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8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电接触
宏观 平坦光滑
微观 凸凹不平
电接触的表面状况与材料、加工方法、工艺有关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9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电接触的物理过程
视在接触面积(大)
实际接触面积(很小) 接触点压强(很大)
cd
I
Uj
Ta
Rj 曲线上升
d点 熔点
2020/3/3
熔点对应的接触电压称为接触 材料的熔化电压
铜的熔化电压:0.43V 对应的熔化温度:1083˚C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8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d点 熔点
de 斑点金属熔为一体
Rj显著减小
直流测量的难点
接触导电斑点尺寸非常小,且分布于接触内表面之中
ψ-θ理论:给出了接触压降与接触点温度的关系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0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在ψ-θ相同的边界条件下,两接触元件收缩区中热流(温 度场)与电流(电位场)完全重合
求解原理:导电(导热)薄层中的能量平衡方程
可分、合接触的工作条件最苛刻,对其要求也最高
闭合状态:局部发热 分断、关合:产生电弧、触头烧蚀、触头材料损失、熔焊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
§6-1 概述
对电接触的要求
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数 值,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
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不发生熔焊或松弛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0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概述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6-6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6-7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收缩电阻
导电斑点之间没有影响
对孤立导电斑点,总收缩电阻理论公式为
接触元件材料的电阻率
导电斑点的半径
收缩电阻的物理意义:收缩电阻的本质就是金属电阻,其大小 与接触元件材料的电阻率成正比,与导电斑点的直径成反比
n个并联导电斑点的收缩电阻
2020/3/3
n个导电斑点半径的平均值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4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电器理论基础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王智勇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熟悉各种电接触,了解电接 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 掌握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了解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 • 掌握触头间的电动斥力、熔焊与焊接力,熟悉触头材料,

在空气中会由吸附膜发展为氧化暗膜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6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接触电阻(Rj)
对于电接触,最关于的是膜的导电性和是否易于破坏 设电子透过势垒形成的电流密度为J,接触面之间的
电压为U
膜的隧道电阻率(面电阻率)
膜电阻
n个并联导电斑点的膜电阻
绝缘膜的破坏
由电流线收缩而形成的附加电阻称为收缩电阻 若实际接触面之间的薄膜能导电,则当电流通过薄膜时有 另一附加电阻,称膜电阻
接触电阻一般包含三个部分
一个接触元件 的收缩电阻
接触面间的 膜电阻
另一个接触元件 的收缩电阻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3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接触电阻一般包含三个部分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1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电接触处存在的附加电阻 产生接触电阻的原因
视在接触面
导电斑点
电流线收缩
导电膜
电流路径 导电截面 收缩电阻
2020/3/3
膜电阻
接触电阻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2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实质
了解触头质量的转移与磨损; •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器开关中接触电阻所涉及
的因素,电器设计中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如何降低触 头闭合过程中的振动。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斑点
的温度θm和接触电阻Rj的大小。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5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ab
I
Uj
Ta
Rj 曲线上升
b点 软化点
软化点对应的接触电压称为接触 材料的软化电压
铜的软化电压:0.12V 对应的软化温度:180˚C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6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测得θ0,Uj即可求得斑点温度θm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2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在ψ,θ相同的边界条件下,两接触元件收缩区中热流
(温度场)与电流(电位场)完全重合 求解原理:导电(导热)薄层中的能量平衡方程
θm: 导电斑点温度 θ0: 收缩区外导体温度 Uj: 接触电压降 λ: 热导率(温度的函数)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8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概述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6-6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6-7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触头材料损失应尽量小
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 开的熔焊,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的损伤或变形
主要研究内容
接触电阻 温升 熔焊 触头材料损失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7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概述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6-6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6-7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接触电阻(Rj)
接触电阻一般包含三个部分 表面膜
清洁的金属表面吸附一层气体,其中的氧气或其他活泼气体常 与反应生成表面膜 表面膜的类型
绝缘膜:厚10-8 ~ 10-9 m,如金属表面氧化膜,颜色灰暗,又称为 暗膜 导电膜:厚度极薄、厚度为10-10 m,电子可借“隧道效应”透过 薄膜而导电,又称为吸附膜
19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由于接触电阻的存在,电流通过时,接触处的温度最高
单位体积的发热功率:
电接触区域的散热
接触内表面气隙很小,对流的作用可忽略 空气的热导率很小,热传导可忽略 电接触处绝对温度不高,辐射可忽略 电流收缩区的热量只能通过两接触元件传导出去
关心的问题?
在一定的电流下,斑点的最高温度以及收缩区的温度分布
平衡
实际接触面积 接触点压强
视在接触面积
>>
实际接触面积
>>
导电斑点面积
导电斑点
氧化膜破裂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0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概述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6-6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6-7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8点以后触头反跳距离 小于触头的形变距离, 虽有振动但不再分离
面电阻率:Ω·m2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5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接触电阻一般包含三个部分 表面膜

表面无暗膜,只有吸附膜。这种膜极易隧道导电,在电子设备中 大量使用

不易氧化,但大气中有臭氧存在时,氧化成Ag2O(易于清除,且 在200˚С时即分解),大量用于触头材料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1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在ψ,θ相同的边界条件下,两接触元件收缩区中热流
(温度场)与电流(电位场)完全重合 求解原理:导电(导热)薄层中的能量平衡方程
θm: 导电斑点温度 θ0: 收缩区外导体温度 Uj: 接触电压降 λ: 热导率(温度的函数)
ρ: 电阻率(温度的函数)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2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以第一类触头结构为例
弹簧的作用 施加触头压力 提高刚分速度 减小触头弹跳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3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以第一类触头结构为例
碰撞瞬间 触头开始发生变形
弹性 塑性 可恢复 不可恢复
2020/3/3
达到最大变形 动触头开始反弹
达到最大反跳距离 动触头向下运动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4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以第一类触头结构为例
动触头运动
碰撞(变形) 消耗能量
反跳
< 反跳力
减小触头弹跳
弹簧压缩 弹簧压力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5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振动弹开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1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在闭合过程中会产生弹跳(Bounce),称为 触头的机械振动(Vibration) 触头振动的危害
接触电阻周期性地增大,甚至分离产生电弧,使触头 熔焊和烧损
电器中触头结构的分类
动触头装有弹簧,静触头刚性联接
静触头装有弹簧,动触头刚性联接 动、静触头都装有弹簧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4
§6-1 概述
电接触(Electrical Contact)
电流从一个导体传向另一个导体,导体间的接触处称 为电接触
电接触的类型
固定接触
滚动和滑动接触
可分、合接触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5
§6-1 概述
电接触的类型
固定接触 滚动和滑动接触 可分、合接触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b点 软化点
2020/3/3
bc
接触面积 很快扩大
Rj
显著减小
cd
I
Uj
Ta
Rj 曲线上升
材料达到软化点后一段温度范围内机 械强度不再减小,接触斑点不再扩大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7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L:洛仑兹(Lorenz)系数,与金属材料的种类和温度都无关, 理论值为
求解原理:导电(导热)薄层中的能量平衡方程
在Tm远大于T0时:
接触电压是反映斑点温度的主要参量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4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直流稳态电流下,改变I ,保持I不变,测量接触电压和电流, 所得到的接触电阻Rj = Uj / I 与接触电压Uj之间的关系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电的方法:击穿、熔解
机械的方法:挤压、滚滑、碰撞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7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单个导电斑点的接触电阻
n个并联导电斑点的接触电阻
n和ap与接触力F有关
经验公式
点接触 与接触形式有关 线接触
面接触
与材料的电阻率和硬度有关
m增大
2020/3/3
ρ: 电阻率(温度的函数)
测得θ0,Uj即可求得斑点温度θm
但λ、ρ的平均值一般很难得到
可利用魏德曼弗朗兹(Wiede-Mann-Franz)定律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3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魏德曼弗朗兹(Wiede-Mann-Franz)定律
任何纯金属材料在理论上λρ与温度T成线性关系
ef 斑点熔化
Rj减小 发热减小 热传导增强 温度降低、凝固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9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b点 软化点
d点 熔点
实用意义
若已知材料的软化电压和熔化电压,就可估计触头不发生熔焊的 最大允许通过的电流
2020/3/3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20/3/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概述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6-6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6-7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