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的规律
一、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我们模糊地感知。例如,上课时,当我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老师的讲解、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我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一切便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如图3-5左图所示,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如图3-5右图所示,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易知觉为男人,如果以黑色为背景,易知觉为一个少女。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对象从背影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三种条件。
(1)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2)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3)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二、知觉的整体性
客观事物是由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四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彼此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虽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复合刺激物所起的作用,但是,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例如,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觉整体。例如,把相同的音符置于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之中就构成不同的曲调;如果曲调的各成分关系不变,只是个别刺激成分发生变化,或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来演唱,就不会改变我们对其歌曲整体性的知觉。
(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就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能办到的。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如图3-7所示,人们看到这张图时,不会只把它看成一些斑点的随意组合,会努力寻找图中斑斑点点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出合理解释,不断地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最后会给出合理的解释:画的是一条狗。
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的那首歌的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那首歌的人比熟悉那首歌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表情、行为方式、言语、作文、绘画作品等,推断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其次,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在较为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的情况下,言语指导作用,能唤起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如图3-7,初看时只觉得是一些黑色的斑点,很难知觉出是什么,但有人告诉你“这是一只行进中的狗”时,言语的指导就会唤起你过去的经验,补充了当前知觉的内容,会立刻看出图中的狗。再者,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知觉的理解性。如图3—8所示,如果遮住左右的12、14,我们会把中间的看成是英文字母B;如果遮住上下的A、C,我们会把中间的看成是阿拉伯
数字13。
为什么对同一个符号有不同的理解呢?那是因为这个符号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人们的理解也就不同。此外,知觉的理解性还受人的情绪、动机、态度以及实践活动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构成视知觉恒常性的主要成分有四种,即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指的是,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例如,白衬衣不管是在屋里看还是屋外看,我们总是把它知觉为相同的白色;在强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我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的,粉笔知觉为白的。形状恒常性指的是,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例如,一个圆盘,无论如何倾斜旋转,而事实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椭圆,甚至线段,我们都会当它是圆盘;一辆公共汽车,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我们知觉到的公共汽车的形状不会改变。大小恒常性指的是,物体离我们近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要大于物体离我们远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会因此而改变。例如,教师讲课时大都站在讲台上,有时也会走到学生的座位旁,教师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时,其形象在学生眼中的成像大小是不同的,但学生看到的教师的大小却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