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理解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判断题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
( )1.本文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要遵循事物的主观规律。
( )2.寺僧:先按照一般的思维推测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但未找到;后又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又未找到。寺僧们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析流水、泥沙、石兽三者的特性及关系,只凭主观判断。
( )20.老河兵的“笑”是嘲笑寺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脑断,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这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这一“笑”,既是对讲学家自特博学的否定,又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 )21.文中一共写了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寺僧认为应在水中原处寻找,结果“竟不可得”。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流水、石兽、泥沙之间的关系。
( )2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在水中原处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一类人
( )26.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一类人;
( )27.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办法,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一类人。
( )28.结尾句通过议论和描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总结全文。既对讲学家之类对事物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经过认真思考和调查研究,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和常理就主观判断
( )5.文章叙述以地点转化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 )6.作者在叙述寻找石兽的情节时,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无果,为下文写老河兵的观点做铺垫;再写老河兵的“确论”,为下文写讲学家的观点做铺垫;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出了老河兵与众不同的观点,揭开谜底。文章脉络分明,层层铺垫。
( )22.第二种方法:寺僧认为应该在下游寻找,却“寻十余里无迹”。其失败的原因是只考虑了石兽的因素,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略了水流和泥沙的因素。
( )23.第三种方法:讲学家认为应该在原地的泥沙深处寻找。其失败的原因是只考虑了石兽和水流的关系,而忽略了泥沙的因素。
( )24.第四种方法:老河兵认为应该在河的上游寻找,结果是“果得于数里外”。这种方法最终能成功是因为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充分考虑了流水、石兽、泥沙三者各自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并做出了综合分析。
( )3.讲学家:他认为石兽还在原地,只是被沙子埋住了,应在原地的沙子深处找。用他的方法寻找,结局也是失败,原因是他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略了石兽的运动规律。
( )4.老河兵:他推测石兽应在上游,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寻找石兽,最终找到了。他成功的原因是: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空气、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 )15.老河兵提出了与讲学家截然不同的观点,颠覆了人们的看法,引出下文对其观点的阐述。
( )16.“不更颠乎”是对寺僧做法的否定,“固颠”是对讲学家看法的否定。“不更颠乎”运用反问句式,与讲学家的“不亦颠乎”相照应,隐含了老河兵对讲学家的讽刺,流露出老河兵的自信。
( )17.“果得于数里外”与“寻十余里无迹”形成对比,以实践印证了老河兵的推断,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 )18.文章最后一句,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自以为博才的批判和讽刺,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要全面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特性,遵循事物的主观规律。
( )19.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的无知,只知道按照常理做事,因而无法找到石兽,同时也表现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自视清高、轻视他人的心理。
( )12.讲学家的“笑”有嘲笑意味,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刻画出其自以为博才的心态。
( )13.讲学家从石兽与泥沙的特性考虑,认为石轻沙重,石兽只能是越埋越深,在石兽沉没的河床深处可以找到石兽。
( )14.老河兵“笑”字流露出他对讲学家自以为博才的肯定,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 )7.文章叙事精简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寺僧打捞石兽,连用“掉”“曳”“寻”“笑”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而在简洁的叙事中,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
( )8.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心理文中的讲学家听到寺僧在下游寻找石兽无果之后,以“笑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老河兵听到讲学家的观点后“又笑曰”,这两处关于“笑”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不同的心理。
( )9.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脑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根据石头、空气和流水的特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方法。
( )10.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沧州北一寺。
( )11.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下矣”(这是寺僧们根据水流的情况做的推测),于是向下游找,还是没有找到。这一结果引出下文人们对石兽究竟在何处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