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问答题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思考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思考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思考题1.人类行为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2.社会环境的含义是什么?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有哪些?5.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6.简述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7.简述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8.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9.简述皮亚杰发生认识理论的结构及其动态过程。

10.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1.什么是基因、染色体?。

12.简述基因传递的基本规律。

13.简述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14.什么是新生儿?15.1—3岁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16.婴儿期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7.简述婴儿期语言发展的一般过程。

18.怎样发展婴儿的认知能力?19.婴儿主要情绪表现有哪些?20.简论婴儿的社会行为系统。

21.幼儿的神经系统发展有何特点?22.幼儿的行为特点是什么?23.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

24.简述幼儿游戏活动的主要内容。

25.简论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26.简述学龄期儿童技能发展的主要内容。

27.简论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

28.如何激发学龄期儿童的学习动机?29.怎样端正学龄期儿童的学习态度?30.怎样提高学龄期儿童的学习能力?31.简述学龄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32.学龄期儿童的行为问题有哪些?如何矫治?33.少年期的生理发展有何特点?34.简述少年期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

35.少年期情绪发展的两极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36.少年期反抗情绪有哪些具体表现?37.少年期如何进行情绪发展的自我调节?38.简述少年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39.少年性意识的发展主要有哪几个阶段?40.如何对少年性意识发展进行引导?41.少年期的行为问题有哪些?如何矫治?42.青年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3.青年期的生理发展有何特点?44.简述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45.简论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46.青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7.青年人人生观的成熟和稳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8.青年期的友谊和爱情是怎样发展的?49.简述青年期心理适应的主要内容。

《人类行为与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环境》复习资料

1.人类行为的特征适应性、多样性、可变性、可控制性、整合性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目的、任务和冲突。

他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关键的任务,如果个体能够处理好这一任务,便会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而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3.人类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对某种外在客体的缺乏,二是个体的获得期望。

人类需要的类型:①客观性②社会性③对象性④动力性⑤独特性4.提供福利制度制度的功能:1.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功能2.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3.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社会福利特征:1.福利对象的扩大2.福利项目的丰富3.福利提供者的多元化5.强关系、弱关系(86)社会网络,嵌入性假设(1)强弱关系: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

强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产生的,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

弱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人间相似程度低,他们掌握的信息大不相同。

弱关系分布的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取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的群体的某个个体,从而起到“信息桥”的作用。

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个体与成员的关系越弱,则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

(2)嵌入性理论:政治经济等行动都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6.出生性别比(194)指某一时期内出生的男婴数与女婴数之比。

而近年来持续上升,出生性别比对总人口的性别比和年龄别人口的性别比具有决定的作用,严重失衡,会影响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

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答案

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答案

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价值观和行为准则B. 社会地位和角色C. 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改变自己的行为?A. 通过模仿B. 通过内化C. 通过反向学习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常通过哪种形式体现?A. 从众B. 顺从C. 领导力D. 合作答案:A4.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因素?A. 文化背景B. 社会经济地位C. 个人生理特征D. 教育水平答案:C5.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变化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A. 获得社会认同B. 维持社会秩序C. 满足个人需求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1. 描述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首先,社会环境提供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这些规范,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其次,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分配和期望对个体行为产生指导作用,个体往往会根据所扮演的角色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角色期望。

再者,社会环境中的群体动态,如从众、顺从和合作等,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压力也会促使个体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

2. 举例说明社会学习理论在个体行为改变中的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孩子观察到同伴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以期望获得类似的正面反馈。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讨论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后果。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众现象上。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获得群体的接受和认同。

这可能导致积极的后果,如增强团队合作和凝聚力;但也可能导致消极的后果,比如个体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甚至参与到群体的不良行为中。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思考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思考题

一、绪论1、什么是行为?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具体表现?2、简述人类行为的特点及生命周期的划分。

3、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辩证关系。

4、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5、为什么社会工作者要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二、理论基础1、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2、阐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以此对照说明自己目前自我实现的阶段。

3、埃里克森的人生周期理论中,青少年期有哪些特征?4、简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5、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需要”为题写一篇感受。

三、胎儿期与婴儿期1、试述影响胎儿发育的社会环境因素。

2、婴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最需要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四、幼儿期1、什么是个性?影响幼儿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重点谈谈家庭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

)2、试述父母的管教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

3、幼儿期有哪些主要的行为问题?试分析这些行为问题的成因及矫治方法。

4、为何游戏对幼儿是重要的?五、儿童期1、儿童期的发展任务是什么?2、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人格品质的形成有何影响?3、儿童成长所涉及的家庭因素有哪些?4、单亲家庭对儿童成长有何影响?5、儿童期的主要行为问题有哪些?六、青春期与青年期1、请比较少年期与青年期的行为特征。

2、青少年期情绪情感的特点有哪些?3、为什么说青少年期处于“亲子关系的危机期”?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调整亲子关系?4、未婚怀孕对青少年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对于未婚怀孕的青少年,社工可提供哪些帮助?5、什么是“自我同一性?6、什么是药物滥用?青少年药物滥用有何危害?七、成年早期1、简述成年早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2、成年早期的婚姻将如何调适?3、试述工作和职业的人生意义。

4、影响成年早期职业适应的因素有哪些?5、职业年青女性(就业母亲)的困扰有哪些?应如何调适角色冲突?6、社会工作者干预家庭暴力的途径有哪些?八、中年期1、简述中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及特点。

2、试述中年危机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巩固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巩固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巩固三1、判断题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爱、怒和怕。

正确答案:对2、判断题感觉-运动游戏不需要幼儿知觉与运动技能的协调。

正确答案:错3、判断题中年期是婚外恋最(江南博哥)盛的时期,如“七年之痒”大多处于中年。

正确答案:错4、名词解释早衰综合症正确答案: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5、判断题持续的活动,适当的营养,压力的缓解,良好的睡眠是公认的可以延缓衰老的最重要的四个因素。

正确答案:对6、判断题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一个个别化的单向过程。

正确答案:错7、判断题1925年皮亚杰发表《心理学与认识的批判》一文,首次明确阐述心理学和知识论想结合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对8、填空题()对头3个月的孕妇伤害最大。

正确答案:精神刺激9、判断题可以建立和参加戒酒互助会来治疗酗酒。

正确答案:对10、填空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重的责任:既要懂得独立的处理事情,又要学会()。

正确答案:与他人携手合作11、多选小张是一名初中生,她的行为会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

A.校园文化B.班级规模C.教学模式D.师生关系E.后勤补给正确答案:A, B, C, D参考解析:学校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2、填空题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攻击性、性别角色获得、自我强化、()。

正确答案:亲社会行为13、单选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正确答案:B14、单选按照起源划分,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

A.发展需要B.生存需要C.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D.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人类需要的类型。

15、判断题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同意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期,但要到青年期才能形成。

正确答案:对16、单选根据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人的需要可分为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

以下哪种需要属于间接需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简答题动物的通讯行为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自然界中,它们总是组成一个小的生活群体,尽管有一些喜欢独来独往,但至少它们在交配时需要与异性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它们的鸣叫,彼此间互相的触摸,甚至一些化学物质的释放,使得它们声息相通,行动一致,无论是在捕食活动中,还是在对配偶的争夺上都井然有序。

这些都是与动物之间存在的通讯行为分不开的。

所谓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

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视觉通讯在动物园里常会看见游客向孔雀园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听到掌声,会为游客表演孔雀开屏。

然而,孔雀向人们竖起美丽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爱,或者是在向同种雄孔雀示威,也许是在向人们发出警告。

它那五颜六色的羽毛其实就是它展示自己,吓唬敌人的武器。

孔雀是在通过展示尾羽传播某种视觉信息,可惜,在场的游客却错误地接受并传递了另一种含义的信息。

视觉通讯的形式是比较广泛的,雄性驯鹿头上硕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狮子颈部漂亮的长鬃毛,这些动物的外表特征都是向雌性同类发出的视觉信号。

青蛙在草丛中呈现碧绿的体色,而潮一、的保护色往往是通过散布错误的视觉信息来迷惑天敌或猎物的。

视觉通讯的形式还包括动物的肢体语言。

拟态使得落叶蝶化作一片枯叶,欺骗了鸟类的双眼。

猎狗面对对手时,头部前伸、前肢前趴、身体下伏、后肢蹬地、露出牙齿、两耳竖起以示对对方的威吓。

而在主人面前,猎狗便会俯首贴耳、摇动尾巴,一副顺从的模样。

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爱时,会表现出一个相当复杂的仪式:将最漂亮的体色显现出来,向着雌妹饭的方向用尾巴拨动水流,并且水中带着雄峰燃身上一种特殊的气味。

雌蛾螺便同时获得了视觉、嗅觉和触觉三方面的刺激。

视觉通讯对于人类来讲也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联系方式。

无论是杨贵妃的回眸一笑,还是张翼德的吹胡子瞪眼,恋人之间含情脉脉的对视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视觉通讯的作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义复习资料.doc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义复习资料.doc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义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什么是“人” ?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1)行为: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

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2)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分类按行为起源: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按行为的功能: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按行为内容: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皈依行为(生息行为)按行为主体分:个人行为集体行为按医学标准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按个人成长阶段分: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3)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物生理层面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

心理层面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

社会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

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口寸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的行为。

行为施加影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社会系统对人类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化机制,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1、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2、人生发展阶段:胎儿期(受孕至出生)、婴幼儿期(出生至3岁)、学龄前期(3-6岁)、青春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前期(20-40)、成年期(40-65)、老年期(65-)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生物过程、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社会化过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群体、社会角色、社区、文化)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生的本能冲动)、自我(是本我的表层部分,由本我与现实的接触中划分出来的一部分,是有意识的)、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是自我的典范,也是人格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主要是指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包括良心和自我思想)心理发展阶段论: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2)、两性期(12以后)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婴儿前期(0-1 心理社会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婴儿后期(1-3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学前期(3-6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学龄期(6-12 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亲少年期(12-20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统和对角色混淆)、青年期(20-40 心理社会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中年期(40-65 心理社会危机是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老年期(65岁以上心理社会危机是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正强化:提供刺激,给情境呈现一些喜欢、令人忧快的东西,提高反应概率。

负强化:从情境中消除某些令人不愉快的事物,提高反应概率。

7、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皮亚杰的儿童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是运算思维准备阶段2-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9、胎儿发展阶段:1胚芽期:受精后0-2周;胚胎期:2-12周;胎儿期:13周-出生;10、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母亲的身体状况(年龄、身高和体重、营养、药物、烟酒和毒品、疾病、其他因素)母亲的情绪状况(代谢作用的影响、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沟通作用)环境污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 每题1.0分, 共15.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开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A 1.5岁~3岁B 3岁~6岁C 6岁~12岁D 12岁~18岁E 18岁~40岁【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提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开展论, 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 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

第2题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 体重B 身高C 年龄D 容貌E 疾病【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提示]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 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

第3题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 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 而危机成功解决后那么会形成( )的美德。

A 关心B 博爱C 智慧D 勤奋E 创造【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提示] 埃里克森认为, 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 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那么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4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开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需要B 恋父情结C 恋母情结D 性驱力E 潜意识【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认为, 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开展的主要动力。

在人的一生中, 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 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开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5题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奉献。

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罗杰斯D 埃里克森E 科尔伯格【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

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简答题ABC人格理论:A代表一个事实,一个事件或一个个体的行为或态度的客观存在。

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结果或反应,这一反应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

但A(诱发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C(情绪和行为结果)。

而是B(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C。

如果进行干预,则会导致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了E(新的信念),这样就会出现F(新的情绪或行为结果)。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沿用皮亚杰的方法,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论述道德发展,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他精心创造了关于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⑴前俗水平: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动的结果及与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

此时,处于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不考虑惩罚与服从背后的道德准则)与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考虑准则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初步考虑到人际关系,但被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

⑵习俗水平: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处于人际关系的定向或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为他人所喜爱,受他人称赞或对他人有帮助)与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意识到普遍的社会秩序,遵守法则与权威,并要求他人也遵守,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⑶后习俗水平: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道德判断较为灵活,能从道义上和法律上较辩证地看待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道德判断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⑴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理论的焦点集中与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型:填空(15个×1分);名词解释(5个×3分);简答(5个×8分);案例分析(1个×15分);论述(1个×15分)一、填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人类行为划分的几种类型:生理行为——社会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正常行为——非正常行为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常规事件又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4、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5、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6、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7、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与操作和强化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8、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9、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生物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10、提出患者中心疗法的是罗杰斯。

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米德11、胎儿发展的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12、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组成是DNA;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

13、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简单复杂原则。

14、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5、依恋的三大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是依恋最高级的功能,安全基地的形成,标志着依恋关系的成熟。

16、根据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22题含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22题含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22题含答案)在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时,需要从生理差别、心理差别和社会差别三方面展开。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性别最大的特征就是差异,在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时,需要从生理差别、心理差别和社会差别三方面展开,缺一不可。

有一种理论观点认为,对老年人最好的关爱并不是让老年人像中年期和青年期那样拼命奋斗,而是让老年人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从社会中逐步疏离。

这种理论被称为()。

A.活动理论B.社会疏离理论C.老年亚文化理论D.连续性理论正确答案:B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丁克家庭正确答案:A以下说法中,哪些属于家庭的主要社会特征?()A.家庭具有历史性B.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C.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D.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正确答案:ABCD性别歧视者的中心是主张()。

A.男女平等B.性别偏见C.女性优越于男性D.男性优越于女性正确答案:D下列关于防止和杜绝家庭暴力的手段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B.保护C.忍耐D.惩罚正确答案:ABD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正确答案:B皮亚杰根据认知心理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区分出不同的游戏类型()。

A.练习游戏B.象征游戏C.规则游戏D.情感游戏正确答案:ABC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有一种需要,指的是对家庭、团体和朋友的需要,力图克服孤独和孤单。

这种需要是()。

A.爱与归属感的需要B.安全需要C.生理需要D.尊重需要正确答案:A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他将成年期的发展分为()。

A.青春期B.成年早期C.中年期D.老年期正确答案:BCD论述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

正确答案:从本质上来看,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是终生都无法改变的;从起源上来看,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在婴儿出生之际,甚至也可以说是在胎儿期就已经确立起来了,在这种持久的、稳固的亲子关系中,不仅母亲和父亲影响着婴儿,婴儿也在不断影响着母亲和父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部分试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部分试题
14.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对人类需要的分类不包括()。
A.关系需要 B.生存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E.成长需要 15、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A.生理功能有较大退化 B.认知能力有较大退化 C.情绪不稳定
D.社会角色减少 E.容易回忆过去 F.喜欢独处
G.开始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参考答案
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4、人类需要所具有的特征()。
A变化性、多样性、动力性、对象性
B.对象性、独特性、动力性、社会性
C.社会性、变化性、独特性、对象性
D.动力性、对象性、社会性、变化性
5、人类行为是()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A.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B.生物、心理、遗传、社会因素
C.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
D.遗传、心理、精神、社会过程
6、形成“依恋”的重要阶段是()。
A.青少年阶段B.儿童阶段 C.婴幼儿阶段 D.老年阶段
7、青少年期应形成的美德是()。
A.忠贞与积极进取 B.反叛C.仁爱D.谦虚
8、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A.青年期 B.婴幼儿期 C.儿童阶段 D.成年早期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B.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C.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受遗传禀赋的制约
D.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是相同的
E.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4、成年阶段的主要特征有()。
A.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 B.智力发展停止
C.人生观形成,人生经验丰富 D.进入更年期
D.生活无法自拔 E.孤独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第一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 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 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 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判断题人的身体在18到30岁期间达到生物和知觉能力的顶点。

正确答案:错2、判断题英国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对病理性赌博是否成立做了说明。

正确答案:错3、(江南博哥)判断题X射线检查是诊断胎儿是否健康的途径之一。

正确答案:对4、判断题只要青少年加强自身修养就不会受社会化发展不良的情况影响。

正确答案:错5、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正确答案: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指的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一种值得怀疑的结合,因为这种结合在给女权主义带来理论上的建设之外,同时,还给女权主义带来了理论上的破坏甚至毁灭。

6、填空题罗森塔尔提出了著名的“()”。

正确答案:教师期望效应7、问答题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正确答案:结构功能理论是一个巨型理论,主要侧重对社会进行宏观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及其学生默顿。

从学术渊源上来看,结构功能主义的产生受到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类学家的功能主义的巨大影响,同时,结构功能主义也受到了涂尔干及韦伯等传统社会学大家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帕森斯逐渐发展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帕森斯的观点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示:第一、社会行动理论;第二、模式变项;第三、功能分析模型。

8、填空题()指的是由个元素组成的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大于由各元素简单相加所产生的效应。

正确答案:整体性9、判断题视力调节能力在儿童10岁的时候,发展的更快些。

正确答案:错10、多选下列描述中,哪些符合青年阶段的人()。

A.小张今年33岁了,是一名典型的“剩女”,父母为她的婚姻大事十分操心B.刘女士今年40岁了,她发现她的丈夫最近有了婚外恋,她十分伤心C.小王今年27岁,研究生刚毕业,虽然有着高学历,但是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为性别因素屡屡碰壁D.青年阶段人生观的稳定和成熟体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发展以及成熟E.青年阶段心智活动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正确答案:A, C, D, E参考解析:青年阶段的主要特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定义1.人类行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映它是遗传心理、生理、社会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3.无意识:指在人的心理领域或精神领域最深层存在着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包括各种先天本能和被意识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创伤事件造成的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

4.图式:一个人用于对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

5.同化: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并将它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认识主体。

6.顺应:当旧的图式不再起作用时,通过创造出新的图式,从而作出调整适应新的情况。

7.平衡:在个体与环境的交往中,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8.依恋: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由于母婴之间的感情具有先天的基础,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依恋发生在母婴之间。

9.性别认同:指人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10.性别刻板化印象:他们不仅规定自己严格按照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去行动,而且还严格按照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同伴的行为。

11.同辈群体: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组成的团体。

1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

13.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学习的直接兴趣是由客观事物或学习本身引起的,如喜欢画画。

学习的简介兴趣则是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如父母奖励、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

14.老年人心理卫生:老年人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预防身心疾病和其他缺陷的发生。

15.兴趣:是指一种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第一章一填空题1 (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 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和(组织)。

3 根据行为的功能把行为区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和(社会行为)。

4 根据是否符合社会化标准,将人类行为区分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

5 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

6 医学模式把人类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概念化为两大类——(精神病)和(神经病)。

7 生态系统的方式同时注意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强调人及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机能失调,并把(治疗)和(变革)结合起来。

8 (理论支柱)是任何特定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9 (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

10 (角色)是一种根据个人地位确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以及特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的期望。

11 (事件)是人与人,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12 (同等结果)指的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事实。

13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某些物质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

14 (演变)是系统从简单状态向复杂状态运动的倾向。

15 (界面)是不同系统,组织或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确切点。

16 (关系)是两个或多个人或系统之间在亲感,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的实际联系。

17 (整体性)指的是由个元素组成的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大于由各元素简单相加所产生的效应。

18 (自动平衡)是系统的一种性质,是系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平衡状态的倾向。

19 (反馈)是输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接受到有关自身工作绩效的信息系统。

20(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某些物质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

第二章一、填空1、注意一般分为有意主义和无意注意两种2、在信念、理想的形成上,想象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3、儿童注意的发展受儿童主导活动的制约4、友谊的主要特征是友好和谅解9、感觉是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问答题一.人类行为的分类、特点、需要简单的说,人类泛指人的一切行为。

(一)、分类广义的人类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人类行为主要指外显行为,他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1.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他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按照以下标准又有正常与异常之分:(1)、统计标准(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3)、行为适应性标准(4)、个体主观经验标准网络上的: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才能」、「适应行为」。

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二)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7、整合性(第一,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亦即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多样性。

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哭、笑等,也包括可以间接观察到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以及态度等。

第三,变化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由于如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

第四,可控制性。

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并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第五,整合性。

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

)(三)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撑起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呢个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影响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所不同三、人类行为理论选取取向、标准(一)、取向一些学者指出,在社会工作中,必须谨慎的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1、简单的反对理论2、理论教条主义3、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二)、标准三条重要的选择标准:1、人类行为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2、人类行为理论必须遵从科学验证;3、人类行为理论必须不具备伤害性。

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模式和认知指南(一)三种不同的结合模式:1、“渗透”模式:学生已经掌握一般的观念和方法,但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

2、“混合”模式:特定的理论被应用于具体的地方,而每个学生都建立起了一个备用的专业知识库。

3、“个体化“模式:理论知识整合到学生的个性学习之中,形成完整的整体。

(二)三种“认知指南”或思考方法去面对实践:1、比较与分类2、综合实践理论的应用3、启发式搜索五、人类行为理论的八大思想1、系统理论: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

2、心理动力学:关注内在世界。

3、毕生发展理论:强调一生的成长。

4、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战胜智力挑战和道德困境5、符号互动理论:关注重要他人和社会制度6、行为主义、社会学习和交换理论:强调环境的巨大影响7、超个人心理学: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8、增权理论:增强自我意识和集体行为六、胎儿的产前发育从受孕开始,胎儿在孕期的整个发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分别是:1、胚种期:受孕后0—2周2、胚胎期:3—8周3、胎儿期:9周至出生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系列有质的差别的阶段,通过这些阶段,并辅以促进生长发育的体验,以先天发育动作为主的新生儿便转变成能进行逻辑思维的成年人。

这些阶段可分为:(每个阶段做适当的拓展)1. 感知运动阶段2. 前运算阶段3. 具体运算阶段4. 形式运算阶段八、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受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影响。

关注行动者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主张行动者与这个世界均为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构;赋予行动者诠释社会的能力。

他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流,达到共同理解。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生物有机体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有意识的自我间的互动。

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并区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对情境要求的一种实际行为反应,即未被社会化的我。

客我存在于意识状态中,把自身视为客体,是针对主我行为的回忆,是经过了社会化的自我。

他还通过对儿童的玩耍和游戏的分析来探讨自我的产生机制,将自我的发展划分为玩耍、游戏、概化他人三个阶段。

九、遗传、环境及其交互作用1. 遗传和环境都具有显著的作用,两种主效应可以简单相加,此时环境和遗传不存在交互作用2. 除了环境和遗传的主效应以外,二者还存在交互作用。

基因型的差异只在某种环境里表现,在另一种环境种则表现不出来3. 环境和遗传的交互作用非常强,基因型的作用完全依赖于环境的影响。

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人如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以下是班杜拉的研究成果:观察学习四过程和自我调节:注意过程,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并加以正确地知觉;保持过程,把榜样的示范行为,以印象和言语形态保存在记忆中,形成记忆编码,在以后的行为中起到向导的作用。

运动再现过程,把以音响和言语形态保存着在记忆中的行为表现转换为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行为的实施过程。

动机作用过程,人们并不把习得的行为全部表现出来,根据人们的不同动机而表现不同。

自我调节:人们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并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

十一、婚姻生活的角色变化与适应与他人结成伴侣关系,并组建家庭之后,意味着新的社会角色调适的开始。

婚姻关系中角色调适的包括对丈夫与妻子这一新社会角色的表现与适应,家庭内与家庭外社会角色的协调与适应,以及孩子出生后对父母角色的适应等。

⑴夫妻间社会角色的适应①情感方面的调适夫妻双方应互敬互爱,忠贞如一;学习相互信任,体谅,谦让,彼此提供爱与支持,在共同生活中给予和索取。

②生活习惯方面的调适:学习与配偶共同分享时间,空间;调适与改变作息时间以及个人的不良嗜好;协商与分担家务劳动;在努力彼此适应的同时,也开始建立自己家庭的习惯。

③性生活方面的协调。

发展和谐的性生活;在性生活中彼此尊重,相互配合,寻找出表达爱的适当方式和时间;决定生育及避孕方法。

④家庭管理和运作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建立家庭预算;规划投资和保险;在处理家庭经济事务时相互协商。

在管理方面,明确家规;建立共同目标和核心价值体系;区分夫妻双方在家庭内外的角色和分工,并承担相应责任;学习合作、妥协与共同决策。

⑤人际交流方面的协调。

发展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模式;学会倾吐和倾听,以及适时地向他人寻求帮助;学习如何缓和矛盾,找出冲突的原因并加以建设性的解决。

⑥价值观方面的协调。

理解与尊重对方的价值、道德、信仰与人生观;接受与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形成共同的消费理念。

⑵家庭内外社会角色的适应:①发展与对方父母及家庭的关系②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生活③与社区保持联系,安排与开展社交性活动④选择朋友,并与之维持交往。

⑶成为父母后的角色适应孩子的降临,对夫妻的社交活动,家务活动,经济开支,住房条件,情感交流以及相处时间等诸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往给新婚的夫妇带来额外的压力。

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早期抚养有助于增强夫妻间的责任感,使其对自己的父母角色有更明确的认识,而为照顾与抚养孩子的艰辛历程最终会加深夫妻间的感情,并提高婚姻满意度。

要解决好父母,夫妻和工作者三种社会角色的冲突,需处理好以下三个因素:建立对配偶的喜爱与感情;对配偶生活中的事件保持关注;把问题都看作是可控制,可解决的。

十二、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主张智力是一个多元的结构,共包括七种独立的智力成分,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

后来他进一步提出了感受自然的智力与存在主义智力。

十三、格罗夫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1)格罗夫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提出了一套全息意识状态的超个人心理学体系。

他认为意识状态是有层次的,提出“全息意识状态”是一种超越正常意识范围的心理活动状态,它指向人类存在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境界。

(2)在研究中,格罗夫提出人的意识状态应从出生前后,出生后,超个人三个方面去考虑。

而超个人意识状态是最高层次的意识状态,直接与世间及宇宙意识进行心灵的沟通。

十四、布鲁默关于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

1)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

2)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过程。

3)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对事物解释过程的修正而不断变化。

十五、学龄前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能力开始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记忆的目的性、方法、内容与精确性等方面,十六、儿童早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 以随意的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开始发展2. 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3. 以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4. 易记易忘,记忆不精确十七、儿童中期自我的发展⑴、自我概念: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来界定自我,更强调稳定的人格特质,结构也日益完善,各种成分的自我概念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精确,并初步整合成总体自我概念。

⑵、自尊:①儿童越来越多地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升自尊。

②评判的标准从外部特征转向稳定的内部特征。

③自尊的结构与成分更趋复杂,儿童的整体自尊可以由某领域的积极自尊和某领域的消极自尊组合而成。

十八。

青少年期的主要特征1.狂飙突进:霍尔从达尔文生物演化理论出发,认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人类物种进化过程中的“复演”,青少年期则复演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是激情与进取并存,充满内外冲突的时期,易于冲动,烦躁不安,激烈的情绪不断地在两端摇摆。

玛丽.米德20世纪20年代所做的对萨摩亚人的跨文化研究与霍尔描述的青少年期特征正好相反,和谐,平稳。

2.心理性断乳:与婴儿期的“生理性断乳”相对应,这是一个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