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背诵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机能系统学说3

答:鲁利亚认为大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三个成分。

(1)动力系统,也叫做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

①由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组成。

②功能是保持大脑的一般觉醒,提高感受性和兴奋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③受损时,兴奋性水平下降,也会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行为反应。

(2)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系统。

①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包括顶、枕、颞叶及其相应的皮下组织。

②功能是接收刺激,实现对信息空间和时间的整合。

③其中又分为三级区,一级区是刺激的直投区,具有高度特异化功能。受损机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能力。二级区是对信息进行综合的脑区。受损则保留初级感觉,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识症。第三级区位于顶枕颞的交界处,作用是实现对时间和空间信息的综合,反应事物之间的联系。受损则会丧失各种同时性的空间整合能力。

(2)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①额叶。

②这个系统又分为三级系统。一级区在中央前回,是运动的直接投射区。由大脑发出指令,通过它直接调节行为。二级区在运动区的前面,作用是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程序。三级区位于额叶前面,产生意图,形成程序,实现对行为的调控。受损则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复杂行为的调节。

2、睡眠的阶段4

睡眠并不是失去意识,而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与觉醒相对立的一种意识状态,分为四个阶段,睡眠中脑电是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

(1)第一阶段

脑电变化:混合,振幅,频率都很低

持续时间:10min

主要特点:浅睡,身体放松,呼吸变慢,易惊醒

(2)第二阶段

脑电变化:偶尔睡眠锭

持续时间:20min

主要特点:难唤醒

(3)第三阶段

脑电变化:频低幅大,出现δ波,有时睡眠锭

持续时间:40min

主要特点:肌肉更放松

(4)第四阶段

脑电变化:持续δ波

持续时间:20-30min

主要特点:进一步松,指标变慢,梦呓、梦游、尿床

(5)REM阶段:像清醒的脑电波,高频低幅。

规律:一夜:90min,REM越来越长,第一次5-10min,最后一次1hour。三四黎明消失。

一生:婴儿长,随年龄,老年短。

3、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4

(1)过滤器理论

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理论观点:①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在进行加工前要经过一个过滤器装置,它只允许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断在外。

②遵循全或无的工作方式。

实验来源:双耳分听实验。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2)衰减理论

提出者:特瑞斯曼

理论观点:①承认过滤装置,否认全或无的工作方式。

②允许注意到的信息通过,也允许没有注意到的信息通过,后者收到衰减,并没有消失,只是强度减弱。

③不同刺激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人有重要意义的激活阈限较低,容易激活。

实验来源:双耳分听实现。追随耳也有被注意到。

(3)后期选择理论

提出者:多伊奇和诺尔曼

理论观点:①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刺激的反应。

②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之前就应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再经过过滤器装置,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③反应标准是刺激对人们的重要性程度。也叫做反应选择模型。(4)多阶段选择反应

提出者:约翰斯顿

理论观点:①注意的选择过程在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

②在进行选择之间,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③选择发生阶段依赖当前任务的要求。

4、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2

(1)认知资源理论

该观点由卡尼曼提出,主要观点由三点。

①把注意看做是一种认知能力或认知资源,并且是有限的。

②刺激或任务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被用完的时候,新刺激得不到加工。

③新刺激并不自动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专门负责资源的分配机制,可以根据需要把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是由谢夫林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有两点。

①人的认知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②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并且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可以自动化进行。意识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调整。

5、视觉理论2

(1)三色说

①由托马斯·杨提出,假定人的视网膜上有红绿蓝三种感受器,每种只对一种特殊成分敏感。

②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更敏感。当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上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的。

缺陷:红绿和后效

(2)四色说

对立或拮抗说。①黑林认为,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②在光刺激下表现为拮抗作用,同化和异化过程。

优点:很好的解释了颜色对比、后像、色盲、颜色互补现象。

6、听觉理论4

(1)频率理论(500-)

提出者:罗·费尔德

主要观点:声音引起基底膜的震动,可以复制外部的声音频率,像电话一样,因此也称作电话理论。

缺点:人耳能分辨1000次以上的声音,基底膜却不能做每秒1000次的震动。(2)共鸣理论(1000+)

提出者:赫尔姆霍茨

主要观点:①基底膜上的纤维长短不同,低窄,高宽,向竖琴一样,他们分别与外界不同的频率震动发生共鸣。

②短纤维,高频;长纤维,低频共鸣。

③震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位置理论。缺点:20-20000hz的声音,最高1000:1,基底膜比例是10:1。

(3)行波理论(500+)

提出者:冯·贝克西

观点:①接受共鸣理论,认为基底膜是由声波引起震动,这种震动由底部开始向上传导,到达某一位置时候,振幅到达最大,便停下来了。

②低频到达顶部,高频到达底部。新位置理论。

缺陷:难解释500HZ以下声音。

(4)神经齐射理论(400-5000)

提出者:韦弗尔

观点:①声音低于400,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是一致的;

②频率较高,个别无法反应,就需要神经联合“齐射”。

缺点:只能对5000以下声音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