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现代高职体育》教学大纲

《现代高职体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目的及其具体化的课程目标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2.课程作用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1-2项基本技能和保健方法,具备多项体育项目的赏析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强烈的竞争和创新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本课程不仅培养了技能型人才,还培养了身心健康和具有赏析多个体育项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现代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之具备较好的体育文化素养,促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1-2项基本技能和保健方法,具备多项体育项目的赏析能力。

3.强健体魄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卫生常识,懂得如何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方法;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适宜的体育活动调节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获得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5.社会适应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6.团队协作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与竞赛的过程中,处理好关系,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团队精神。

7.创新思维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强烈的竞争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标准设计的依据21世纪正值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将从过去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变为培养“创造型”、“综合型”的人才,着眼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方案。

1. 加强体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多种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

2. 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完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 强化体育教学管理。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体育课程的质量。

4.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节、校园足球联赛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要注重体育文化的建设,加强对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操和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 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

学校要积极与当地体育部门、体育俱乐部等合作,共同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保障措施。

1. 加大资金投入。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

2. 完善管理体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体育工作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强化宣传推广。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4. 加强监督检查。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本方案,预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解析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解析


高 职 院 校 体 育 课 程 教 学 目 标 解 析
陈 文 明
( 东 省 水 利 电力 职 业 技术 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广 摘 要 :文章 运 用 文 献 资 料 法 、 辑 分 析 法探 讨 解 析 我 逻 国 高职 院校 的体 育教 学。 高职 院校 体 育课 程教 学 为 国 家培 养 出既 具 有 专 业文 化 知 识 ,又 具 有 强 壮 体 魄 和健 康 心 理 素 质 的
14 3
保 健 知 识 和 技 能 是健 身运 动 的必 备 ,它 在 健 身 运 动 中起 着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不论 是 什 么 样 的 运 动都 有 可 能 发 生意 外 . 即使 是 最 安 全 的 走路 , 有 可 能 崴 脚 , 保 健 学 的 角 度 讲 就是 也 从 踝 关 节 扭 伤 , 么 如何 去预 防 、 理 、 疗 这 种 简 单 的运 动 损 那 处 治 伤 对 于 健 身 运 动来 说 就 显 得 尤其 重 要 了。 4 高职 院 校 学 生 的 思想 教 育 目标 . 41 养 学生 团 结协 作 、 . 培 互相 帮 助 的 团 队精 神 。 在 体 育 教 学 中 , 育 活 动 多 数 是 以集 体 形 式 出 现 . 和 体 人 人 之 间 发 生 着频 繁 的 横 向 联 系 。在 集 体 合 作 学 习 中 , 生 个 学 人 所 追 求 的 结 果 不 仅 有 益 于 他 自己 , 而且 有 益 于 小 组 的其 他 成 员 。 过 共 同制 订 学 习计 划 , 作 互 补 , 同努 力 , 同提 通 协 共 共 高 , 而 提 高 整体 优 势 , 种 优 势 能 充 分 体 现 学 生 的 集 体 观 从 这 念 , 互 协 作 、 长 补 短 、 势 互 补 。 因此 , 体 育 教 学 中 , 相 取 优 在 应 该 努 力创 设 合作 式 学 习 环 境 ,不 断 树 立 学 生 的 合 作 意 识 , 为 学 生 合作 意 识 的 养 成 与 交 往 能 力 的 发 展 搭 建 舞 台 , 学 生 体 让 验 到 为 了完 成 某 个 任 务 或 达 成 某 个 目标 .必 须 具 有 协 作 意 识 , 在 学 习 中不 断 增 进 相 互 问 友 谊 , 结 互 助 . 同完 成 学 并 团 共 习 目标 。 : 过 篮 球 、 球 的 小 型 比赛 、 组 对抗 赛 等 , 生 如 通 排 分 学 在 充 满 合 作 机 会 的 个 体 与 群 体 的交 往 中 , 验 到 人 与 人 之 间 体 互 相 沟 通 、 相 支 持 、 相 帮 助 、 相 协 作 的 重 要 性 及 其 个 人 互 互 互 价值 。 4 培 养 学生 的 组 织 纪律 性 。 . 2 在 体 育 教学 活动 中 , 师 面 向 的是 整个 班 集 体 , 教 如果 学 生 不 听招 呼 , 律 性 差 。 任 何 教学 活动 都 不 能 正 常实 施 。因此 , 纪 则 教 师首 先 要保 证 教学 的组 织 及 学 生 的纪 律 ,使 教 学 活动 顺 利 进行 。 因此 , 生组 织 纪 律 性 的培 养 应 贯 穿 于 每一 堂 课 。 先 , 学 首 应 当让 学 生 明 白遵 守 纪 律 的重 要 性 和 必 要 性 ; 次 , 其 让学 生看 到 、 会 到 通 过 遵 守 纪 律 得 到 的 鼓 励 、 励 , 及 通 过 有 序 的 体 奖 以 学 习过 程 . 现 在 自身 的 教学 效 果 。 且 教 师 可 以故 意 制 造 出 体 而 段 纪 律 不 好 的课 堂 教学 , 学 生 对 两 种教 学 效 果 进 行 比较 , 让 充 分体 会 到 遵 守 纪律 带 来 的 好 处 。 43 养 学生 吃 苦 耐 劳 . .培 克服 困难 、 耐挫 折 的 能 力 。 体 育 活 动 的 竞争 性 , 定 了 参 与 者 必 须 勇 敢 、 强 、 决 顽 在行 动 中 果 断 作 出决 定 . 时还 需 在 恶 劣 的环 境 下 作 战 , 田径 、 有 如 足球 赛 的风 吹 日晒 . 野 赛 的 艰 难 险 阻 , 求 参 与 者 必 须 具备 越 要 很 好 的毅 力 和 克 服 困难 的 意 志 才 能达 到 目标 。 5高职 院校 学 生 的 能 力培 养 . 51 .裁判 能 力。 竞 技 运 动 的 规 则 和 裁 判法 是 更 深 入 地 了解 和 参 与 竞 技运 动项 目的基 础 了解 了这 方 面 的 知识 ,学 生 不 仅 可 以 参 与 比 赛 、 赏 比赛 , 且 可 以组 织 比赛 , 是 体 育 教 学 目标 实 现 的 欣 而 这 高层 次 的要 求 . 是 学 生 能力 提 高 的 表 现 。 也 52 .掌握 自我 健 身 , 学锻 炼 的技 能 。 科 在 体 育 教 学 过 程 中 , 生 的 学 习 、 习通 常 是 在 教 师 的指 学 练 导 下 完成 的 . 去教 师 的指 导 . 失 学生 往 往 无 所 适 从 。而 掌 握 自 我 健 身 、 学 锻 炼 的技 能 , 科 即使 在 没 有 教 师 指 导 的情 况 下 , 也 能进 行 自我 锻 炼 , 到 健 身 的 目的 。 达 53 养 终 身体 育 能 力 。 _ 培 素 质 教 育 观 下 的 体 育 教学 .已经 不 仅 仅 是 在 校 期 间 的 体 育教 育 活 动 ,还 是把 在校 期 间 的体 育 效 益 与 学 生 终 身 受 益 相

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2. 4终 身体 育 目标 终身教 育观 的发展 , 推 动 了 终 身 体 育 质健 康 问 题 , 还 应 帮 助 学 生 建 立 正 确 的 体
标 必 须 主 动 适 应 高 职 教 育 的培 养 目标 , 科 在 健 康 促 进 方 面 的 作 用 已 是 众 所 周 知 , 不 观 的形 成 。 高 职 体 育 不 仅 要 解 决 学 生 的 体
仅可 以对人的生 物属性进 行改造 , 也 改 造
革 的关键 。
着人的社会属性。 从 健 康 促 进 的角 度 看 , 开 育 观 念 , 掌 握 科 学锻 炼 身 体 的 基 本 技 能 , 养
高职 院校 主要 以培养应 用性 、 技 术性 展 高 职 院 校 体 育 课 程 改 革 实 质 就 是 对 学 生 成 体 育 锻 炼 的 良 好 习 惯 , 使 其 毕 业 后 仍 能 和 服 务 性 的 复 合 型 人 才 为 目标 。 按照“ 以服 进 行 “ 体育增权 " 【 3 】 。 所谓“ 增” , 是 指 内在 能 坚 持 体 育 学 习和 锻 炼 , 促 进 个 体 终 身 体 育
科技教育
S O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校 体 育 课 程 目标 ①
吴 宝 璋 ( 苏州 卫生职 业技 术学 院体育 部 江苏苏 州 2 1 5 0 0 9 ) 摘 要: 本 文运 用文献 资料 、 逻 辑推理 等研 究方法 , 结合 高职 院校人 才培 养 目标和 高职体 育课 程特 点 , 阐述 了科 学化确定 高职院校体 t 1 " - i  ̄ 程 目标 的意义 , 分析 了高职 院校体 育课 程 目标 的 内容 , 提 出 了全 面实现 高职院校体 育课 程 目标 的途径 。 关键 词 ; 高职院校 体育课 程 目标 体育课 程改革 中图 分 类 号 : G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3 7 9 1 ( 2 0 1 3 ) 1 0 ( a ) 一 0 1 5 7 — 0 2

浅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双重属性

浅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双重属性

1 高职 院校体 育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1 . 1课程 指 导思 想和 目标
际开展 中, 课 程 体 系 的 结 构 设 计 仅 仅 以 提 高 学 生 健 康 水 平 为 目的 是 远远 不够 的 , 为 了 向高 职 院 校 体 育课 程 提 供 更 为 有 力 的保 障 , 必
发展” 与“ 补 偿” 概 念 的有 机 结 合 , 使 其 在 课 程 结 构 的 搭 我 国近 年 来 高 职 体 育 教 育 的 开 展 呈 现 出 了 多 样 化 的 发 展 特 须 注 重 将 “
教学发展观念 , 仍 旧将 教学 目标 放 在 增 强体 质 , 三 基传 授 和 品 德 培 规 律 。 在课 程 编 制 规 律 中 , 高 职 院 校 体 育课 程 的 双 重 属性 分 为两 大 养上 , 所 以 学 生 的 心 里 素 质 和体 育 文 化 素 质 仍 无 法 得 到 有 效 的 提 主要 构 成 体 系 : 普 通 教 育 和职 业 专 门教 育 , 两大 教 育 体 系 在 大 学教
升。
育 的 实 际开 展 中 , 对 各 级 学 院教 学 目标 的 培 养 起 到 了重 要 的 指 导 作用。 而 以学 术性 为 主 的 教 育 和 技 术 性 为 主 的 教 育 在 高 职 院 校 的
1 . 2 课程现 课 程 目标 的 重 要 载 体 , 课 程 内容 的选 定决 定 了高 职 教 学课 程 的 双 重 属 性 下 , 其 课程 内 容 的 设 置 都 得 到 了科 学 有 效 的
院校 体 育 课 程 基 础 的 质 量 。 分 析 我 国 高 职 学 校 体 育 课 程 的 运 动 项 指 导 和 编 排 , 这 对 于 高 职 院 校 教 育 课 程 目标 的 实 现 是 具 有 十 分 重 目构 成 可 知 , 现 阶 段 高 职 学校 课 程 内容 的 主 体为 竞 技 运 动 项 目 , 随 要 的 意 义 的 。 现代课程理论研 究学家拉尔夫 ・ 泰勒 曾 在 《 课 程 与 教 着课 程 内 容 的 进 一 步 拓 宽 , 近 几 年 高 职 体 育 课 程 的 内 容 融 入 了具 学 的 基 本 原 则 》 一书中提出 : “ 课 程 内容 是 实现 课 程 目标 的 核 心 要 有终 身体 育 锻 炼性 质 的 项 目 , 如 健 美操 、 网球 和 游 泳 等 。 多样 化 课 素 , 在 课 程 设 计 的开 展 中 , 课程 内容 设 计 成 为 整 个课 程 设 计 中的 关

高职院校职业体育培训计划

高职院校职业体育培训计划

高职院校职业体育培训计划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职业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职业体育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职业体育培训计划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职业体育培训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二、目标1. 建立职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职业体育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提高高职院校职业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推动职业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3.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培训内容1. 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包括体育训练理论、体育心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与康复等课程。

2. 专业技能培训:包括体育运动员的训练技能、体育教练的指导技能、体育管理的相关技能等。

3. 实习实践:学生需通过实践活动,参与体育比赛、培训、管理等实践环节,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4. 体育管理课程:包括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

5. 职业素养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

四、培训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结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 体育比赛实践:学生参与体育比赛,加强实战技能的培养。

3. 实习实践环节:学生需在相关的专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4. 课外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义工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培训师资高职院校职业体育培训计划需要具备丰富的师资力量,包括专业教师、职业体育职业人才等。

为了保障培训计划的实施质量,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

六、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职业体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培养。

七、实施机制高职院校需建立健全的职业体育培训实施机制,加强与职业体育市场的对接,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培训计划进行动态调整。

2024年中职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24年中职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24年中职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体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核心,通过系统化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竞技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体育技能:重点教授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基础体育项目,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规则。

2.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了解营养学、运动医学等知识。

3.体能训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

4.竞赛与团队合作: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安全与急救: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安全知识,以及简单的急救技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教授体育知识,更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2.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和比赛实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4.游戏与竞赛:通过设计各种体育游戏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第1-4周):基础体育技能教学,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的规则和基本动作。

2.第二阶段(第5-8周):体能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

3.第三阶段(第9-12周):健康教育,结合体育教学,传授营养学和运动医学知识。

4.第四阶段(第13-16周):竞赛与团队合作,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5.第五阶段(第17-20周):安全与急救,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

五、评估与反馈1.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出勤率、体育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评价。

2.总结性评价:学期末进行全面的体育技能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学生反馈:定期组织学生填写反馈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

基于“职业人”培养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设计和研究

基于“职业人”培养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设计和研究

基于“职业人”培养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设计和研究摘要: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导向和设计应结合职业岗位特征,文中将高职专业分成八类。

以服务类岗位为例,依据岗位特征和身体素质特殊需求设计职业形体课程的三个目标层面。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研究1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目标拓展2002年我国颁布《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导纲要》,比较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程目标,其变化主要体现于:拓展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以及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提出和谐、主动、创新、发展四个新概念,包括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以及科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体育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要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性高级人才,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承载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即要考虑指导纲要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更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特色,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制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以特色的目标定位为导向进行内容构建。

职业形体课程是融音乐、舞蹈、健身为一体的高职体育课程,其目标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来追求人的形体美,通过各种训练手段用以改善形体的状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机体能力以及提高人体良好形态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的基本素质训练。

3 服务类职业岗位需求与形体课程目标要求3.1 职业岗位群的分类岗位的分类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较为统一的职业分类方法。

本文将高职高专专业划分为8个大类,主要依据各职业工作性质特征、劳动形式、社会需求强度(即根据目前社会职位需求量较大,未来“第一”可能职业工作性质特征、劳动形式的相似性进行总体分类,归类以子类为限,不再分细类)并结合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目录为原则进行相对分类,分成8类。

《全国高等职业 专科 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 专科 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和实施措施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素质、身心健康、良好品格,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实施措施:
1. 加强体育教育开设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多媒体课程的开设,包括气功、瑜伽等以及各类运动课程,使学生受到更全面的体育教育。

2.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应该提供科学有效的运动训练,丰富他们的临场技巧,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

3.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设施和设备,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使他们能够体验体育的乐趣,并发挥出最大的体育能力。

4. 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体育的精神,拥有更强的责任感,自觉接受体育的训练,并达到良好的健康水平。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研究

年月总第期2013464高职院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研究李 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湖南 长沙 410004)摘 要:对职业实用体育所处的社会背景等进行分析,并进行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目标设置。

由于职业实用体育领域处于尝试、探索阶段,还需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以期为职业实用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3)04-101-03投稿日期:2013-02-19作者简介:李力(1977~),讲师,硕士。

研究向:学校体育学。

职业实用体育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不同的人对职业实用体育有不同的认识、理解与建构。

本研究认为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是以传统体育课程为基础,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需求,让学生运用体育知识提高其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及生活能力,而建立的一门体育课程。

为了能正确理解及定位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我们必须要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为了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必须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是职业实用体育发展的基础。

这样以来,就能确定学习职业实用体育后学生要达到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也就能合理地进行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目标设定。

1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是职业实用体育发展的基础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实用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且形成了较大的规模,而高职学院公共体育的发展落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发展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除了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进行培养以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非智力因素等。

有了对身体、心理及非智力因素等的需求时,高等职业教育就会寻求一种发展这些方面的途径,而体育运动能很好地发展身体、心理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这就为学校体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契机。

2024年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计划

2024年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计划

标题:2024年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计划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教育在职业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计划旨在为2024年职业中学体育教学提供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均衡的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并为他们的终身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体质:通过系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

2.培养运动技能:教授学生多种运动技能,使他们能够掌握至少一项终身喜欢的运动。

3.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学生关于健康饮食、充足睡眠和积极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团体运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5.提高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减轻压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教学内容1.田径类:包括短跑、长跑、跳高、跳远、铅球等,以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和爆发力。

2.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敏捷性。

3.体操类:包括基本体操、技巧体操和艺术体操,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4.健身类:教授学生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巧,如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和拉伸,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健身习惯。

5.水上运动:如游泳,不仅是一项生存技能,还能增强心肺功能和协调性。

6.户外运动:如徒步、登山、露营等,培养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健康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和提高技能。

2.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游戏与竞赛:将体育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并通过小型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合作学习:在团体项目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5.个性化指导:针对有特殊需求或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训练计划。

四、评估与反馈1.形成性评估:通过日常观察、技能测试和表现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和不足。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体育与健康【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各专业【授课单位】【总学时】48【教材】罗华平、廖基胜、刘磊,《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2课程设计思路(1)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符合“教学练一体"的要求,全面介绍了大学生所需要的健康知识和体育知识。

(2)本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做一个体魄强健,积极乐观,有良好社会公德、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大学生。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 2 ) 了解亚健康状态。

(3)熟悉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图 (4)了解现代体育的构成、发展、目的、任务和组织形式。

(5)了解体育锻炼对体质和心理的影响。

(6)熟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

图 (7)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与分值。

(8)熟悉运动处方制订和实施的相关知识。

(9)掌握运动生理反应的处理方法、运动损伤的防治方法以及现场急救的方法。

图 (10)了解田径运动的起源和特点。

(11)熟悉跑类运动、跳跃类运动、投掷类运动的比赛规则和基本技术。

(12)了解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的起源、特点、比赛规则、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

(13)了解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网球运动的起源和特点、比赛规则、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工作的“准职业人”。

为了有效地保证“准职业人”获得适应未来职业活动所必要的运动能力,提高身体机能,更加有效的预防职业病发生,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在加强学生的各种素质和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的针对性,对“准职业人”进行必要的职业性身体训练。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调查访问等方法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探析,旨在为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现存问题体育课程设置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依据,是实现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现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参照执行的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没有与职业技术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标准。

而且,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篮球、田径、足球和武术等项目,体育教学内容较单一、枯燥,没有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缺少和学生就业需要紧密相关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

2、课程设置枯燥乏味虽然高职院校现在体育课程设置也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特点、特长等随意选择运动场地、项目、器械、老师的选修课程,但一个项目(比如:篮球、排球等),学生在小学、中学都学习过,低水平的重复强调基础性的课程内容,不能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而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要求,也使选修课流于形式,使得体育教学进行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不深,学不精,甚至越学越厌倦。

3、课程设置局限性强一想起体育教学,我们很容易将教学与“达标”相联系,仿佛现在的体育教育就是上课跟老师学习动作、技术,最后参加考试,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标准。

体育课就这样在实践中被简化为动作的学习课,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们上课时无奈的练习,而课余则根本不再想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也就无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高职大专体育课程标准

高职大专体育课程标准

高职大专体育课程标准高职大专体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为高职大专院校制定的体育课程教学标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高职大专体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高职大专体育课程设置是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和要求,结合高职大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确定的。

通常包括体育理论、健美操、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等模块。

每个模块的学时以及教学内容都要经过论证和家长同意。

二、教学目标:高职大专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身体机能、协调能力、柔韧性、速度、力量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养成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领导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三、教学内容:高职大专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1.理论知识:包括体育运动基本理论、健康知识、运动训练方法、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体育的基本原理和运动的规律。

2.实践技能:包括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技巧和战术,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四、教学方法:高职大专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要求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

2.示范法:教师通过自身示范,向学生展示动作和技巧的正确执行方法。

3.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逐步提高技能和能力。

4.比赛法:通过比赛和竞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5.团队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

五、评价体系:高职大专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两个方面。

考试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高职院校体育课选项教学课程设置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课选项教学课程设置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选项教学课程设置的研究摘要:目前,我校正在进行体育选项教学,对选项教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研究,本文对选项教学的课程设置作一个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选项教学;项目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观,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项目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教师要紧紧围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核心理念,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课改实验中正确把握好三维健康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将课程改革看作师生共建的历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因校制宜,创造性地开展选项教学。

(二)现状与趋势体育与健康课(下面简称“体育”)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既不是专业课程,又不是考证科目,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种状况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过去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爱上体育课程。

二、项目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一)研究内容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体育项目设置与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项;小组任务教学法,旨在建立团队精神,培养班级小组凝聚力;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即以项目为指导,编制以项目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兴趣学习法,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考试考核方式变革,即以赛代考为主。

(二)实施方案1.实施方法。

(1)根据我校实际场地设施条件,定出11个项目,分别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球、跆拳道、散打、健美操和瑜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项目选择学习,从2010级开始进行尝试性改革。

(2)进一步推进小组教学模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手段进行体育活动,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发展和价值,体验到体育活动中交友的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体育课程特点,阐述了科学化确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提出了全面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改革
1 科学化确定课程目标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研制的标准,也制约着教学结构、实施、评价等环节[1]。

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必须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化确定课程目标是进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性、技术性和服务性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满足为目标”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开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立足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专业需求,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为重点,强调岗位能力培养,以健康为中心,以能力为主线,以体育教育为平台,合理化、科学化设计高职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学制短、其它课程学习任务重、校外实习时间长等不利因素影响。

立足学校实际,立
足学生实际,科学化确定相关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灵活性、科学性构建一套实用、高效、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相关专业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职体育特色办学优势,也更利于推动高职体育课程内部体系优化和外部环境支持,全面增强高职体育教学实效。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指出,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具体目标[2]。

作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性目标体系,新教学大纲清晰地展现了体育课程两条主线:即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

重点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了运动的本职功能。

同时,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照新大纲要求,依据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的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大致划分:健康目标、职业体能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终身体育目标。

2.1 健康目标
体育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一切从健康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健康。

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已是众所周知,不仅可以对人的生物属性进行改造,也改造着人的社会属性。

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开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增权”[3]。

所谓
“增”,是指内在能动性的发挥和增强;所谓“权”,是指自主控制和决定的能力。

实现“体育增权”,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教授学生体育健康知识,使之具备良好的体育健康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知道如何通过体育运动保持健康,如何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以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

2.2 职业体能目标
“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适应劳动活动所必需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效果和在独立生产劳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4]。

”任何职业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以一定的体能素质为基础。

高职体育承担着学生职业体能训练的大部分任务。

教学中,应积极通过开展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有目的地进行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相关训练和锻炼,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必要的职业体能储备,如:耐力素质、腰腹力量、快速反应、协调能力等,以增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减少和预防职业伤害和职业病的产生。

2.3 职业技能目标
职业相关技能的获得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动作技能)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智力技能)[5]。

高职生应从多角度认识体育、学习体育和运用体育,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素质。

比如,医学专业高职生应积极通过体育学习和练习,
掌握必要的体医结合相关知识,如:体育与健康相关理论、太极拳、瑜伽等,能熟练运用体育运动指导他人进行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的技能,这不仅是自身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必需技能。

2.4 终身体育目标
终身教育观的发展,推动了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高职体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还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其毕业后仍能坚持体育学习和锻炼,促进个体终身体育行为的实施。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通过体育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和体育健康理念的传播,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提升运动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爱好,教会学生两种以上的运动技能,为其终身体育参与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

3 实现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建议
3.1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
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近些年,随着高职体育的快速发展,“工具性”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想当盛行,出现了社会需求和职业需求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

这一现象的出现,极易使体育课程失去独立学科的地位,偏离本质功能,沦为“专才”教育的附庸。

“健康第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体育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必须真正视体育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

在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对运动过程的控制中,要力求全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道德品质等,实现学生身、心、社会乃至道德健康的全面发展。

3.2 明确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

相对应,高职体育则应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职业体能和职业技能开发,以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教师要强化职业教育意识和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能力,树立与专业特征相契合的体育教学观,积极成为职业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

具体教学中,要依据具体岗位的需求,科学合理的选定教学内容,充实和完善对学生职业活动有益的职业体能储备和职业技能训练,增进未来劳
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预防职业疾病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3.3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高职院校专业迥异,职业需求千差万别。

高职体育教材不应寻求整齐划一,更应依据本校专业实际,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

内容的选择上,应依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羁绊,进一步淡化竞技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学生易于接受、锻炼效果突出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应职业需求的运动项目(如护理专业的形体课程),突出内容的健身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终身性。

教材结构上,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编写,力求简洁明了、实用高效。

教材编写要避免晦涩难懂、形式单一,突出表现形式上的直观性和多样性,图文并茂,符合高职学生实际。

同时,多增加职业体能、技能开发案例,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自练、自控、自测”能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3.4 构建科学体育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过程和结果的一种价值评判。

科学化构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到激励、促进和调控作用。

从评价内容上说,要对包括学生体能、职业技能、运动水平、体育认知、学习态度、情意表现等整体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符合新课改倡导的“尊重差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要求。

从评价主
体上说,要改变体育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让同学、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主体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从评价过程上说,要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发展、激励和促进功能,积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6]。

参考文献
[1]曾永忠,董伦红.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建构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杨勇.“健康促进”理念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启示和借鉴[J].科技信息,2009(30).
[4]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5]曾永忠,董伦红.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建构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黄海波,刘铭良.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