是犯罪主体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给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我们应当加强对共同犯罪形式的认识,提高警惕,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两则判例看共同过失犯罪的意思联络

从两则判例看共同过失犯罪的意思联络作者:邹兵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0年第07期一句话导读共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之间也有意思联络,但这不同于共同故意犯罪的意思联络,它只需要对过失实行行为有一般的意思联络即可,应当基于这一意思联络而主张承认共同过失犯罪。
在立法上,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否认共同过失犯罪为共同犯罪。
司法实践中不敢直接运用共同犯罪的归责原则来处理,但有悄悄运用的情况。
在理论上,对于应否承认共同过失犯罪争议很大。
持否定说者的最大理由是:共同犯罪应当以主体间有意思联络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行为人间的相互认识、促进、配合,从而才能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予以处理;而共同犯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之间并没有这样的意思联络,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但事实上,任何行为都是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
在共同过失犯罪中,各行为人之间只要在自由意志之下出现“合作”、“促进”,只要就导致法益侵害或有侵害危险的过失实行行为本身有一般的意思联络就足以使其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挥作用,从而可以“部分实行全部责任”予以归责。
本文拟通过我国两个判例对此予以探讨。
一、以“蒋勇、李刚过失致人死亡案”为例被告人蒋勇、李刚雇佣驾驶苏B-A2629的农用车于2005年8月13日上午9时许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镇华新村戴巷桥村道上行驶时,与当地的徐维勤驾驶的农用车对向相遇,双方为了让道问题发生争执并扭打。
尔后,徐维勤持手机打电话,蒋勇、李刚以为徐维勤纠集人员,即上车调转车头欲驾车离开现场。
徐维勤见状,即冲上前拦在苏B-A2629的农用车前方并抓住右侧反光镜,意图阻止蒋勇、李刚离开。
蒋勇、李刚将徐维勤拉至车后,由李刚拉住徐维勤,蒋勇上车驾驶该车以约20公里的时速缓慢行驶。
后李刚放开徐跳上该车的后车箱。
徐维勤见状迅速追赶,双手抓住该车的右侧护栏欲爬上该车。
蒋勇在驾车过程中,从驾驶室的后视窗里看到徐维勤的一只手抓在右侧护栏上,但未停车。
共同犯罪案例 (2)

共同犯罪案例1.简介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人合谋进行的犯罪行为。
这种形式的犯罪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常常涉及多名嫌疑人协作进行犯罪活动,共同策划和执行犯罪行为,以实现各自的利益。
本文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共同犯罪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犯罪形式。
2.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大城市的金融街区。
三名年轻的犯罪嫌疑人,分别是张晓明、李伟和王丽,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通过一起计划好的盗窃行动获取大笔金钱。
这三人原本是同事,他们在一家大型金融公司工作,对公司内部的安全系统和金融信息非常熟悉。
他们发现了公司内一项升级计划,意识到这将会给他们实施犯罪行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3.案发经过张晓明、李伟和王丽密谋了数周,计划窃取公司内的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
他们先是收集了关于公司内部安全系统的详细情报,并决定在一个周末晚上实施他们的计划。
在案发当天晚上,三人利用工作时间收集到的信息,成功绕过了公司的安全系统。
他们使用了一套高科技工具,包括无线电干扰器和密码破解器,迅速进入了金库。
在金库内,他们使用专业工具打开了保险柜。
随后,他们将大量现金、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装进了箱子中,准备离开现场。
4.警方介入在这个时候,一名安保人员偶然间发现了异常。
他立刻向警方报案,并通知了他的同事。
警方迅速展开了行动。
警察在接到报案后,立即前往现场。
但是由于事发突然,嫌疑人在警察赶到之前已经逃离了现场。
然而,警方并没有轻易放弃。
他们调取了现场的监控录像,并通过与证人的交流,了解到了关于案件的更多细节。
5.追捕与审判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警方锁定了三名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并追踪到了他们的藏匿地。
在一次成功的抓捕行动中,张晓明、李伟和王丽都被警方逮捕归案。
在审讯过程中,三名嫌疑人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同时,他们还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证据,包括他们之间的通信记录和犯罪工具。
最终,张晓明、李伟和王丽分别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并被迫赔偿公司损失的巨额财物。
6.总结这个案例展示了共同犯罪的典型特征和危害。
共同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被告人张某,男,25岁,汉族,无业,住某市某区。
被告人李某,男,28岁,汉族,无业,住某市某区。
二人因长期沉迷赌博,欠下巨额债务,遂预谋盗窃他人财物以偿还债务。
二、案件事实2018年5月,张某与李某在酒吧相识,两人因共同的赌博爱好结为朋友。
在交往过程中,张某了解到李某有盗窃前科,且对盗窃手法较为熟悉。
2018年6月,张某因赌博输掉了一笔巨款,债务压力巨大。
此时,张某想到了与李某共同实施盗窃,以偿还债务。
2018年7月,张某与李某商议后,决定共同盗窃某公司财务室。
张某负责提供作案工具和交通工具,李某负责实施盗窃。
二人分工明确,作案手段隐蔽。
2018年7月15日晚,张某驾驶一辆黑色轿车来到某公司财务室附近。
李某身穿黑色雨衣,头戴黑色帽子,手持一把万能钥匙,潜入财务室。
在财务室内,李某发现保险柜上有一张价值10万元的现金支票。
李某趁无人注意,将支票取出,放入自己的口袋。
随后,李某又盗取了财务室内的5部手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作案过程中,张某在附近驾车等候。
李某盗窃完毕后,将赃物放入张某的车内。
二人驾车逃离现场。
2018年7月16日,张某与李某将赃物变卖,得款共计12万元。
其中,张某分得6万元,李某分得6万元。
二人将所得款项用于偿还赌博债务和个人消费。
三、法律分析1. 共同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有共同盗窃的故意,且实施了共同的盗窃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特征。
2. 盗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盗窃的现金支票价值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且二人有多次盗窃的前科,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结合犯的例子

结合犯的例子在刑法中,结合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而每个人各自承担一定的犯罪责任。
这种犯罪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团伙犯罪中更为明显。
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结合犯的性质、构成要件以及犯罪责任等问题。
案例一:抢劫案2019年4月,某市公安局接到报案称,一名女子在夜里遭到两名男子抢劫,被抢走了手机和现金。
民警立即展开调查,通过现场监控和目击证人的证言,最终将犯罪嫌疑人A和B抓获。
经审讯得知,A和B是同学,平时一起打牌喝酒。
当晚,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受害人,便决定抢劫她。
A持刀威胁受害人,B则将手机和现金抢走。
两人事后将赃物分赃,准备逃离市区。
然而,他们在逃跑过程中被警方抓获。
在这个案例中,A和B的行为构成了抢劫罪,并且属于结合犯。
具体来说,结合犯的构成要件包括:1.共同犯罪意图。
在这个案例中,A和B明确地商量了抢劫受害人的行为,具有共同犯罪意图。
2.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A和B一起实施了抢劫行为,分别承担了不同的犯罪责任。
3.分工明确。
在抢劫行为中,A持刀威胁受害人,B负责抢夺赃物,两人的分工明确。
4.互相协助。
在逃跑过程中,A和B互相协助,试图逃脱警方的追捕。
基于以上要件,A和B的行为构成了结合犯。
他们各自承担了相应的犯罪责任,即A承担了抢劫罪和持刀罪的责任,B承担了抢劫罪的责任。
案例二:毒品贩卖案2018年7月,某市公安局在一次打击毒品犯罪的行动中,抓获了犯罪嫌疑人C和D。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C和D是同居关系,平时一起贩卖毒品。
警方在C和D的住所搜出大量毒品,以及一些贩毒工具。
经过鉴定,这些毒品是甲基苯丙胺(冰毒)和海洛因。
C承认这些毒品是他从外地购买来的,而D则负责销售。
在这个案例中,C和D的行为构成了毒品贩卖罪,并且属于结合犯。
具体来说,结合犯的构成要件包括:1.共同犯罪意图。
在这个案例中,C和D明确地商量了贩卖毒品的行为,具有共同犯罪意图。
2.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C从外地购买毒品,D负责销售,两人一起实施了毒品贩卖行为。
共同犯罪案例

共同犯罪案例案例1:申某、张某在火车站扒上货车,将铁路运输物资抛下列车,然后跳下列车转移赃物。
二人先后盗窃作案28起,价值7235元。
二人在每次盗窃之前,都向王甲和王乙(拖拉机司机)打招呼:“你们把车准备好。
”申、张盗窃后,叫二王将赃物拉到销赃点销赃,每次给二王20元,二王共得320元。
[问题]二王的行为是否与申某、张某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分析:二王的行为与申某、张某构成共同犯罪,理由是:(1)二王与申某、张某在事先有盗窃犯罪的通谋。
张、申在每次盗窃前均通知二王,让其准备车子拉赃。
这属于在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2)二王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
从整体上看,二王的行为与申某、张某的行为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在具体行为上,张、申和二王之间有分工,即张、申盗窃,二王运赃、销赃,这属于有分工的复杂共同犯罪形式。
案例2:强某因与他人的妻子通奸而遭到痛打,遂产生了盗枪报复的念头。
某日晚11时,强某窜入本单位武器库,哄骗值班员岳某开门,用尖刀逼住岳某,岳某被迫打开武器库门。
强某取走两支半自动步枪。
强某离开时,岳某让强某把自己绑起来。
强某就将岳某绑起,推倒在地。
强某携枪前去报复,由于枪里没有子弹未能得逞。
[问题]强某、岳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分析:强某、岳某构成共同犯罪。
理由是:(1)岳某实施了帮助强某盗取枪支的行为。
岳某为值班人员,理应忠于职守,保护本单位枪支的安全,而他在受到了强某的威胁时,对强某予以协助,从而大大便利了强某的盗枪行为。
(2)岳某被胁迫参与犯罪,但并没有完全失去身体的自由,在意志上是有选择余地的,这与完全受到强制而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形是有质的不同的。
(3)岳某参与强某的盗窃枪支,属于被迫参加犯罪的,是共同犯罪中的胁从犯。
案例3:甲乙二人预谋抢劫,观察到丙的丈夫外出多日,便乘夜色蒙面闯入丙家,丙受惊吓大声呼叫,甲便强行将丙推入洗手间,并对丙进行监管,由乙寻找财物。
甲在看管丙的过程中,忽生歹念,强行奸污了丙。
共同过失犯罪研究

共同过失犯罪研究不同⾏为⼈的过失⾏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发⽣的情况就是共同过失犯罪,对此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这是刑法第25条第2款明⽂规定。
甲⼄主观上都认为⾃⼰的⾏为不会带来什么危害,相信对⽅在岗位上值守,以致出现发⽣岗位⽆⼈值班的情况,发⽣了危害结果,都属于犯罪过失。
⽽且,两⼈的过失共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
根据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正确答案应为BD。
但是问题到此并未结束:虽然刑法第25条第2款明⽂规定共同过失犯罪,但“共同过失犯罪”在刑法第25条第2款并不是作为刑法术语出现的,⽽是作为“谓语动词”出现的,故很多很多考⽣对“共同过失犯罪”术语陌⽣,对共同过失犯罪概念、特征、构成要件、表现形式认识模糊,故有必要展开论述。
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据此分析如下:⼀、共同过失犯罪概念及特征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为⼈,基于共同的过失致使发⽣刑法上的危害结果发⽣的情况。
共同过失犯罪与单独过失犯罪相⽐较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复合性。
共同过失犯罪的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为⼈,其既可以是⾃然⼈,也可以是法⼈,还可以⼀⽅为⾃然⼈、另⼀⽅为法⼈。
根据刑法第30条规定,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单位才应当负刑事责任。
2、主观的共同过错性。
即共同过失犯罪的主体应具有共同的过失。
3、⾏为的共同性。
共同过失⾏为相互联系,构成⼀个统⼀的致损原因。
4、结果的单⼀性。
共同过失⾏为所⽣的损害结果为⼀个统⼀⽽不可分的整体。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共同过失犯罪与单独过失犯罪⼀样,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理论,共同过失犯罪也要求以发⽣刑法规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
⼆、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共同过失犯罪的主体要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为⼈,⾏为⼈即可是⾃然⼈也可是法⼈。
结合案例浅谈侵权损害中的共同过错与混合过错

结合案例浅谈侵权损害中的共同过错与混合过错胡东平李闫彬一、基本案情2002年7月12日晚上,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安头村冯克让之子冯延庆(小名冯峰)与韦东东、李海洋、刘圆圆四人在安头村捉蝎子时,遇到贠旭辉,因冯延庆用电灯照了贠旭辉,双方引起撕打,后贠旭辉又喊来了张保安、贠七成、贠当东、贠安财、贠安巴五人追赶冯延庆四人,在追赶过程中,冯延庆跌入沟底,经灵宝市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灵宝市公安局法医鉴定冯延庆系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2002 年7月13日冯克让向豫灵派出所报案,要求追究贠贠旭辉等六人的刑事责任,豫灵派出所对贠贠旭辉、贠贠安财、张保安、贠当东、贠安巴、贠贠七成及李海洋、韦东东、刘圆圆进行询问后,于7月28日提请灵宝市检察院批准逮捕,灵宝市检察院对贠旭辉等六人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2002年12月17日,冯延庆的父亲冯克让、母亲黑迎香向灵宝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贠旭辉等六名被告赔偿冯延庆死亡的各项费用总计20000.74元。
二、原审裁判2003年4月30日,灵宝市人民法院作出(2003)灵民初字172号民事判决,认为冯延庆等四人合伙对贠旭辉殴打后,贠旭辉喊来父亲,冯延庆听到喊声后跑开,因夜晚地形不熟跌到堰下,颅脑损伤死亡。
原告不能提供证明六被告曾高喊; “把他们扔到沟里去”的威胁语言,也不能证明冯延庆是被告赶下堰的事实,二原告之子死亡与六被告无任何因果关系,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理由不当,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驳回冯克让、黑迎香的诉讼请求。
三、抗诉及其理由冯克让、黑迎香不服该判决,向检察机关申诉。
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2月9 日以(2003)灵民初字第48号民事抗诉书,向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其主要理由如下:公安机关在调查贠旭辉等六人时,张保安证实:“ 这时,安巴、当东就往沟走,撵那三个娃。
”,贠旭辉证实:“保安抓住东东,我和贠贠安巴、贠安财、贠贠七成往南撵冯延庆和另外两个,贠安财、贠当东两个也跟着撵,一直撵到镇海瓜地里也没有见人”;韦冬冬证实:“三个中有一个年龄大的老头(后来听说叫保安)把我抓住,把我逮蝎子用的夹子夺了,在我头上打了几下,保安叫另外两个大人撵冯峰、海洋和圆圆。
共同过失犯罪举例

共同过失犯罪举例【篇一:共同过失犯罪举例】过失犯罪理论目前在我国刑法实务界和理论界争议颇多,但分歧最大的莫过于对共同过失犯罪行为的认定。
特别是随着司法实践的需求,对共同过失犯罪行为的定性及法律适用,日益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将对此展开论证,以期为法律适用提供参考。
一、共同过失犯罪理论争鸣无论是我国刑法学界还德日刑法学界,在共同过失犯罪方面,一般都存在着两个立场的尖锐对立。
一种观点是共同过失犯罪肯定说,即认为行为人之间具有侵犯法益的行为,无论是否具有意思的联络,都不能否认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
另一种观点是共同过失犯罪否认说,即认为在行为人之间不存在犯意上的联络意思,则不能对单个的行为概括为共同过失犯罪。
第三种观点是有限度的肯定说,即主张该观点的学者承认过失的共同正犯,而否认过时的教唆犯和帮助犯。
笔者赞同共同过失犯罪肯定说的观点,但同时认为在肯定共同过失行为构成共同犯罪的同时,主张以行为的限缩为必要。
即当两个及两个以上行为人之间在缺乏共同犯意时,只要实施了故意共同犯罪构成要件中的行为,侵犯了相关法益,且行为人均对法益侵害的结果不持反对态度,则应肯定其构成共同犯罪。
二、共同过失犯罪实践认定如上所言,在司法实践中,只要行为人之间实施了侵犯法益的共同行为,且对侵犯法益的后果无反对的态度,则应认定其行为构成共同过失犯罪。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对犯罪后果持明显的反对态度或者行为人之间虽然造成了损害法益的后果,但其并不存在共同行为,但不应认定为共同过失犯罪。
例如,两名工人在工作之余,意欲在工作车间玩纸牌,双方打牌期间,由于抽烟乱扔烟头,而导致车间失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针对该案例,因行为人之间均对失火造成重大损失的后果持明显的反对态度,则不应认定为共同过失犯罪。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丰县人民法院)【篇二:共同过失犯罪举例】(一)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如前所述,共同过失犯罪在客观、主观等几个方面均有别于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_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张某(男,28岁)与李某(男,26岁)因生活所迫,预谋共同盗窃他人财物。
经过周密策划,两人决定在夜间潜入某住宅小区实施盗窃。
二、案件经过2019年5月15日凌晨,张某与李某携带作案工具,潜入某住宅小区。
两人分工明确,张某负责撬锁,李某负责望风。
在张某撬开一住户的防盗门后,两人进入屋内,盗取了现金人民币5000元、金项链一条、金戒指一枚以及一些贵重物品。
作案后,两人迅速逃离现场。
但在逃离过程中,李某因过度紧张,不慎将一枚金戒指丢失。
两人逃至一偏僻处后,张某认为李某的行为影响了盗窃成果,遂与其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将李某打伤,李某被迫放弃追回戒指。
三、案件处理案件发生后,小区居民发现被盗并及时报警。
警方根据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很快锁定了张某和李某。
两人对盗窃事实供认不讳,但对故意伤害的事实予以否认。
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李某二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同时,张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李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是从犯。
鉴于张某、李某当庭自愿认罪,且赔偿了被害人损失,法院依法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本案中,张某和李某在共同盗窃的过程中,存在共同故意,且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2. 主犯和从犯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本案中,张某在盗窃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李某起次要作用,是从犯。
3. 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对李某实施暴力,致其受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4. 刑罚的适用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过失犯罪举例【篇一:共同过失犯罪举例】过失犯罪理论目前在我国刑法实务界和理论界争议颇多,但分歧最大的莫过于对共同过失犯罪行为的认定。
特别是随着司法实践的需求,对共同过失犯罪行为的定性及法律适用,日益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将对此展开论证,以期为法律适用提供参考。
一、共同过失犯罪理论争鸣无论是我国刑法学界还德日刑法学界,在共同过失犯罪方面,一般都存在着两个立场的尖锐对立。
一种观点是共同过失犯罪肯定说,即认为行为人之间具有侵犯法益的行为,无论是否具有意思的联络,都不能否认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
另一种观点是共同过失犯罪否认说,即认为在行为人之间不存在犯意上的联络意思,则不能对单个的行为概括为共同过失犯罪。
第三种观点是有限度的肯定说,即主张该观点的学者承认过失的共同正犯,而否认过时的教唆犯和帮助犯。
笔者赞同共同过失犯罪肯定说的观点,但同时认为在肯定共同过失行为构成共同犯罪的同时,主张以行为的限缩为必要。
即当两个及两个以上行为人之间在缺乏共同犯意时,只要实施了故意共同犯罪构成要件中的行为,侵犯了相关法益,且行为人均对法益侵害的结果不持反对态度,则应肯定其构成共同犯罪。
二、共同过失犯罪实践认定如上所言,在司法实践中,只要行为人之间实施了侵犯法益的共同行为,且对侵犯法益的后果无反对的态度,则应认定其行为构成共同过失犯罪。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对犯罪后果持明显的反对态度或者行为人之间虽然造成了损害法益的后果,但其并不存在共同行为,但不应认定为共同过失犯罪。
例如,两名工人在工作之余,意欲在工作车间玩纸牌,双方打牌期间,由于抽烟乱扔烟头,而导致车间失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针对该案例,因行为人之间均对失火造成重大损失的后果持明显的反对态度,则不应认定为共同过失犯罪。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丰县人民法院)【篇二:共同过失犯罪举例】(一)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如前所述,共同过失犯罪在客观、主观等几个方面均有别于共同犯罪。
这也决定了两者在定罪原则方面的差异性。
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他们之间在法律上应具有连带的刑事责任,从而应对共同犯罪人共同定罪。
而在共同过失犯罪之情况下,虽然各主体的行为共同造成了某一危害社会之结果,但由于他们之间缺乏犯意联络,故仍应对各行为人分别定罪,此即为共同过失犯罪的分别定罪原则。
根据共同过失犯罪的分别定罪原则,行为人只对本人的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而与他人的过失行为无涉。
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各共同犯罪人对共同故意范围内无论是本人还是他人的行为造成的犯罪结果都要承担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
但对于共同过失犯罪来说,每一个人的犯罪都具有单独犯罪的性质,因此各人应对本人的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的独立性,是共同过失犯罪的分别定罪原则之要旨。
那么,具体如何分别定罪呢?结合司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论以同一罪名。
即是说在共同过失犯罪中,虽然存在不同的实施过失行为之人,其过失行为共同造成危害结果之发生,但他们的过失行为触犯的是同一罪名,故应以同一的过失罪分别予以定罪。
例如前述甲乙二人高楼推物共同疏忽而致砸死路人一案中,他们的行为均触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所以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对甲乙二人之行为分别定罪。
其二,论以不同罪名。
也即对共同过失犯罪中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过失行为分别以不同罪名予以定罪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种罪名相异之情况,主要是由各行为人的具体过失行为以及其所具有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
对此又可区分为两种情况:(1)在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之过失行为相结合而构成的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况下,通常对一般主体按其行为所触犯的具体过失犯罪确定罪名,而对特殊主体则亦依其自身行为所触犯的具体过失犯罪来确定罪名。
例如在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中,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便包括有关领导、林场工人和外流人员。
对有关领导,应基于其特殊身份而追究其玩忽职守罪之罪责;对于有关林场工人,应根据其具体犯罪事实而论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对于外流人员,则应以失火罪定罪处罚。
(2)在各行为人均为特殊主体因而构成的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况下,主体身份和行为情况之不同,也决定需对各行为人之行为论以不同罪名。
比如在四川綦江虹桥垮塌案中,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包括各级领导、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和包工头,他们都具有特殊身份,这就需要根据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身份而对其行为论以相应之罪名。
对有关领导应视其犯罪事实而以玩忽职守罪定性;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则应论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对包工头则应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
(二)共同过失犯罪的处罚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行为人主观上都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且在这一主观心态的支配下在客观上都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因此,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实行共同负责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即各犯罪人首先应当对其参与的整个共同犯罪负责;至于其具体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之大小,则又应当按照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实际作用来裁量。
而与之不同的是,共同过失犯罪的各行为人之间欠缺共同故意的意思联络,行为人的行为只是在各自独立的单个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
这也就意味着对其不能予以共同处罚,而只能按照各行为人所触犯之罪分别定罪处罚。
就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问题而言,中国1997年刑法第25条第2款明确规定“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对此,前文亦已有详述,此处不赘。
下面简要论述一下共同过失犯罪的刑罚裁量问题。
司法实践中,对共同过失犯罪之各行为人具体裁量刑罚时,首先应当明确,对于共同过失犯罪的各行为人之过失行为分别定罪,并不意味着各共同过失犯罪人须承担相同之刑责。
尽管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但相互的过失程度可能不尽相同,其过失行为对共同的危害结果所具有的作用力也可能是彼此不一的。
易言之,各共同过失犯罪人之间也存在一个罪责大小的问题,应分别视不同情况而处以轻重有别的刑罚。
具体量刑时,主要应考虑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过失程度极其危害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原因力的大小。
其一,过失程度。
共同过失犯罪人的罪责大小,首先取决于过失程度。
凡是过失程度大的,罪责也大;过失程度小的,罪责也小。
至于各共同过失犯罪人过失程度的考察,则应将过失程度的一般考察方法与共同过失犯罪的特点结合起来加以认定。
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看注意义务的要求程度。
这需要根据行为人所从事的活动、业务及所实施的行为加以判断。
据此,对于行为人的注意义务要求程度越高,则其过失程度就越高;反之,对其注意义务要求越低,则注意义务就越低。
(2)看注意义务的可履行程度。
行为人被赋予的注意义务的可履行程度,决定了行为人的过失程度。
注意义务越容易履行,而行为人却未能履行的,则其过失程度就越重;反之,注意义务越难履行,而行为人也未能履行的,则其过失程度就越轻。
(3)看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
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愈强,其过失程度愈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愈弱,则其过失程度愈弱。
此外,犯罪过失的程度还受到行为的动机与起因等其他诸种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考察行为人之过失程度时,也需要把握的。
其二,原因力之大小。
共同过失犯罪人的罪责大小,还决定于各过失行为对于危害结果的原因力之大小。
原因力大小的认定,一般应建立在过失程度相同或相当的基础上。
在过失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过失行为对于危害结果的原因力大的,其罪责也大;原因力小的,其罪责也小。
实践中,在对共同过失犯罪人裁量刑罚时,除了考虑上述两个方面以外,还应注意悔罪表现等其他一些因素对量刑的影响,以便在全面分析、综合评断的基础之上确定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刑罚。
词条标签:【篇三:共同过失犯罪举例】一、同过失犯罪的概念及成立范围(一)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在肯定共同过失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的学者中,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1)所谓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一个或数个危害结果所构成的犯罪。
{1}(p161—162)(2)过失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的行为人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由于全体行为人共同的不注意,以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共同犯罪形态。
{2}(p172)笔者认为,第一种定义没有规定共同过失犯罪行为的限制条件,因此过失教唆、过失帮助均可构成共同犯罪,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该定义的有关共同过失犯罪范围失之过宽,有把不属于共同过失犯罪的行为纳入共同过失犯罪的行为范围之虞,极有可能导致处罚范围无限制的扩大,从而最终丧失设立共犯制度之旨趣。
这种担心并非毫无根据,持此观点的论者就曾举下例以说明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况:某甲用止咳糖浆瓶盛放农药敌敌畏置于家中,因疏忽大意,未将瓶上的商标和说明揭去,也未在瓶上注明是农药。
某乙误认为瓶中装的是止咳糖浆,未加检查,即拿给邻居感冒咳嗽的幼儿服用,致幼儿死亡。
甲、乙共同构成了过失杀人罪。
{1}(p164)能否认为“止咳糖浆案”中的甲、乙也构成过失杀人罪的共同犯罪?我认为不能,因为甲、乙两人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注意义务,所以不能认为他们的行为成立过失杀人罪(即新《刑法》中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笔者注)的共同犯罪。
第二种定义用共同的注意义务限定了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该定义又在成立过失共同犯罪的条件中,把共同过失行为限定为共同实行行为,极大地限制了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范围,把过失的教唆行为和过失的帮助行为人为地排除在共同过失犯罪行为之外,该种定义未免使共同过失犯罪的范围失之过窄,殊为不当(肯定过失教唆犯、过失帮助犯的理由见后文)。
通过分析以上两种定义的优劣,结合自己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共同过失犯罪,是指负有共同注意义务的二个以上的行为人,由于共同的不注意,共同实施或促成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共同犯罪形态。
(二)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范围刑法理论上,关于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仍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共同正犯(实行犯)、教唆犯、或从犯(帮助犯),都可能以过失成立。
如日本刑法学者木村龟二既承认“过失犯的共同正犯”,同时认为“由于(日本)刑法第61条及第62条没有明文要求教唆及帮助须故意实施,也就没有理由否定出于过失的共犯”。
{3}(p518)我国学者侯国云教授也支持该种观点。
二是认为不存在过失教唆犯,可能存在过失共同正犯和过失从犯。
如我国台湾刑法学者翁国梁说:“有谓过失犯亦可成为教唆犯者,非的论也。
”{3}(p518)三是认为过失犯只可能构成共同正犯,不存在过失教唆犯和过失从犯。
我国刑法学者冯军教授、林亚刚教授等持这种观点。
{2}(p264){4}(p256)分析上述第二、三种观点,可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1.过失教唆犯能否成立共犯?过失教唆犯是指过失地使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人。
由此可见,过失教唆犯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过失地使他人实施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二是过失地使他人实施过失犯罪的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